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考古
社区动态
来玲珑走一趟 轻松地质知识之旅
(江沙1日讯)来玲珑地质公园展览馆走一趟轻松的地质知识之旅,游客有机会探索地质、文化遗产及考古学的独特之处,提升对玲珑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
3星期前
社区动态
即时国际
河南发现距今5000年大墓 考古团队推测:为古国君主墓葬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近日被考古团队发现,一座距今约5000年的M27大墓,这座墓葬出土遗物350多件,是目前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之一
1月前
即时国际
国际拼盘
男子翻修屋子惊见人骨 一挖竟是1700年前墓地
法国巴黎南郊一名屋主翻修自家地下室,开始施工后却突然挖到一具人骨,一查才发现,住处下方其实是个相当古老的墓地。经考古团队追查,最古老的人骨可追溯至3世纪罗马时期,找到多个石棺。
1月前
国际拼盘
即时国际
视频 | 见证3500多年前商朝兴衰!武汉“盘龙城”遗址揭秘
(武汉11日综合电)央视报道,湖北武汉盘龙城是长江流域已知、商代前期遗址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所在。这座存续了3500多年的早商遗址,证实夏商王朝控制范围到达长江流域,也是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发展等量齐观的历史见证。 盘龙城遗址公园环境特别野生,保留大量原生态自然状态,因为3500年前,盘龙城先民面临和现在相同的自然环境,都有大量常绿落叶阔叶林。 为了尽量地接近3500年前,这个遗址公园最大程度保留最原始生态景观。当金光照亮芦苇,在夯土的城垣上散步,这场景既像远古,也和这片土地上的考古发掘渐渐重叠。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有的是一口大鼎,有的是一柄宝剑,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就是这片土地。 两座宫殿基址曾经是盘龙城统治者议政和居家的地方,是中国最早的“前朝后寝”式建筑格局的实物资料,比殷墟还要早200、300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艺称,1974年、1976年,北京大学师生就是沿著宫殿旁纵横的方格子发掘,让商代遗存重见天日。 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能在宫殿旁博物馆内和当年考古场景“面对面”。宫殿被发现那一刻的手绘剖面图,甚至标明五种土层不同颜色,第四象限内,横坐标11,纵坐标19,这张纸上能看出考古人到底怎么使用“探方”。这是带队的考古学家俞伟超的发掘日志,翻开的这一页是盘龙城1号宫殿被发现的日子,一行行清秀字体记录下每天新故事。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说:“逐渐发现了一个一个的柱础,引起了考古队员的兴奋,他们在晚上的时候都睡不著觉,一个一个地打着电筒,争先恐后地来到宫殿区,大家都把盘龙城的这次考古作为当年一首艰苦的考古诗。” 卷尺、罗盘……最简易不过的绘图工具,展厅里复原上世纪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生活场景。在这么简陋条件下,发现了宫殿、城垣、贵族墓葬群,证明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同属中华文明摇篮。自从1954年被发现以来,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持续至今。 展厅处处能看到考古成果和考古相关的科普,比如有块土层是博物馆还没有建成时,考古工作者从湖底专门揭取的,能让人很直观地感到沧海桑田、世间变迁。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讲解员邱宸荟说:“最下面看到的是生土,是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土壤;再往上走,看到的是商代时期的文化堆积,有大量陶片存在;再往上走一米,看到的是明清时代文化堆积,有大量瓷片存在。所以,当时先民活动轨迹应该是在我们脚下3公尺位置。” 考古工作者数十年来在盘龙城遗址发现3000多件文物,其中,绿松石镶金饰件,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镶金饰件;青铜圆鼎是中国同时期已发现的最大圆鼎,腹壁最薄仅0.2公分厚;青铜面具线条飘逸,凸起眼珠子有三星堆的影子。从考古队员发掘记录卡片,能感到他们当时激动心情。除了高等级贵族墓葬,还有青铜器制造作坊。
1月前
即时国际
家庭
走进考古走近历史 博物馆也能很有趣
“博物馆”是许多父母选择当亲子活动的地点,一来入门票价格低廉亲民,大大减低父母荷包的负担;二来孩子亦能收获知识,看起来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双赢选项。 一般而言,逛博物馆有自己随意地逛,又或者跟着博物馆的导览员听解说两种选项,但是你听过考古学家从考古的角度讲解出土文物的前世今生吗? 小朋友真的能听懂吗?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8月底的某个周六早上,国家博物馆里的游客满满当当,大家自行跟着导游、博物馆的义务导览员分组参观,其中有一团特别的游客集结在一处等着活动开始。 这一团游客是家长带着12岁以下的孩子参加由考古学堂创办人、考古学博士及岩画研究员苏招月和考古学硕士、考古部落博主张晓真联合主办的“一起去国家博物馆”活动。 活动一开始,苏招月向孩子派发由她亲手设计的小册子,让他们看着图片找出对应的文物,孩子兴奋地在史前展区(Sejarah Awal)跑动“寻宝”。 随后再针对小册子上的文物一一详细讲解,并掏出自备的石器样本、“头骨”模型让孩子和家长触摸,加深他们对文物的认识和记忆,甚至吸引了其他游客前来听讲。 在长达2小时30分钟的活动,浅显易懂的解说加上实物加持、互动环节,字面上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渐渐具象化;读懂岩画上古人留下的记忆;了解古人的丧葬文化,更了解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的前世模样。 无论是孩子和家长的提问,都有来自考古学领域的专家来解答,没有瞎编乱造的“历史故事”,可谓收获满满。 惊现4岁考古学爱好者 4岁的阮梓航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在一群大孩子中格外显眼。 虽然年纪小,但认真地参与其中。除了因为疲惫在母亲怀中短暂地睡着,全程不吵不闹,在父母的陪伴下专注“寻宝”、听讲。 “小朋友真的能听懂吗?”我不禁心生疑惑。 “其实他在看电视时,对挖恐龙骨头、石头等考古的内容感兴趣,所以刚好有考古相关的活动就带他来看一看。”阮涌俰解释道。 加上父亲阮涌俰是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母亲侯慧雯是国际学校中文教师,夫妻二人对历史深感兴趣,因此在网上看到此活动时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他们说,平时亦会带小梓航参观博物馆,但这次是不同的体验。 “内容还蛮不错,包括互动的部分、怎么找寻文物。找文物(这环节)比较适合亲子互动,因为我们能带他们去找,整个安排蛮适合的。” 侯慧雯分享道,小梓航在平日里就从书本上看过相关的内容,对岩画尤其感兴趣。 “他本来以为是我们去考古,他问我要戴帽子(意指头盔)吗?我们要去那个山洞里面考古吗?我讲不是,我们去博物馆。” “因为他看到那个照片,他以为是真的去山洞里面考古。” 考虑到岩洞探索多少有些风险的因素,他们认为等他年龄大一点时才带他到岩洞实地观看岩画。 我会不会已经跟未来的知名考古学家提前谋面了呢? 未料公众反应热烈 “童言童语”讲解是挑战 实际上,此次的活动是苏招月和张晓真临时起意之举。 今年4月,苏招月从槟城前来吉隆坡和张晓真在国家博物馆会面时,发现博物馆布局已经有所改变,寻思也许能办一个亲子班,于是行动派的苏招月迅速推进计划。 “之前她(苏招月)在吉打、槟城、怡保、吉隆坡和蕉赖跟其他单位办考古相关的工作坊,而且都是亲子班,比较有经验。在博物馆是第一次。”张晓真介绍道。 苏招月说,在博物馆办活动是她长期以来的心愿,只是一直在“导览”和“工作坊”之间徘徊不定。 “我本想跟博物馆方联办一个工作坊,但我想做到的程度是博物馆能够给参加的人近观文物细节,可是那个你需要经过很多的许可(license),所以我想说我们先从简单的做起,如果能够把控的话,我们再进一步到更复杂的阶段。” 让她难以把握的是对吉隆坡有关领域的市场价位,究竟该如何定价是令她感到烦恼的一环。 “之前我是拿拨款办工作坊,所以都是免费的。可是我想要尝试看在没有拨款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维持下去?” “不然大学每一次的活动都是给完钱就没有下文了,但我想要它能够走更远,那你就要跟人家收钱,简单的交通费用也好,我们也是要付的。” 40令吉含2小时30分的讲解、一本小册子以及送给小朋友的纪念品——骨骼造型的笔,堪称物超所值。 “我很喜欢做一些小东西,所以我常常会入不敷出。” 苏招月负责内容策划,张晓真负责文案撰稿,接着便开放报名,出乎她们意料的是公众热烈踊跃的反应,迅速爆满。 此次活动分为亲子和成人班,前者着重在体验,后者则更倾向于授课。 因此,苏招月为孩子设计小册子时,会考虑到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能够互动,亦能带回家,可以继续看。 “很多父母说孩子拿回家后还会重复看,时不时上色。如果只是打印A4纸,虽然成本低,但看完就丢掉了。” 另外,她们也就讲解时的遣词造句和方式展开过商讨。 “我们讲解讲太深的话,小朋友可能会觉得闷。我们就只能用小朋友的语言,希望他们可以明白。” “以前可能会觉得(他们)不知道要从什么管道学考古,如果从小接触的话,上学后他就知道要选哪个方向。” 张晓真坦言这是首次参与亲子相关的导览活动,所以还在学习怎么使用童言童语,如何把学术刊物内艰深的知识提炼、简化,再传达给似懂非懂的稚儿便是一道难题。 “我们那时候只是讲尽量简单,这才是我在学的东西,尽量童言童语,这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参与者)小到4岁,他可能连骨髓、骨头、颅骨是什么都不知道。” “最挑战应该是葬礼,可能连死都不知道是什么,我却要跟他解释‘葬礼’是什么?” 至于展品选择上,她们则挑选比较具备故事性,又或者从外观上即能看出差异的比如头骨或形状比较奇特的石器。 “那大部分我尽量放跟墓葬有关的内容,因为大家对考古的既定印象就是跟死人有关,一定要挖墓葬,所以就先从那个下手。”苏招月道。 广撒考古种子 相比起张晓真,尽管苏招月的经验较为丰富,但她却认为自己还在学习如何捕捉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真的不能够期望他们能一直这样高度集中,除非你真的做到非常非常生动,一直都在玩。可是我自己刚开始做不久,还在学习怎样去抓小孩子的注意力。” 于她而言,举办这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孩子能吸收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孩子的探索经历。 “有朝一日他们会记得,曾经来博物馆玩过这样的东西,这样就够了。” 她说,她创立“考古学堂”的初衷是为了重新包装我国的考古。 “我觉得我们有很多资源,可是包装没有做好。那时候很多人觉得马来西亚的东西很差很逊,可是明明我们是有东西的。”她言语中带着扼腕和可惜之情。 “如果不是读考古,我也不知道马来西亚有这么多东西。” 尤其在她做考古的时间线拉长之后,知悉许多东西都是很珍贵的,甚至放在全球,仍不失它的价值,而非“自嗨”(Syiok sendiri),只可惜欠缺包装。 “你知道国外连大象的粪便都可以包装来卖,甚至很多地方,你花钱进去看才发现不过如此,但就因为包装好,你会愿意进去看。” “我现在做的就是到处撒种子而已,只要下一代有一个像我们这样观念的,要去推广就已经够了。” 如果你对考古有兴趣,欲知更多详情可关注“Time Traveller考古学堂”的社交媒体专页。 更多【家庭】文章: 用绘本教孩子自我保护 带孩子出游去!上一堂好玩的成长课 孩子发展迟缓怎么办?早期干预与感统训练是关键
2月前
家庭
即时国内
武吉皂礼1200年佛教禅邸遗址 成年人体积佛像出土
吉打州北部武吉皂礼(Bukit Choras)1200年的佛教禅邸(chandi)遗址中,一座成人大小的佛像上个月正式出土
6月前
即时国内
即时国际
埃及考古新发现!金字塔旁地底下藏“神秘入口”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西的吉萨金字塔群遗址,一直是国际考古界热衷研究的区域。日本与埃及合组的考古团队最近发现一个位于地表之下约2公尺的“L形”异常结构,经由探测资讯研判,很可能属于一座建造于4500年前的未知古墓。
6月前
即时国际
古城大小事
林朝雁:严厉监督程序 散落文物应交考古队
(马六甲16日讯)国家文化遗产局受促展开严苛的监督与考古程序,交由专业考古团队保护散落在马六甲各地的文物,同时,公开研究的进展与成果,让民众了解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从而提高人民爱护古迹的意识。 行动党怡力区州议员林朝雁表示,马六甲双岛城的一块私人地于2020年期间发现了多样中国宋朝至清朝期间的瓷器,以及马六甲王朝苏丹玛末沙、葡萄牙和荷兰统治时期的古币。 “政府曾安排相关单位在当地展开2次的考古工作,后因资源和资金有限而暂停,至今未有进一步行动。国家文化遗产局受促展开严苛的监督考古程序,交由专业考古团队保护散落在马六甲各地的文物。” 应向外国学习保护文物 她说,根据去年甲州议会书面答案,上述考古工作分别在2021年3月25至31日,以及10月4日至12月2日,由国家文化遗产局、甲州博物馆机构和国立大学一同展开。 “这些文物理应交由考古专家鉴定,同时,该土地需暂时被封锁,以便专家进一步检查是否存有更多文物。然而,发现文物的私人地早前已经被围起来进行保护,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巡逻和监督,让历史文物存在被盗窃或遭到破坏的风险。” 她说,政府应向外国学习,例如,中国禁止随意挖掘古墓,所有历史文物都应得到保护。中国对于历史文物的鉴定极为重视,只有通过鉴定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 “我希望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监督和保护这些文物,避免被破坏。甲州博物馆机构及国家文化遗产局也应加强涉及考古地点的监督,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应公开研究进展成果 她认为,相关的机构应该公开他们的研究进展与成果,让民众了解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从而提高人民爱护古迹的意识。 “我国目前在考古方面的发展仍然不足,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发展。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应获得专业的发掘和保护。” 她说,保护历史文物是对历史的尊重,希望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马来西亚的历史文物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她表示,本身早前曾向州议会提出相关问题,不过当时所获得的书面答案并不全面,因此会在下一次的州议会提出更深入的提问,跟进相关的课题。 出席新闻发布会者包括其助理潘来源及葡萄牙后裔兼文化工作者马丁。 林朝雁(右)展示甲州议会书面答案。左是马丁。(尤伽荣摄) 附近民众曾发现古文物。(受访者提供) 珍贵的历史文物应获得保护。(受访者提供) 林朝雁(中)促展开严苛的监督与考古程序,交由专业团队保护散落在马六甲各地的文物。左是马丁;右是潘来源。(尤伽荣摄)
6月前
古城大小事
即时国际
韩国庆州新罗古坟 挖出2000年前“中国青铜镜”
考古团队希望能找到青铜器时期和朝鲜三国时期祖先的生活遗迹,没想到却挖出疑似是中国的青铜镜碎片、木造漆器和漆鞘铁剑。
7月前
即时国际
星云
简记太平霹雳博物馆临展之点滴/林泽昇 (芙蓉)
坐落于太平市区内的霹雳博物馆,是国内许多博物馆迷和人文自然历史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它成馆于1883年,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其独特的外观带有欧洲二战前期公共建筑物的典型风韵。这样震撼人心且略带霸气的设计,加上泛白的粉刷墙面,使得建筑物的正面在万里晴空下格外耀眼壮观(图一)。 霹雳博物馆最吸引人的特色是独具一格的内部结构和文物标本的展出风格。能放慢脚步仔细欣赏赏这“博物馆中的博物馆”,确实是个千载难寻的旅游经验。博物馆赖以提升国民知识水平的根本在于:一、馆藏的丰富;二、以收藏品为基础的研究工作。霹雳博物馆成立之初,就在这两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才有今日的成就。 为了迎合太平建市150周年,又适逢2024霹雳旅游年的到来,国家博物院和霹雳博物馆向大众推出了一项富含科学普及教育,并以动物学标本剥制术为主题的临时展览(图二)。 临展一共展出51件动物剥制标本,涵盖了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标本类型则包括由原件骨骼组装而成的骨架、动物实体填充标本、干制标本,以及少量浸泡在防腐剂内的液态保存标本和仿真原色模型标本。每件标本都伴有简便的解说标签,特品还会附加额外解说,以丰富标本背后的故事和研究历史。 临展旨在借用各个展区内不同类型的标本,细说动物学剥制术在霹雳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重要,也在介绍这个鲜为人知行业的现代科学处理手段,及要遵守的法规。整体解说不仅清晰易懂,还富含历史和科普知识,展示的动物大都是我国多样生物的代表物种。 踏入临展,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件镇馆之宝(图三)。1894年在安顺铁轨附近不幸与一列火车相撞的大象已经成为几代安顺人的集体回忆。当时英殖民政府在事件发生处设立的纪念碑现在还屹立在原址附近。由于事件发生年代久远,加上原始记录缺失,多年来这具雄性大象遗骸的去向一直是个谜。近年来经博物馆研究人员的追踪调查,才发现馆内的一具成年大象头骨,和一对象牙极可能就是这头不幸遇害的个体。如该研究的推断属实,这具年龄大概介于20-40岁的大象不仅是馆内现存藏品中最早的代表,象牙更可说是国内已知最大者,其上曲面的总长度不下于5英尺。临展还同时展出另外两个亚洲象的头骨,两者都是成年的雄性个体,略小于安顺大象。 首次展出的罕见标本 展出的珍品还包括业已在马来西亚(马来半岛)绝灭的动物种类,如绿孔雀(学名:Pavo muticus)的雌性个体、双角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和白臀野牛(Bos javanicus)的头部标本。固定白臀野牛标本的原件木制盾牌还可看见烙有英属马来亚军警首领的速写称谓(C.R.E., 意即Chief Royal Engineer),以及标本制作之年份:1903。在它旁边的白肢野牛(Bos gaurus)盾牌上,则记其制作年份为1898年。 这些展品中(图四),除犀牛标本在2011年霹雳博物馆馆藏特展上见过外,其余还是首次见有展出。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无法确定马来半岛是否曾有野生白臀野牛出没,这是马来西亚大型哺乳动物研究上一个悬而未决之谜。如果临展上白臀野牛标本的鉴别是准确的,那这可就是马来半岛罕见之博物馆标本,非常有研究价值。 此外,临展还特别选了一些具代表的濒危物种和目前生物学家还不甚了解的种类,包括三线潮龟(Batagur borneoensis)和云豹(Neofelis nebulosa)的实体填充标本、老虎(Panthera tigris)的头骨、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的完整骨架、犁头鳐(Rhinobatos)和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的干制标本。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展出一种具迁徙行为、在马来西亚鲜少遇见的候鸟——亚洲鳍趾䴘(Heliopais personatus)。 因制作年代久远,加上我国常年炎热的气候及湿度差幅较大,而国内又少有具全天候恒温恒湿的保存设备,致使某些动物标本无法保存原来的艳丽色彩。不过,博物馆工作人员却以非一般的高超手工技艺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很少参观者会知道,展品中的红尾游蛇(Gonyosoma oxycephalum)其实是个仿真原色的模型标本。这具真实比例的标本除缺少活体动物鳞片中的金属闪耀光泽,在其它方面都表现出这种蛇类主要的形态特征。其科学准确已达高等院校专业教材的水平——自然爱好者仅需手持一本本地蛇类的动物图鉴,就能依此模型鉴别其为何种何类。 虽名为临展,但其本质无疑是霹雳博物馆内,以野生动物标本为主的固定展览的一个“导言”。此言何解?固定展览内有更多的飞禽走兽剥制标本可供细看。想要亲身近距离感受亚洲象或白肢野牛身躯有多么庞大(或卑微地说,想要知道我们在它们眼里是多么的小巧),那你就千万别错过往馆内多走几步路。这里的全骨架和全实体填充标本就能让你在感官上有所升华。 一个博物馆并不一定要靠形形色色的多媒体科技玩意来吸引观者;反之,有一两件具百年历史底蕴和富含故事的代表标本往往已足够捕获大众的芳心。安置在展区中轴线上的安顺大象,及其让人过目不忘的那对硕大象牙,不就是以物件取胜的最佳榜样吗? 作者简介: 林泽昇,古脊椎动物学和动物考古学研究工作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动物考古学硕士班。先后担任马大动物学博物馆附属研究员和砂拉越博物馆研究员。现于马大地质系从事马来西亚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工作。
7月前
星云
国际拼盘
科研人员还原5.2亿年前长尾螳螂虫面貌
科研人员使用先进的显微CT扫描、三维建模和虚拟解剖技术,还原了5.2亿年前早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的长尾螳螂虫面貌。
7月前
国际拼盘
副刊短片
【视频】一起探索:近打谷石灰岩洞
近日怡保著名旅游景点清心岭发生15公斤石头落下砸死人的事件。听闻这消息小编心有余悸,想起去年跟同事到近打谷石灰岩洞探险的经历,当时近打谷监测站召集人郑文达就提醒附近有炸山采石工程(当时暂未施工),因此探山过程是挺冒险的。 如何在发展与保育之间找到平衡点?一群想坚守岩山的当地人不忍目睹近打谷美景消逝在岁月里,趁岩山未化为烟灰时,钻进岩洞探索,记录眼前美好的一面。(记者:林德成;拍摄、剪辑:陈愐壮) (原片上传于 17/04/2023) 文字报道: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近打谷探洞/03】刻在岩壁上的画,解读古人的生命密码
8月前
副刊短片
周刊专题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古生物死亡后,历经上万年沉淀,血液肉身分解殆尽,只遗留牙齿或骨头凝固在山峦岩层内,形成坚硬的化石。通常化石都是支离破碎,除非获幸运之神眷顾,为后代留下完整的骨骼,供学者研究古生物的生命演化。
8月前
周刊专题
星云
华巷寻龙初记/林泽昇(芙蓉)
甲辰年将至,这意味我们也即将迎来十二神兽中的瑞龙。 你相信这天底下有龙吗?能呼风唤雨以及庇佑农耕,具象征意义上的龙和实体上称之为龙的东西真的存在吗? 中国传统药典中除了略有记载龙的存在和其灵神对人体的保健护体作用之外,还特别提及其遗留在人间的可以做为药用的各种实体物。这些实物在其名中多带有个龙字,譬如龙牙、龙骨等等。明李时珍所编著之本草纲目就有针对这些含龙属性的药物留下了详尽的记载和药效药评。该本草所摘录的前人实录中还指出中土龙牙龙骨之产地和开发发掘。据李时珍的考察,龙牙龙骨最早的药用记录可追朔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做为药用之物,这些谜一般的龙牙骨遗物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现代传统中药药方还沿用这些药物吗?它们又是何物呢?在好奇和求知之心的驱使下,我在家乡开始了这一趟不寻常的探索旅程。 芙蓉老城区还留有几间硕果仅存的传统中药铺。选了这里一间家里长辈不时仍会光顾的老店铺,在柜台略微询问后,负责抓药的店员很快就转向其后的百子柜翻看标有“龙牙龙骨”的小柜子。然后带出两个装满药物的小袋,一个装有白色粉末和小颗粒的业已研磨好的药粉,另一个略大,装有还没研磨处理的实物。 这后一个袋子内的东西就是我想查看的“龙牙”。 一颗一颗慢慢地将这些大“龙牙”拿出来看后,顿时心里就有个底儿。再花点时间,从多个角度细看,我就明了眼前整齐摆放在柜台上的每颗“龙牙”是何物了。 这些“龙牙”都是上古时代,史前哺乳动物的骨骼碎片和牙齿化石。所幸店员和药铺老板耐性极佳,让我精心挑选我要的几件还算完整的“龙牙”。店员用药铺内的老式黄铜手杆手秤称完所选要的“龙牙”,报了个价。价格不贵,我都给买下来了。而后老板很细心地用本地老中药铺常用的浅褐色牛皮纸把“龙牙”包裹好交到我手里。面带微笑的他最后还说:“龙牙龙骨,现在都没常用了。很多都是以前从中国进口的库里存货。买起来做个纪念吧!” 对这些刚买回来的“龙牙”经过几天的详尽研究,再加上翻阅一些相关科学研究报告文献后,我发现这些牙齿化石碎块内有两颗相对完整的上颚颊齿(见图一和二)。它们都属于一种叫作 “大唇犀”的史前犀牛,其科学属名为 Chilotherium。生存的地质年代为距今约1370万到340万年的中新世至上新世。地理分布包括欧亚大陆的多个区域,包括中国。 业已研究和命名的化石种类多达三十余种。这类已经灭绝的犀牛是一种无角犀类,化石研究表明它们都不具带任何的犀角,且体型厚重(见图三)。不过,这种史前犀牛的化石原产地却不包括马来西亚。换言之,在马来西亚中药铺内见到的“龙牙”犀牛化石不可能采自本地。除此之外,其它很多的“龙牙”化石动物(譬如,体型硕大的熊、鬣狗还有原始的马)都不是本地动物种类。相反的,这些动物却是中国史前化石种类中常见的动物类型。 辗转几年后在北马一小城镇闹市内的古玩店中,偶然发现店主在对外开放的店面亮眼处摆放着其收藏的一些动物化石。其中就有发掘自中国甘肃省的一具大唇犀头骨化石(见图四)。见其下颚那双弯曲的大獠牙,多么的奇异和特出呀!在本地可以看到这样完整的中国哺乳动物化石,对于任何人来说实在是罕事一桩。征得店主同意,拍了大唇犀化石的一些照片以作研究报道之用,特此聊表谢意。 不寻常的化石考察 做为古生物化石研究工作者,我常会在本地野外荒地林区以及石灰岩洞穴内和大学研究团队一起发现到一些罕有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兼带有学术满足感,不过却鲜少有本地人涉猎的集探险探索和科学研究于一身的行业。 2007年在芙蓉老城巷中药铺内的寻龙初访,不仅仅解答了埋在我心里多年的谜团和疑惑,也让我在那一刻起开始了一场极不寻常的化石考察之行。多年来在马来西亚大大小小的城镇内如见有中药铺就会前往探索。这些经验不时提醒我,能够找到化石的地点并不一定都是荒山野林,小城内为老街坊服务的中药铺可能就是下一个含有重要化石的地方。虽然说这些“龙牙”化石都是舶来品,但是它们却可以在马来西亚作为化石古生物学科学普及教育的不二选材料。加上适量的科普辅助解说,可以带领大众了解地球史前动物和其生活的环境。 作者简介: 林泽昇,古脊椎动物学和动物考古学研究工作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动物考古学硕士班。先后担任马大动物学博物馆附属研究员和砂拉越博物馆研究员。现于马大地质系从事马来西亚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工作。
10月前
星云
即时国际
中公布最新考古成果! 距今5800年至3800年划为“古国时代”
中国今早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最新成果,研究显示,大约从距今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
12月前
即时国际
教育导航
土耳其考古新发现:最大的人类雕像和第一个彩绘动物雕像
土耳其的格贝克利特佩(Göbeklitepe)和卡拉汗特佩(Karahantepe),这两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近期有新发现。
1年前
教育导航
更多考古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