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母语教育

4天前
《初心2.0》(AKAL / ROOT),一部讲述马来西亚母语教育之华文教育的心路历程舞台剧,将于9月在吉隆坡中华和笨珍培群独中上演。该剧由林连玉基金会主办,大马国家艺术文化遗产大学(ASWARA) 硕博研究所主任黄爱明博士构思和编导,旨在传达华教斗士林连玉生前的教育思想和建国理念,强调“多彩多姿,共存共荣”(Hidup Berbilang, Makmur Bersama)多源流教育体系的价值,尊重各族文化平等权利,维护母语教育的独特性。 《初心2.0》聚焦林连玉这一灵魂人物,展示他在捍卫母语教育中的坚持与奋斗。林连玉说,文化是民族灵魂的象征,语言和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承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尊重各族母语教育即是尊重各族文化。他在1950年代马来亚建国时期提出的“共存共荣”理念,是一个睿智且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强调以国家为前提,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权利,展现了“马来亚精神”。尽管这一理念遭遇政治打压和同族群排斥,但仍获得许多志同道合者积极响应,推动了华教的发展。 舞台剧将用全息图技术(hologram)呈现林连玉的事迹,增强视觉效果和观众的沉浸感,共同回望华教数十年来在逆境中扎根并茁壮成长的历程。 受疫情影响 计划停滞两年 林连玉基金会常务董事兼霹雳董联会总务黄志伟分享《初心2.0》的缘起时表示,独立中学象征华教事业,其成长是众志成城的硕果。起源于霹雳州的这场运动除了成功拯救了9间独中,并引发全国华社对独中的关注。然而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及独中教职员对这段历史感到陌生。 为弥补这一不足,林连玉基金会霹雳州联委会于2016年制作了舞台剧《风起银州》,反响热烈。主办方希望此剧能推广开来,遗憾的是董总内部争斗阻碍了这项任务的推进,直到2018年董总风波平息,林连玉基金会借此推出《初心──独中运动舞台剧》,在《风起》的基础上融入了60年的华教历史,并探讨未来发展。主办方希望该剧全国巡演以重振华教精神,然而一场疫情导致计划停滞两年。 主办方并没放弃,2021年,霹雳州董联会邀请林连玉基金会成立《初心》巡演联合筹委会,并推选霹雳董联会主席颜登逸和时任林连玉基金主席已故吴建成校长为联合主席。《初心》于2023年成功在霹雳州的5所独中上演,良好的反响也坚定了主办方全国巡演的决心。 为更好讲述华教故事,主办团队对舞台剧进行了改编,命名为《初心2.0──独中运动舞台剧》。吴建成作为《初心》的核心人物,尽管健康不佳,他仍不辞辛劳地拜访各地方领袖。尽管疫情影响了许多地方领袖的承办意愿,但也获得5所独中的支持,承办了7场演出。令人悲痛的是,吴建成在第一场演出前不幸离世,未能亲眼见证成果。不过,他的精神激励着团队继续完成他的遗愿,其家属也捐献帛金支持巡演。 重新编排 注入不同元素 为了确保巡演顺利,团队在优化舞台剧内容时发现《初心2.0》仍有改进空间,决定邀请黄爱明重新编排,并期待她所秉持的“多元文化共存,跨越界线”的理念,为剧注入不一样的元素。 黄志伟也是一名词曲创作者,他将对华教的热爱倾注于音乐创作中。一次机缘巧合,黄爱明发现了他那本厚厚的曲谱,于是在她的安排下,〈初心〉、〈风起来〉和〈感谢每一个好人〉的创作贯穿全剧。由〈初〉掀开序幕,〈风〉唤醒每个人,再由〈感谢〉表达对华教领袖及支持者的谢意。 〈风〉曾在《风起银州》亮相,〈初〉是为《初心》舞台剧而作,而〈感谢〉取材于已故华教园丁莫泰熙留下的“感谢每一个好人”的字迹。〈感谢〉的歌词记录了黄志伟与华教领袖包括莫泰熙和吴建成的对话和点滴,表达了他由衷的感激和钦佩。 在编导过程中,黄爱明希望通过口琴演奏〈初〉来突出茅草行动的部分。她说,口琴在世界大战期间非常流行,士兵随身携带,用于疗伤和抒发情感。黄爱明邀请了世界口琴大师张雅诰参与演出,但张雅诰误认为〈初〉的创作者黄志伟是同名同姓的我国著名音乐家黄志伟,于是找到了后者协助为剧钢琴伴奏。 黄爱明笑言,这一巧合促成了“黄志伟”遇上“黄志伟”,也意外为剧增加了深度与层次。 “心”是这部剧的核心 黄爱明提到,这部作品没有剧本,但林连玉基金会对她的充分信任,使她得以自由创作。她通过形体和意象来表达,避免了传统的台词化表演,秉持“感动观众之前先感动自己”的原则,与素人演员共同深入探讨林连玉的真实情感和心理,希望演员体会到表演的深层次并取得成长。她说,林连玉不仅经历了苦难,也有过喜悦和欣慰,还有他这些经历背后的意义及其带来的影响。 黄爱明也说,当吴建成为舞台剧命名为“初心”时,“心”便是这部剧的核心。她说,华教的发展由众多“心”共同推动,其中群众的“心”发挥了最大力量,而华教领袖们不屈不挠的“心”更是深入人心。因此,从1950年代林连玉维护母语教育的心,到1987年茅草行动未能打击华社捍卫华教的心,都是这一核心的体现。 她补充,这颗“心”不仅代表所有参与办学的人,还包括独中面临困境时的全体动员,如独中复兴运动在霹雳展开后,迅速吸引政经文教的共同参与。因此,她选择从宏观视角呈现这一历程,而非专注单一人物,因为每个人的故事都极具重量。从独中复兴到林连玉的离世,再到茅草行动中的政治压迫,大家都坚持捍卫华教,秉持林连玉的倡导理念。1988年,林连玉精神奖设立,黄爱明将在剧终以林连玉精神奖得主作为致谢环节,并搭配〈感谢〉这首曲子,展现林连玉精神的不灭。 “我们不会‘剧终’,而是‘待续’,因为还有许多华教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述说。” 她也说,虽然华教经历了无数的劫难,但这些挑战实际上是“化了妆的礼物”,促使了人们奋斗和团结,齐心协力推动独中在经历过劫难后茁壮成长。 黄爱明也表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1999年倡议将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旨在全球宣传保护语言的重要性,促进母语传播;《初心2.0》实际上也传递了我国多源流教育体系的独特性和共荣并存的精神。 在马来西亚,各种文化相互交汇,展现了“参”(campur)的融合美学。各族在这里共同生活,既坚持使用母语,又开放沟通,增进了解。黄爱明希望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各族更好地理解华教及母语教育的深远意义,并感受到这种多元共荣的价值。 《初心2.0》巡演简讯: (一)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 日期:2024年9月13日(星期五)@2PM              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8PM 票价:普通券 RM30、嘉宾券 RM50 购票方式: 9月13日场次可联系 03-6258 7946(隆中华联课活动处)购票, 9月14日场次可线上购票https://www.cloudjoi.com/shows/2144-20 更多详情:林连玉基金会(019-280 2496) (二)笨珍培群独立中学 日期:2024年9月27日(星期五)@2.30PM              2024年9月28日(星期六)@7.30PM 票价:普通券 RM30、嘉宾券 RM50、贵宾券 RM100 购票方式:联系董事部专线(012-7974 388)或校长室行政专线(012-5648 268)
3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新山6日讯)柔佛州各所华小的友族学生人数逐年快速增长,与友族家长把握孩子学习第二语文最佳年龄、欲让孩子了解国内多元文化,以及认同华小办学和积极教学方式,起着最基本且是关键因素。 根据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所得资料,柔佛州华小的友族学生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约7%。 华小的使命,除了传承母语教育,也肩负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精髓与华人传统。 联邦法院在上月20日,以2对1票,拒绝发出上诉准令予大马伊斯兰教育发展理事会(MAPPIM)及马来作家联盟(GAPENA),证明了华小和淡小使用华文和淡米尔文作为教学媒介语符合联邦宪法之地位。 本报为此访问各界人士,以了解州内华小友族学生报读趋势与原因所在。 苏立顺:增加未来竞争优势 马来西亚华小校长协会柔佛州分会主席苏立顺受访时指出,友族家长对于华小办学和教学方式已越来越接受及认可,尤其看到世界市场趋势,尤其中国市场很大,这让友族家长期望孩子们能够多学习一种语言尤其华语,来增加未来竞争优势。 “在这方面,我们尤其看到,一些友族家长甚至是从大老远把孩子送来华小,而不是就近送孩子到住家邻近国小就读。” 他表示,一般友族家长会认为,在孩子7至12岁的这个年龄阶段,掌握好华文基础已经足够。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从华小毕业的友族学生极少选择就读独中,甚至选择前往中国、台湾深造。 “因为一到六年级的年龄,是最容易学习语文的年龄阶段,可以就此打下华文基础;然而,如果要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仅有6年的时间是不足够的。” 了解华人文化直接管道 他也看到,不少送孩子来华小就读的友族家长们,也会开始向孩子学习华文,这对于友族来说,华小成为了他们了解华裔及华人文化的一个直接管道。 他指出,尤其是在华人新村,送孩子到华小就读的友族家长,有的是宗教师、公务员等,而且有的是不怕距离远,也要送孩子就读华小。 “华小的友族学生人数比率每年都在迅速增加中,每年至少增加一两个。” 蔡俊杰:华小文化活动成“吸引点” 马来西亚校长职工会柔佛州分会主席蔡俊杰表示,部分友族学生家长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孩子在华小学习华文教育,打下基础,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在华小学习了解多元种族文化。 他举例,去年一名印裔学生被家长送到华小就读,目的是让孩子在一到三年级接受华文教育,并且打算让孩子在四至六年级时,到淡米尔小学习母语。 他表示,许多华小都会在每个种族节庆时期,举办与节庆有关的文化活动,这不单让华人子弟学习了解我国多元文化,更成为了吸引友族学生就读的“吸引点”。 他也表示,根据他的观察,近10年来,友族学生人数增加速度不但快而且多。 友族生积极参与舞龙狮扯铃等 此外,他表示,可以看到的是,友族学生在华小,也很积极参与有关华人文化的活动,比如舞狮舞龙、扯铃、廿四节令鼓、华文学会,不一定只是为了学习华文基础。 “这是他们感受到与国小的学习氛围不一样之处,即可以学习到不同文化素养。” 在对华小教育认同感之处,他表示,华小教师积极教学的态度,让友族学生家长产生对华小教育的认同感。 他举例,华小教师在学生们面对求学难题时,会立即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协助学生解决课业上面对的难题。 “对友族学生家长而言,华小老师更积极采取当下行动,为孩子解决课业上面对的难题。” 哈思娜:欣赏华人强烈团结氛围 巫裔母亲哈思娜(53岁)表示,她之所以将孩子送到华小接受华文教育,是因为深刻记得前首相敦马哈迪担任首相时,鼓励生活在多元文化国度的人民,掌握3种语文。 她表示,她在四儿海卡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前,就让孩子自己选择要就读什么源流的学校,与华人邻居小孩一同长大的海卡,一直与邻居小孩“鸡同鸭讲”很难沟通,于是便选择到华小就读,学习华语。 “除了这些原因,另一方面,我过去在吉隆坡生活20年,有很多华人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华人群体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团结氛围,这是我很欣赏的。” 她说,自己在家与孩子多以英语沟通,也教导邻居英语,除了海卡会纠正她的中文发音,她其实也在教导邻居英语时互相学习,学习说华语。 查曼:希望孩子掌握华语 查曼(32岁)表示,自己自幼儿园到小学都是在华校就读,他因此也希望孩子掌握华语,而在6年前将孩子哈利丹送到高谷华小读书。 有2名孩子的他说,目前二女儿已经6岁,他也打算让女儿到华小就读,并且希望儿子哈利丹可以有能力考上独中。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