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樂觀

2月前
當我於去年踏入70歲的那天,杜甫先生這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驀然潛入腦海深處,然後週而復始地浮現,提醒我已經進入古來稀的年輪裡。 自那個時候開始,我就經常認為,自己的人生已經進入尾聲,不知何時會戛然而止,悄然而逝。 環視周圍我所認識的朋友。很多在六十開外或更早就匆匆乘鶴西歸,讓我感到觸目驚心。有的友人雖然活過了七十高齡,卻被病魔纏了一段日子,也黯然揮手告別,對生者無奈地告白:後會無期。 各種現實場景給予我的信息是:人生到了70歲就必須直面生命到了即將落幕的時候。無論我多麼眷念這個滾滾紅塵,不捨遺棄眾多親朋戚友,卻必須面對現實,準備做出人生中最後的斷舍離。 因為被這個思想所影響,我覺得不必再對未來有太多的憧憬和嚮往,甚至消極地有一天過一天,不敢奢望還有長長久久的歲月可以供我揮霍。 這種思想無時無刻不縈繞在我的腦海,使我的情緒也趨向消沉和憂愁,覺得今天也許就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天,不然就是再過幾天,就會撒手人寰了! 雖然我沒有因此而患上抑鬱症,但是心境一直無法樂觀開朗起來。 因為有了“時日不多”的思想,我就不願計劃太宏觀的願景。我打消創作長篇小說的念頭,也拒絕計劃在幾個月後去旅行,覺得這些計劃無疑是在海邊築沙堡,浪潮來了,就會毀於一旦。 我每天過著刻板的日常生活,讀短小的散文與小說,觀賞一兩小時的電影或視頻,寫篇幅短小的文章……覺得這些是我可以完成而不必半途中斷的事情。 我以為我會這樣無感地過活下去,一直到我告別塵寰,心灰意冷離開這個世界為止。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2024年就匆匆離開,踏入2025年,我就將迎來71歲了。在棄舊迎新的當兒,我回顧了過去一年的點點滴滴,對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啞然失笑,覺得自己也太過迂腐和杞人憂天了。 於是,我在元旦那個早晨,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一首打油詩: 人生七十還年輕,我欲活到一零一。 如果老天不允許,那就給我九十一。 人家老馬都沒走,幹嘛催我快上路。 從今開始心要寬,生老病死隨老天。 煩惱憂愁隨風逝,樂天知命歲月長。 不再滿足於寫短小的文章 是的,我雖然動過膝蓋內植手術,必須放棄激烈的運動,尤其是一生格外深愛的羽球,但是我的身體尚硬朗體能還充沛動作還敏捷,還能去慢跑、踏腳踏車和游泳等,基本不必擔心缺乏參與的玩意兒。 再來,自己的腦筋還算靈活,寫作方面還可以得心應手,尤其寫時評更加流暢無礙,其他文體的創作也應該倚馬可待。 只是,我不再滿足於寫短小的文章罷了,我冀望在寫散文新詩及短篇小說之餘,能夠創作我這一生中第一篇長篇小說,並且深信我一定可以完成。 除了繼續寫作,我還想去報名書法及繪畫班,以掌握我以前因為忙碌於工作而無暇學習的技能。只要我有恆心,這兩種技能我應該可以在5年內加以掌握。 然後,我可以開始計劃在不久的今年、明年或明年的明年去我向往的國度旅行,以開拓視野和增廣見聞。 與此同時,我在寫完這篇文章後,就立馬上網購買之前猶豫不決不知該買或不買的名著,尤其那些慕名已久的中、長篇小說。 當然,明天我必須去花圃選購一些花卉種子與水果幼苗,回來後就在屋旁的空地播種和種植樹苗,耐心期待它們萌芽成長,會開花的競相綻放,會結果的就讓我品嚐其甜美。 我未來的日子應該還會相當長久,因此我必須從我的腦海裡刪除的一句話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 是的,大家都必須樂觀一些,人生應該還可以長長久久,即使你也像我一樣,已經有了71歲。
2月前
4月前
6月前
7月前
11月前
醫學這一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學習知識,學習生活,學習堅持。在兒科重症病房(Paediatrics Intensive Care Unit)工作的那一段日子,我們和孩子們一同努力,攜手戰勝病魔,一同為生命喝彩。 (一)奇蹟小子 “醫生, 醫生,病人叫你……”護士告訴我說。 “什麼事?”正加入大隊巡房的我三步並作二步,跑到了男孩的床邊。 “Terima kasih Dr,terima kasih tau (謝謝你醫生。)”男孩說了後眼眶一溼,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依依不捨地向我們道別。那天是他在兒童重症病房住了兩個星期,情況相較穩定後,被允許轉送到普通病房繼續觀察治療的日子。 “Sama-sama adik,janji sihat(不客氣,健康就好).”我回答道。這突如而來的道謝確實讓人感動。 男孩已在重症病房兩個星期,接受了洗腎,血漿置換,多重抗生素及藥物的治療。男孩每天都在為生命努力抗爭,身體非常的虛弱。回想男孩入院的第一天,因病毒感染而導致多個器官嚴重衰竭,生命可謂岌岌可危,入院時對話中也讓其父母做了最壞的打算。 “Sudah sembuh ke? Sudah ok ke(孩子痊癒了嗎)?”父母每每見到我都問了同樣的問題。說真的,醫學充滿變數,我們很難提供一個確定的答案,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全力找出病的根源,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然後盡所能讓病人恢復健康和自理能力。 孩子起先身體虛弱得連說話都得用盡吃奶之力,之後努力配合我們進行第一次復健,呼吸練習,自行坐起,到後來能夠自行進食,到之後開始“使喚”醫生和護士幫忙撓癢,確實讓照顧他的人又愛又恨。父母每天來探訪時焦慮的表情,隨著孩子整體情況好轉後放鬆了許多,在離開兒童重症病房時,也給了醫護人員一個深深的鞠躬。 醫學充滿奇蹟,很開心見證了一場又一場奇蹟的誕生,更榮幸的是自己能夠參與奇蹟。 (二)神與你同在 她向我揮了揮手,企圖引起正在巡房時我們的注意。 因為經歷了大手術,需要氣管插管輔助呼吸,導致期間無法用聲音表達所需。她努力地用著唇語表達,但礙於我們解讀唇語的能力有限,擔心錯過了她面對的不適,我就把紙和筆遞給了她。她小心翼翼的地在紙上寫著“Doktor handsome”兩個字,我的臉頓時變紅得像一顆蘋果,更惹得眾人鬨堂大笑。她也嘻嘻笑了笑,無聲卻勝有聲,讓原本嚴肅的氛圍添了一點歡笑。 孩子是我們的鏡子 她還是個孩子,卻被病痛纏身,我之前在普通病房見過她,但之後因病情的不穩定需要送往重症病房接受密切觀察和治療,在重症病房更待上了3個月之久。住上了那麼長的時間,她也成為了自己的半個醫生,她學會如何使用儀器抽痰,更讓人震驚的是,即便處於插管狀態,她還能為自己正壓給氧。 因需要長期臥床,她有著自己的電影U盤,安排自己的消遣活動,不會為照顧她的醫護人員造成太多困擾。多次手術造成的創傷,那種痛很難讓人理解,但她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只是偶爾突然的疼痛讓她難忍落淚,給她注射一些止痛藥後還換來了一聲“謝謝”。老天啊,真的在考驗這位那麼懂事的女孩。 她在紙上寫道“有神與我同在,我會更堅強。”然後給了我們最燦爛的笑容。 常說病人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確實沒錯。孩子的樂觀是我們最好的一面鏡子,我們得嘗試不要讓負面情緒掩蓋了人生該有那清澈的一面。偶爾在埋怨工作很累的時候,轉念一想,健康是多麼難能可貴,能夠行動自如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保持樂觀呢? 孩子們,祝你們早日康復!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後來,我們才知福南——惜才愛才助才的豪情俠義,知行合一的風範是多麼彌足珍貴。 我們都習慣了讓他這個茶掌櫃,擔起所有的社交,串聯合作,腦力激盪,資源對接,甚至激勵情緒低落、遇到困境者的——樞紐。如今,這個圈子好像頓失了一大塊的核心,再也收不到老闆的訊息和電話,來紫藤吃飯喝茶……。我曾與福南說,如果能穿越回到古代,他一定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四大公子,開句玩笑說:我們可都是您孟嘗君的三千食客之一。當然我也可想像到福南以賣茶佬的口吻說,現在是你們食客買紫藤茶回報的時刻了,以商養文! 政治才是他最牽掛的議題 我晚近10年才與福南熟悉,多得他引薦才得以接連接觸到多位生命中的貴人和好夥伴。在我生命最困頓時刻,多靠他灌頂點醒。我原是眼裡容不下一沙子的尖錐派,以為自己是獨佔一味的刺蝟,但是在福南的春風化雨教化下,倒成了圖通雜家的狐狸(引用伯林的比喻)。當然福南永遠樂觀,永遠看到別人的好,永遠能夠慧眼識英雄的特質,在自己捉襟見肘時也願意分享最後一瓢,不斷挑戰尋求出路的精神特質,是我們望塵莫及的。 許多人以為福南隸屬文化藝術圈,但我知道政治才是他最牽掛的議題。多少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界名士都在紫藤餐座茶座上熟悉起來。福南感嘆國家平庸化因此寫了《解馬》,拍案我們失去了各種巨大潛能和追求卓越成就的使命感。他樂於參與各種新議題如電商、數碼、AI,並積極鼓勵融匯交界。其中一項代表作,就是數年前臺北市長,如今臺灣總統選舉三位候選人之一的柯文哲,在紫藤發佈題為“改變要從頭開始”的長篇演講時,福南就是這場演講的主持人,不僅Hold住全場,也讓大家體會到高階政治人物問鼎大位時的出師表演講,究竟是什麼樣的現場感受。這是福南主持的華人政治圈BLACKPINK級別的演唱會吧? 感謝福南這10年鼓勵打氣的旅程,我會好好養肥寄居在你家池塘的金魚。馬來西亞因為有你而沒有自甘墮落,雖然改革過程拖拖拉拉,但是從舊體制總算來到新局面。那美好的仗你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你已經跑盡了,該信的道你已經守住了,剩下的就交給我們吧。前有典範,後必有來者,我們秉持樂觀者俱樂部守則,必然會有更優秀的後浪湧現,青出於藍,明天會更好,就不必牽掛了。 當然你是獨一無二的福南,The One and Only,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1年前
那天她哭喪著臉來問我:“老師,你知道附近哪間學校比較好嗎?我想轉校。” 我邀她坐下,遞上紙巾。她心裡積累下的委屈幻化成大顆大顆的淚珠和一長串的傾述。被孤立、被排擠、被杯葛,是中學生常常會遇到的課題。 我無法感同身受這個世代把以往的“我不要跟你好”升級成了什麼樣的惡意,卻在回看自身經歷時,體悟到當時的自己與眼前的她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引導”,以使情況不至於越來越糟,而不純粹只是口頭上的安慰。 她的傾述狀態從無助的受害者逐漸演變成像只炸了毛的貓。“活著真的很累,為什麼我要活在這個世上?” “我承認,某程度上我是被霸凌者,也是施暴者。”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現實,如果人性本善,那就不會有戰爭。” “我已經忍無可忍,我真的受夠了。如果用講的有用,我就不會動手了。” 我憶起她是如何一言不合就往同學手臂或背上打出響亮的巴掌、也憶起她報以無意擋了她去路的同學一句洪亮的“滾開”等事蹟,而後卻問我為什麼自己總是這麼遭人嫌。 我不知道是什麼促使她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我只知道她進入了被討厭、傷心、生氣、情緒容易激動,而後常常動手打人、於是又更被討厭的惡性循環,卻絲毫不自知。 我沒有什麼大道理可以說,只是跟她做了個約定:“你答應我,無論如何,不要動手,實在忍不住要情緒爆發時,就來找我。” “可是老師,我怕我忍不住,那些人真的很討厭。如果只是用說的就有用,我就不需要動手了。這間學校的人,從以前到現在都一樣,永遠講不聽的。” 我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這麼回應:“以前是以前,那是因為那時我還不在,現在我在了,以後你有什麼事就找我,總之不要動手打人。” 我沒有信口開河地向她承諾這麼做以後一切都會變好,我只是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成長。她一如既往地否定和反駁著我所說的,卻很快地讓我驗收了在她心裡悄悄埋下的指引。 隔天,她在快被同學“激怒”時看了我一眼。 “忍住。”我用唇語對她說。她選擇只是嘆了一口氣。 而後原本也準備開始“戰鬥”的對方像一顆鼓鼓的氣球,卻被那“只是一聲輕輕的嘆氣”刺了個小洞,洩了氣。過激的情緒被壓抑了,所以沒有換來更加激烈的情緒回應。同學間的注意力很快地就不曉得被什麼新鮮的話題給轉移,大夥兒繼續說說笑笑了起來。 而後我逮到了獨處的機會,對她豎起了大拇指說:“你真棒,我看到你今天有忍住。” “老師,班上那群人真的很幼稚。”她還是嘆氣、還是抱怨,只是這次的語氣較為輕柔,嘴角竟也有些笑意。 我笑說:“記住這次的感覺哦,你看,你不需要動手打人來消解怒氣,那怒氣居然也可以這麼神奇地不見。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良性的循環,我相信你可以保持下去的。” 要相信你們真的很棒 “唉,老師……”她還是習慣性地嘆氣,只是嘴角的笑意更為明顯。 我始終沒有什麼大道理可以對她說,也理解這一簡單的引導不至於令她的人生從此一帆風順。只是在陪著她一起成長的同時,我好像更加確信這世間對我報以的便是我平日給予它的。一如這位同學在快起爭執時若只是選擇嘆氣,自然就不會掀起又一場的腥風血雨;也一如若我們選擇樂觀,便總能與好事撞個滿懷;選擇友善,便總能收穫萬物可愛。 她曾經對我說:“老師,你這樣的想法太天真了。”而我的回答是:“可是,我每天都覺得很快樂。” 我沒有機會回到從前那個在夜裡偷偷哭泣、選擇進一步傷害自己以示反抗的女孩面前,卻意外有了這無比珍貴的機會,給予眼下無助的同學們一絲微光與內在力量。 而後我好像理解了那些年、那些經歷過的事所帶來的意義。在藍裙白衣的歲月裡,那些有意或無意的傷害都不是小事,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幸運如我,在徘徊邊緣,最終給自己選擇了一條生路。 給予傷害的人往往不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對另一個人的人生代表了什麼;而承受著的人也會以為,這一輩子都沒有辦法擺脫類似的命運。長大成人於是也開始變得不這麼理所當然。有些天真爛漫的臉,走著走著就徹底變了樣,卻沒有人去深究為什麼。大家都忙著用批判的眼光去捍衛口中的道德倫理,殊不知很多時候,就是這些自以為“正義”的言語把孩子們一步一步推向極端。 明明可以看到的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有著很棒的舞蹈天分,卻選擇放大了沒有考好成績就註定是笨蛋與爛蘋果;明明可以看到的是,調皮搗蛋的同學有著極好的創意思維和語言天賦,卻選擇認定和放大他就是不懂服從的問題學生。 他們在還沒能有自我清晰定位的年齡就被貼上了負面的標籤並信以為真,在這種心理暗示下真正地活成了師長口中無可救藥的人。然後社會卻反過來問,現在的小孩到底是怎麼了? 我看著同學們臉上毫無修飾的喜怒哀樂,由衷地希望他們都有足夠的勇氣與幸運,活到那個可以自己為自己定義好壞的年齡,然後可以再轉過身對下一代說:“要相信你們真的很棒,未來也有無限可能。”
1年前
這是一本書的題目。 淘寶常有特價優待,滿人民幣200扣20或30的噱頭。這本書人民幣8元,由蘭州讀者出版社出版,所收文章耳熟能詳,我為了湊足折扣門檻而隨之起舞。疫情期間,不少朋友念天地悠悠,起迷茫之感,我起先有意當禮物送人。 書名到味,或有療養之效。收錄史鐵生、汪曾祺、梁實秋、季羨林、豐子愷、林徽因、徐志摩、余光中、郁達夫、周作人、老舍、鄭振鐸、朱自清作品。封底有這樣文字:“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它?”簡單一句話,我讀後停留一陣。 紙質不錯,印刷清晰,附錄8幅豐子愷彩色漫畫。雖然不列編者,圖書在版編目數據中有策劃者和責任編輯名字,所選文章含親情、友情、故鄉、美食、草木等讓人珍惜的美好事物,意圖昭然若揭。將有情趣的文章集中一書,當然是希望讀者體悟正能量情緣。 林徽因〈窗子以外〉收在裡頭,我讀過此文卻不曾引過。林徽因說有一次她看到窗外坐著4個鄉下人:“一個頭上包著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牆上休息。”林徽因說4人手裡拿著白木棒和籃子,他們無疑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菸以後,是還要走許多路的”。然後她提在不同時間她從窗裡往外看的回憶,有時在家,有時在火車上,又或在汽車裡,每一幕都不同,每一幕都是故事。窗裡窗外不同世界,以靜看動,揣測人物行為,從中取樂,雖然窗子以外的事,大半是她“不明白,也不會明白的”。 不需事事明白。發揮想像,瞭解大概,已讓人心起漣漪。“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東坡告訴朋友寫作的快樂,說來就是情志所託,付諸筆端。天底下不缺故事,不缺感想,話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若能以樂觀心態看天下萬物,幸甚。有些作者單純,一心一意想尋讀者開心,他們也真正做到。我一邊讀書思維一邊跳躍的壞習慣一直沒變,覺得書中一些文章以情趣開頭,輕淡著筆,卻還是讓人有哀愁之感。這些作家大半輩子都在內憂外患和動亂中度過,生平早為人知,我很難不聯想他們顛沛流離的經歷。 人生不計較最好 其中季羨林在文化大革命時慘遭折磨,讀過《牛棚雜憶》的人知道他一度求死,只因如此,他以為自己不再怕死。在〈死的浮想〉中季羨林說92歲時,他上顎生兩個水泡,入院醫治,醫生擔心長至咽喉,季羨林說他被“嚇破膽”,想到依依不捨的波斯貓,突然驚覺,原來自己“對人生的參透還有極長的距離”。 什麼都可以談,有智慧的人就不一樣,談死觸及人性弱點,不忘自嘲。周作人在〈死之默想〉也有妙語,他說:“我們看路上許多乞丐,都已沒有生人樂趣,卻是苦苦的要活著,可見快樂未必是怕死的重大原因:或者捨不得人世的苦辛也足以叫人留戀這個塵世罷。” 沒有人願意選擇苦難,但是人生不可能完美。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有人自暴自棄,萎靡不振,甚至出現極端的心理扭曲,但是苦難卻又是人生最好磨練。遭到厄運時,內省意識較平常強烈,心態調整,則境界上揚。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左傳》有此名句。僖公28年,楚國和晉國起衝突,楚成王提醒手下提防晉文公重耳,他說重耳流亡在外19年,嚐盡艱難險阻,對民情真偽,瞭如指掌。如今掌權,不可小覷。 《左傳》敘述重耳經歷被節選在我高中華文課本里。重耳為晉獻公之子。獻公想廢太子申生,改立和驪姬所生子傒齊。申生被害自殺,重耳同情兄長而被牽連。父親派人殺他,僥倖逃離後,輾轉8個諸侯國,直至62歲登基。他在位9年,帶領晉國崛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經驗之樹如果要有一定的價值,就得是一個人自己栽出來的。”一個名叫亞歷山大斯密斯的蘇格蘭詩人說過這樣的話。事有偶然也有必然,但是命運愛開玩笑,該發生的事沒有出現,不該出現的事卻屢屢發生,偶然和必然之間的界限模糊,最後覺得不計較最好,從容面對可知和不可知。 人生終點是死亡,人到最後還是得面對死亡所帶來的苦難。重要的不應該是結果,而是過程中的體驗。我們不能支配命運,卻眷戀人間,因為我們能支配自己對命運的態度。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嘭”一道開門聲,刮破了清晨的寧靜。洗手間傳來馬桶的“咕嚕咕嚕”、水落塑膠杯底跟它吵起架來的刷刷聲、還有牙刷在溫柔地幫牙齒洗澡的耳鬢廝磨。連串的生活聲音,似一個由緩慢到急促的號角,吹響了一天的行程。 我帶著微笑推門而入,大女兒已盥洗完畢出去,小女兒正坐在馬桶上,手掀起衣服,食指輕輕挖著肚臍眼。這是她在哺乳時期就培養出的壞習慣,不給她挖我肚臍眼,就挖自己的。當她在尋求安全感,就是內心有忐忑了。 “媽咪,我好像忘記抄字進去Tulisan 1了。”她微低著頭,眼睛怯懦地看著我。 微笑,凍結在冰冷的空氣裡。爆竹聲,在內心噼裡啪啦地響,很是熱鬧。 “我才一天沒有檢查你的功課就出事了。我不知道,你自己回去跟老師說,看老師怎麼做。要是打你,我也沒辦法了,誰叫你自己忘記做!”怒火一下蹬得老高,踢出一盆火苗,再往下丟幾根薪,讓其有助長之勢,然後關門入房,眼不見為淨。 “你每次都這樣。”原想再往她身上貼標籤,望著那扇門,澤從寬老師的話卻在電光石火間,閃入腦裡,按響了紅色警報器。此話頓時在牙關,我硬生生吞下擰緊。 緩解衝突場面的步驟,昂首闊步踩入。第一步,離開現場,拉斷情緒鏈,別讓暴怒記憶留在原處。第二步,深度腹式呼吸,數1、2、3……《陪伴憂鬱》的零碎片段在炙熱的火海,下起綿綿細雨。再深呼吸,數1、2、3,通過左邊理性腦以計算數字的邏輯打斷右邊感性腦的情緒。恢復冷靜的前額葉,終使我拳頭逐漸軟化鬆開。 這時,她走出來取盥洗杯。從她臉部的內疚,幾乎都能感受到她的恐懼與不安。 “孩子已經很盡力,她沒有每次都這樣。她經常都把功課做好,只是偶爾有做錯沒做,完全沒做的幾率很少。”我挑出了事實。 “犯錯,不可怕。知錯能改就好。”經常彼此冷靜後,對孩子說的話,我喃喃對自己說。 送她一餐聲色俱厲的痛罵,會把事情推向怎樣的境界,我們經歷過無數次。但我,都是在事後才粘上創可貼,傷口癒合就好。同樣的傷口撕開再粘,已逐漸失去粘性和藥性。口子上的血,其實沒有停過。 “刷好牙,我們先試看做好功課吧!早餐來不及就在車上吃。但是你動作要快一點,否則會遲到。幸好你記得還有功課沒做。”我習慣地摸她的頭髮,低頭嗅著那髮香味,微微扭開腦回路里的幸福系統。這是第三步,轉移話題,同時也在安撫孩子的焦慮。 看書,並非證明自己更厲害 提出建議,是因為我知道,恐懼的烏雲已佔領她整個腦袋,這時她腦袋一片空白,根本想不到解決方案了。但我,也在等她回答。小女兒的情緒敏感,卻又倔犟,思維獨立些,所以他人給的建議,不一定接受。若是強硬按著牛頭低下,通常反彈很大。她含淚微微點頭,速度果然有在加快。 “我們有可能會很遲才到學校,妹妹忘記寫國語生字。你先弄好你的東西,媽媽陪妹妹做功課。”一起走到樓下,我亦跟大女兒說明原因。 我對她也很抱歉,她是一個自律又守規矩的孩子,不喜歡太遲到學校,所以清晨5點50分就按熄鬧鐘起身盥洗。她默默地點點頭,麻利做好自己的一切事務。 吃早餐前,我擁抱著她,跟她道歉必須讓她陪著一起等。謝謝她願意等妹妹,謝謝她沒有開口罵妹妹,謝謝她自己做好所有事務。沒有理所當然,她能願意,我感激。 “Je, jan, tas。” 換好校服後,小女兒打開馬來文參考書和生字簿,逐字書寫。字體整齊娟秀,我知道恐懼已在她內心慢慢消散。 還想叫她邊寫邊念拼音,順便修好她薄弱的拼音。突然間,我踩了剎車器。我想起《思考,快與慢》裡的系統1和系統2的運行模式。她正處在專注寫字的系統2模式,我的強求,是在破壞她的專注力和節奏,對事情只有破壞。 “我們會對顯而易見的東西看不見,而且我們看不見自己的看不見。”丹尼爾·卡里曼在書中所言,適時點了盞明燈。 於是,我停止了自己系統1的自動駕駛模式,將腦海衍生的枝節都折斷。我們的真正目的,是在有限時間內把功課做好。 “你先把7個都寫下來,過後才跟著抄。”我在旁提醒。 “不是,要一個字寫兩行才對。”她反對,我讓她依據自己的做法去進行。 此時的每個爭執,都在拖慢工作,時間不等人。我看見她的認真與努力,也相信她的決策。慶幸自己沒再說出“隨便你”,表面認同,內心其實賭氣她不聽從我的控制慾。 事情進展得出奇地順利,我們都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她得以安心上車快樂吃著自己的藍莓麵包,並在抵達學校前吃完。車窗上的雨滴,一滴滴在我內心裡暈開來。我喜歡這樣的氣氛,所以得時刻記得保持它。 “媽媽,謝謝你沒有罵我。”臨進去禮堂排隊前的日常擁抱,她將頭埋在我懷裡蹭了蹭,踩著歡快的腳步進去。第四步的擁抱,等到她進校園,才真正完成。 回到車上時,外子問了我事發經過,複述時,零碎的感慨也在腦海裡紛飛。 “她這麼快能寫完那麼多字?”外子很是訝異。 “她冷靜的時候,可以做得很好。”我不止一次告訴過孩子,也提醒自己。我們都很清楚她的個性,所以,能在短短10分鐘內完成,確實是意料之外。這女兒,我從來不敢小覷。但我必須承認,自己也是一個常常犯錯的媽媽。 犯錯,可怕嗎?可怕,因為會被罵得很慘。被罵的時候,越罵越錯。還要面對一連串的冷嘲熱諷。為什麼?我後來在腦科學裡明白戰與逃的因果關係。 “平衡,讓你可以,言行一致,愛他裡有己,愛己中有他。”《陪伴憂鬱》講座會上,不管是老師送的祝福,還是後來與觀眾胡亂交換中,送我的祝福,恰巧都是它。我明白緣分女神要對我說的話了。 “記住你此時此刻的感覺,停留30秒,內化成你的大腦幸福密碼。”裡克·漢森博士的 《大腦幸福密碼》在我內心起了作用。 閉上眼,藏在日記的亮點糖果罐,為我遞來5顆糖果。我想起她回到家經常會自動寫作業的背影;老師今天給的12個華文聽寫,能寫3遍就記住的好記憶;每天練習英文和國文聽寫的努力;自動收拾好第二天的書包和嘰嘰喳喳述說學校的點滴。她樂意去學校,本就該萬幸了。 我又輕輕地將這些小確幸丟進幸福百寶箱內。我知道,將來還需要面對很多考驗繼續讓我糾結在快樂與痛苦裡。因為,每個消極互動,需要至少5個積極互動才能互相抵消。要等到積極體驗至少以3:1的比例勝過消極時,樂觀思想方可蓬勃發展,茁壯成長。 我相信,這些細微的小確幸會一點一滴幫我製造出樂觀的腦回路,冷卻海馬體與杏仁核的激動。當形成以後,會是一個不同的我。因為,我終於持續相信,每個當下的轉念,皆會帶來天差地別的結果。 道阻且長,可我也允許自己是走在一條迴歸均值的路上。偶爾好,偶爾壞,只要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終有一天,行則將至。 看書,並非為了證明自己更厲害。而是,願意承認自己不足,並在他人的經驗裡找到更多方式,去靈活面對生活的種種難題,如此罷了。讀過的知識,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在腦海裡靈感一閃,只要願意當下承認錯誤,並做出改變,一切即會朝向我們想要的結果邁進。 寫作,是給予我多一次機會,把右腦的創意與情緒滑向左腦的收集資料與解決問題,匯成一條完整的行雲流水模式。 張開眼睛時,我看見桌子上,小女兒的傑作。愛心迷你手機套裡,包裹著一隻小猴子,雙手向內環抱,臉露微笑,圓圓大大的眼睛盯著我看,像是在跟我討抱。我的小猴子啊,媽媽好愛你,媽媽也對不起你。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