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排水系统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峇株巴辖在过去的十多二十年里,可说是逢雨必灾,而且涨潮成灾也成了新常态,导致市民遭受财物损失,各种防灾措施都派上用场,惟却是治标不治本,只能纾缓一时之困。 和国内其他频频受水患蹂躏的地区一样,峇株需要一套全面和长远的防洪计划,才能在未来的数十年里,不再谈雨色变。而日前柔佛州行政议员莫哈末法兹里宣布耗资2亿8500万令吉的峇县防洪计划,相信将是峇株市民企盼的一帖消灾良方。 这项涵盖三大重点的防洪计划,工程包括提升和修整排水系统、加固河岸及升级水坝,期望能加强和改善预防水患问题。由于工程庞大,预料将耗时耗力,施工期间对市民肯定会带来不便,希望大家都能谅解和给予配合。 实际上峇株受水灾困扰已非新鲜事,特别是在郊区。90年代中期担任帆加兰州议员及州行政议员的马华前总会长丹斯里蔡细历,向联邦政府争取逾7000万令吉拨款展开治水工程,成功让峇株市区摆脱水灾恶梦。 当时,市区的苏丹娜路、丹绒拉务路、峇九尊隆路等展开了扩建水沟工程,让峇株市区此后约20年里不再一雨成灾。即使是2006年发生南马大水灾,峇株市区也都逃过水劫,显然是当时开展的市区治水工程奏效。 然而事过境迁,随着气候的改变,地理环境的变迁,峇株市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加上过度的开发,欠缺周详的土地发展计划,人口增加导致的环境压力,峇株巴辖河的河床淤积严重,导致沟渠及河流的轮廓发生变化,排水系统也已不胜负荷。 结果是闪电水灾日益恶化,涨潮引发的水患也严重侵蚀市区低洼地区,市区许多街道又恢复了90年代治水计划前的逢雨必灾窘境。 这次柔佛州政府在峇株推行的防洪计划,从河道治理、市区排水系统升级到森波浪水坝提升的综合性工程,正是对症下药解决长期困扰峇株市区和郊区的水患问题的方案。 可以预见的是,工程完成后不仅能降低灾损风险,更有助提升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开拓经济和商业发展,巩固峇株巴辖作为柔北商贸枢纽的地位。 由于这次的治水计划耗资接近3亿令吉,相关单位必须确保工程招标透明化,优先考虑本地承包商参与,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经济。同时当局在施工期间,应该建立社区沟通机制,减少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干扰。 峇株马华团队也将会监督工程进度,并持续收集民意向州政府反馈,确保计划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提醒民众配合防洪基建维护,避免沟渠堵塞等人为因素削弱治水功效。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关丹13日讯)关丹育贤华小长期受困于校门口排水沟逢雨即灾的情况,在彭亨州行政议员沈春祥协调下料将进行提升,把原有V型沟渠修改为U型,以解决多年来反复淹水的隐患。 沈春祥今日安排彭州公共工程局、水利灌溉局及州政府子公司YP Maintenance有限公司代表前往到育贤华小实地视察,并与校方及董家协代表会面,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现有的排水沟呈窄小的V型,料扩大改为U型。 他说,校门前现有约700公尺长的旧式V型排水沟已不敷使用,建议全面更换为U型沟渠,并扩大地下暗渠(culvert),提升排水能力。 “这里的排水系统沿用多年的旧式设计,尽管周边屋业近年发展迅速,但排水系统始终未获改善,导致学校多次遭殃。” 他指出,附近地区与校门口共用排水通道,以致负荷量大增,难以应对过大的雨水量。 会上,他要求相关代表在6月9日,即哈芝节后,向他提呈一份涵盖预算、工程内容等详细计划书。 “目前未能确实工程总开销或具体由哪个单位拨款执行,但有关部门将协商定夺,我们希望能尽快展开。我也会继续监督事件进度。” 校长邓世坚指出,每当下雨超过2小时,校方便会高度戒备,因为雨水往往无法及时排出而倒灌入校园,形成雨水和污水混流的情形。 “每到年终假期前,校方都需提早清空六年级和二年级的课室,把物品搬至楼上暂避。” 他透露,淹水情况几乎每两年出现一次,近年相继在2021年及2023年发生水灾,最严重失火水位达到大腿处。 “水患不仅影响教学,也破坏基础设施,像课室洋灰地面现破洞,后来在家协和县教育局协助下修复,并将地面改铺瓷砖,以免再度受损。” 他补充,目前学校附近一带正进行建筑工程,相关工程规划中的排水沟渠路线将穿越学校门口,一旦动工,恐进一步加剧淹水风险。 同场出席者尚有育贤华小家协主席王福进、财政谢福兴、董事部财政魏永山、警方学校联络官蔡崇德、副校长杨可慧以及王和婷等。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哥打丁宜县日前再因连绵暴雨而面发生水灾,1周内逾500户家庭被迫撤离家园,主要道路中断,物资运送受阻,部分低洼地区的甘榜的水位高达2公尺。 虽然水灾发生后,灾民获安置在临时疏散中心,但中心的空间拥挤,卫生条件不佳,更令人担心的是心理创伤,长者因反复经历水灾产生“灾害疲劳”,儿童则失去正常学习环境, 大水也冲毁农作物和农具,让小园主损失惨重,渔民则面临双重打击,暴涨河水不仅损毁渔具,更改变鱼类洄游路径。 因此,这些隐性创伤若得不到及时干预,恐将引发人口外流与产业萎缩。 根据水利灌溉局的数据显示,哥打丁宜现有排水系统仅能应对每小时50毫米雨量,而近年极端的降雨常突破每小时80毫米。 因此,扩建防洪池、疏通河道的同时,应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在新建社区强制要求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设计。 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活力、美丽、清洁的水计划(Active, Beautiful, Clean Waters)”,也可参考日本的“自主防灾会”、印尼日惹的“灾害咖啡馆”模式。 新加坡“活力、美丽、清洁的水计划”的成功显示,把排水沟改为生态沟渠,既能提升30%蓄水能力,又可创造社区休闲空间。 “自主防灾会”模式是在每个社区,培训具备急救与应急通讯技能的志愿者,并配备相关器具如卫星电话和船艇等;“灾害咖啡馆”模式则是利用社区空间定期举办防灾培训,把应急知识融入咖啡品鉴等日常活动。 在产业振兴方面,州政府可设立农业灾害保险基金,把赔付比例与生态耕种方式挂钩,在旅游业方面则推动“负责任旅行”认证,吸引游客在非雨季到访。 泰国清迈的“农业旅游弹性基金”,会从每笔旅游收入中抽取2%作为灾后重建储备金,形成产业自救机制。 当治水工程与社区赋权同步推进,当短期救济转向长效机制,屡发生水灾的哥打丁宜或将蜕变为韧性发展的典范。 未来的考验或许不再是能否挡住洪水,而是如何在人与自然动态平衡中,找到永续共生的智慧。   更多报道,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