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纸扎

在马来西亚说起天地通,大家都知道它是电讯公司Celcom的中文名字,但是在更早的时候则直接翻译为西尔康。十多年前,Celcom为了打通市场,决定为自己取一个中文名字:天地通。只不过,名字出来之后,我笑了。皆因小二我还在神料店服务时,纸扎电话的电讯公司就是叫做天地通……Celcom取名天地通的用意是它的网络很强,上天下地皆能够接通。而纸扎电话取名天地通的用意是,他们的讯号能够通天下地。 当年由于中五的考试给考砸了,中学毕业后前路茫茫,刚好看到神料店在招聘员工,于是进去面试并且获得录用。神料店,也有人称之为纸扎店。刚巧我上班的地方就有一位常驻纸扎师傅,因此我也学会了纸扎的基本功。 初入行时接近清明节,所以上班第二天老板就教我怎样弄纸箱,这种纸箱,广东人称之为“笼”。纸箱分为纸扎和纸皮两种,纸扎的售价比较高,因为是人工打造。纸箱主要的成分是金元宝、往生钱、七色纸、纸衣、鞋子和冥钞。如果是男性的则添加拐杖和帽子,女性的则放雨伞和首饰。当然,如果预算足够还可以添加很多东西。同时,透过纸箱的销量还大约得知我国华裔人口男女之间的比例,因为男性的纸箱卖出八十,女性的只卖出六十。可能男性比较短命女性比较长命?还是当初老一辈重男轻女的下场? 每逢清明时节,最令人好奇的是今年又有什么新款的纸扎品?以前小二我还在神料店上班时,就曾经遇过这样的事情。外劳途经神料店,停下脚步来看纸扎衣服和鞋子,问我们什么价钱?我们跟他们解释说,这是烧给先人的,他们才恍然大悟不好意思摸摸头走开。临走的时候还笑着说:“做得还真像……” 纸扎品,对于我们来说,是烧给先人的物品,是大吉利是的东西。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却是手工艺品。曾经看报纸介绍过,有老外收藏冥钞,他们把印刷精美的冥钞当艺术品收藏。 从香港飞来怡保买纸扎品 同事曾对我提起,以前有位在香港任职经理的老外,每年都会自己驾飞机从香港飞来怡保,来怡保干嘛?购买纸扎品是也。都买些什么?纸扎套装、衣服外套、纸鞋,以及最新款的纸扎品,买回去干嘛?收藏用。 是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在他眼中,这些只不过是一种手工艺品;在华人眼中,这是大吉利是的东西。记得有一次送货去新村,下车问路,屋主看到我们满车纸扎品,我还没开口就被屋主关门驱赶…… 其实如果你问我怎样看待纸扎品?我是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过公公去世时,大姑有询问过法师,法师直言其实我们人世间所烧的纸扎,下面世界是收不到的,你们只是在烧个心安理得而已。但纸扎在东汉时期已经存在,能够流传千多年肯定是有其道理。 关于纸扎,倒是有一个迷思。每年清明时节,时常看到扫墓的人儿烧汽车飞机。如果下面真的收得到,岂不整个下面都变成大型停车场?祖先面对每年一辆汽车,我看也很欲哭无泪吧?到底要把车子停在哪?而且只烧汽车不烧加油站,那么半途抛锚时怎么办?(但前几年倒是有看到纸扎加油站了。) 清明和中元节,许多人都会烧纸钱给祖先,而且基本上都是烧大额钞票。那么祖先收到之后,该怎样购物?可以虚拟一下场景—— 祖先:“老板,请问面包多少钱一个?” 老板:“500万一个。” 祖先:“怎么这么贵?我在人世间时才几块钱一个而已!” 老板:“你有零钱吗?” 祖先:“……” 呵呵,下面世界的经济以及通货膨胀可说是被人世间的子孙给搞砸的。人们只想让祖先有多多钱花,但完全没想到会把下面世界的经济搞砸。因为只有通货膨胀的国家才会有如此大面额的钞票。所幸这十多年开始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推出小额钞票。(但下面世界的“经济”想要复苏,也不容易。) 总而言之,世界上所有的灾难罪魁祸首就是人类(无论是人世间还是下面世界),所以,关于纸扎,或者心诚则灵吧?
2天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新山13日讯)距清明节不到一个月,神料店已陆续上架各式祭祀纸扎品,市场开始预热,接下来一周需求料将持续升温,尤其是外地及新加坡游子返乡扫墓时期,相信将迎来销售高峰。 今年的清明节落在4月4日(星期五),随着节日脚步接近,不少民众提前选购所需祭品做好准备,有者也会为了避开连假的交通尖峰,选择提早祭祖扫墓。 神料店业者普遍认为,清明节是全年祭品销售的三大旺季之一,另外两个旺季则是农历新年的关公诞和中元节普渡,一般上,商家通常会提前备货,以应对大量采购潮。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走访新山大马花园一带,获悉商家普遍看好接下来的销售走势,尤其是外地及新加坡游子返乡扫墓,预计将进一步带动市场需求。 此外,受访商家也表示,传统的纸扎衣物、鞋子及金银纸依然是销量主力,而市场趋势也不断演变,紧跟潮流推出各类电子产品、名牌包、便利店、美食佳肴、补品等,琳琅满目,以尽量还原现实社会产品等做法,反映出人们希望祭祀先人时能提供更现代化的物品。 神料企业负责人沈修华表示,今年的清明节祭品早在农历新年前便已订货,最近需求量已开始逐渐增加,因为有些人需要亲手折金银纸,要提早做准备。 “目前的市场还未达到最高峰,但我们预计下周开始,生意会越来越忙碌。” 他指出,也有不少民众为了避开清明连假的人潮,选择提早扫墓,因此神料店都会提前备货,确保供应充足。 他说,近期已有不少顾客上门采购,纸扎衣物、鞋子仍然是热销品,而现代化纸扎品更是种类繁多,包括按摩椅、包包、美食、化妆品、调味料等,取决于个人需求,丰俭由人。 沈修华也透露,该店约有20%的顾客来自新加坡,与本地消费者不同,新加坡顾客通常会提前安排采购,不像本地人会临时买了就马上去祭祖。 他说,新加坡消费者的购买力确实较强,而部分跨境的驾车人士也不介意购买较大件的纸扎用品,如汽车、豪宅等。 在价格方面,他则透露,今年的祭品价格基本维持不变,没有明显调涨,供应量也十分充足。 他也说,本地手工制作的纸扎品仍然受到消费者青睐,因其精致工艺,售价一般介于300至400令吉之间。 他观察到,近年来,30至40岁的年轻人也开始负责采购祭品,相较于年长一辈,他们更倾向挑选新颖、有设计感的产品,不过,祭祖的传统民俗元素,如金银纸、五百万、莲花、法船等,都还是会购买,以维持祭祖仪式的基本习俗。 拥有30年历史的神料公司负责人谢小姐则指出,金银纸、往生钱、过路钱等依然是必备的传统祭品,至于其他祭品则是看子孙们的心意,例如日用品、衣帽鞋袜等都是标配,有者也会根据祖先们的喜好决定商品,例如烟、酒、麻将、刮胡刀、胭脂水粉等,都受到消费者欢迎。 “日用品和食品类一直以来都是畅销品,每年只是在包装设计上更贴近现代生活,例如现在市场上就有出现印有‘海底捞’品牌的纸扎食品,或是其他知名品牌的仿制款。” 此外,近年来纸扎品的创意越来越丰富,甚至推出了特斯拉纸扎车,不仅配有司机,车子的挡风玻璃上还印有“路税”,尽量还原真实细节,其余较特别的则有宠物用品等。 谢小姐补充,如今部分消费者仍会亲自选购并自行装箱,但也有许多熟客选择直接委托店家准备清明祭品,预订后按时取货,省去自行张罗的麻烦。 每年都会返回森美兰扫墓的陈丽群(60岁,退休人士)表示,她今年已经采购第二次的清明祭品,因为第一次买的量不太够。 她说,自己习惯到固定的店家购买,因为店家会存档封条和大路票上的资料,例如祖先的名字等,整个流程就像寄送“Pos Laju”一样方便。 “我比较偏向传统,不会买太多花里胡哨的产品,但服装类还是会选择自己觉得好看的。” 她也表示,由于自己需要开车载家人和祭品,体积较大的纸扎品会占空间,因此她倾向选择适合包装在纸箱内的用品。 她还提到,多年来负责张罗清明祭品已成为一种习惯,以前是和母亲一起采购,如今她也带着弟弟的孩子一同参与,希望将这项文化传承下去,也有人接手。 “现在采购清明祭品比过去方便得多,一年一次,也算是一种传统的延续。”
4星期前
(新加坡6日讯)从台湾举家搬回新加坡后接拍的首部剧《业落夕阳》,林湘萍坦言有点紧张。 林湘萍接受《新明日报》访问时开心表示:“心情既兴奋又感恩,这不仅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种熟悉的归属感,能再次跟剧组、监制、导演和演员团队们一起合作,感觉特别亲切。” 这也是林湘萍时隔一年再拍戏,她坦言确实有一点紧张,毕竟一年没拍戏,会有点担心自己是否还能快速进入状态,但更多的是期待。 她表示,剧《业落夕阳》讲述数个新加坡即将消失的传统职业,带有一定的情感深度。 “这些传统职业是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陪伴我成长,让我唤起对这些行业的珍惜和回忆,相信观众也会产生共鸣,感受到那些曾经在生活中默默奉献的职业所承载的温度和意义。” 林湘萍参演剧中的其中一个单元,与父亲老钱(刘谦益饰)多年来关系紧张,认为自己的幸福被父亲毁掉,心中始终无法释怀。 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个角色,林湘萍花时间揣摩角色的心理状态,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并体现出角色的情感层次和成长。这也是她这次演出所面对的最大挑战。 纸扎铺里拍戏 朱厚任没避忌 朱厚任认为,《业落夕阳》从灵异的角度出发非常有趣,他在剧里饰演纸扎铺工作的老人梁木,为此在铺里学了一个下午,然后再拿一些材料回家自己学,感觉像是上手工课程。 “在刚刚杀青的《心有所依》里演了一名亿万富翁,不可一世;和这部剧的孤独老人有很大的落差。这次也需要去学手艺,就是剪纸扎的功夫,这门手艺不容易,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那些师父做了数十年才能够有这样的技巧,所以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替手。不过还是有努力训练自己的手艺,无论在片场或家里,都有努力练习,让自己看起来有模有样。” 在纸扎铺里拍戏,朱厚任表示并没有什么避忌,到了现场师父什么都让他们做,只是要求做得美观、好看,让他感觉像在学美术。 剧里朱厚任和邓伟德是师徒关系,这是两人第二次合作,上一次是在《你也可以是天使4》合作,但对手戏不多。这次一起对稿数次后,朱厚任觉得这个角色是为邓伟德“量身定做”的,相信会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演‘纸扎人’ 邓伟德学剪纸扎 邓伟德说,这部剧最吸引他的是有奇幻和怀旧的独特融合,他的角色和以往也有很大的不同,“梁诚(角色)是厚任大哥烧出来的纸扎人,需要以不符合逻辑的想法去处理。他就好像婴儿,从一张空白的纸慢慢学会人情世故,我也可以趁这个机会重新学习。” 为了看起来更逼真,剧组有安排演员到纸扎铺学剪纸扎,邓伟德自认手工还不错,约一周就上手了,因为自己之前是读设计的,需要做很多小模型,但后来没时间,就很少做手工,才比较生疏。 “剪纸扎最难的部分是剪的时候需要看起来得心应手,毕竟角色的学习能力很快,而很多纸扎都是从头做起,很多步骤。而且我的手很大,所以剪小的纸扎有点难;最容易的应该就是黏的部分了。” 剧里和朱厚任饰演师徒关系,他觉得跟朱厚任合作很舒服,因为对方私底下蛮幽默,也会毫不吝啬地给自己指点,也期待两人擦出的火花。
1月前
4月前
7月前
走进这间传统纸扎店,不一样的是,它开门营业不仅是做生意,还为传承传统民间艺术而生。在里面工作的,有不少年轻人。一般人以为的夕阳行业,在这里反而看见了曙光。 这间纸扎店,是年仅34岁纸扎师傅邱智伟的第六次创业了。他的前五次创业,都跟餐饮有关,但都无疾而终。 一转眼,邱智伟在纸扎业深耕已有9年光景。从一开始的“钱花完了、没得选了、做就是了”的傻劲和拼劲,到今日肩负传承民间传统艺术的使命,他的正能量和正面思维,深深地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 邱智伟出生于柔佛州礼让县的一个淳朴小镇——玉射。从汲汲营营8年的餐饮业退下后,他用了45天,耗尽毕生积蓄走遍西马半岛各个州属,想要沉淀自己,远离当前的环境,看看外面世界的同时,也思考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沉淀好自己后,他重新出发,走出了另一条自己也没想过的纸扎之路。选择从纸扎业出发,是因为邱智伟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对宗教仪式深感兴趣。 餐饮业工作邂逅纸扎 提起幼时的成长经历,邱智伟侃侃而谈,“我们童年有借口出去玩,就是庙宇举行庙庆、普度法会的时候,爸爸会发出‘特别通行证’让我们出去玩到乐不思蜀,几点回家都没关系。”也因为经常接触神庙,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邱智伟说,他的学历不高,读到初中三就停学。抱着“民以食为天,会煮会吃就不会饿肚子”的想法,他开始学习煮食,并在武吉甘蜜、马六甲和吉隆坡向厨师学艺。他也曾在马六甲租过档口、煮伙食和摆路边档,惟8年间的5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 2013年回乡后,邱智伟在一家餐厅打工。同年7月,他当上玉射一所庙宇的总务,因缘巧合下遇上了认识十多年的纸扎老师傅,“当时适逢普度,我要求他粘船、做大士爷,老师傅说他做完这次后,可能下次就要找别人做了,因为他年过七旬,体力不允许他继续做下去。”邱智伟当下就觉得师傅不做了的话很可惜,脑海便萌起学纸扎手艺的念头,“不过,师傅说他老了不想收学徒,只是说‘你要学的话可以来了解,但是没有薪水的。’”考量到当时做餐饮的工资也还不错,他并没有马上答应。 尽管如此,餐厅长达13个小时的工时,还有对生命意义和价值感到迷茫,终究促使邱智伟毅然决然地结束了在餐厅的工作,并通过一场深度旅游探索、倾听内心的声音。 吃苦耐劳习得的手艺 “我旅游回来后才确定要跟师傅学纸扎。2014年10月开始,我每天早上帮忙妈妈割胶后,11时就从玉射开车到巴莪学艺,做到傍晚6时才回家。”尽管老师傅一开始就说不会给他薪水,但后来还是有给他400令吉当作车油补贴费。 “首两个月是最挑战和考验耐力的时候,师傅带我去芭地砍竹子,竹子会割人的,我们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晒竹子,要把数千支的竹子扛出去晒太阳,下雨的话还要搬进来,一天有时要收三、四次竹子,真的很辛苦。” 竹子的考验是其一。后来,有厂家跟老师傅订了500只1尺高的小马,邱智伟的首二三十只小马都是照着师傅的小马样子绑,怎知绑了近200只后,师傅才告诉他说绑错了,需要重新改过,他被迫全部重新拆了再绑过。 到了第3个月,邱智伟才开始绑一些小样的东西,如轿子和佣人,即那些搭错了架构也不怕坏掉和跑形的;到了第5个月他才开始接触小间的灵屋,大的灵屋都是师傅自己绑,“师傅绑大灵屋的时候,我就偷偷瞄他怎么绑,从中偷师。不久后,师傅就说没有东西教我了,叫我自己出去外面找出路。”于是,邱智伟在2015年3月开始找店面,并在武吉甘蜜租下一间店后,5月尾正式开门营业,一切从零开始慢慢摸索,而创业的1万令吉资金,也是他向人借来的。 “当时初出茅庐的我只会绑小屋子和天宫座罢了,其他的都不会,开店后的首6个月是完全没有收入的。碰巧那段时间麻坡有一家寿板店在赶工,老板说他缺少人手,问我可否帮忙几天,我心想反正我也不会,就去帮忙一下,靠着这份打杂的薪水来补贴租金。”邱智伟说,他每个星期都会有两三天待在店里,开店的时候就将预先绑好的前院、后院、花园和金山,每天轮流摆在店外,但其实都是同样一套东西。说着说着,他自己也忍俊不住笑开了。 邱智伟说,他在麻坡打杂的刚开始,学的只是做小间的灵屋,很幸运的是,他遇到一位来自印尼的潮州纸扎头手,是专门做大间灵屋的,他赶工的时候就会叫邱智伟过去帮忙,加上印尼师傅乐意分享,他的纸扎功夫也日趋进步。 纸扎艺术亟需新血  “我在纸扎行业创业的那一年只有25岁,你是老人家的话,你信得过这个年轻人吗?我要做一场法会,我把最重要的灵屋交给他,时间到了他会不会交灵屋给我?他们难免会有顾虑和担心。” 最难撑的第一年熬过去了,邱智伟说,最艰难的时候是行管令18个月的时候,3、4个月的后备金很快就用完了,但他最终也挺过来了。行管令政策放宽后,庙里开始办活动了,纸扎店才渐渐有了固定的客源,而邱智伟依然坚守原则——不随便拉低价格影响商号、不自砸招牌,二来保留东西的品质。他坚信,只要把守个人诚信和品质,最终定能做出成绩。 行管令带来的冲击,也迫使许多纸扎老师傅提早结束营业和退休,“很多师傅年纪大了不想折腾,加上请不到人,年轻人又不要做,所以老人家就索性关门不做了。”邱智伟解释,纸扎业这一块其实有很多出路,因为现今的庙宇越建越多,“现在很多人做事都喜欢问神,也许是相信神明的指示就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吧,所以拜神的人越来越多,信徒也越来越多,庙宇自然也越建越多。纸扎业没落的时代我们应该看不到了,近50年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神庙有存在的一天,这行业一定还能做下去。”邱智伟一针见血地说。 想到传统纸扎行业需有人传承,邱智伟非常乐意将他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艺分享出去,“我们学到了就要传授,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才能延续这个民间艺术。如果你学了要自己开店发展独当一面,我还更想要优先教。”他以宽阔的胸襟欢迎更多人传承纸扎艺术。 邱智伟非常乐见徒弟在外自立门户,也完全不担心利益冲突的问题,他认为,很多东西,如果会失去的话,那它原本就是不属于我们的,“如果那不是你的东西,你也只是暂时握着而已。如果他们有本事抢你的生意的话,你应该更加骄傲,因为你是师傅,你的徒弟做得比你更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教出来的徒弟赚不到吃,那你就更加要自我反省,而不是担心徒弟抢你的生意。” 带新人打稳基础,再变通创新 经历过老师傅较为传统和坚持自己一套的教法,再到印尼头手只提供架构和方程式,剩余让学徒自由发挥的教法,邱智伟深有感触,“第一个师傅限制你,他不需要你创新,这样学徒会很好带;而新派的师傅就会跟你沟通,产生分歧就有创新,然后才会进步。”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去框住别人的想法,埋没别人的创意。他如今就是奉行新派师傅的做法,与他人分享经验,也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 曾有学生到店里打假期工,邱智伟是非常鼓励及欢迎的。他认为,孩子们有工作做,就不会窝在家里打游戏或玩手机,同时能趁机让他们更了解什么是纸扎。“虽然他们将来未必会在这行发展,至少曾经接触过就有个基础。只要我有订单,愿意来学的,我都会接受,当然人数够了就不收了。” 来到当学徒的,邱智伟会要他们做笔记,“将我所教的笔录下来,是让他们留着以后自己用,这是他们的功课,你必须清楚知道自己做的和经历的东西是什么。”过程中,他会跟学徒相互交流,他着重的点在于,学徒要对纸扎有基本的认识,“至于如何变通和创新改进,一切靠自己,有了笔记就能经常复习,比如有些东西如普渡的大船只,一年就只做一次,你记录下来后,日后要做的话更加省时省力。” 尽管工作和生活已经步入正轨,但邱智伟认为学无止境,除了在纸扎品上听取顾客回馈再精益求精外,他还坚持在放工后阅读书籍充实自己。如今,他只要看到一所庙宇的外观,就能对里面的架构了如指掌;看神庙的装潢布置,就可以知道里面供奉的是什么神明。“也许我跟庙宇比较有缘吧,既然进了纸扎业就好好地做。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反而对可以学到更多东西而充满活力,过程中虽然不易,但是我受益匪浅,得到的知识终究是自己的。” 由于受限于店面空间小和上下货的限制,邱智伟在旧有的店面营业三年多后,就搬到武吉甘蜜工业区的现址。 他想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小地方也会有出路,只要肯努力付出,光阴不会辜负你。 对邱智伟来说,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是使命,回乡发展奉献是责任,使命责任两不误,但求无愧于心,为生命写下富有意义的篇章。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在数字时代阅报,鼓励中学生紧跟社会动态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为什么我会被抛弃?”弃婴展“提倡尊重生命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大马旗鱼丘浩延圆奥运梦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柯家浚徜徉科学宇宙 坐拥十七万粉丝
7月前
9月前
9月前
9月前
9月前
9月前
9月前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