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首页
|
登广告
活动
下载App
热门搜索
大事件
发现东盟
股市
星洲人
互动区
登录
Newsletter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总编时间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风起波生
大使笔迹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亮剑
下班的路
百格大家讲
长风破浪
大选探路
翱翔天际
烈火真金
华研智库
吃饱了吗
鸟生鱼汤
娴言
鹭岛南望
走读天下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杭州亚运会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动力青年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死亡
百格午报|年尾将内阁重组 安华:表现不好就换掉
大家都在关注的重组内阁问题,安华敲定是在今年年尾!而安华也劝告内阁成员,不要对这一年的表现感到自我良好,眼下最重要的依然是人民是否能够安居乐业。 重点内容: 1)新山关卡停电逾12小时未恢复 2)张念群:《孤注一掷》有宣传防诈效果 鼓励拍大马版本 3)砂犀鸟航空接管马航飞翼 陆兆福:仍协商中 4)10 在朝YB倒戈 安华:胡说八道 5)若有必要将增阁员 安华:今年底重组 6)疑似刹车失灵 一巴士冲下山酿28人死
2天前
8.7万人料抗生素耐药性感染亡 卫长: 经济成本增逾116亿
卫生部长扎丽哈指出,2020至2030年,预计国内将有8万7000人抗生素耐药性感染而死亡,让我国须承担额外25亿美元的经济成本
3星期前
兄弟口角引发血案 42岁华男浴血身亡
凌晨的一场兄弟间口角,哥哥竟涉嫌拿刀砍向弟弟,导致42岁华裔男子浴血身亡。
3星期前
12公分的魔鬼吻痕——子宫癌幸存者的真情独白/赵紫薇(古来)
万万没有想到我会是个癌症患者。可是这场大病,也让我反思自己、反思人生。
4星期前
给自己最完美的告别/李颉(儿童安宁疗护专科医生)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3天,你会为自己做什么? 电台广播员突然对听众发出这个问题,在我驾驶前往怡保护士学院的路途上。 我今天主要的讲题是“失去与哀伤里的安宁疗护”。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对生病与死亡拥有不同的认知。少于3岁的小孩通常会认为死亡就像睡觉一样,睡醒后就会站起来了。至于3到7岁的小孩,在还未踏入学校的门槛时,就发现死去的家人,朋友或宠物,都会离开自己而不再回来,所以他们都很害怕这种分离,甚至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事而导致他们的死亡。进入小学认识更多朋友之后,小孩才明白不是每一样事情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死亡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包括他自己。踏入青少年的年代,他们开始探讨死后的世界,学习在面对不安的情绪之下,如何为死去的人承继他们的角色。随着年龄认知的发展,再加上他们亲历对身边人的生病与死亡的经历,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当然,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及家庭背景中对待死亡的开放程度,也会决定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和接受的能力。 完成我的讲课后,大家就拿出白纸写出自己生命最后3天的计划。他们非常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从来都没这样思考过。 “我会向我母亲道歉,然后要求她煮我最爱吃的香茅鸡。我已经6个月没回去看母亲了。”安尼沙护士说完就掩脸痛哭。 “吃完后,我会交代我丈夫所有的身后事,然后向他道歉。最后,我希望最后时间都在家里陪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和祷告,一直到我在床上呼出最后一口气。”其实安尼沙护士在纸上只写了两个字:家人。 “如果是我呢,我会一个人地在一个美丽安静的海边,听海声,感觉轻柔的白沙与凉凉海风吹拂,然后好好让自己与上帝交流,等待死亡到来的一刻。”西蒂护士很平静地说。 “为何一个人呢?家人呢?”我问。 “其实,我每一天在适当的时候都已经向我身边朋友与家人致谢和道歉。而且我已经将我最后的愿望与安排告诉他们。我们一个人来到这世界,我觉得我们也应该一个人安静地离开。”西蒂护士再补充说。 “那李医生,您的最后3天又是如何计划?”亚米鲁护士举手问我。 我看着他,会心一笑地说:“说真的,我也还没想过这问题。很多时候,忙碌是我的借口。今早听到广播员这么一问,我才想到应该听听大家的意见。目前呢,我只想说,生命最后的一刻,不论什么情况,我都会乐意接受,而不会刻意安排 ”。 我将班上18位学生的答案写在白板上,然后圈出每个答案的重要字眼,最常见的包括“平静”, “与家人在一起” ,“道歉”, “没有痛苦” 和 “拥抱”。 “你们都很棒,你们都已经列出普遍上每个病人对善终的要求。除了减轻他们身上的痛苦,我们也该引导他们,包括病童,勇敢地向身边的人道谢,道歉,道爱与道别。”我说。 “从您们所写的重点,可以看到在生命临终时,医学已经没那么重要,病人更需要的是爱与关怀。” 我总结。 接着我要求每人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生命中得与失的图线,从有记忆的年龄开始到现在。 “如果在你生命得到某些人事物的时候,你就在图线画出一个山峰,否则就以山谷来代表失去。生命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在山峰和山谷之间保持平衡,如同行走在平衡之线上一般。”我在解释的过程中,留意到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 生命就是一场告别 沙拉护士的生命图只有一个小山峰和一个很深的山谷。 “你的山谷看来很深。”我说。 “是的。当时我还是一位新手护士。我的家人们包括我的弟弟,非常依赖我在生活上给他们的支助。有一天我弟弟生病了,我父亲没办法带他去看医生,等到我放工回来时,弟弟要求我带他去医院看病。我当时工作超过18小时,身心非常疲累,所以决定第二天早上才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他患上严重的骨痛热症,在加护病房里抢救了3天,就离开这个世界了。我当时非常自责,生气,内疚,难以接受这事实,也曾经尝试离开家里一段时间。”沙拉护士张大眼睛望着我,两行泪水直涌落下。可是,我感觉到她现在的心情是平稳的,所以继续和她讨论。 “如果给你机会回到那一天,你会做同样的事情吗?后果会不一样吗?你觉得这件事给你带来什么意义?” 我同时在白板上列出这3个问题。我要让大家了解到每件事情的发生,都会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意义。 “如果可以回到那天,我当然会立刻载他到医院。可是,结果会是如何,我无法确定。至于带来什么意义,我想就是如何从这失去的悲伤里走出来吧。”沙拉回答说。 “那你是如何走出来呢?”我问。 “我也不知道,我只是现在不再逃避讲述这件事。我现在谈起这件事时,往日的痛苦不再那么多了,反而换来更多对弟弟的思念。”沙拉护士还是很平静地说 。 “当我们失去生命很重要的人事物时,我们会经历你刚才分享的哀伤情绪,包括自责内疚。其实你当时并没有刻意犯错,只是这种哀伤情绪和家人的依靠让你把全部责任扛在身上。是你自己现在认清了这一点,所以你刚才会说出这个解释。这件事上我看到了其他的意义,那就是每件事情发生的时候都是由很多因素所形成,并不是你一个人可以掌控和改变的。发生后,我们只能诚实与勇敢地去面对自己,才能走出来去面对别人。这个就是弟弟留下给你最宝贵的生命意义。所以,你现在才会踏上安宁疗护的路,去帮助更多人来面对这个哀伤的挑战。是吗?” 我凭着她的话来做出一个结论。 沙拉频频点头表示同意,脸上也流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我的小山峰是当我结婚后怀得我的孩子时,他来到这世界,让我非常感恩生命的美丽与奥妙。“沙拉开心地指着她的小山峰。 休息时刻,我要求学生们以自己的手提电话向四周环境拍出一张相片来表达自己对死亡的看法。 蕾拉护士自告奋勇地分享她相片。她拍的相片里有一朵云遮盖了背后的太阳。 “死亡就像这朵云。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死亡都是黑暗的。可是,它并不是黑暗,只是如果我们不敢直视和打开这朵云,就无法看到云后的阳光,死亡背后所带给生命的正确意义。只有勇敢地面对死亡,才会对生命产生更多热情和光亮。” 说完后,大家顿时都给蕾拉激动地鼓掌。 下一位学生也是展示天空与白云的照片。 “哈哈,是不是今天阳光普照,大家都拍天空?”我打趣地说。 米娜护士解释她的相片说:“我常常提醒自己,我头上的天空,白云和阳光,就是上苍给我最好的安排。天堂看似那么高,同时却是那么的靠近。死亡以后,我看到了天堂。” 凯鲁护士展示他的相片后,就说:”我的相片不是天空与白云,而是一道走廊。在走廊的尽头,就看到一道耀眼的光。人生的走廊尽头就是死亡,所以死亡不可怕,它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希望与光彩。” 在每位学生分享完他们的相片后,我总结地说:“每个人对死亡都有自己的看法,包括生病的儿童。每个看法都会引导他们如何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自由地说出来,让他们更勇敢地去面对这场生命的开始和告别。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安排最完美的告别,看来你们今天都做到了。”说完后,在大家的鼓掌声中,我默默地走出课室,走回我的人生。
4星期前
5周3婴儿热死车内太痛心 4儿科医生:汽车制造商装警报器
4名儿科顾问医生联署公开呼吁汽车制造商,协助防止儿童死于车内。
4星期前
即时国际
以巴冲突爆发以来 加沙地带逾1万人死亡
哈马斯管治的卫生部表示,在以巴冲突中丧生的巴勒斯坦人已经超过一万人。
1月前
即时国际
即时国际
以巴冲突 | 以媒:拥有德以两国国籍 人质女孩沙尼·卢克已死亡
以色列外交部下属官方账号今天在平台X(旧称推特)发文表示,“我们悲痛地告诉大家,23岁的德国和以色列人沙尼卢克的尸体已被发现,身份已经确认”,同时还说沙尼此前在一个音乐节上被哈马斯绑架。
1月前
即时国际
即时国际
少年偷阿嬷车无照驾驶 载辣妹撞摩托酿父死女伤
台中市一名少年没有驾照,却偷开阿嬷的车子载3名女子回家,在路口闯红灯由后猛撞正在等候绿灯的摩托车父女,父亲被对面直驶而来的休旅车撞上后伤重不治,6岁女儿则受轻。
1月前
即时国际
北马新闻
双溪大年斗母宫青年团团员 骑摩托车失控撞电灯杆身亡
双溪大年斗母宫青年团团员在参与活动后,骑摩托车返回家途中失控撞上电灯杆,伤及头部死亡
1月前
北马新闻
北马新闻
轿车突闯入反向车道 猛撞另一轿车致司机身亡
普腾赛佳轿车突然闯入反向车道与第二国产车可丽莎轿车相撞,导致可丽莎轿车女司机身体内部及头部严重受创,当场死亡
1月前
北马新闻
东海岸
赴隆参加孝恩馆生命教育 丹中师生 近距了解死亡
吉兰丹中华独中日前组织了一次特殊且有意义的活动,共有40名师生前往吉隆坡参加孝恩馆生命教育活动和第9届马来西亚中文TEDx分享大会。
2月前
东海岸
即时国际
以巴冲突 截至目前 双方超过5600人死亡
以巴冲突已致双方超过5600人死亡。巴勒斯坦卫生部披露,目前巴方已有4218人死亡,其中加沙地带超过4137人死亡,超过1.2万人受伤;约旦河西岸81人死亡,超过1400人受伤。
2月前
即时国际
狮城二三事
与林茹萍大谈“身后事” 陈建彬自爆拥6灵塔位
(新加坡16日讯)迈入人生古来稀的年龄,狮城艺人陈建彬与林茹萍对死亡毫不忌讳,昨日为《死死都要讲》聊天秀做客座嘉宾,与约300位乐龄人士大谈特谈死亡课题。 《死死都要讲》由新加坡慈怀理事会主办,陈建彬与林茹萍自曝已安排好身后事,除了早已立好遗嘱,陈建彬甚至已有6个灵塔位。 陈建彬笑言,人生共有10个阶段:“1岁漂亮登场,10岁功课至上,20岁春心荡漾,30岁职场对抗,40岁年轻力壮,50岁打打麻将,60岁老当益壮,70岁开始健忘,80岁走路摇晃,90岁迷失方向,100岁挂在墙上。” 陈建彬直言,生老病所有人可以接受,但死却很多人“Pantang”不要提及,他强调:“时代不同,很多人不再忌讳。” 陈建彬还拉出好友为例:“李国煌车牌3个4,他说事事如意,为何要忌讳呢?” 之后,他又以过世搞笑演员阿南(锺耀南)为例,指阿南每次半夜回来,他老婆就会问他“舍得死回来了吗?”,他半夜出门工作又问:“你又死去哪里?” “出门又死,回来又死,结果阿南真死了,老婆才哭着‘这次我不会叫你死了’。” 林茹萍也在旁附和,“福建话中,很多人会骂‘死小孩’,会称赞‘你死鬼漂亮’,我们常会用到‘死’这个字,为什么要忌讳呢?” 陈建彬已安排好后事 陈建彬提到,他妈妈为了不麻烦子孙,早就定好死后海葬,他也自曝在淡滨尼,拥有6个灵塔位。 他之后接受《新明日报》访问时,解释灵塔位是因代言殡葬业才获赠送,但强调身后事早就在今年安排好了。 “我50岁就有糖尿病,现在一年做两次健康检查,都有在听医生吩咐,好好吃药控制饮食,人生来到70岁,很多事情必须提早决定。” 当演员莫忌讳 林茹萍为戏都“死了几次” 林茹萍以外公为例,指外公有5个老婆,2个在印尼、3个在新加坡,但外公去世时,外婆们的灵塔位也是买在隔壁,方便子孙往后祭拜。 “很多方式要看自身怎么想,尤其现代人子女较少,孩子长大后有不同观念,有些孩子宗教信仰不同,生前没交代就会吵架,‘人在天堂,钱在银行,子孙在公堂’。” 林茹萍举例,她奶奶90岁才去世,但一早就交代好,非常开通,子孙不用披麻戴孝,“花生吃吃、饮料喝喝,就可以回家了。” 林茹萍还自言,当演员不能忌讳,“要你几时死就几时死,死了几次,给人家拜都不知道拜多少次。” 林茹萍也透露,她是在冠病期间,因闲暇时间变多,趁机安排好身后事。 “灵塔位我还没买,也没和子女提起身后事,倒是有和老公谈过,如果我病重,不希望太痛苦,不要插管那些,都有让他知道我的意愿。” “子女宗教信仰不同,但彼此互相尊重,相信死后不会意见不合,我还是希望和先生葬在一起。” 林茹萍笑言,她好多年没做身体检查,但觉得自身还是非常健康,因工作拍戏等都能胜任,非常热衷于忙碌生活。
2月前
狮城二三事
优活
罗耀明/华人社会向来避谈生死 如何在生活中与孩子谈“死亡”?
当孩子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如果大人心里也没有笃定的答案,可以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人死了会去哪里,但我相信会去一个美好的地方。”,或试着反问“你觉得呢?”、“你有没有听到别人说什么?”、“你有没有更好的答案?”以此方式跟小孩一起讨论……
2月前
优活
读家
读绘本一起寻找已故婆婆,生命教育让孩子不为死亡困惑
“你们觉得死亡是什么颜色的?” “一些人虽然不曾出现在你的人生里,但他却不曾缺席你的成长!” “文字具有想像力,而画像更具联想力,试着学习用感性思维进入绘本世界,帮助小朋友剖析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它不是等到生命即将终结时才学习,对儿童亦是如此,不要回避跟小朋友谈死亡,运用适当的工具与时机,让他们明白死亡的意义,才不会对死亡产生太多无法理解的困惑。 为了推广儿童生命教育,星洲日报与富贵集团联合策划,推出了《婆婆去哪儿了?》绘本,讲述两名孩子寻找已故婆婆的故事,带出孩子对于死亡的困惑,进而带出生命教育的重要。 曾子轩:绘本不受时代影响 绘本教育推广人曾子轩表示,生命教育的定义就是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也是一种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人文关怀。 但是我国在资讯接收方面比较慢,很多资讯来到本土时已经过时,在这情况下绘本就可以发挥很大的效能,因为绘本是老少皆宜,加上绘本容易触动人心,内容多样性,不受时代的影响,所以即使来得慢也不会影响其功能。 他表示,绘本发展至今已经有百多年历史,触及各方面的课题,图文共构,让人心领神会。 “绘本是图画乘以故事,所以它的功能不是1加1等于2,而是大于2,因为带动生命教育必须是左右脑并用,不能单一偏向理性或感性思维,绘本就是两者兼容的工具。” “当我们跟小朋友讲述生命教育时,必须左右脑融合,多组空间的叙事,以儿童文学为载体,让小朋友更理解故事情节。” 他强调,文字具有想像力,而画像更具联想力,通过绘本就可以让小朋友更容易进入想像思维里面。当然这个过程就需要老师或家长花心思去学习如何用感性思维进入绘本世界,带领小朋友走入绘本,帮助他们剖析生命教育的意义。 “而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走出绘本,带小朋友认识真善美,通过创作、画画、戏剧等活动,让小朋友对生死有更深入了解,让他们更了解生命教育的核心意识。” 锺雪芬:生命教育从孩子开始 说书人暨阅读推广人锺雪芬,对《婆婆去哪儿了?》的读后感是:感同身受。 她谈到,当家庭里一个人往生后,他所有的任务可以由所有家人分担,一起走过悲伤,如绘本里的哥哥代替了婆婆帮妹妹绑头发,妈妈则代替了婆婆哄妹妹睡觉,生命教育就是从孩子开始。 她分享了自己家庭的生命教育故事。家里两名侄儿分别是6及7岁,他们的生命中没有爷爷,屋子里却挂着很多爷爷的照片,所以换个角度看,爷爷从没有缺席他们的成长。 “小孩子偶尔会问阿公在哪里,所以今年扫墓我们带着两个小朋友一起去。他们去到墓前也没有哭闹,反而很淡定的说‘原来阿公在这里’。这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不用感到伤悲,孩子的韧力远比我们想像中的强。” 锺雪芬也推荐一本《生命追求》绘本给大家推广生命教育。那是波兰著名作家普热梅斯瓦夫的作品,讲述只有一天生命的蜉蝣如何度过这一天。 她表示,人类感叹“浮生一日”,但对蜉蝣来说一日就是一生。这本绘本可以激发孩子们思考,接受不同的东西而不用感到害怕,用绘本去教育孩子有关生命的意义。 “还有一本美国绘本《我永远爱你》,是主人讲述他与宠物狗体验生老病死的过程,他告诉我们爱要说出口,要珍惜生命,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或动物去世后留下什么影响。” 她鼓励家长通过绘本与孩子互相讨论,即使是童言童语也无妨,更利于亲子沟通,让孩子了解生老病死的重要。 “毕竟死神一直都在我们左右,只是不知道哪一天会来!” 黄俊勇:死亡给你什么情绪? 艺术治疗师黄俊勇提到,每个人对死亡有一个联想,你觉得死亡是什么颜色的?死亡给你的情绪反应又是什么? 他表示,每个人对死亡有自己的概念,每个人对死亡的诠释也是独特的,但无论是怎么样的感受,过往经验却会影响个人对死亡的看法。 对于儿童生命教育这一块,他认为儿童面对死亡的错愕多于哀伤,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死亡,大人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所以大人不妨坦然对孩子说死亡。 “当然前提是大人自己要坦然接受死亡。每个人在丧亲时都有很多情绪,都以为丧礼之后情绪就会好起来。其实并不是这样,以后无论是祭日、节庆,都会勾起哀伤失落情绪。” 尽管如此,但他觉得大家不需要去回避这种情绪,因为情绪是自然的,必须要去接受,最重要的是了解情绪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如孩子经历丧亲之后的愤怒情绪,家长必须了解出现这种情绪与动作的原因,陪伴孩子走过哀伤。 他表示,每个年龄层的儿童对死亡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好比3至5岁的孩子,他们觉得死去的亲人是可以回来的,或者只是去了旅行,之后还是会回来。 “孩子有这种想法,家长要多跟他们谈,让他们明白人死后就不会回来,不然他们带着这种情绪长大,影响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可以的话在丧礼上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陪伴孩子,让他们当下有所依附。” 他表示,5至9岁的孩子会对死亡拟人化。如天使来抓走了我的亲人,有象征式的图像。他们知道死亡是终止,但其中还有很多想法,所以家长要跟他们确认他们的想法进而开导。 “最后就是9岁以上的孩子,他们都知道死亡不可逆,因此哀伤情绪会因死亡对象,跟死者的关系及依附程度强弱而有不同的表现。如死者是他的父母,或者从小带大他的婆婆,关系非常密切,家长必须多关心他在丧礼之后的情绪。” “我曾经辅导过一些特殊儿童案例,他们的心智成长虽然迟缓,但也会有哀伤反应,所以不要忽略特殊儿童的情绪感受。” 在临床经验中,黄俊勇发现很多孩子经历了丧亲之痛,会出现情绪超载的情况,而这些情绪会表现在不同行为上,让自己回到安全范围,这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所以如果家长平时就让他们接触生命教育,当真正面对死亡时就能更容易处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们是知道死亡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家长可以找适合陪伴与安慰方式,如果真的不行就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如医生、义工、辅导员等等,千万不要漠视孩子的情绪。” 黄俊勇也提到,也有的孩子会说不出口,情绪变得非常暴躁与愤怒,因此照顾者的角色很重要,让孩子明白死亡的意义,让孩子回到正常生活。
2月前
读家
更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