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孩子

中午12时,接了小宝回家,趁他小玩一会儿,我去厨房拿出3个便当盒,依个人喜好逐一把饭菜盛入盒里。小宝的蓝盖便当盒里有放煎蛋、鸡肉和萝卜;大宝的木制便当盒有水煮蛋、芥蓝菜和鸡肉块;先生的白色盒里有水煮蛋、日式咖哩马铃薯鸡和芥蓝花,另外还有增添色彩的蒸紫番薯。 便当盒和餐具准备后,恰好是出门的时间,我呼唤小宝穿鞋,他回应了我,继续在书橱前玩拼木。我拿了钥匙,开了门,他还在原地。 我忍不住说:“快点穿鞋了!要去接姐姐放学了。” 他这才缓缓走来,穿好鞋后,突然又脱鞋,拿起鞋架上的袜子穿。我看着他的袜子穿了又脱,脱了又穿,心里的焦虑早已破表。 “快点!快点!快迟到了,姐姐在等我们了。”我催促。 等他穿好鞋,我拉着他,快步走向电梯。出门迟了,果然停车场满了,只好临时停在草地旁边的空位,再过马路去接大宝。 穿越重重人群,成功接到大宝了,越过车龙,总算回到车上,安顿好他们吃午餐,就开车去送午餐给先生。 越焦急,越要放慢脚步 回到家,孩子们玩了片刻,还没要洗澡的意思。好几次我温柔提醒,他们依然继续玩乐。眼看午睡时间逼近,我再也无法忍受了:“都几点了?还不冲凉?快点起来!” 孩子们这才匆忙往浴室方向走去。好不容易,等孩子们午睡后,已经是一小时后的事情。 从睡房出来,我给自己泡了一杯热拿铁,当咖啡的香气蔓延客厅,整个人醒过来了。我喝了一口咖啡,试图寻找烦躁的源头。 从接孩子们回家,到午睡前,我仿佛化身牧羊人,不停地口头上催促赶羊回栏。我忘了,孩子们从形如小社会的学校回来,大半天承受了群体相处和校规的压力,回到家自然想玩乐放松。当孩子们玩乐的时间,超越内心的时间表,我的理性早已断线,放任自己无数次的唠叨。 原本以为“快点快点”,可以让孩子们加速地完成任务,没想到孩子们非但不理解我催促背后的原因,同时这个唠叨也仿佛追随我,造成双重压力。 反思了自己的过失后,我理解到自己的“快点”只是一面反映焦虑的镜子。当我催促小宝穿鞋,我担心大宝迟迟等不到我而害怕;事实上如果我真的迟了一些,大宝在校园的候车亭,还是安全的。当我催赶孩子们洗澡,我担心他们的午睡时间延迟,而耽误做功课时间;事实上我可以省下口水,走到他们面前,拉着他们的手去浴室。 想通了,心里松了一口气。睡前,我和孩子们聊天,原来孩子们太专心玩乐,等到我下令“快点快点”的语气加重时,又担心我生气,所以并没有明白我唠叨的原因。我好好地和他们说出,若玩乐不看时间,下一件事无法如期进行,比如功课延迟完成,也无法准时入睡,影响隔天精神。 新的一年,我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是“快点快点”。快点快点,并不会真的让孩子们快一点,相反地,让人听了反感且想逃避。越焦急,越要放慢脚步,放慢呼吸,让一呼一吸,提醒自己,活着比一切都重要。不急不急,人生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4小时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远嫁,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一个代价,就是有家归不得。特别是在吵架后,愤怒至极驾车离家,车才到路口,原本燃烧着的熊熊烈火,却在瞬间转成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眼泪哗啦哗啦地掉。 泪眼模糊中,我握着方向盘,却不知何去何从。娘家好远好远,远到不能一鼓作气奔到;也不能打视频电话吓到父母;更不想麻烦他人。所以,就只能把车驾到附近的公园,头趴在方向盘,放声大哭。 “为什么嫁人后,我变没有家了?”这句话,不断地在内心放大,盘旋不去。 甚至,我想对两个女儿说,将来别远嫁,至少你们想家时,可以随时随地回家。我的根只浮在水底,却无法扎进去。 三年多前,正处于疫情后期。可那些在坐困愁城累积而成的焦虑与不安,却徘徊在崩溃边缘。我把两个女儿当成生命的全部,设了许多规矩,要求她们严格遵守。唯有在我眼皮底下做事,才不至于行差踏错。 只要她们生病即会紧张兮兮,认为肯定是哪个环节没有照顾好。若是她们看电视,甭论节目好坏,我都像个抽风的肖查某,叫她们上去房间;再不然就诸多限制,要她们远离客厅。孩子们亦无法全然投入去看电视,倒像个小偷似的,生怕笑太大声,会惹恼我,她们的欢乐时光即会生生遭腰斩。我的焦虑,传给了她们,绷紧的低压,无处不在。 那次是我教5岁的小女儿国语拼音,她经常记不住。只是反复念着A-bang。我在旁骂骂咧咧的,整间家弥漫着硝烟。恰好理智派在家,三番五次都哄不好小家伙,也阻不了我,压抑着的脾气亦随之爆发。说着再这样哭就不要她,那句“不要她”,触碰到我的逆鳞。 怒火将我最后一丝的理智燃尽。我发疯似的抱起小女儿,并对卷缩在沙发哭泣的大女儿,歇斯底里地喊着:“你不要她,我要!反正这不是我的家,我们走!” 我告诉他很多次,千万别把“不要她”说出口,因为孩子会真的以为爸爸妈妈不要她,遂而留下阴影。也因,过去被抛下的场景,总在脑海里无限循环播放着。我不希望孩子亦有如此的经历。 家婆赶忙在旁劝阻 就站在那个门边,理智派迅速恢复冷静,抱住暴怒的我,不让我们夺门而出。连家公家婆也吓着了,家婆赶忙在旁劝阻。我们都未曾在他们面前如此大吵过。当时,所有的新仇旧恨,一次过掀翻。“这不是我的家”的感觉,特别强烈,无数次叮嘱过自己不可说出口,还是,把它给喊出去了。 “当我听到你说这不是我的家时,我真的很伤心。我花了那么多时间给你一个家,但你却打从心底,不认为这是你的家。”战火平息后回到房间,他低着头坐在床边,难过地说道。 我的一句话,否决了他这些年来所有的努力。情绪会过去,但结果会留下,我总算真正体验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深深地伤了他的心。那装满落寞的沮丧背影,自此就留在我脑海中,一直提醒着我祸从口出的道理。 而关于他的种种优点,也在脑海里闪着光。想着孩子和我的生日,他从未缺席过。我的车总是保持满油的状态;每个周日,都是他将两间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假期时,也会规划带我们去逛街,用更节省的方式,给予孩子们快乐的童年。 能给的,他都尽力做到了。他努力地用行动一砖一瓦打造属于我们的幸福家园。就这一点,已经足以让我删除那句话,千百次。
1月前
说好放下,不再重提零分的故事,偏偏创意写作教学工作坊的写作主题是“最难忘的一件事”。郑嘉辉老师在台上用心的分享,句句触及我内心澎湃的思绪,压抑不住的内在小孩仿佛有千千万万的心语要随记忆隧道越空而出…… 时光隧道来到2017年。那一年在机缘巧合的安排下,我成功通过IVF人工受孕治疗获取两颗优质胚胎。医生细心叮咛,3个月内必须将它们植入母体备孕。这对已15年不孕的我而言确实是一件喜事。 人算不如天算,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悄悄来到我的身边。考试周开始了,四年级第一次华文写作考试题目是“最难忘的一件事”。班上写作最强的他用心写了这篇作文。写完后,可爱的他还傻乎乎地向我报喜:老师,我告诉您,刚才我写我5岁最难忘的一件事,真的事,现在我10岁了,可是那件事我还记得一清二楚,我没法忘记,因为那件事是一个很特别很特别的梦…… 与全级老师商讨后,我们一致通过以文不切题,15/30分来批改这篇作文。我们一致通过给13%,因为他的开头和结尾不是梦境,而且语法表达能力很强,把梦境写得很好。华文主任知道后,却通过同事指示我一定要给零分,因为他写的是梦,0%。我无语。 勿轻易给作文零分 我记得曾经有位擅长教作文,经验非常资深的长辈老师——林荣玲老师分享过,不要轻易地给孩子写作零分。这会抹杀孩子写作的天赋。当下我也联系了KSSR课程改革的专业作文教学团队,得到专业咨询意见:此作文不至于拿零分,可以得11%。我私下见了校长,请求校长允许我做一位不听话的老师,我会给11%。校长微笑地说:“只要是为学生好的事就去做吧!” 原以为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万万没有想到原来事态严重,我连累了大家。 命运总喜欢在最平静的时候,掀起巨浪。隔天就要派成绩册了,为什么四年级全级的成绩报告还没拿到?我是级主任,请示第一副才知道,因为我没有给零分,所以全级成绩册封杀。 我愣住了。第一副拿出一张分析纸,用公式解释道:就当这位学生很厉害,A组给满分,B组给满分,C组零分,加起来是50分。电脑成绩数据显示总分高过50%,意味着你没有给他零分,所以不能打印。她的解释让我如坠冰窟。当下的我,觉得所有的事忽然间变得好可怕,好恐怖,她们怎么变得如此神通,可以算出非零分方能打印成绩的算计。仁道去哪啦?天理何在?我哭问苍天。 我心碎地再次来到校长室请示校长。校长拿出华文主任的会议记录,指着作文写梦零分。我哭着问校长,为什么非要给零分不可?这是孩子第一次的作文考试,从写话刚刚转换学作文啊,为什么非要给零分?校长眼泛泪光无奈地告诉我:听话吧!听从华文主任的指令。我哭着求助:您是校长啊!您是校长啊!…… 我的心像是被撕裂了一块,连呼吸都感到疼痛。我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但为了顾及大局,我不得不妥协。我心流着血泪,在第一副的指示下,无奈地在电脑前更改了分数。 之后,我联络了家长,安排与这位小男孩先见个面,让他事先知道和圆满0%的事,不要让他小小心灵留下对写作的阴影。看着他哭着抱妈妈,我也哭了。我哭是因为我竟然保不住一个小小的心灵,我配做一个老师吗?无数的晨起,眼角偷偷地流下了热泪……老师也是人啊,老师也会伤心流泪啊?有谁可以告诉我这算是心灵霸凌吗?(接下来的考试,深爱作文的我,都没有勇气去批改。之前的我,一天就能批改完,这一次却两个月都不敢正视作文……应该是阴影作祟吧!零分的故事不只是孩子受伤害,原来老师、校长心灵都一样受伤了) 此时一位家长来校,见到我,称赞我是一位尽责的好老师。我竟哭个不停……她当下为我安排心理辅导。在她的协助下,我努力振作起来,因为我知道只有内心强大,方能教育更好的下一代。为了孩子,我愿意学习正面思维,再次坚强地站起来。 3个月期限也快到了,我如期赶上了备孕的列车。 婚后15年,终于和无缘的孩子连线。 从医生口中证实自己怀孕的那一刻,我和丈夫都难以置信,那是事实,那是真的事儿。经医生用波音扫描器一而再,再而三向我们确认,我和丈夫两眼对望。相望时的喜悦,是含泪的。 那一个晚上,丈夫轻轻地抚摸我的肚皮,微笑着说:“你真的怀孕了,我们终于有孩子了。”那是三个人一起同在的夜晚,特别甜,特别美。 求神拜佛 中医安胎 来到孕期的第6个星期,医生告诉我们找不到孩子的心跳…… 我和丈夫默默地相望,眼神是迷茫的、担忧的。我们用尽所能,配合多方面的求助,包括求神拜佛,中医安胎,为的就是想保住小小的他…… 第8个星期,来到病房门口,脚步特别沉重,心仿佛有不详的预感。经过医生详细检验,证实我第4次的人工受孕再次失败,我们已与孩子无缘。我沉默,我无法言语,丈夫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静静地望着我。医生告诉我,让他自然从母体离开,不要伤害身子,更不鼓励人流。 这一个晚上,是漫长的。同样是三个人,却是泪流不住的夜晚,心特别的难过,特别的不舍。 就在这一刻,校长也被诊断患上脑癌。那一天,校长如常进入校长室,伏在桌上,晕得一直呕吐。我买了清汤米粉让校长吃,鼓励校长我们都要坚强,我肚里的它已没有心跳,所以我们要好好爱自己,坚强起来。当天校长就申请了长病假。 第12个星期,中秋节的那一天,小小的无缘的他,从我肚子里自然地离开了,我勇敢地摸摸他,告诉他:妈妈会把给不到你的爱都给予大地的孩子。妈妈答应你,会用心把每一个孩子都教好,因为妈妈深深地明白,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不容易。 送走无缘孩子的当下,我有心理准备,我努力学习接受,我没有哭。我依然在隔天去教学,没有请假。3天后,我肚子还是涨涨的,有疼痛的感觉…… 来到第4天的一早,疼痛感加速,另一个他又从我肚子自然排出,看着小小的他,我哭了,我崩溃地哭了。原来当初植入子宫里的两个小小胚胎,都有努力过,只是和我无缘…… 强忍心中的泪水,吞下眼角的泪水,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爱惜所有的生命,我愿意当一名好老师,把给不到无缘孩子的爱都给予大地的孩子。 两年后,校长离世了。庆幸的是在她第二次脑部手术后,我来得及告诉校长,我早已原谅了她,请她别挂心,好好养病。校长也是人,校长也有看不到的无形压力,请问她们又能向谁求助啊?我有无数的问号。 事隔多年,回想起零分的故事时,心已经可以坦然释怀,甚至还可以把它化为散文,与有缘的读者共鸣。同时,我也把这篇零分的故事写成了一封家书参加2024年马潮联青-雪隆区征文公开赛,得到第43届雪隆区公开组优秀奖和全国赛佳作奖。有缘上过陈含黎老师的散文分享课,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得奖了。因为我写了一篇长达15页,四千多字,真人真事的家书给已故的爸妈。那是含着泪水写下的家书。 书写是一件很棒的事,就像陈含黎老师分享的:散文就像散步一样,要走出风景,走出深度,走出心灵的碰撞,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秉持着人味和温度,自己写着写着哭了,读者读着读着也偷偷流泪了…… 我说书写是一位心灵上的专业治疗师,写着医着,多年难医的心结都随文字消失了…… 真心谢谢校长理事会所有默默付出的校长和讲师用心的分享,还有所有付出的人。谢谢 您成就了我们学习的机会,谢谢您让零分的故事从此画上美丽的句点。 我感谢这段经历。它让我学会了坚强,也让我懂得如何更好地爱每一个孩子。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岁半的小男孩跟我说,他想吃苹果。 我正在切面包,涂牛油,他刚分到一片面包,看到餐车上的苹果,马上跟我要苹果。 我一面分面包一面跟他说,你先吃面包,其他小朋友还没拿到面包,我待会就切苹果。 2岁半的小男孩小嘴一噘,拿起面包往桌上一丢,转过身,很委屈。我不动声色,继续给每一个小孩分了一片面包,然后开始闲话家常,过了一会我看见他默默捡起面包,开始吃了起来,加入我们的对话。孩子们吃完了第一片面包以后,我开始切苹果。小男孩又迫不及待,大声地说:给我苹果。我说,再等一下,他把手上剩下的半片面包丢到地上。最后在我要求下心不甘情不愿地把面包捡起来,我才把苹果给他,他马上又开心地笑了起来。 教儿子“失望”两个字 小孩当然都不擅长等待。此时此刻,他们的人生目标仅仅是身心理最基本要求的满足。从事幼教15年,也算几乎见证了半代人的成长,只能说小孩一年比一年缺少耐性。也不能说是家长的问题。现代的家长大部分算是资源强大的人,每个人都想给自己的小孩最好的人生,不知不觉中小孩习惯了人生一帆风顺,尽管他们的人生目前也不过只是短短的三两年,已经足以构成人生一切美好的世界观。 然后忽然之间他们必须学习在群体中生活。忽然之间周遭的世界不再是绕着自己走了,于是他们的世界开始崩塌。于是在托婴机构工作的我们,每天必须接住一个又一个的崩溃情绪。 他们的人生中,或许第一次要经历等待,甚至失望。 比如那两岁半的男孩。除了有父母的疼爱,还有两对祖父母的疼爱。他三岁不到,口齿伶俐,聪明机灵,学习能力很快,也可以顺畅地和大人聊天,甚至懂得把听过的故事重新覆述。但是他无法接受等待,他无法接受事情不如他愿,每一次经历事与愿违,他都会有一次的情绪崩溃。 有次我忍不住对他说:人生充满失望啊,你得开始习惯,不然以后的路还长呢。说完我看了看四周,确定没有被有心的同事听进去,确定主管没有刚好经过,否则我可能会被教训。 从事教育的人,我们应该把希望带给孩子。 我记得我在儿子5岁的时候,我就教他“失望”两个字:你现在很难过对吗,因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记得这个感觉,这叫“失望”,在你的一生当中你会一再地体验同样的感受,因为,人生充满失望,而且,在人的一生当中,失望比希望多。 过去的5年来,丹麦幼教的走向让我这个半百的大娘百思不解:顾问一再告知我们,不要让小孩等太久,这样对他们不公平,不要让他们处于弱势。如果等待便是处于弱势,如果失望便是陷入困境,那么我真的不知道战火纷飞的国家里,那些孩子,他们的处境又叫什么。 人生真的不都是粉红泡泡。我是真心地想请大人们不要再继续跟小孩说“人生充满希望”这一句话了,这是一句我自己都不相信的谎言,说出来,我总会觉得心虚。有时安慰不算熟悉的人,我也会说,要怀抱希望,一切总是会变好的。但是谁能保证一切真的会变好呢,有心不一定做得到,人生绝对没有充满希望。与其相信一切会变好,倒不如为失望做好了准备。就是因为人生充满失望,我们才能更坦然接受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人生充满失望,我们才要更努力减少失望。 把孩子们从粉红色泡泡里解放出来吧。
2月前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