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传统习俗

5小时前
某天,《学海》编辑室传来了:“啊!才做三题,答案都错了”的哀嚎声。既然这一系列的新春词语可以难倒大人,那中学生应该也不能幸免吧……于是,我们找来几位学记,考一考他们对新春词语的认识。结果…… ▍潘愫恩 :更了解春节的正规用语 农历新年来了,是时候温习一些春节用词了,而这份问卷正好在此时派上用场。关于简介部分,我认为本地华人并非在文化知识上存在滞后,而是因为长期以来,籍贯语言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特有的习惯,这些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改变后反而可能会失去我们马来西亚独特且地道的风味。尽管如此,学习规范的用词仍然是必要的。 关于问卷中的问题,我确实通过它更好地了解了春节的正规用词,也提升了自己对春节的认知。例如,农历日期的正确表示法和拼音,以及相关的历史渊源等。老实说,在面对众多答案选项时,我一直认为大同小异的表达方式都可以接受,但通过事后的解释,我才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错误所在,并知道了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这份问卷不仅考查我们的知识,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总体而言,我觉得受益匪浅。 ▍蔡耀恩:我真的是华人吗? 起初看到分数时,我确实有些错愕。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算不错,但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对华人新年的认识并不全面。这一发现甚至让我一度怀疑,我真的是华人吗? 我曾以为“春节”是指整个新年期间,直到现在才知道它其实特指正月初一。许多与新年相关的传统习俗和专属名称,都是在填写问卷时才第一次深入了解。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新年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长假,它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意义。 ▍徐紫林 :原来这个字是第一声! 原本以为自己对新年的各种用词已经非常熟悉,但在填写这份问卷时,瞬间感觉被啪啪“打脸”了…… 原来春节词语中有这么多讲究,有些甚至是我从小到大都用错了!就拿“正月”的“正”字来说吧,我一直以为它的发音是第四声,但实际上应该是第一声,原来自己那么多年都读错了,竟然一点没察觉! 通过填写这份表格,我对春节词语的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前我从未想过这些词语背后还有那么多值得探讨的内容,但填完这份表格后,我不禁反思,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确实有些“不及格”。因此,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避免遗忘这些宝贵的传统知识,也确保自己的文化素养不再“掉链子”。 ▍谢善唲:基本常识搞错了17年 一开始看到这个Google Form时,我有点懵,感觉题目太难了(我一题也不会做……感觉自己有点笨)。但我还是硬着头皮,没有看任何参考网站,迅速完成了答题。结果,点开答案后,哇,简直炸裂,错得离谱!我赶紧安抚自己的情绪,仔细查看了正确的解析。 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库实在太狭窄了。过了17年的新年,连一些基本常识都搞错了17年。这个Google Form 虽然考倒了每一个人,但也很有趣。我看了出题者林老师给出的正确解析,学到了很多东西,重新认识了新年词语的真正含义,也了解了古代人如何庆祝新年。有点小惭愧,自己没有扎实打好中华文化的根基,也对现在的孩子不了解传统文化感到惋惜。以后我一定要更加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保留我们马来西亚独特的特色。 ▍赖鸣杰 :对春节的传统和习俗更了解 春节对我们华人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象征着团聚与和谐。感恩我有机会做这份问卷。在作答时,我本以为自己能轻松完成,没想到却遇到了许多不同的春节名称和日期。每当遇到选择时,我不禁怀疑:“这些不都是一样的吗?到底该选哪个答案才对?”在充满怀疑的情况下,我最终完成了问卷。 然而,当我看到自己的分数时,瞬间傻眼了,怎么这么低?仔细检查答案后,我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选项没选。通过这次的失误,我意识到自己对春节文化的了解仍然很浅薄,很多细节和背景我并没有掌握。尽管如此,这份问卷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拓宽了我对春节文化的认识,也让我对春节的传统与习俗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与春节相关的名称和文化习俗,对这个重要节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黄雯欣 :这题目不简单! 刚开始看到这个小题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人,怎么可能连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呢?然而,当我得知连学霸学姐也只答对了2题时,我才意识到这套题目似乎并不简单。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打开题目后,我迎接到的却是深深的羞愧感——我竟然没有一题能完全确定答案!全程只能凭运气硬着头皮作答。 尽管如此,这次体验让我学到了许多平时容易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小知识。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真的是不合格的华人啊! 真心觉得这样的趣味小答题非常有意义。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大家忙于各自的事务,很少有人会特地花时间去学习这些知识。然而,这个“中文放大镜”的出现,帮助我们重新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小角落,也提醒我们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知识需要学习与传承。 ▍郑余杰:激励我更重视中华传统文化 做完林智勇老师设计的“中文放大镜之别让春节开满‘错词花’”问卷,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对“春节”及相关用词的了解仍有不足。作为华人,我们习惯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却未曾意识到这实际上反映了文化认知的滞后。通过学习“春节”和“元旦”的历史演变,我才明白,春节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正式称呼,而许多错误的用词则源于缺乏对传统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关注。 例如,“腊月三十”并非每年都有,当腊月只有29天时,除夕便是腊月二十九。而诸如“年初一”和“正月初十一”等用法也存在不规范之处。这次答题让我意识到,正确运用春节词语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关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激励我更加重视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考考你对新春词语的认识 出题&解析:林智勇(出处:《学海》季刊第四期〈中文放大镜〉) ☆ 读文小指南☆  (一)每道题提供正确与错误的答案选项。对的答案,括弧里打钩(✓);错的打叉(✗)。 (二)答题后,读解说。 (三)各题解说下附有答案,自行对照批改。   ① 春节是指哪一天? 1.( )正月初一 2.( )除夕 + 正月初一 3.( )正月初一 + 正月初二 4.( )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② 古时“春节”是指? 5.( )冬至到正月初一 6.( )正月初一至十五 7.( )元宵节 8.( )立春 ③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可称为? 9.( )除夕/ 年三十 10.(  )除夕/ 年除夕 11.(  )年三十/ 大年三十 12.(  )年二十九/ 大年二十九 13.(  )腊月二十九/ 腊月三十   ☆解说☆ ①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几天 = 天数不多。) 1914年, 中国政府官宣: 本来称“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本来称“春节”的立春日依二十四节气归位,称“立春”。 1.  ✓ 2. ✗  3. ✗  4. ✗    ☆解说☆② ⑴ 古时立春 = 春节。 ⑵ 古时正月初一 = 元旦。 →古人多以农事为业,大地回春寓意希望重生,立春节庆热闹程度远超于元旦。 ⑶ 现今正月初一 = 春节 1912年,新中国政府官宣:公历1月1日 = 元旦。  →逾两千年的“正月初一是元旦”走入历史。 1914年,中国官宣:农历正月初一 = 春节。 5. ✗  6. ✗  7. ✗  8. ✓   ☆解说☆③  ⑴【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年除夕】≠ 中文用词。 ⑵【年三十】/【大年三十】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⑶ 农历十二月(腊月)天数非年年固定。 时而30天。= 最后一天是腊月三十 →可称:年三十/ 大年三十。 时而29天。= 最后一天是腊月二十九 →该日不以“三十”称之。 ⑷ 除夕 = 腊月最后一天 腊月天数 = 30天 →腊月三十 = 除夕 腊月天数 = 29天 →腊月二十九 = 除夕 9.  ✓ 10. ✗  11.  ✓ 12.  ✓ 13.  ✓
1天前
7月前
1年前
(马六甲13日讯)马六甲勇全殿送王舡工委会上周已公布王舡经过路线,送王舡主任拿督颜泳和鼓励信众在门外设香案供品,沿途迎接王爷,以便驱邪禳灾,神明庇佑合家平安。 他同时也鼓励民众在迎接王爷时,也可以在门口挂上红彩,因为迎接王爷是一大盛事。 他今日也与其他委员展示最基本的香案摆设,供品包括3种水果、发糕、鲜花、茶及香烛,信众也可以准备金纸、檀香、柴、米、油、盐等供品,沿途交给王舡委员会们,以便将供品至于舡上,一同火化。 早期遮迪亚群体也加入送王舡 颜泳和说,从1933年王舡特刊《The Wangkang Momento 1933》上记载着的1919年游行,游王舡虽不是公共假期,不过很多商店提早关门,而华裔公务员也允准特假迎接王爷。沿途的华裔民宅经被重新粉刷,再挂上红彩以及红灯笼,屋前五脚基也设香案供品。 “根据记载,在送王舡队伍经过时,屋主就在案前烧香以及燃放鞭炮。除了华裔社群大事庆祝,遮迪亚群体也加入其盛。” 盼正统习俗续流传 他表示,送王舡除了禳灾驱邪祈求合境平安,更重要的是保留了送王舡的传统文化以及习俗。以挂红彩为例,如今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懂得挂红彩的意义,挂上的红彩也“不合规矩”,所以工委会也希望能够让正统的习俗流传下去。 他说,“挂红彩”这个习俗,似乎只有马六甲才比较盛行,马六甲的社区不只是在新年或结婚才可以挂上红彩,迎接王爷绝对是一大盛典,可以挂上红彩。 他也指出,挂红彩的寓意是吉祥的,所以红彩必须长而达地但不扫地,代表做事有始有终,最禁忌是红彩挂得“半长不短”,这意味着做事不圆满。 任何送王舡的疑问,欢迎联络送王舡副主任赖鸿权:019-667 6137。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