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尊重

“明天要吃什么?煮什么?” “吃外面……吃外面……” 两个小外孙直嚷外婆不要煮,要吃外面,外面的食物真的那么好吃吗?一个星期三天吃外面不觉腻吗?外婆的饭菜真比不上外面吗?曾多次老伴叫我别随同吃外面,随便一个家常便饭好过吃外面。但为了不扫兴,我尽量配合。这个小镇没有几家餐馆供选择,也没有什么食物让人念念不忘,来来去去总是那几张熟脸老板,吃得我真有点不好意思,在他们心里肯定认为我们懒散不煮,或不会煮留不住家人的胃。 女儿一家四口与两老同住,小康之家生活过得快乐温馨。老伴唯一的烦恼就是煮,今天愁明天,明天愁后天,不知要吃什么。我们已相处了14年,老伴为煮也已烦够了,尤其看到半子低头吃焖饭,什么菜肴动都不动,淋上汤汁狼吞虎咽不睬人。老伴心疼半子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又吃不上合口味的菜肴,仿佛自己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对不起半子也对不起自己,于是养成每一天临睡前问好女儿一家要吃什么才煮什么。慢慢的我喜欢的客家菜,还有老伴拿手的潮州菜消失了。很多名菜老伴也忘了怎样煮,取而代之的炸鸡、炸肉、炸虾、炸苏东成了三不五时的家常菜。 三菜一汤对一个煮妇不是难题,问题是不吃冷菜,莫说隔夜菜,隔餐的都不吃,又不能预早煮,且回家时间又不定时,往往晚餐后还未消化夜已深。多年来老伴的饭量总是不超过两茶匙,医生建议割除过胆石的老伴晚餐时间不要超过7时。 为了饭桌上欢乐团聚,老伴唯有不听从医生劝告,强忍饱餐后失眠的滋味,注重饮食的半子从不吃辣,不吃罐头更不沾腌制品,我家午餐肉、沙丁鱼、腊肠腊鸭、咸鱼梅菜、腐乳、咸菜,几乎已要绝迹。这些食材不能吃不能用,那要怎样煮成美食。汤汁要喝又浓又够火候最少要熬上几小时的,即席汤如紫菜、冬粉、冬菜、腐竹全不喝,所有菜肴汤类吃过的不可两星期内重复煮。诸多的限制和不便,已让老伴渐失煮意。 家里养出了“卫生官员” 老伴煮食从不加味精,煮咖哩鸡不加椰浆,炒菜只加天然材料,我们已习惯清淡吃法,外面的食物好吃,全因客户喜爱加重了调味品。吃外面点了芋头扣肉、好运猪手、五香东坡肉、人参炖鸡汤……这些全都是隔夜菜,很少有餐馆现做现卖。奇怪家里的隔夜菜不能吃,怕有毒不卫生,这里却可以,因为是厨师做的。家常菜不好吃全因天天由那人掌厨,已变不出花样,又不可加料,当然不合口味,说穿了就是不尊重做菜人,忘了初心入乡随俗,成了嫌菜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完全没有换位思考,谅解煮妇苦衷。 老伴自嘲老了,“生意”难做。想当年孩儿小,煮啥吃啥,全没煮之烦。现在家里养出了“卫生官员”、“营养师”、“医生”,无论做什么煮什么都不对。随着你们已长大,胃口也变了样。外婆的饭菜已比不上外面的香。她也不再执著观念,吃外面就吃外面吧,只要一家人和气吃得开心就好。吃外面已形成了享受,有空调,有冷饮,又可手机配饭,不用再为吃自寻烦恼,又不用饭后洗碗碟,难怪吃外面永远受人欢迎,有谁还会顾虑健康与卫生?
1小时前
6小时前
2天前
2星期前
1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爱FM主播兼节目制作人丘淑霖主持的节目《早安Kawan》,日前荣获AIBD国际媒体奖最佳广播节目奖。该节目体现了跨文化、跨族群以及跨语言的可能。众所周知,爱FM作为纯中文电台,过往的所有节目都以中文为媒介语播报。而这个节目首开先河,尝试打开语言格局,甚至在节目名称上也拥有其改革性。 淑霖提及,历来节目名称很讲究规范的中文,这次则首创置入外语。对于国营中文电台而言,节目得以制作并广播无疑是一项创举,让人耳目一新且意义深远。 问及节目初衷,淑霖表示,自去年起的一档新节目成为她思想蜕变的转折点。过去8年,她一直主持时事节目,最初一切都很新鲜有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族议题依旧被挑起。种族课题谈了又谈,她从最初的热心变为痛心与无奈。在面对种种煽动情绪的事件时,她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种族议题更加融合? 从被动报道到主动接近 她分析,过去在主持时事新闻时,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才进行报道、分析与评论。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化被动为主动,以促进种族之间的关系? 她提到,在国营电台这么多年来,每当有节日庆典,如开斋节或国庆日,她都会投身制作公益广告,或通过穿上传统服装等方式支持活动。然而,她开始自问:“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穿上传统服装,我们就彼此了解吗?” 国营电台并非只有中文电台,还有淡米尔语电台,甚至还有原住民电台。她在国营电台的这些年里,每当有嘉宾上节目,经过广播室时,会看到原住民电台的直播情况。有些关心的嘉宾会询问,里边主持的是哪族原住民?当下她竟然答不上来,颇感惭愧。 “我开始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了解彼此?从那时起,我经常邀请姐妹台的主持人上我的节目。平时大家只是同事关系,见面打个招呼。在那之后,我主动去了解姐妹台的历史背景、友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力求在同一个平台上制造对话的空间。” 除此之外,许多节目嘉宾也给予她很多思想上的冲击。华人通常有传统中文情结,习惯把孩子送进华小,也要求师生回馈华小。当她知道研究国际公共关系的廖朝骥助理教授选择把孩子送进国小时,这给了她很大的思想冲击。廖博士的选择显然经过深思熟虑,这让她思考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国小的文化与生活面貌。另一例子是在国小执教的高启舜老师,他本身是华教文化工作者。从他们身上得以体现多元的包容性。 《早安Kawan》另一个突破点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空间去谈论宗教信仰。此类话题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冲突和对立,但如果我们以好奇与尊重的态度相互了解,自会获得认同。淑霖表示:“我对宗教信仰有很多好奇。单就丧礼而言,华人逝者的排场布置往往能反映死者的身分和地位。然而,伊斯兰大人物逝世后,遗体直接用白布包裹安放在地上,这件事给我带来蛮大震撼。出于好奇和学习的目的,我邀请宗教师上电台畅谈礼节习俗。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生命教育。” 以60小时萃取一小时节目 除了主持人,淑霖还扮演记者的角色,到各地实地考察。除了专业与用心,用意是要促进各族交流。她曾到马六甲拜访书法家曾昭智,在一项中巫书法展览中跟着两位老师拜师学艺,了解爪夷文书法。爪夷文曾在华社引起争议,这一大胆举措实际上是为了促进彼此了解,推动种族融合。尽管直播节目只有一个半小时,实际却耗费了五六十小时。一般人或许会直接请嘉宾上电台,但为了实现深度交流,她选择亲自了解整个过程。 她也曾南下柔佛,和一位华裔峇迪(batik)艺术家现场学艺。当嘉宾来到电台谈论每一幅画作时,淑霖便充当听众的眼睛,为听众描绘它的美丽。她的节目是充满温度的,背后的付出非外人可想像。而上电台的嘉宾无论什么背景、族群,她都尽量配合,以国语、英语及华语畅谈各种课题。 虽然爱FM强调规范中文,但也在促进族群融合方面积极探索。作为国营电台,它一直呼吁推广族群融合。淑霖思考道,何不创造一个融合的平台?国营电台没有商业考量,也没有强调商业价值,反而更应推广文化价值。 淑霖语言能力极强,是三语语音指导老师,过去培养出无数演讲冠军,而她本身也是演讲冠军得主。用不同语言主持节目对她而言游刃有余。她特别感受到,语言虽然看似不是团结的主要因素,但实际上却是沟通交流的重要管道。“我深刻体会到,掌握三语可以打开对话空间,让我与不同族群进行沟通与理解。” 多掌握一种语言,多长了一双眼睛 她特别提及张瑞发博士曾说过的一句话:“多掌握一种语言,多长了一双眼睛,可以带你看到另外一个世界。”语言背后蕴含着各自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多掌握一种语言就能够与该语言的母语者交流沟通,透过这个语言去了解他们。 这个节目在截稿前已经播出了18期,淑霖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是学会谦卑。冲突和对立会发生,往往是因为各自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她提到:“我们在这片国土,大家可以有各自的想法和不同的立场。如果可以从一个比较开放的角度去了解对方这个想法是基于什么原因,可以大大减少冲突。一切冲突实际上源于不了解彼此。” 看到这里,读者或许能明白,为何淑霖要设计能够主动促进融合的新节目。她坦言,推出这个新节目对听众而言非常新鲜,但也有极少数听众持反对立场,表明自己不太明白国语或者英语。然而,我们在多元环境下成长,不妨多听、多加学习。倘若我们不主动了解,不接触其他语言,虽说在同温层里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但如果没有踏出那一步,所看到的世界永远只是圈内世界。《早安Kawan》的核心价值是”kita kawan, bukan lawan”。以“kawan” 形式打开对话,从生活化角度接近和了解不同族群的生活面貌。 “我的收获是谦卑,能以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彼此想法的初衷和用意。”淑霖这句话为我们示范了种族融合的可能性。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為自己贏一次 930公里 徒步朝聖的救贖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读报纸的无用之用,我们培养独立思考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4月前
4月前
2024年8月24日至25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公关实务组主办的《眚》视觉障碍议题展,在八打灵再也百乐花园的The Box Event Space举行,期望为视障群体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打破社会对视障者的刻板印象,消除偏见与误解。 细致且有深层意义的布景,爱盲人宣教事工团队为开幕带来的音乐表演,让场面增添更多温暖与共鸣。 《眚》展览通过艺术创作和互动环节,向公众传递有关视力障碍及其相关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等)的知识,增强社会对这些健康问题的关注。参观者不仅能够深入体验视障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挑战,还能通过切身感受,衍生更多的理解与关怀。这次展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不仅展示了视障者的艺术天赋,还让公众对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从而促进社会对视障者的支持与接纳。 刻板印象的成因:视障不等于全盲 《眚》团队统筹江盈萱回忆起展览筹备初期,团队对视障者的刻板印象大多源于电影或是社交媒体,而这些媒介往往将盲人刻画为“盲人按摩师”的形象。然而,当团队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视障者不仅限于按摩行业,他们也可以胜任文书类的工作、担任大学教授,甚至像普通人一样正常上班。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团队接触到黄开修博士撰写的《习惯黑暗》一书。黄开修博士是一名“失明的博士”。这本书描绘了黄博士在失明后,不放弃学业继续升学,最终成为大学讲师的励志经历。此外,团队在十五碑考察的时候发现了由前残奥会国手李成就于1983年创办的马来西亚首家PB传统盲人按摩中心,进一步展示了视障者的多元才华。 大部分公众往往误以为视障者都是全盲,无法从事许多工作,这导致了视障群体的就业机会严重受限。然而事实上,视障者有不同程度的视觉损害。国际视力伤残程度将视力伤残大致分为B1(全失明)、B2(严重弱视)和B3(轻微弱视)三个等级。测量标准为是否有感受光的能力、远近的视力以及左右的视野范围。B1指的是全盲或极度的光感丧失,B2则代表了严重的视力受损,但仍能感知一些光线和形状,而B3是中度的视力损伤。 由于社会对视觉障碍的了解有限,这一群体常常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之外,沦为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眚》团队副统筹方紫薇表示,透过此次展览的宣导,希望有更多企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给视障者,让他们自力更生,并能在社会立足。 视障者的生活场景 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的十五碑(Brickfields)不仅是本地著名的印度社区,也是马来西亚各地视障者的聚集地。在十五碑的街道上,时常可以见到以拐杖探路的视障者,熟练地在城市中穿梭。 方紫薇表示:“有一次我们去十五碑考察的时候,目睹了一起交通事件。十五碑的交通灯是有提示音的,视障者就依靠声音来判断可以前行。一名视障者依靠交通灯的提示音过马路时,遇到一辆闯红灯的车辆,对方不仅没有避让,还按喇叭吓到了正在过马路的视障者。明明驾车闯红灯的人在犯错,可是他却对着视障者按喇叭,好像是视障者做错了什么事情那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需要做很简单的事情,那就是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不要闯红灯,就可以对视障者释放更多的同理。” 江盈萱补充说:“很多盲人或视障群体都会迁居到十五碑,他们原本不是居住在这个地区的。那是因为十五碑的视障社区的设施相对完善,所以在他们后期视力退化后,会被建议迁居到十五碑生活。” 呼吁社会更多理解和关怀 现今城市中,许多盲道被占用、阻挡或长期失修,严重影响了视障者的日常出行。盲道的合理设计和维护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交通繁忙的城市中。如果盲道不能畅通无阻,那么视障者的安全和自主行动都会受到威胁。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忽视,反映了公众对视障者权益的关注仍显不足。 方紫薇希望大众对视障者多一分尊重,不要因为他们是盲人而投以异样的眼光,把他们当平常人一样去看待,也不要去破坏无障碍设施。江盈萱进一步表示,大众对视障者可以多一份理解,也可以多一点了解盲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迷路的视障者,我们可以主动提供帮助。虽然看不见,但是小小的善举,可以让视障者知道有人可以帮助到他,他并不孤单。 后记: 《眚》团队在黄开修博士的家采访时,亲眼目睹了视障者生活的一幕。黄博士凭借声音解锁大门,当时团队看到门很贴近黄博士,可是黄博士还是不小心撞了一下。 视障者常常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些生活上的不便。可当团队亲眼目睹这一瞬间,内心依然深深地被触动。希望大众可以对视障者更多的同理和尊重,不要破坏并占用无障碍设施。尽己所能,为视障者创造更友善的生活环境。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方志聪教练:跆拳道展现人生态度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在数字时代阅报,鼓励中学生紧跟社会动态
4月前
“什么样的职业能让我闯出一片天?” 、“我有好多的选择,但我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对的选择”、“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我该怎么走下一步?”这些都是当代年轻人面临人生职业选择时会出现的迷茫状态。他们有太多的职业选择,却也没有多少是“不可替代”的。在互联网与科技发达的21世纪,人类不仅需要与彼此竞争,还需要和科技竞争。 各行各业的资本商,为了得到成本效益最高的结果,都会选择运用科技取代一部分的劳动力。那年轻人该怎么做好一个能够保障未来的抉择,才能不被科技替代,还能在同龄人中独占鳌头? “我能够给予年轻人的忠告,便是借他们一把望远镜,看向未来。想要取得成功,必须看得清未来的趋势,以及未来市场的需求。而想要战胜科技,变得不可取代,便是利用人类有而科技没有的特点——那便是感受爱、给予爱的能力。”新纪元大学学院乐龄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胡禄铭副教授曾这么说道。 刘永峰便是那位看清了未来趋势,也知道怎么运用自身优势的年轻人。他于2021年领取了由马来西亚照护专业协会赞助的“照护人员奖学金”,到全球老龄化最快,也是处理长者照护最好的国家——日本,去学习照护老人的技巧。他如今是马来西亚第一位荣获日本国家照护员资格证的马来西亚人。他不仅获得了国外的认证,也被我国政府官员器重,成为了这个重要领域的先驱。 人情味最有价值 刘永峰曾和我们聊起自己当初想要争取奖学金的动力:“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乐龄人口只会逐年增加,这代表照护长者的服务会是我国未来巨大的需求。我发现这是我们年轻一辈很好的职业途径。打个比方,我刚开始在日本这里的照护中心工作时,第一个月的底薪便是6000令吉。而工作越久,薪资和福利便会起得更高。长者照护如今在日本是非常重要的领域,他们极其缺乏照护人才,因此照护人员都非常受重视。而根据全球老龄化的趋势,不仅仅是日本,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都在老化。因此,掌握这一专业,在未来无论到哪里都会非常吃香。” 他随后补充:“许多人或许会怕脏而抗拒这个行业,但是如今,有了先进的科技辅助我们完成这类工作,其实不必过于担心。照护人员最重要的是提供长者具有‘人情味’的贴身照护服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有价值,会被人尊重。这也是一名照护人员最不可替代的价值。” 今年2月,永峰休假回到了马来西亚。在这段期间,他拜访了我国首家现代化介护式长者照护中心——文墨安美娜康护中心。 当时候,我们团队踏入中心,首入眼帘的是永峰坐在饭桌前辅助一名长者进食的画面。他把食物抬到长者视线可见的位置后,对长者说:“今天我们喝鸡粥哦,你能自己进食吗?”长者点了点头后,永峰便从旁辅助长者慢慢地握上汤匙,一口、一口自己进食。 永峰这样的行为正是“介护”照护理念所提倡的:维持长者独立性和自主能力,保护他们的尊严。“介护”的理念源自于日本,如今也被中国、新加披等国采纳。 学会平等沟通,面带微笑 我们团队和永峰会面期间,让他与读者们分享他认为最关键的照护小贴士。 永峰在与我们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对的照护技巧固然重要,有效地与长者沟通更为重要。 他指出:“在我们与长者沟通时,应该与他们的视线处在同样的水平线上。比如,一名长者坐着轮椅,当我们要和他沟通时,应该蹲下来,才和他说话。你可以想像,如果今天你是坐着轮椅的长者,你需要长期仰视照顾着你的人,听他说话,他变得格外大,而你变得格外弱小,是不是会有压迫感?这种感觉是很恐怖的。” 他接着再举另一个沟通小诀窍:“面对长者时,我们不应该说反话,而是给予正向的支持。比如,当一名患有失智症的长者说有人偷了他的钱包,虽然我们知道那并非事实,但我们不应该直接不耐烦地告诉他没有人偷。我们可以做的是告诉他们:‘我们一起找吧’,再陪他一起寻找钱包。这个过程能让他情绪稳定下来,进而信任你,听从你的命令。” 永峰总结道:“和技巧性的知识一样,有效的沟通法也是需要学习的。” 在永峰学习并提供专业照护的过程中,让他深有领悟的一个道理是,在面对长者时,持有良好的面部表情是让照护过程变得更轻松、愉悦的关键:“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 他坚持让自己在执行工作时,抱有同理心,时刻铭记长者们并非刻意在闹或让人难做,那只是生理因素导致他们一时情绪不那么稳定。他认为只要自己以耐心与真心相待,长者们也能感受得到。“时刻保持微笑,这也是身为一名照护员专业的表现。” 这让我们回忆起前段时间,我们团队拜访文墨安美娜康护中心,和长者聊天时,问及他们最喜欢中心的什么,他们都会统一回答:“照护员会对我笑,他们都很友善,不会骂我。” 这是多么简单的诉求,但不是每个长者都能被如此对待。长者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值得他信赖,会尊敬他的专业照护员,陪伴他安然度过晚年。 刘永峰:长者们的微笑是我工作的动力 当我们问及永峰他工作的动力是什么时,他思考了一会儿,似乎从回忆深处挖掘到了答案,会心一笑,坚定地说:“长者们的微笑。”永峰以笑颜面对长者,让他们开心;而长者们的笑颜,也是永峰工作的动力。 他加以说明道:“我很爱和他们说笑谈天。我相信无论年迈或年轻,每个人都爱笑。当我成功逗得他们笑时,那是我工作中最满足的事。我的工作,不只是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更是确保他们还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在许多行业的劳动力都能被科技替代的21世纪,一名照护人员所能够提供给长者的关爱与温度,正是不可被取代的。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照护员,于全球老龄化的趋势底下,更是非常珍贵;懂得跟上趋势,把握机会的年轻人,便能够成为现今重要领域的领头羊,展开不可限量的前景。 马来西亚照护专业协会 想要寻求更多照护知识,或支持马来西亚照护专业协会栽培年轻照护人才,欢迎联系:011-3301 9681 网站:www.masoc.care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方志聪教练:跆拳道展现人生态度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在数字时代阅报,鼓励中学生紧跟社会动态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为什么我会被抛弃?”弃婴展“提倡尊重生命  
4月前
5月前
老师好, 为什么我身边的朋友不是每次都有兴趣与我合作?有时,我邀请他们帮忙时,也不一定都会配合。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我的沟通方式吗? 在生活中,我们常有要求身边朋友协助自己的时候。然而,所发出去的请求并非每一回都有积极的回应。其实,其中巧妙的地方在于我们常运用命令的口吻来请求于人。试想想,有谁愿意经常被他人呼来唤去的?然而,若尝试将这个请求以一种不一样的口吻出现时,根据研究发现的确会让人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打个比方,我们常会以“来帮我一下”这类听起来像是命令口气的要求。不过,这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任何人听到都会多少有点不舒服的感觉。若在请求的过程中,我们改变用词,将其中的动词变成名词,从“来帮我一下”变成“可以请你成为我的小帮手吗?”相信能得到正面回应的几率就相对提升。 为什么在过程中会出现如此微妙的转变呢? 因为,在这一系列的沟通与交流中,我们把行动变成了身分的认同。如此一来,对方在身分上从被你呼唤变成与你同行的位格。特别是当我们在语气中将动词变成名词的一瞬间,会让对方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这个方式,也间接帮助自己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且对方也感觉到有面子。 其实没有人不想要自我感觉良好,而这个感觉也需要有别人的肯定。因此,当我们稍微将语气中的动词变为名词的过程中就正好让对方有一种被肯定的心理意识。也正因为这样,对方就会朝着自己心理那个正面的意向行动。如此一来,大家就轻易的达成各取所需的愿望,因为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一个让人满意的自己。 相关报道: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突破句點王的窘境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无力沮丧VS学习热忱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读大学与就职的机会成本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克服“精致穷”有妙方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奇怪,人不累,心很累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利用“减法管理”克服“沉没成本谬误”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