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自由

4星期前
2月前
我很少追看电视剧,但是《甄嬛传》《琅琊榜》《庆余年》这类佳作,却是破例。 2021年我开始观赏《庆余年》,一看就欲罢不能。这个改编的爽剧,口碑和收视皆夺冠。虽然如今好多剧情已经忘记,但主角范闲的善良和正义感依旧是吸引我追看此剧的主因。最近看完了《庆余年2》,我依然沉迷,意犹未尽,期待着《庆余年3》。 《庆余年2》一开始就是范闲已死的消息传到养父范建的耳中,他到鉴察院找院长陈萍萍怒诉:“那是我的儿子,不是棋子!”为父之心,感人至深。反观庆帝,只为己利,计谋深沉,直把亲孩子当棋子看,真让范闲心寒害怕。 孩子变成棋子,不念亲情,不问道义,这是因为迷恋权势、金钱、情欲所致,令人悲哀。范闲的正义善良却是强烈的对比。他不甘成为被人摆布的棋子,而要突破棋局,为苍生仗义。但他不断寻求突破和活路的底线与指引,是来自哪里呢? 其实,我一直被那个鉴察院前的“石碑”吸引着。那是范闲死去的母亲——叶轻眉的自由宣言。那也是不断鼓励范闲勇往直前的宣言。从古至今,立在宫殿、陵墓或寺庙的石碑多为了纪念或标记某件大事或精神而立。碑上镌刻的文字,意在垂之久远。叶轻眉刻意在鉴察院前立下这个石碑,意义深长。她的愿望非常明显,就是要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和睦相处,获得自由。而范建的英雄气概、救世济民的浩然正气,正源于这石碑不断的提醒和巩固。 《庆余年》的核心不是爽剧或悲情,对于我,正是这座叶轻眉留下的石碑。碑上如此记载—— “我希望庆国之法,为生民而立,不因高贵容忍,不因贫穷剥夺,无不白之冤,无强加之罪,遵法如仗剑……我希望这世间,再无压迫,凡生于世,都能有活着的权利,有自由的权利,亦有幸福的权利。愿终有一日,人人生而平等,再无贵贱之分,守护生命,追求光明……” 我国好些州属都立有二战抗日英雄纪念碑。每每旅游,或在槟城,或在怡保,或在亚依淡,我都要去瞻仰这样的石碑,并感慨万分。叶轻眉的这个石碑,同样传达了崇高的道德价值和理念。现代人大多迷失了方向,多以金钱为王道,迷失本性,走上歪路,丝毫没有羞耻和畏惧。但是范闲不同。他活出了英雄罗宾逊的气概,他看重友情、忠贞、诚信,极力济贫以及悲天悯人,让我肃然起敬,仿佛看见了人间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改变世界的人都得付上代价 《庆余年》第一季,范闲在鉴察院读完落满灰尘的碑文,知道母亲叶轻眉因为要改变整个时代而死,但他不能继承母亲宏大的遗志,与世界为敌。他还没有这样的勇气,他觉得这理想太艰难了,他只想独善其身,好好活着。 的确,要改变世界极其艰难。人心叵测、道德沦落、天灾人祸频仍,价值观乖离正道、荒谬绝伦的现代,以及错综复杂的网络文化信息,无不宛如猛兽洪流,随时能吞噬和淹没我们。我们想要好好活着就已非常艰难了,更别妄想隐遁江湖。 但是人之异于禽兽几希?仅仅是那恻隐之心吗?人是上帝创造的万物之灵,存有永恒价值与尊贵的道德,人原本就应该向往真善美,奔向永恒的国度。而在这奔向永恒的过程中,难免有所牺牲、挫败,甚至舍生取义。自古以来,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得付上生命的代价。从前,要救赎全人类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改变黑奴命运的林肯总统被刺杀;要人人平等的黑人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力求正直的司马迁遭遇宫刑……在《庆余年》中,叶轻眉也不例外地被刺杀了。 《庆余年2》里,范闲渐渐承继了母亲的遗愿,势要成为下棋的人,在棋局里与仇敌恶霸对弈,也渐渐走入了江湖里的阴险,几乎丧命,步步惊心。人人平等的梦,可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 2020年5月25日,美国黑人佛洛伊德在手无寸铁下被制伏在地上时,一度遭白人警员用膝部压制颈部9分钟而死去。这起事件掀起了示威浪潮,从美国蔓延至全世界。“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标语,耀目锥心。我想起了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人人生而平等。但,这毕竟是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去世至今,全世界仍然存有种族歧视。 这是一场无止境的战争,仍然需要更多人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尽管我们已经心力交瘁,已经灰心丧胆,但是,那个正义的石碑必须仍在心灵深处,屹立不倒。 我也想起牧师说过,纽约市的拉尔夫·本奇和平公园(Ralph Bunche Park)与联合国总部大楼只相隔被称为“联合国广场”的一段第一大道,其西北角花岗岩阶梯的墙上刻有《以赛亚书》第2章第4节的一段名言:“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遂称该面墙壁为“以赛亚墙”。这个宣扬和平的《圣经》经文,和叶轻眉的石碑相似,都是要我们追求人人平等,不再为权利私欲,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人生苦短,我们赤身而来,也将赤身而去,何必要争夺这些浮云般的凡尘世物,或争个你死我活呢? 我家后山,竖立着许多墓碑,铭刻着各种年龄的生死。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在马六甲教堂的壁墙上,读到好多生离死别的碑文。有一则是深情又伤情的丈夫,如此铭记妻儿逝世的经历:“吾妻安娜马利亚(Anna Maria, 1831-1856)死时24岁,而其三位分别是1岁、4岁、5岁的孩子,也在这母亲离世15天内,因为白喉病去世。”文末引用了约伯记1章21节:“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大多碑文都写明了故者的年龄和日期,都年轻得令人唏嘘不已。既然生命如此短暂匆匆,为何我们不好好地和睦相处,好好地守护这片如天堂般充满美丽生命的地球呢? 但愿那石碑,一直在我们心里竖立,擦亮;一如鼓励牵引着范闲般,也鼓励牵引着我们走向光明正道,直到我们自己变成了那个石碑。
3月前
我在一个地方呆了6年,这是一个没有人愿意呆上即便一分钟的地方。然而,我别无选择,可以说是自找的。 步伐是沉重的,说是拖着脚步去的也不为过。笨重的铁闸,高至少4米,我对高度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毕竟我是个矮个子。铁闸的左下方,有一扇小门,说是小门,因为连我这个矮个子也得稍微俯首,方可穿过去,里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遵从指令,扒光身上的衣物,一丝不挂,说是要进行安检,避免从外头带入违禁品,这个地方,是绝对需要乖乖服从命令的,我只好照做。至于安检过程,应该不需要详述了。 通过了安检,就是注册入住的程序,我惶恐且无奈地开启了冰冷的铁窗生涯。 入住手续办好,领了一套绝对不合身而且超宽松的红色衣裤后,狱卒便用形容不出的眼神告诉我,自己看着办吧。我穿中码,手上的这套衣服应该是超大码,随意吧,这里没得你选,也轮不到你选。 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我换上了那套超大码的红衣红裤,至于原本身上的那套,置入黑色垃圾袋,做了记号,放进储藏室,6年后再见吧。 我被安排在一角等候发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酸、腐朽的味道,我坚信这是体味,至少3天没沐浴的一股刺鼻的体味。除了我,身边还有8个也穿着红衣裤的人。但他们的面容明显自在轻松,若无其事。我脑袋一片空白,内心的畏惧在膨胀、挣扎,我知道自己逃脱不了,也逃避不了,更知道这一切都是多余的。 长廊的另一角有一堆容器,原本该是可以透视的塑料,或许久了,色泽不再那么鲜明。它们被放置得相当整齐,是装着我们午餐的塑料容器,那种有4个分格的容器。 环视周围,想找个壁钟也不易。这个地方,你不需要知道时间,因为三餐都已安排好,看到那些容器,就可以略懂一二。 我偷偷瞄了狱卒的腕表,下午2点35分,从刚才踏入铁闸算起,才1个小时30分钟。这里的时间似乎移动得格外缓慢,是时间放慢了脚步吗?不要闹了吧,6年啊…… “Beratoq, ambik nasi, sorang satu! ”绝对简洁清晰的指令,从狱卒那北马腔的口里传出,显得那么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我确实饿了,一行9人,排成一行,领了各自的份,席地而坐。掀开盖子,白饭、汤汁、切得大小参差不齐的黄瓜片,还有……这能吃吗? 望了隔壁华人大叔的饭,一样,但他的白饭上躺着一尾幼年硬尾鱼,我的却只有5个硬尾鱼的鱼头而已? 面对着眼前的食物,我是饿了,将饭往嘴里送。或许是厨房准备的食物分量不足,用鱼头来凑数?还是弄错了?没问题,5个小鱼头就搁着不吃。饭吃了四分之一,吃是为了活下去。 “四眼仔,不吃啦?”坐在一旁的华人大叔,望着我手里的剩饭和5个小鱼头,明显相当感兴趣。 我摇了摇头,瞄了一眼一旁的狱卒,因为我不知道这里的规矩,是否可以这么做?大叔拍了拍自己的胸口,该是说没事的,似乎有着蛮资深的经历。于是,我速速递过了手中的饭盒。 大叔满意地啃食白饭,还有那5个小鱼头,吃得还真香。 “有得吃,就不要挑……”大叔的这句话,说得就是那么地自在,让我顿悟,这是这里的生存之道。 吃了饭后,依旧是漫长的等待。这里的等待是毫无头绪的,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耐心地等吧,总会等到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没有人愿意走错路 这是一个接受刑罚的地方,一个犯人云集的地方,一个龙蛇混杂的地方,一个谁都不想入住的地方,一个在经过司法程序审判,被法官定罪后必须呆着的一个鬼地方。 对,我做错了,经过近两年冗长的审讯,从推事庭,到高庭,再到上诉庭,其实法官下判时说得很长,且语重心长。不外是些法庭术语,而我只听懂最后的那句:你错了,好好改过吧。我无语。 而今,我已重获自由,里头所经历的,不完全都是悲歌,而是督促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好好走下去的宝贵经验。真的没有人愿意走错路,但在做任何决定之前,务必三思。因为我们除了要对自己负责任,更应该顾及疼爱我们的家人的感受。 在里面,面对着冰冷的高墙、铁柱,它们不会说话,任凭你怎么对它们拳打脚踢,都不会有一丝丝回应;在外头,家人面对的是社会的异样眼光,社会的指指点点,甚至卑微唾弃咒骂。他们不应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承受这一切不公平的谩骂与鄙视……
3月前
  晨曦的微光透过薄薄的窗帘,轻柔地唤醒了沉睡的城市。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望着桌上的行李,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今天,我要出发,去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由。 火车缓缓启动,我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景色不断变换。高楼大厦渐渐被郁郁葱葱的田野所取代,喧嚣的城市也被静谧的乡村所代替。心中的烦忧似乎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消散。列车的轰鸣声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摇篮曲,轻轻抚慰着我疲惫的心灵。 到达小镇时,阳光正好。金色的阳光洒在静谧的小镇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我深吸一口气,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放松与自在。小镇的街道古朴而宁静,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每一个转角,都是一幅画,每一声鸟鸣,都是一首诗。 我和家人住进了一家小小的旅馆,老板是一位和蔼的老奶奶。她用温暖的笑容迎接了我,仿佛我不是一个匆匆而过的旅人,而是她久别重逢的朋友。房间简单而舒适,窗外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夜晚,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心中那股沉重的压力似乎被这自然的声音慢慢抚平。 隔天清晨,我漫步在田野间,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耳边是风的低语。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多热情的村民,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生活的美好,并不在于追求多少名利和成就,而在于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小镇的湖面平静如镜,波光粼粼,似乎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故事。我坐在湖边的石头上,闭上眼睛,聆听着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心中的喧嚣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远处的山峦如同守护者般静静屹立,将湖水紧紧环绕,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纯净的天地。 傍晚,我登上了小镇旁的一座小山丘,夕阳的余晖洒在我的身上,整个世界都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小镇,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宽广与自由。那一刻,我的心仿佛也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净化,所有的压力与烦恼都化作一缕轻烟,随风而逝。 旅行的时间虽然短暂,却给了我无尽的力量与勇气。当我再次踏上归途,回到那座喧嚣的城市时,我的心境已然不同。我明白,生活的压力无法完全消除,但只要心中有一片宁静的田野,有一个可以放松的角落,我便能够以更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 出发,不仅是为了远方的风景,更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会记住那个宁静的小镇,那一段心灵的旅程。它们将成为我心中的灯塔,在未来的日子里,指引我走向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作家点评/若涛】 旅途中每一幕风景,都带来相应的心境变化。从深夜虫鸣,到村居风景,到最后山丘俯瞰,心情也从平静而至舒坦,写得环环相扣。缺点则是,景物描写流于平面,许多只用形容词堆砌带过,缺乏细节。 “细节”能造就一篇文章的独特性。例如,写村民时如果能聚焦一两人,细写他们的外观、神态、动作、话语,跟城市人有何差异,会让文字变得更立体、可感。 相关文章: 回眸·光湧人 新的旅程
3月前
不知道到你出个门,多少个时辰后,想到回去可以坐下,可以躺下,可以清静不说话。 有一女子把天台打理得像个小天堂,各类的花卉,也有水流,常常来了不知名的小鸟来憩息。她道:“去到哪里,还是回到自己的天台小花园最愉悦。” 外头炎热时,我一回到家的客厅,就有种凉意,或许是不西照,或许是前后通风,或许是老款的瓷砖踩上去有点冰。此时配上冷饮,真的哪儿都不想去。 只是生活是这样的……困在千余呎的自由还是想出去自由,那是去见小朋友老K。称老K小朋友,因为小我二十几年,称他老K因为他年纪也不小。与老K用餐他会夹菜餸,他会促狭与我抬扛,他是纯英文教育背景,有时却也出口成章——劝我别“狼吞虎咽”,不然就是“斯文败类”。成语用得有点像又不像。餐饱之余,他也不想与大伙去K歌,问我要不要去某处吹风。这我喜欢。去了他新买的公寓,又到另一层公共设施处,那开放的地方凉风习习,我们倚在栏杆吹风。 我的朋友不多,我喜欢自己的朋友不多。 偶尔也喜欢与妻去到甘榜处,那些浮脚屋已装修得美仑美奂,想必生活改善了,房子占地空间也大了。我比较喜欢那些小装修,维持原貌,房子周遭还是空着地。有时走到小路的尽头没了路,要快快U转,深怕别人见到问起——“你要找谁啊?”真不知要如何回答。 有时见到老人家倚在屋子的栏杆处纳凉,很想下车聊个天,又觉冒昧。越来越没胆。想起从前当销售员上门时,无论交易成与不成,他们都会捧了托盘,端来冷饮或热饮,有时也加了糕点。我喜欢那种朴实的热情。 绕了几圈看看别人的房子,天色渐晚,此时也该回去自己的房子。 出去回来,真高兴自己出去回来,有着飞出去的自在,也有一个窝惦着你回来。又想想,能过得这样子,只因身处——没有动荡。(人这辈子,害怕动荡,害怕不能出去,也害怕出去不能回来……)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好小子》是我收藏在书橱,长达30年之久的一套漫画。 不晓得什么原因,我对这套33集的漫画执念颇深。念小学时,不知道哥哥从何处借来这套漫画,当时没有什么机会接触课外读物,不知何故却对它印象特别深刻。也许是被主人公“林峰”顽皮、为达到目的而不断耍小聪明和不按牌理出牌的性格吸引;又或许是被主人公林峰可以抛开家庭和世俗观念的束缚,跟着父亲潇洒、自由过日子的那份洒脱所吸引,以至于我脑海里一直记得“好小子”这套漫画。 1994年大学毕业,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地点在巴生。公共巴士是当时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换乘巴士去巴生之前,我总喜欢到吉隆坡市中心“大家购物中心”里的书店租借小说,以便在工作闲暇之余阅读。那个时候,茨厂街周边也有很多贩卖新、旧书的书店。因此,逛书店成了换乘巴士前,消磨时间的好去处。也就在逛书店的那会儿,无意中看到了《好小子》,这套我心心念念的漫画。 当时内心的那份喜悦,至今都还记得。一套33本的漫画,用透明的塑料袋子装着,整整齐齐地摆在架子上,我毫不犹豫地拿起来,然后直接付款。还记得当时很豪气地花了百多块钱,买了这套漫画。我手里提着这套漫画,丝毫不感觉到重,也不嫌麻烦。坐上去巴生的巴士时,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觉得自己终于拥有了一样期待已久又可遇不可求的东西。 后来这套漫画一直被放在员工宿舍3年,它成了我排遣时间的好伙伴。尤其是周末加班,抽不出时间回家乡时,它更是替我排遣乡愁的最佳伙伴。除此之外,它也是同事兼室友闲暇时,喜欢一看再看的漫画书。新搬进员工宿舍的同事,只要得知我有这么一套漫画,也都会毫不客气地开口向我借去看。 离职回吉隆坡就业时,这套漫画也理所当然地被带了回来,然后一直摆放在公寓的书橱里。侄儿侄女长大后到吉隆坡求学和工作,在我家暂住时,也总喜欢在众多书籍中,把这套漫画书挑出来一看再看。没想到因为我个人执念而买下的漫画能被那么多人喜爱,也能替那么多人排遣时间。这是当初我买下这套漫画书时,意想不到的事。 重看能缓解低落情绪 我心深处,或许隐藏着一个内在小孩或往日幼童,偶尔也希望自己能活得像漫画中的主角林峰那样:顽皮不驯、不受礼教约束、不守规矩,令老师和家人头疼、哭笑不得的调皮小孩;也希望自己能有点小聪明,适当时使坏,为达到目的,花样百出,并努力不懈,且能一直保有自己率真独特的一面。 主角林峰在剑道方面显露的天分不容忽视,虽然剑法乱七八糟,但是敏锐的反应神经却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他常常在比赛中,使出小伎俩,让对手、同伴、评判老师措手不及。我在情绪低落时,总是喜欢重看《好小子》这套漫画。漫画中妙趣横生、啼笑皆非、温暖感人的故事情节,无形中都能缓解我当下低落的情绪,心情也随之变得愉快起来。 于我而言,能触动读者、能为读者带来正能量的书籍,都是好书籍。《好小子》这套漫画,是好书;它更是值得被我收藏,长达30年之久的一套漫画!
4月前
1924年5月底赵元任和杨步伟离开哈佛,启程到欧洲。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院,聘请赵元任,他答应,不过先要履约到欧洲,旧事清了,心里才踏实。他们先去英国,再往法国,又到德国,见朋友,住40天。杨步伟在《杂记赵家》记旅程经过,包括捕捉留欧学生不为人知一面:鼓吹离婚。其中陈翰笙和顾淑型及徐志摩和张幼仪成为焦点,“张其时还正有孕呢”。杨步伟点到为止,没有多加评论。 陈翰笙和顾淑型同在1897年出生,都是学界风云人物。陈翰笙1915年留美,考进波莫纳学院。先念地质学,后改学欧美历史。在留学生中以成绩标青著名。顾淑型在1917年留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系。二人是自由恋爱绝佳示范,1922年婚后同到德国柏林继续学业,夫妇一向合作无间,被怂恿离婚,匪夷所思。鼓吹离婚事我在文章引过,奇怪举动。沉思一会,没有纠缠前因后果,历史中群体心理被扭曲案例,岂止一桩? 赵元任和杨步伟婚姻也被点名,罗家伦在德国遇见他们,说有人看见赵元任和他母亲在街上步行,揶揄杨步伟比赵元任大,杨步伟不甘示弱,要罗家伦不要挑拨,“我的岁数,人人知道的。”她说。杨步伟是医生,见多识广,能力和口才都非泛泛,没有人敢唆使赵元任离婚。 1918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玩偶之家》被重点讨论。书中主角娜拉反抗性别歧视,为摆脱夫权束缚的玩偶命运,离家出走。胡适写〈易卜生主义〉,指男尊女卑是文明耻辱,他乘势批评婚姻制度:“老辈人看见少年男女实行自由结婚,便说是‘不道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事不合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习惯。” 婚姻自由是知识青年理想。徐志摩为离婚,写堂皇信给张幼仪,说真生命、真幸福和真恋爱都是“自奋斗自求得来”,他们应该“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徐志摩千方百计要离婚,朋友全力支持。张幼仪在回忆录《小脚与西服》中说离婚协议书是在德国柏林吴经熊住所签定,第二儿子彼得出生大概一个月后。“他有四个朋友也在客厅里,他们绕着他走来走去,一副要保护他的样子。我只认得其中两人,吴经熊和金岳霖。”签字以后,“他的朋友挤在我们身边向我们道贺,大家都想握徐志摩的手。”她几乎控制不了情绪,想“对他们每个人发起火来。” 老舍著小说《离婚》,初版于1933年。男主角老李的婚姻是父母之命,没有感情基础。生有一男一女,太太是农村妇女,只会做家务,出不了厅堂。到北平后,处处成为笑柄。他有离婚冲动,却挣不脱桎梏。他暗恋隔壁马少奶奶,她丈夫长年不在,对她不闻不问,以为关系迟早结束,不料丈夫回家,马少奶奶与丈夫和好如初,老李希望破灭,决定离开北京回到家乡。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专门一章讨论老舍。他认为老李不离婚,是性格“软弱”使然。他说以“离婚”为书名,“象征着一些人不能做到的一种勇敢行为,因为他们满足于‘婚姻’……对奇糟不堪的现况卑躬屈膝。”不离婚原因昭然若揭:怕冒险,怕社会眼光,没有人“有胆量先提出来。” 爱情不是生命唯一事 这是从男方角度思考,女方怎么想,无法兼顾。徐志摩离婚后,家里不能谅解。老师梁启超也反对他离婚,认为“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又提醒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 梁启超当然知道自由婚姻之可贵,但是好伴侣可遇不可求,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满足得宁贴也极难”,一直期盼梦想之神圣境界,不过是自寻烦恼。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这是胡适诗句。胡适鼓吹婚姻自由,纯粹为他人做嫁衣裳,他承受新旧文化冲突,了解梁启超苦口婆心。怎么可能不爱自由呢?爱自由的意念他人未必了解,选择“不自由”,也是个人自由。五四人物精彩地方在于处处凸显张力,提供后人思考空间。胡适和江冬秀不般配结合,却白头到老,“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说的是无奈处以及生命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胡适不会同意不离婚是软弱性格使然。爱情是生命重要事,但不是唯一事。这是命运题,不是选择题。还好如今配偶被安排的例子少之又少。
5月前
5月前
钱是用来买闲的,不是用来买物的。这是舅舅在我小时候就告诉我的道理,但我却要等到30岁之后才逐渐搞明白这件事。 过去两年我跑了几次市集,也自己办了一场大型的二手拍卖会,断断续续把家里各种杂物——大部分是衣服——清了出去。我算是很惜物的人,甚至大学时代的衣服有许多都还留在手边,跟我一起漂洋过海回到赤道;偶尔穿出门,还会被人问哪里买。 10年前,我在国外的时尚产业里工作,每天都沉浸于欣赏各种美感、创意和工艺之中,每个星期都在买衣服鞋子包包饰品。东西太多,就寄回马来西亚的家存放,妈妈皱眉说:那些钱足够你买栋小房子了吧。 惭愧惭愧,但我也不曾后悔。历经这一段买买买岁月,我已经大概知道物质是怎么回事了。而我依然恋物,却已经可以恋得精准而克制。 用消费来彰显自我,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也难怪年轻的时候总是热衷于买买买,因为那时候我们还不理解生活滋味的层次,以及品味与阶级的幽微关系。 但现在我更懂自己了,也丈量出了自己和世界之间最舒服的距离。那么,此后,我用时间、精力、脑力和体力换来的钱,只会用于追寻自由,以及自由才能保证的悠闲安适。 这些年大家都在讨论消费主义。社交媒体上那么多光鲜亮丽的人,写了一段文字跟你说人要爱自己,而后附上一个购物链接,要你去买个什么东西,就属于疼宠自己的方式。 所谓的好好生活,就是买买买和吃喝玩乐。自媒体教我们,如何盘活日复一日的苦闷生活? 有闲就对人和自己都有情 每个人都要拥有一个的名牌包包,每个人都去打卡的网红咖啡厅,每个人都必须要品尝一次的和牛烧烤,每个人一定要去才不枉此生的赏樱圣地。你们必须要人挤人,在热门景点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刷存在感,如此才显示了自己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其实,衣食住行都是消费。我不认为买买买是一种错,或是心智认知比较低下的表征,那可能只是对生活的体验、尝试,无论是浅尝辄止,或是就此沉迷,都是一种过程。 只是总要警惕,我们和生活的真实连接,不要过多地依赖消费。 如果我们仅是用比现在更高一级的消费,买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更精致的餐厅、更奢华的旅行,来证明自己的人生正在进步——这种依赖路径将会扼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泡一壶茶,花一个下午在家阅读一本书,也是好好生活。在公园散步,坐在长凳上发呆,感受微风拂面,也是美好的生活。和好朋友面对面深谈,陪伴猫咪午睡几个小时,也是好好生活。为即将到来的城市马拉松备战,每天练跑5公里,也是好好生活。周末到慈善机构做一日义工,体察世间疾苦,结识其他有善心的人,也是好好生活。在自家花园里种几棵向日葵,每日悉心浇水等待开花,也是好好生活。 心里有寄托,生活有仪式,都是美好生活。这些都与金钱消费无关,却又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此刻、此方。 爱自己,也不需要消费。每天早点睡觉,让身体充分休息。饮食干净,不让肠胃过劳。穿着舒适,让身体自由舒展。谨慎理财,不为了攀比消费而背负过多债务,因而不必花更多时间工作来赚更多的钱,也不会因为加班过劳、压力大而疯狂购物来排解情绪。 如此,你就有闲。有闲,就对人和自己都有情。淡定,不焦虑,觉得世界无限宽阔,自己的未来可以随时重启、随意创造。我们的钱,就是来买这种自由的。
5月前
小时候,我很喜欢抬头看天空,喜欢看各种形状的云朵缓慢地移动。我幻想在很庞大的云层上有一座神秘的城市,那里有各种好玩有趣的事情,没有时间也没有限制,没有课业也没有补习。看着不同形状的云朵,时而是一只猫,后来又变成游艇;时而是一支冰淇淋,后来又变成了一只熊,真是有趣! 妈妈发现我那样呆呆看天空后,曾经警告过我:“一直看天空,小心变憨!”那时,我还真的有点害怕呐,心想本来就不聪明,会不会看多了真的憨掉?呵呵,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稚气,还真的好笑。 长大后,我还是喜欢看天空。天气晴朗就看浮云,阴天就看乌云何时下雨。那个喜欢看天空的小女孩,后来跟着父母搬家,搬去了五层楼的组屋。在老家,随时走出大门就可以看到的蓝天白云,组屋没能有。那段时间,正值青春期的我躲在房间,默默地书写自己的情绪。 大一的某个星期天,一通电话打来家里,说公公离开了,叫我们赶紧回去。公公他走出了时间,我却没能走出他已离开的事实。于是,我就开始在天空找答案,会不会在天那端,他看着我们?只是我什么都看不到啊,只有湿润了双眸,低头继续走寻常人的日常。 年幼的天真,希望快一点长大,那么就有很多的自由。但是,长大后才知道,大人的世界也没有很自由啊。像云一样来去自如,像云的自由自在,或许这就是我从小贪恋望天观云的原因。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