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渔民

3天前
4星期前
(关丹6日讯)彭亨州渔业发展局截至今年为止,分阶段在州内4个海域投放了总共351个人工方块型(Kuboid)珊瑚礁。 渔业发展局彭亨州局长费沙披露,当局拨款80万令吉进行该项目,目的是为增加捕鱼量,以协助解决州内沿海渔民的贫困问题。 他说,人工方块型珊瑚礁分别在关丹、北根、那示、及云冰水域投放,该些水域目前是彭州主要的渔业资源贡献地点。 “有了这些人造珊瑚礁,渔获量可提升超过30%,从中也可让渔民的收入有所增加。” 他日前在士拔海滩,参与一项捕鱼计划活动时,如是说。同场出席者尚有大马渔业发展局主席莫哈末法依兹。 费沙说,当局在每个地点设置13组人工方块型珊瑚礁,每组由27个组成,状似正在施工的混凝土建筑。 他补充,该些珊瑚礁将可恢复高质量的鱼类繁殖区,同时创造新的栖息地。 “长方体网不仅可以作为巢穴或鱼类收集装置,协助捕捞作业和休闲捕鱼,还可以防止拖网渔船的入侵。” 他说,鱼类一旦增加,渔民亦可把垂钓发烧友带往该处钓鱼,活动也可为船只经营者提供收入。 “研究发现,在珊瑚礁地区生活和繁殖的鱼类和珊瑚鱼,最常见有石斑鱼、红鱼、皂鱼和鲛鱼等。 他也说,当局每年都会检查人工方块型珊瑚礁所投放的地点,以观察该设施是否带来效果,尤其在海洋生物,尤其是鱼类聚集方面,设施的耐用性以及兼容性方面进行研究。 他深信关丹、北根、那示和云冰海域的渔民会对该类设施感满意,毕竟与之前相比,他们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前往远处捕鱼作业,降低船油费。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80年前由峇株巴辖亚音港渔民创办资助的亚音港中华学校,创校后曾两度迁校,一直以来都获得当地渔民及后裔默默守护,也是华人“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真实写照。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这些人,那些事〉,来到开埠逾百年的峇株巴辖亚音港渔村,回顾当地渔民配合各界人士,一同发展亚音港中华学校的故事。 创立1944年    经费全靠渔民 亚音港中华学校创立于1944年,原址位于亚音港旧港,距离现址大约1公里,该校第一届董事长林荣裕及董事林荣枪和吴江钦都是当地渔民。 该校创校时类似旧式私塾,校舍为亚答板屋,只有2间课室,首位校长为郑德生,学生人数也只有大约20人。 当时学校设备极其简陋,经济条件也很差,经费全靠当地所有渔民资助,大家从捕获的鱼产中,按月抽取一些款项作为捐款,充作学校开销费及付给校长老师的薪酬。 该校学生在重重困难下完成初小课程后,还须转校至其他学校就读高小课程。 1950年搬至新亚答屋校舍 到了1950年,由于居民人口及适龄学童日益增加,原有校舍难以容纳众多学子,而且缺少活动场地,因此在董事会努力下,便在亚音港海口附近兴建一座新亚答屋校舍。 虽然当时董事的经济能力薄弱,但新校舍依然拥有3间课室及1间教师宿舍,其中一间课室则作为办公室,新校舍最大的不同点,是增设一个小广场,以作为学生平日的活动场地。 在1963年,由于政府在旧港附近开辟新港及建立水闸,因此限令全体居民迁至新港定居。 当时原有的学校离新址的距离较远,而且学生人数又再增加,课室也无法容纳,董事会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上述问题,便决定再度觅地筹建新校舍。 时任董事长林注    奔走筹款建校2年没捕鱼 当时的董事长林注为了建校工作,曾作出不少个人牺牲,甚至搁下捕鱼工作长达两年之久,与其他董事及热心人士四处奔走,以筹募建校基金。 当地的马华支会主席陈裕坤也出力不少,向政府争取拨款作为建校基金,再加上村民及各界人士捐助,让新校舍顺利落成,拥有3间课室、办公室、洗手间、蓄水池及厕所。 过后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原有课室不敷应用,校方只好商借附近的农渔民青年会及马华支会会所作为临时课室,导致学生分别在3处地点上课,为师生带来不便。 此外,每逢年底水位高涨时,当地水深过膝,行走更是困难,所以董家协便决定于1987年增建3间新课室及小型图书馆,过后又于1990年兴建礼堂及舞台,让学校设备日益完善。 林怀伦:盼母校增学生来源 亚音港中华学校董事长林怀伦表示,随着当地不断发展及建立新兴花园住宅区,校方也期盼能为这所乡区微型华小带来转机,并增加学生来源。 林怀伦的父亲也是当地渔民,他从小在渔村长大,对村子及学校都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搬迁到峇市居住后,依然回到母校出任董事长,为学校的发展献力。 逾半董家协成员搬离仍回校服务 他指出,该校超过半数的董家协成员都没有住在当地,但依然不辞劳苦的回校服务及奉献。 “在这个小渔村,90%居民都是依靠捕鱼为生,所以当地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子寻求出路,学生也越来越少。” 林怀伦说,小时候村内有整百户人家,村民有逾千人,但如今只剩下三四十户人家。 近年学生保持20人左右 “在80年代,亚音港中华学校仍有整百名学生,但近年来只保持在20人左右,而且我当年的同学之中,也只剩下几名同学仍住在村内,其他人都已在外发展。” 他透露,十多年前学校曾安排校车载送学生到校上课,但依然无法吸引更多学生,而且每年的校车费用高达3万令吉,因此后来便停止提供校车服务。 “虽然本校是全津贴学校,获得政府资助,但若学校要拥有更好的设备,便必须依靠董家协筹款进行建设工作。” 他说,早年推动迁校及建校工作的已故前董事长林注是其堂伯,而且该校历任董事长都是当地渔民或渔民的后裔,一代代的守护这所小学。 “以前学校发动建校工作时,一些村民还自行购买建材,亲手打地基及进行建设工作,同时也聘请工人负责一些工程。” 他说,亚音港福灵宫每年庆祝神诞时都会捐助学校,而且早年学校的食堂还位于庙内,同样对学校贡献良多。 林妙君:师生像家人  亚音港中华学校家协主席林妙君指出,该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拥有精明课室、操场及篮球场等设施,而且师生比例为1对2,所以全校师生就像是一家人,老师也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林妙君也是当地渔民的孩子,虽然已住在峇株巴辖班卒,但当年依然送孩子到母校就读,同时照顾住在老家的父母。 她说,该校长期面对地面下陷及海风侵蚀的问题,学校篱笆及其他铁制品都遭到腐蚀受损,所以未来仍需逐步进行重修工作。 “浮脚课室”是特色 她指出,该校位于海边渔村内,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景观,但也面对水灾的威胁,所以防范水患的“浮脚课室”也是该校一大特色。 阙利庭:峇学生第二少华小 亚音港中华学校校长阙利庭透露,目前该校仅有28名学生,也是峇县学生人数第二少的微型华小。 她说,目前小学生共有20人,包括2名巫裔学生;而幼儿园学生则有8人,包括3名巫裔学生。 “本校的教师包括校长共有8人,目前全校仅有4班,即一、六、二三年级复级班及四五年级复级班。” 她说,该校学生都是当地居民,目前只有3名学生来自峇市,所以校方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外区学生就读。
2月前
(新山28日讯)通货膨胀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再加上社交媒体谣传日本排核污水后鱼产吃不得,以及槟城海域出现死鱼的消息,新山部分巴刹的鱼产销量因此骤降。 社媒最近流传数则不利本地海产的不实视频,称槟城出现数千只死鱼,与日本排核污水有关,国内部分华裔消费者信心大受动摇,减少购买鲜鱼。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走访新山和士姑来地区后获悉,以华裔顾客为主的皇后巴刹,鲜鱼买气因此剧降30%,鱼价也随之下调30至40%。 至于以巫裔和印裔顾客占多数的拉庆公市,则由于巫印民众未接触或不在意有关视频,鲜鱼买气未受影响,鱼价也比较平稳。 戴华山:养殖鱼业者亏本卖 新山渔业批发商公会会长戴华山透露,过去2个星期的鱼产销量下跌30至40%,出口至新加坡的销量同样受影响。 市场淡静影响的不仅是鱼贩,渔民和养殖鱼业者也深受打击,尤其养殖鱼长成到一定的重量,就必须打捞上岸到市场售卖,但如今买气下降,养殖鱼业者唯有亏本卖鱼,否则将血本无归。 他说,本地养殖的金昌、红皂(红鲷)及金目鲈,因市场鱼类滞销的关系,这三种养殖鱼价格平均下降25%,所幸降价后有助于稍微刺激销量。 他表示,除了本地华裔及巫裔消费者对于日本排核污水一事感到介怀,一些来自新加坡和印尼的门市消费者也都表示不敢吃鱼。 戴华山也是马来西亚渔业总会副会长,他指出,新山市面上售卖的鱼类分别来自兴楼、关丹、邦咯岛、瓜雪而榄惹密斯海滩(Pantai Remis),远至泰国、印尼也有,同时会从中国及越南进口冷冻鱼产。 他希望相关政府单位及部长能协助鱼贩向民众澄清,本地鱼产不受日本排核污水影响,同时呼吁民众勿传假消息造谣。 李明煌:鱼跌价现在吃赚到 在皇后巴刹经营鲜鱼摊档的李明煌(50岁)与两名在档口帮忙的儿子李嘉诚(27岁)和李嘉权(26岁)受访时坦承,有关数视频传出后,此区这个月内的鲜鱼销售量明显受到影响。 李明煌表示,一些人看了视频后,人云亦云,担心引发健康问题,而减少或不来买鲜鱼。 他说,全国的鲜鱼供应链也连带受影响。由于供过于求,鲜鱼价格跟着下跌,来货比往常更便宜。 “这时候,敢买鱼和吃鱼的人,就赚到了,因为现在的鱼价跌到30至40%。” “餐馆照常取货,只有10%影响。” 李嘉诚:华裔顾客减30% 李嘉诚指出,前来购买鲜鱼的华裔顾客人数首当其冲,剧减约30%。 不过,他表示,巫裔和印裔顾客则不受流言牵动,仍照常购买鲜鱼。 李嘉诚说,皇后巴刹的鲜鱼分别取货自槟城、麻坡、丰盛港、笨珍等地。 他劝请民众勿相信有关流言,因为有关视频不实,而国内市场的鲜鱼主要来自本地,日本核污水排入海中的事件,并不会影响本地鱼产。 另外,李嘉权建议民众通过阅读本地报章,以获取正确的资讯。切勿听信谣言。 纪先生:马来市场销量如常 另一方面,拉庆公市鱼贩纪先生(40岁)受访时透露,拉庆公市的主要消费群为巫裔和印裔,鲜鱼销售量和价价格波动不大。 纪先生指出,此区主要是巫裔顾客。相信主要因为巫裔顾客并没注意到有关视频,所以,马来市场的鲜鱼销售情况如常。 佘先生:购买量没增加 拉庆公市鱼贩佘先生(63岁)指出,拉庆公市的消费群以巫裔和印裔为主,约占70%,以目前而言,并未受视频影响而减少鲜鱼购买量。 不过,佘先生透露,在面对经济不景,行情不好等因素,消费市场近期比较安静,消费者的鲜鱼购买量没明显增加。 佘先生说,到档口光顾的华裔顾客都是熟客,他们对档口售卖的鲜鱼具信心,还是如常到来。 谢春群:鱼价照常没改变 拉庆公市鱼贩谢春群(50岁)指出,在社媒疯传的其中一则视频是旧视频,是数年前槟城海域出现的“红潮”现象,而拉庆公市的顾客并不受视频影响。 谢春群解释,拉庆公市的消费者,印裔和巫裔顾客占60%,他们并没注意到有关视频。 他说,其档口售卖的鲜鱼80%来自本地,当中,大部分是他亲自向笨珍和振林山的小渔船取货,鱼肉比较新鲜。 “鱼价照常,没什么改变。” 不过,他提到,他服务的对象,少部分为本地和新加坡华裔顾客。当中,就有一些人受到视频影响,或主要因为行情不好,欲节省开支而减少鲜鱼购买量。 至于餐馆和酒楼的鲜鱼订货量,他说,迄今为止和以前一样。 他说,有关视频的流出,刚好在日本排放核废水不久的敏感时期。他希望接下来,不会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谢先生:视频不可信照样买鱼 消费者谢先生(50岁,新加坡车长)陪同母亲和姐姐到皇后巴刹购买鲜鱼。 他透露,社媒流传的视频不可信,他不会因此减少鲜鱼的购买量。 他指出,家中4名孩子超喜欢吃鱼,鱼肉拥有极高营养成份,也比较健康。因此,他常陪母亲到巴刹,大量选购鲜鱼。 另外,一名到皇后巴刹买鱼的印裔女民众受访时说,她从没看过有关视频,她不会受视频影响,目前是根据日常需要来购买鲜鱼。 “虽然鱼价便宜,但不会特别多买。” 罗先生:煮炒档鱼菜肴“滞销” 煮炒档老板罗先生到皇后巴刹选购鲜鱼受访时说,其档口原本每星期需添购鲜鱼,惟最近食客几乎都不点以鱼为主的菜肴,出现“滞销”情况。 罗先生说,基于鲜鱼尚有存货,因而最近改成每两星期补货一次。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依斯干达公主城19日讯)柔佛州农业、农基工业及乡村委员会主席拿督扎哈里沙礼表示,该部已接获929位农民和渔民,约1700万令吉的3月水灾报损及援助申请。 他表示,全柔各区几乎都受到今年3月大水灾影响。根据农业局、兽医局、渔业局和农民组织委员会数据,共有929位农民和渔民投报在水灾中总损1773万765令吉71仙,并向政府申请援助。 他说,申请者包括农业粮食作物、畜牧业、渔业及农基工业分部的企业家。这些申请已转交给农业和粮食安全部(KPKM),并在天灾基金即农业食品项目重建计划(PPSPA)下审批。 他表示,根据去年2022年记录,柔佛州受水灾影响的431名农业企业家和1个渔业社区,获得254万9941令吉60仙的拨款援助。这笔援助不是为了弥补农业项目损失,而是协助企业家在灾后重建企业。 他说,柔佛州农业局在2022年,拨款68万4257令吉60仙给246名受水灾影响的企业家,而2023年迄今,柔佛农业局通过柔州天灾委员会,接获704宗估计总数1030万令吉的水灾援助申请,这涉及水稻、蔬菜、水果、蜂蜜、蘑菇和农基产业(IAT)。 他表示,根据兽医服务部记录,去年2022年共有135名牲畜业者在农业和粮食安全部的农业食品项目重建计划下,获得139万1843令吉20仙的援助。 他说,州政府今年已通过柔佛州兽医局以牛麸、羊麸和鸡麸等饲料的形式,为受今年水灾影响的416位牲畜业者提供初步援助。 他表示,根据柔佛州渔业局2022年记录,该部收到农业和粮食安全部的农产品项目重建计划下24万6366令吉拨款,其中22万6867令吉用于援助21家水产养殖经营者,1万3500令吉用于1个渔业社区和一名受洪水灾害影响的企业家,受惠者来自昔加末、麻坡和丰盛港。 他说,柔佛州渔业局在今年取得受灾群体的初步报告后,呈报给马来西亚渔业局,再由农业食品项目重建计划技术委员会转交给总委员会及农业和粮食安全部核审。 他表示,截至今年5月24日记录,共有60名渔业经营者受到水灾影响,估计损失为523万4044令吉。 他说,2022年柔佛州农民协会(LPP)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天灾损失估计为142万4000令吉,涉及29个会员的123.5公顷农地。 他表示,该部已批准总额26万3475令吉的农业食品项目重建计划拨款,以种子、投入、设备、基础设施维修等形式分配给参与者。 他说,2023年上半年水灾造成农民组织损失估计72万725令吉,涉及75.62公顷农地及22人或企业家,目前拨款仍待审批。 他表示,农业和粮食安全部拨款5万令吉以食物篮形式,援助峇株巴辖铁山区农民组织委员会的1000名受灾农民。 他今早回复文打烟州议员黄益豪和帆加兰州议员颜碧贞的提问时,如此表示。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