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剪紙

2月前186點閱
3月前636點閱
3月前138點閱
3月前1.1千點閱
3月前478點閱
3月前372點閱
3月前599點閱
3月前175點閱
日本粉彩藝術家石丸留美於2011年創立的“結晶之花”(Flower of Crystal Art)藝術,運用了日式粉彩技法,透過花瓣設計和幾何排列,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 “綺麗之境”(Enchanting Blooms)展覽正是“結晶之花”藝術在馬來西亞的首次群展。主辦單位Sarana Arts將在展覽中,展示8個不同國家與區域的33位畫家所創作的八十餘件繪畫與仿玻璃手作品。作品涵蓋三大主題,包括自然界的花卉、動物靈獸到綺麗天堂和內在心靈力量。 Sarana Arts創辦人、大馬首位日本粉彩導師兼策展人Sarana Khoo星宸說:“我抱著 ‘一期一會’的心態來辦這場展覽,彙集參展者的創作與大家分享這種獨特的粉彩藝術形式。我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瞭解和欣賞結晶之花藝術的美與無限的變化。” Sarana認為,結晶花藝術帶有傳統剪紙和日本花道的元素,因此特別把中國剪紙和花道融入。 此外,展覽還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結晶之花粉彩課、仿玻璃粉彩手作、日本古流花道體驗等。大馬美學與博物館工作者許鬥達博士也受邀主講美學講座,主題為“花見”。大馬歌唱家兼剪紙達人林清福也將與大眾體驗中國剪紙藝術。 【展覽簡訊】 “綺麗之境Enchanting Blooms”日本結晶之花藝術群展 日期:2024年6月2日至9日 時間:每日12pm至8pm (6月2日至6pm) 地點:八板屋 Papan Haus (17, Jalan 14/1, Seksyen 14, 461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聯繫:Sarana 016-2731062 電郵:arts.sarana@gmail.com   網站:https://saranaarts.com/ 臉書:www.facebook.com/SaranaArts IG:SaranaArts
11月前1.0千點閱
  退休老師潘清輝向來喜愛學習各種手工藝,尤其是與中華藝術有關的手工藝,包括剪紙、刻字、撕紙及拓印,都是他的最愛,而且是無師自通。   他首先是學習剪紙,並涉獵了刻字,較後在經常乘搭飛機到國外旅遊時,因為在機上無所事事而研究撕紙,最近則在學習拓印,把本身所刻的字拓印出來外,也將石碑及會館的門聯拓印出來。   他醉心於上述藝術,除了把部分作品收藏外,也贈送予愛好者,並受邀到學校及展覽會,把心得及作品與各界分享。   通過臺函授課程學書法篆刻   潘清輝受訪時說,本身在中學時便對中華書法及水墨畫深感興趣,並通過臺灣的函授課和學習書法、刻字及篆刻。 他表示,刻字所需要的用料及工具相當簡單,主要有鑿子、美工刀、木板或石塊,這些都是學生負擔得起的工具,木板及石塊則可在工地檢拾,廢物利用。   “學習篆刻及刻字需要細心及耐心,首先在木板上寫上字後才進行刻字或,採用鑿子及美工刀沿著字體的線條雕刻。”   他表示,字體刻好後需要打磨,再為字體上色,一般上凹下去的字體是以毛筆塗上金色漆,木板則是塗以墨色或紅色,塗好色後便大功告成。”   在其刻字中的最大挑戰,是篆刻了100個不同的“福”字,花了他不少時間及精神。   潘清輝在執教鞭後在課餘時,又愛上了剪紙,他從電視節目或書本中學習如何下手,然後將傳統的剪紙、刀刻及手撕三種手藝都學上了手。   他表示,剪紙首先可以找來圖案,然後依著圖案剪出各種圖案或字體,在熟能生巧後,便可以信手剪來,而且剪跡流暢,甚至可以將紙折起來剪,進行三折至六折,在剪好後打開紙張,便會出現多個同樣的圖案或字體。   刻紙一般上都會先畫出圖樣,然後把大紅紙置在墊板上,便可以開始運刀,依著圖案慢慢刻起紙來。   潘清輝說,刻紙運刀必須按步就班,大張的圖案會較容易刻,小圖案尤其是圖案中的小洞,要非常細心刻,否則便會把整張紙刻毀了。   花12個小時刻一幅關公像   他指出,本身曾花了12個小時刻出了一幅關公像,以及刻了十二生肖的動物圖,並在每年的農曆新年前,刻了多張生肖圖與親友們收藏。   掌握了篆刻、刻字及刻紙藝術後,潘清輝在乘飛機出國時,在機上感到無聊,於是又開始學習撕紙,因為機上不允許攜帶剪刀或美工刀,因此用手撕紙來打發時間最為適合。   撕紙是一種類似剪紙,但和剪紙不同的平面鏤空藝術,在創作過程中主要運用雙手大拇指及食指的配合,把指甲形成一個類似剪刀的結構,並以適當的力道將紙撕成圖案、圖畫或字體。   他說,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撕紙作品較粗製濫造,其實不然,撕紙的難度會更高,但只要肯花心思及耐心,同樣可以撕出精緻的圖案及字體。   “在撕紙時,我會從難處下手,如先撕掉圖案中較小的空間,再逐步沿著輪廓線撕,不久後一幅圖案便完成了。撕紙也可以將紙摺疊起來撕,與剪紙團花的步驟一樣,變化相當的多。”   好學的潘清輝最近又學習了拓印,將其刻字通過拓印技術印在紙上,作為觀賞及收藏用途。   拓印是對雕刻或石刻表面的手工複製品,其方法是將宣紙緊緊覆蓋在作品上,然後採用墨或彩色材料拓印。   藝術家亦將拓印技術視為創作的過程,他們為拓本上色,並添上或改動原來的線條,讓作品更為多姿多采。   潘清輝表示,利用刻在木板或石塊上的字拓印相當方便,只需要花數分鐘便可以把字體拓印出來,但要拓印刻在古建築物上的字體,則相對的困難。   他曾花了許多時間,嘗試將太平福建會館舞臺旁的對聯拓印,但由也只是拓印了數個字而已。   “我學習書畫、剪紙、撕紙、刻紙及刻字等,主要是興趣使然,也想讓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藝術,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樂意指導盼手藝獲傳承   他指出,學習剪紙等手工藝並不困難,只要有興趣及有耐心便可以做到,而且這些手工藝都不必花太多的錢,加上目前可以從網絡上獲得許多學習的資訊,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他表示,若有愛好者有意學習這些手藝,他也樂意給予指導,讓這些傳統手藝能獲得傳承,甚至發揚光大。   潘清輝曾在太平華聯獨中的聯課活動中,教導師生剪紙,以及在太平華聯一校及二校,教導老師剪紙藝術,並曾應邀展出作品,以及示範如何剪紙、撕紙及刻紙等。                            
1年前1.9千點閱
1年前1.9千點閱
一張紅彤彤的紙張,一把小剪刀,就可以幻化出無限想像的圖案,從象徵婚嫁喜慶的“囍”字,春節的“春”字、“福”字,到複雜的五福臨門、百福圖、實景圖,都可以躍然紙上,這就是中國傳統藝術——剪紙。 被評選為中國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浦城剪紙省級傳承人周冬梅,更把剪紙藝術推廣到一個新境界,用浦城派剪紙藝術,把實物實地剪到紙上,用剪紙體現福建省山川美景,風土人情。 報道:本刊 張露華 圖片:受訪者提供 把推動剪紙文創產業發展當成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的周冬梅,在2008年成立“剪花嫂”剪紙坊,提供技術指導之外,也把剪紙與各種文創項目相結合,打破傳統剪紙只可用在喜慶節日的侷限,讓剪紙成為現代文創藝術。 在她過去數十年來不遺餘力推動下,浦城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帶動浦城縣剪紙產業化發展,幾乎所有當地伴手禮上都會貼上一張貼切產品性質的剪紙。 周冬梅表示,剪紙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童年回憶,因為外婆與鄰居都是剪紙婆,從小就拿著剪刀跟在大人後面跟著學。當她剪出第一個喜字的時候,大人們都誇獎她剪得好看,之後就“一剪到底”,把剪紙發展為自己的事業。 南派vs.北派 周冬梅解釋,中國剪紙分南派與北派,浦城屬於南派,至今已經一千七百多年。古時候北方戰亂比較多,南方相對穩定,很多仕族都南遷浦城,也把剪紙帶來。 “浦城當時的農耕發達,有閩北糧倉之稱。當一個地方豐衣足食,民俗活動就多,逢年過節、嫁娶、祠堂祭祀、立春、清明、中秋、端午等24個節慶,都會有慶祝活動。那時候沒有什麼裝飾商品,人們都是把剪紙貼在菜餚、禮品上,增添喜慶氣氛。就因為有這樣的環境,讓剪紙有了載體,得以把這門藝術傳承下來。” 經過幾個朝代的演變,浦城剪紙到了明清朝代到達鼎盛時期,花樣非常多,坊間很多剪花嫂、剪花婆,讓剪紙手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形成浦城派剪紙。 她表示,南北派的剪紙藝術,分別在於北方剪紙比較簡單,南方人生活比較細膩,剪紙也隨之細緻,而浦城剪紙是涵蓋北方的大氣,南方的淺小細緻。 “浦城剪紙”——中國國家級非遺項目 周冬梅投身剪紙工業也是無心插柳。原本在文化部門工作的她,因為縣裡要挖掘藝術寶庫傳承,當政府知道她擁有一手剪紙好才藝後,就讓她到縣裡推動剪紙藝術,成立浦城縣“剪花嫂剪紙坊”,集合了幾位剪花嫂,帶領她們進行剪紙創作,把剪紙做成禮品銷售。 “我從80年代就開始剪紙,2008年成立工作坊,培訓、創作、製作、裝裱到開設對外窗口承擔接待、解說等工作。如今‘剪花嫂剪紙坊’已有浦城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3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1人,市工藝美術大師1人,發展成為融合創作、製作、裝裱、營銷、公益培訓等為一體的文創企業,成立浦城縣巧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4年‘浦城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 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的周冬梅表示,浦城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不僅包括傳統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還蘊含著濃厚的閩越文化,字中有畫、畫中有字、以字組畫,每種紋樣背後均有延伸含意,開創了中國民間剪紙“禮品花”先河,這都是源於浦城底蘊濃厚的歷史。 她也提到,浦城在漢朝時候叫做漢興,到了唐代則改名為唐興,但無論是漢朝或唐朝,縣名都是以國號為名,說明了浦城歷史地位非常重要。 中國剪紙不曾缺席任何節慶 周冬梅表示,或許在其他地方,剪紙只有在春節才會登場,但在中國剪紙不曾缺席任何節慶,所以中國民間有首歌的歌詞唱到“過年就是貼窗花”。 “如春節前的立春,我們要接春與接春飯,把一碗米飯堆得高高的,插上蔥,貼上吉祥話語調剪紙,如歲歲納吉祥,然後祭拜天地,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用剪紙把美好的願望表達出來。” “在中國南方,臘月二十三日,也就是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要送灶神,開始做大掃除。以前過了小年就要殺豬、辦年貨。掃塵結束後,就是辭舊迎新,會在門上、窗上、年貨貼剪紙,營造非常濃厚的春節的節日氣氛。如今一些農村還保留這種習俗,住在城市的人則貼門窗比較普遍。” “緊接著就是除夕夜,要燒年紙,貢品或祭品都要貼剪紙。正月時候剪花嫂都會聚在一起剪紙,交換剪紙圖樣,孩子們也會在旁學習剪紙。到了元宵節花燈會,剪紙就會貼在舞龍、花燈上,所以在春節前後,剪紙發揮很大的角色。” 開設課程 出席活動,推廣浦城剪紙 周冬梅表示,浦城剪紙已經成為傳統文化,政府極力推動傳承,學校開剪紙課,“剪花嫂工作坊”也辦工藝培訓班,所以浦城的小孩子都懂得基本的剪紙功夫,每年都會主辦全縣中小學剪紙比賽。 把浦城剪紙推向更高峰的一項文化產業,就是2021年福建政府所推動的“福文化”,因為福建是中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所以福建省政府就推動持續性的“福華文”運動,涵蓋各方面,剪紙藝術就是其中一塊,邀請周冬梅剪出“百福圖”。 她表示,百福圖是以福建元素及特徵為主軸的設計,如廈門、福州、土樓、武夷山、閩劇、南音等等。從2021年至今,她已經完成93幅,估計今年春節前可以完成。 一年當中,剪紙嫂最忙的時候就是春節,除了設計春年的剪紙,還有春運活動,在公車站、火車站辦的惠民活動,現場剪紙派送給乘客,把祝福帶回家。還有下鄉贈送剪紙給農村居民,把剪紙當做祝福送人。 通用率不如從前 但藝術不會被遺忘 剪紙剪了三十多年的周冬梅認為,學剪紙的首要條件就是細心、耐心與堅持的恆心,才能把剪紙學好,巧手倒是其次,學習心態最重要。 她在創作時,都是先有主題,之後再畫構思圖,修好圖後才開始剪,所以畫工也很重要,不但要學剪,還要學畫工。 “一般來說,一個圖樣3天左右就能畫好,加上剪也是十多天左右,試過剪一幅主題為‘體現家的文化’的6公尺多長卷,用了一年多時間,把家的元素放進去,如遊子歸來、小時候家的生活場景,是我有史以來剪過最久的剪紙。” 詢及中國剪紙與東南亞剪紙的風格時,她認為,東南亞的剪紙風格應該是屬於南方派系,線條比較多,畫工比較細膩。要說差異的話,應該是題材上不一樣,東南亞剪紙題材以當地風土人情、地域文化為主,而中國剪紙則是反映勞動生活為主。 雖然剪紙的通用率不如從前,但周冬梅覺得,剪紙藝術不會被遺忘,民俗活動的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居家裝飾、伴手禮包裝等等,賦予剪紙新生命。再者政府也有保護政策,如設立剪紙坊,就是讓剪紙更有活力與實用性。 “對我而言,剪紙最大的挑戰,是現代人的的生活節奏快速,年輕人不能靜下心來學剪紙,所以我們要進行很多引導,吸引年輕人參加課程。” “五福臨門”是哪“五福”? 我們常說“五福臨門”,到底何謂“五福”?謎底是“長壽、富貴、好德、康寧及多子”。 周冬梅其中一幅作品就是“五福臨門”,分別引用了不同元素來代表這五個福。 《康壽·福》 以老壽星、仙鶴、壽桃、萬年青等元素,寓意長壽;表達人們對父母親,長輩的祝福與孝心,也是幾代同堂的天倫之樂,家族興旺發達,福壽綿長; 《富貴·福》 魚為年年有“余”,牡丹代表富貴,寓意富貴有餘;是對個人、家庭、家族發展的追求和努力的回報,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平安·福》 喜鵲登梅寓意喜事到,喜鵲寓意聖賢、君子,擁有恆常、穩定、明確、堅毅、始終如一的品質。表達人們內心堅定,堅持,堅忍,即可獲得健康長壽、快樂安寧; 《聚德·福》 梅蘭竹菊象徵君子的高尚品德,孔雀是“百鳥之王”,象徵優美與才華,是中華吉祥鳥。寓意要有優秀的品德,才能成為大家的榜樣,獲得尊重; 《子孫·福》 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徵,人們借石榴多籽來祝願子孫繁衍,家族興旺昌盛;葫蘆,古代夫妻結婚入洞房飲“合巹”酒,巹即葫蘆,其意為夫妻百年後靈魂可合體。另外葫蘆藤蔓綿延,結子繁盛。 更多【人物】文章: 導演東姑夢娜麗扎/首位執導中文電影的馬來導演 跨越族群藩籬說故事 香港詩人飲江/寫詩讀書 給一個機會遭逢你自己 貓山王標準認證確保質量 吳聯波為榴槤產業添優勢 作家Saras Manickam/在寫作中冒險 掀開底層樣貌 香港漫畫教父黃玉郎/手機漫畫是新出路
1年前4.0千點閱
1年前1.6千點閱
年少時曾聽父親憶述他與姑姑一起在表姑父家過年的事。 那是二戰後百業待興的50年代,他們失去雙親的第一年,兄妹倆寄人籬下,在一個生疏的環境中,度過他們有生以來最難忘的新年。 表叔(父親的表弟)對他們說:“你們不可以過年哦。”根據華人習俗,至親逝後,家屬服喪一年期間,是有不參加喜慶活動、不圍桌吃飯等禁忌。同是十來歲的少年,父親當時明白表弟說這話時並無惡意,只是表達方式過於直率,而年幼的姑姑,則不服氣問為何不能與其他小朋友一塊玩炮仗。 表姑父怕晦氣,在年除夕的大清早就叮囑他們兩個乖乖待在房間裡,沒事別出來。 父親識趣,整日就把自己和妹妹鎖在房裡,外面喧囂熱鬧的世界,將他們區隔。為了安撫鬧彆扭的妹妹,他教她剪紙來分散注意力,也苦中作樂。 然而,表姑母還是在大年除夕為他們留了豐盛佳餚,並不避諱地給了他們紅包。 父親說那是他畢生最難忘的團圓飯。沒有雙親的團圓飯,兄妹倆擠在窄小的房間裡,靜靜地把飯吃完。父親說,眼前美味的食物不會再有媽媽的味道了,一切都變了樣,但外面震天欲聾的鞭炮聲卻告訴他,應該變的是自己面對未來的心態。 “所以,幸福不是必然的。”父親最後平靜地總結,沒再往下說。當時的我聽了只把父親這段往事當作他心酸的過去,未曾真體會到箇中的五味雜陳。 直至許多年後,當我失去了父親,終於明白那種至親離世的錐心之痛,是刻骨銘心的。 父後的第一年,我在懷念和悲傷之間擺盪。望著父親寫過的新春對聯,他栽種過的水仙花,他珍藏的賀歲CD,心裡空蕩蕩的。猶記得去年今日,他還興致勃勃地忙著佈置、營造新春氣氛,並不厭其煩地指導我春聯要對仗工整,而其中的貼法則是上右下左。而今,物在,人不在。唯獨母親不怕觸景傷情,堅持留下他的舊物作紀念。 少了父親的新年,彷彿變得不再圓滿了。我甚至打算把這自己喜歡的節日當作普通的假日那樣地度過,不必大肆鋪張,不必張燈結綵,反正也不會有親朋戚友上門拜年。 然轉念又想,父親生前即使抱恙,也不會如此自暴自棄地封閉自己。他極喜歡新年的熱鬧欣悅。即使肉身衰邁,也無法熄滅他對新年的期盼和摯愛,他既寫揮春、貼春聯,也播放著新年歌。那時我還說他太隆重其事了,他卻說:“這過年的心情啊,其實也反映了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新的一年就是新的開始,所以,我們過年就有了重新出發的意思,你說能將就地過嗎?” 言猶在耳。他已不在了。 新的一年,並不因為人世的滄桑和無常而停駐,年依然踩著歡快而隆重的步伐踅近。到處都是年的味道和聲音。正月裡難得好天氣,陽光熾烈,春風和煦。不時聽見燃放煙花疏落的劈啪聲,還有,鄰居在前院炭烤的雞蛋卷香,那陣陣傳來的濃郁焦糖香,以及,他們一家人的歡笑聲。 只有我們的大年除夕,顯得冷清。母親強打起精神來準備團圓飯。熱騰騰的食物不僅滋養身體,也溫暖了貧瘠的心情。還記得,那是一場簡單的團圓飯:香氣四溢的南乳粗齋煲,精緻的蘆筍炒帶子,還有香煎豆腐,一一被端上了桌,食物的分量減少了,也沒有佳節應有的大魚大肉,然而,卻凝聚、延續著屬於我們一家三口的味覺記憶。 蛻變重生迎新年 年,還是要過的,就像日子依然要繼續。 我問自己,新年的禁忌到底是為了什麼,若過於拘泥傳統禁忌,則成了作繭自縛,與其說不能慶祝新年,毋寧把這當作是一個緩衝期,讓我們調整心態去面對一個新的轉變。因為,在另一個世界的父親,也不會想看到家人終日沉湎於痛苦、無助的心情中。 除夕夜,承載著嶄新一年的意蘊,也承載著蛻變重生的可能。 那一年的除夕夜,我想起了父親的幸福論,終於明白了他隱忍不說的話:人這一生,與至親能有多少次的團圓飯?是否珍惜、體會過當中的快樂和溫馨?能否每年都是相同的人圍桌歡聚呢?除夕團圓,是親情的凝聚力,也像是一綹切不斷的精神紐帶,不論天涯海角,都會把一家人的感情緊密地系在一起。 新年伊始,是展望一個新的開始,不讓幸福時光輕易地溜走,當時只道是尋常的片刻,說不定就是將來難再得的回憶。難忘的團圓飯之所以深烙在我心底,不是為了自哀自憐,而是使人反思,莫負時光,珍惜眼前人。
1年前3.2千點閱
1年前2.0千點閱
1年前1.8千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