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师生

学年尾声,学校安排各科目老师给会考班学生加课,除了时间表里的弹性课时(意即3个小时带同一批学生),周末亦有加课。这批考生81个,一个人对一大群,同事说简这也只有你可以顶得住,太大班了。少年人坐在大礼堂用长木凳当桌子,或书写或分组讨论或看投影,每间隔一个小时,让大伙休息5分钟,伸伸懒腰上厕所或闭目小憩。课堂结束前我总道谢“辛苦大家了。考试已近唯请大家不要太焦虑,做可以做的就是了,也不要忘记运动。”唯有健康的身体及心理,做好准备并处理情绪,才能承受周边的无形压力,人生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上完中五的课,自礼堂走上来校园,巧遇毕业许久的学姐来办公室替女儿询问中一新生入学申请事。“老师好久不见,你还是和以前一样走路很快啊。”望着眼前笑容靓丽的美少妇,记得是执教早期的学生。“老师你还有多久退休?我们这批都毕业很久了。” 时光飞快。“老师还有10年。不知道可以顶到那时吗。应该会提早退休,主要还是看健康状况。”屈指一数,24年,算是学校的老家伙。 疫情后这几年,认识的同道选择提早退休者不在少数。听到最多的早退原因是不能认同教学模式的改变,或必须兼顾繁琐事务——无止境的文书报告、重复再重复的电脑输入系统等、带学生出队各种比赛等、健康负荷不了。自己负责田径队伍二十多年,每年赛季前备战一个星期5天长达几个月,课堂教学不能少,学生人数多及忙碌日常中挤时间训练学生参与诗歌朗诵及文创等学术比赛,每日行程排得满满当当。故假日必拎上脚车出门骑游去,骑游,是让自己跳脱忙碌日常的管道,更是重要的解压方式。那时忙归忙,未曾浮现 “健康顶得到吗”的问题。 4年前冠病确诊后身体健康衰退得厉害,人容易感到劳累。一头白发,这几年带队在体育馆最常听到其他学校教练问:“老师你很健康masih sihat,还可以带队”,或“老师你什么时候退休?”与自己同龄的同道多已淡出教练圈或当管理层,故没继续活跃绿茵。出席课程或活动时也常被问及退休一事。每回听罢人们的询问,总是回答“还有10年退休,不知道可以顶到那时吗。”我为2024年做复盘,发现这句话不知觉中讲过多次。 膝盖急性关节炎来袭 前年8月因膝盖退化急性关节炎来袭双脚几乎不能行走,骨科专科宣判唯有服食类固醇药物减缓疼痛及延迟恶化情形,最后有幸寻得中医治疗调节身体,两年来改变运动模式,每天清晨上学前做强化髋骨提升膝盖支撑力及负重伸展等不伤膝盖的运动。傍晚回到家则超慢跑或骑短途的半个小时维持心肺功能。骑士的小强打不死精神,我仍旧运动不停歇,以最适当的模式去适应老化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造成的不适。 新的一年,提醒自己删除这句“不知道可以顶到那时吗”。老友说简你已经很努力但我们不能不认老啊。此言没错,我不怕自己身体老去,但思想不能被打败,继续工作运动阅读生活中调试心态。不管顶不顶得到那时,至少当下,我已经努力。
2星期前
半年前我们在班上准备恳亲会的节目,学生冷不防地杀出了一句:“老师,我们的毕业典礼,你会哭吗?”全班都安静了下来,静静等待我的答案。 “我才不会哭。我怎么可能会哭?当时我就这样脱口而出,甚至还有点自信,就差没有拍胸保证了。”35双眼睛盯着我,我堂堂大丈夫哪里可以说自己会掉泪。不就像以往一样,平静地目送毕业生走出校园而已。身为班级任的我们,每3年都会经历一次这样的离别。毕业告别,不过是三年一度的常态而已。 这句话说出口时,我觉得自己可以是一座冷静的海岸线,能任凭情感的潮水冲击,而始终岿然不动。我应该不会哭吧?之前他们精心制作的教师节影片,我也拼命忍着,然后微笑看完。 意想不到的是,我显然低估了这次离别对我的冲击。有时候别对自己的眼眶太过自信,因为眼泪它真的控制不住,它会来得那么猝不及防。 毕业典礼暨恳亲会在12月进行,那是离别的季节。毕业生缓缓进入礼堂并站上了舞台,合唱了两首曲子,其中一首是我为他们挑选的毕业主题曲:〈亲爱的旅人啊〉。觉得这首曲子歌词充满了诗意和想像力,搭配优美的旋律让整首歌曲更加动听。 音乐响起时,我还勉强能够靠着深呼吸,试图维持平静。可当百多个孩子清亮的声音汇成一片时,他们才刚唱出那一段:“每个恋家的孩子,都会扬起远行的帆……”胸口就开始发闷,仿佛堵上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让我有点难以呼吸。我摘下了眼镜,跟眼泪最最后的抵抗,尝试不让眼泪落下。 变成了嫁女儿的父亲 合唱结束,孩子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下舞台,踏上红地毯离开。背景音乐换成了吴奇隆的〈祝你一路顺风〉。这一路短暂却又漫长,3年的点点滴滴像跑马灯一样飞速闪过:在课堂上一起埋头苦读、孩子做实验时的认真、健儿在草场上驰骋的身影、失败后不服输的表情、红尘作伴的毕业旅行、一块儿埋下的时光胶囊和梦想、十年之约的憧憬…… 忽然意识到,下学期这些熟悉的面孔将再也看不到了。回忆汇聚成一股汹涌的洪流,冲垮了无畏的坚强和冷静。眼泪就像决堤的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哗啦哗啦的流个不停,为的是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日子。那一刻,我仿佛变成了嫁女儿的父亲,哭着把女儿嫁出去。家长见状,还给我递几张纸巾,劝我别太难过。 告别之所以如此动人,正是因为它蕴藏着浓烈的情感,是平凡岁月中的一抹亮色。那句“我不会哭”,其实是一种掩饰,是对自己情感的自欺欺人。我从小被教育要坚强,要控制情绪,特别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种文化观念,让人总以为泪水是一种软弱。但在那一刻,我明白原来眼泪不是脆弱,它恰恰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表达。不经意想起刘德华的歌:“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离别时,我不会再轻易许下“不会哭”的承诺。如果可以回到半年前,我要把这句话给删掉。当学生们问我:“老师,你会哭吗?”我想我会更加坦然地回答:“肯定会的。同样,我也希望可以帮你弄哭。” 因为我们的感情,值得这份眼泪。
3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掬在手中逐梦的通行证 被昂贵的旅费化为尘烟 矻矻探寻万里以外的曙光 ——李乾耀老师,无题诗 回到住处 找出《大马诗选2.0》 读您的诗 和您诗中 金石的风骨 您以矻矻一词 隐喻自己的刀工苦功 以及死而后已的觉悟: 矻矻,与苦苦谐音 一经那予岂好辩哉的孟韩式的辩证 苦苦,就成为乐乐 的水中倒影了 正如哭哭,在生活中的反义词 是笑笑 啊老师,有哭哭自远方来,不亦笑笑 探寻万里以外的曙光乎 您以心为行者 临摹游方,遥想 终于能放下一切 单纯用心 走在自己的心上 一直到心 本身就是山川宇宙的剪影 循肉身的曲径 走下 心 啊老师,单纯自有单纯的历练,我想起当年 您包涵那个懒散迷惘的我 容许我 以各自的曲径 去游方,去去 探寻万里以外的曙光 您在岁月里品尝风的况味 您的岁月是风 如笔如刀 如心 摹游方 探寻万里以外的曙光 您的〈夜里听刀〉是一首十四行诗 您以十四行诗涵摄刀石之声 凡有声音,皆有风 您夜夜听刀,听心 听呼吸如风吹拂此身,以风骨为刀 我仿佛听见 您的刀光 以刀为光,如启明星升起 去去,去抽刀断水那样地划破黑暗 探寻万里以外的曙光 注: 1. 《汉书.卷六四下.王襃传》:“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 。” 2. 韩愈〈争(诤)臣论〉:“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悯)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zī zī kū kū),死而后已。” 3. 《大马诗选2.0》收录李乾耀老师的诗作〈心摹游方〉、〈品风〉、〈夜里听刀〉,以及一首无题诗。 相关文章: 邢诒旺/终归:寄母亲 邢诒旺/与小溪无关的小溪 邢诒旺/诗两首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2004年我踏入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这璀璨星空中,潘碧华老师便是其中耀眼的星辰。她,以一头修长乌黑的直发,散发着文青的气息,仿佛就是“爱读书女子”的化身。不同于马来西亚华语腔调,更接近中国普通话的柔和韵律,她说起话来宛如一首轻柔的旋律,带着北大才女的光芒。深入了解后,方知她不仅醉心于阅读,热衷于写作与书籍分享,亦有强烈的商业触觉,早在淘宝热潮前在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运营书籍交流的活动。 当时潘老师早已是马华文学界知名作家,曾担纲《星星》与《学海》的主编,是中小学生熟知的“四眼姐姐”。她创办的“扬眉女子”网站成为了00年代文学创作的沃土,鼓励学生挥洒创意、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唐诗宋词课上,潘老师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邃与马华文学的独特视角巧妙融合,她的教学如同一幅幅精妙的山水画,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代文人墨客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触摸到了大马文人对古代诗词的独到理解与感受。 潘老师是那种心直口快的人,她的言语就像她的思想一样,直来直去,不加修饰。在课堂或办活动之时,你总能听到她直言不讳的批评,她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掩盖问题的本质,也不会用委婉的话语去减轻批评的力度。(20年前,现在火力稍减,比较委婉与收放自如)她的直率,有时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指你的不足,让你无处遁形。然而,她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看似唇枪舌剑要你命,其实不忍看你病。 对于那些尚未了解她的学子来说,她或许是一位严厉的批评者,一位总是挑出瑕疵、不厌其烦地提出改进意见的导师。她的声音或可能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告诫我们不要在不擅长的领域徒劳无功,不要太贪心什么都想触及,不要在力不从心时还盲目坚持。她看似严厉,实则经验丰富,眼界深远,不忍看到学生挣扎或白费功夫。但你若肯坚持,能勇于挑战,在你需要帮助时,她总会第一个伸出援手;在你迷茫时,热心坚定为你指明方向。 回顾研究生时期,我们多次参与她筹办的活动,从中学习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有实践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处事更为圆满。这些磨炼,如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我们成长的轨迹。 潘老师也是我博士后导师,我已熟知在她心中涌动着对学生深沉而真挚的关爱,这份情感源自她内心最深处,她把学生当成子女。无论她口中怎么表达,实际行动的潜台词永远是鼓励学生们在可以提升的地方下功夫,追求更高的境界。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高级讲师,无论身分如何转变,潘老师对我们依旧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一视同仁。她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后辈。成为同事,与她并肩承担后,更能看到她的无私奉献,为中文教育、华人创作事业、传承中华文化、维护种族和谐等方面竭尽所能。 潘老师荣获2024年度沈慕羽教师奖是对她在教育界、文艺界、学术界所做出贡献的最好肯定。她的成就,实至名归,她的付出,铭记在每一位曾受她教诲的学生心中。 潘老师,您的教诲宛同春风,温暖了我们的青春岁月;您的关怀仿佛细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您的激励犹如宝剑,指引我们前行,亦让我们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您辛劳了,学生永远感激您!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