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华文教育

以【常年】【年度】构成活动名称,在本地屡见不鲜:“常年会员大会” “常年 (或年度)运动会”“年度晚宴”一一当l这俩词儿含义,你会笑叹:错得太离谱! 一、“常年会员大会” “常年运动会“ ❶ 词典说【常年】 ㈠《现汉 7》 终年;长期。 平常的年份。 ㈡《现范 3》 一般的年份。 一年到头。 ❷【常年】含义剖析 ㈠ 终年 全年/一整年/一年到头。 ㈡ 一年到头 从年初到年底。 ❸ 看【常年 + X】表何意 ㈠ 常年 + 会员大会 =(全年的) + 会员大会 ㈡ 常年 + 运动会 =(一整年的)+ 运动会 → 一年到头的会员大会/运动会?不累才怪! ❹ 小结 常年会员大会 X 常年运动会 X →【常年】措辞不当。 二、“年度会员大会” “年度运动会” ❶ 为何【年度】? ㈠ 误以为:一年一度 = 年度。 ㈡ 英文 Annual Meeting(年会),Annual 中译 = 年度。 ❷《现汉 7》说 ㈠【年度】 根据业务性质/需要而有一定起讫日期的十二个月。 ㈡【起讫(qì)】 起止。 → 始末。 ❸ 关键词义剖析 ㈠ Annual = 年度? 英文的“年度”= 一年一度。 Annual Meeting的Annual词义偏向中文的【一年一度】。 以中文【年度】去诠释Annuall Meeting,则与英文词组含义大相径庭。 ㈡ 中文【年度】≠ 一年一度。 (1)【年度】 强调周期:起讫时段为连续的12个月份。 如:年度报告(相续12个月的时段要事录)。 (2)【一年一度】 强调频率:一年进行一次。 ❹ 看【年度 +(活动)】表何意 ㈠ 年度 + 运动会 ㈡ 年度 + 会员大会 =(始末为12个月的)运动会/会员大会 → 年度式”运动会与会员大会,你疯我疯大家疯?! → 以上【年度】换以【一年一度】,词组表意立见清晰! ❺ 小结 年度会员大会。X 年度运动会。X →“年度 <271A>(活动)”词组出怪义,适用性有待商榷。 三、【年度】用法 ❶【年度】正规用法 ㈠ 词典举例 (1)《现汉》 财政年度、会计年度。 (2)《辞海》 年度计划。 ㈡ 常见实例 年度会务报告。√ 年度财务报告。√ ❷【年度】称法 (1)指某年份的一整年。 2024-01-01至2024-12-31 = 年度(通称:2024年度)。 例子: → 年度运动会 X 2025年度的运动会。√ → 年度联欢晚宴 X 2025年度的联欢晚宴。√ (2)指某特定12个月的时段。 起始未必是一月份。 2024-03-01至2025-02-28 = 年度(通称: 2024-2025年度)。 例子: → 2024-2025年度家教协会会员大会。√ 小结 【年度】一词前置年份,歧义全消去! 四、“会员大会”用词建议 ❶【年会】 《现汉 7》收录词条 → 一年、两年(或更多年) 一度的集会。 ❷【年度大会】【年次大会】 虽是日文用语,但词面表意明确。 → 指年终会议(总结 + 计划)。
9小时前
(【中文对对说】:对比中文近义词、相似字、生活惯用语,或让成语配成对来对对碰,作原有释义的对照、用法的对校,辨析语文应用上的正误,厘清有关词语的正确用法等等。) 你在网络发表文章,是 “发文”,还是 “发帖”?你转发别人的帖子,是“转载”,还是 “分享”? 一、发表帖子 =【发文】? ❶本地媒体以【发文】指称“网上发表帖子” : (以下资料摘自脸书) ⑴ 李梓嘉奥运夺铜牌,李宗伟杨紫琼发文祝贺。 (《星洲日报》2024-8-7) ⑵ 女子面子书发文……揶揄表示前往这摊位用餐后,付钱就好,千万不可问价钱。 (《东方日报》2024-8-10) ⑶ 元奎惊传已逝,成龙发文缅怀。 (《中国报》2024-8-12) ⑷ 网民发文指出,设立女性专用车厢不切实际。 (《南洋商报》2024-8-18) ❷ 以上皆属错用【发文】一词的实例。 二、【发文】(政府机关) ❶《现汉 7》释义 ㈠【发文】 [动] 发出公文。 [名] 发出的公文。 ㈡【公文】 机关相互往来联系事务的文件。 ❷【发文】词义剖析 即公务文书,本地通称公函,是政府机关/官员处理公务往来的文件。 换言之,政府机关/官员对外/对民众发出公文、发表文告,才称【发文】。 ❸ 何以错用? 本地媒体误把 “在网络发表的文字”称【贴文】(正规用词 =【帖子】),随之进一步错以为 “发表贴文” 简称【发文】。 ❹【发文】例句: ⑴ 最近天气炎热,教育部发文特许旗下机构教职员与学生,在校园内可穿得体的衣服或运动服。 ⑵ 卫长发文表示,卫生部所有员工,都值得拥有安全的工作环境。 三、【发帖】(个人言论) ❶《现汉 7》说义 ㈠【发帖】 在互联网上发表帖子。 ㈡【帖子】 在网络论坛上发表议论、参与讨论的话语或短文。 ❷发表帖子 =【发帖】 “个人在网络发表帖子”的规范词是【发帖】。 ❸愿本地媒体醒悟纠错,别再混淆视听,毕竟媒体是群众持续学习中文的范本。 四、分清【分享】【转载】是好事 ❶ 【转载】 把别人帖子所有文字/图像复制粘贴到自己的空间去。 注明:非原创、文字/图像来源及作者。 ❷【分享】 读了别人在其空间发表的帖子,想推荐更多人阅读,凭借原帖链接,转发该帖子到自己/他人的空间去。 该帖子在自己/他人空间,依然可见原帖主账号名,点击查看的是原帖。 原帖主将该帖子删除,所分享的帖子则不再显现。 ❸【分享】一般不构成侵权,【转载】则须谨慎,以免侵权引控告。 ❹ 未经作者许可而转载: ㈠ 注明:来源、作者 侵犯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 ㈡ 未注明:来源、作者 侵犯作者署名权 + 信息网络传播权。 相关文章: 【中文对对说】惠赠 ≠ 送人物品的敬 【中文对对说】何时露(lù)来何时露(lòu)? 【中文对对说】人生绝不容易,我决不放弃 ——“决不”“绝不”怎么用? 【中文对对说】颁发?颁赠?颁予意义是关键 【中文对对说】“颁发”与“颁赠”是对嘉宾不敬的用词 【中文对对说】你必须与“不知所踪”绝交  
9小时前
(【中文对对说】:对比中文近义词、相似字、生活惯用语,或让成语配成对来对对碰,作原有释义的对照、用法的对校,辨析语文应用上的正误,厘清有关词语的正确用法等等。) 奖状与证书的文本最后一句通常是:特颁此状/ 特发证书(下同),以资鼓励一一有人把后句写作 “以兹鼓励”。这 “以资” “以兹” 两种表达方式,你可知其中所表意义的不同? 一、以【资】鼓励 ❶【资】 ㈠ 本义 《说文》:资,货也。 → 资 = 货物/ 钱财。 ㈡ 引申义: 《现汉7》:提供(可资借鉴、以资参考)。 ❷【以资鼓励】 《现规 4》释义:以此给予鼓励(资:提供)。 ❸【特颁此状,以资鼓励】 = 特别颁发此奖状,以此奖状提供鼓励。 二、以【兹】鼓励 ❶【兹】 ㈠ 本义 《说文》:兹,艸木多益。 表草木大量增生。 指增益、增加。 ㈡ 引申义 《古代汉语字典》:指示代词(此/这里/这样/这个)。 《现汉 7》:现在(兹不赘述、兹定于) 。 ❷【以兹鼓励】 【兹】指示代词。 以此来表示鼓励。 ❸【特颁此状 ,以兹鼓励】 = 特以颁发此奖状,以这奖状表示鼓励。 三、何者更规范? ❶二者均可说通,唯文献并没发现【以兹鼓励】的用例。 ❷公文用语中,【兹】在通知句中以 “今” “现在” 的词义高频运用。 ㈠ 邀请函、请柬等开头语: ·兹定于(现在定于) ·兹因(现在因为) ·兹悉(现在已知晓) ㈡ 公文结尾用语中,常用指示代词是【此】,少见【兹】用例: ·特此报告、特此公告。 ·特先函商、特此函复。 ·此布、此复、此令。 ❸【以资鼓励】在清末民初的文献中大量出现。 ·《皇朝经世文四编》:奏请奖叙,以资鼓励。 ·《清实录· 宣统政纪》;着优加犒赏,以资奖状与证书。 ❹奖状中【以资鼓励】,用法有案可稽考。 ·建议用【以资鼓励】,尽量不用【以兹鼓励】。 四、【以资 +(动词)】 ❶“以资” 可与其他动词组成短语,其含义可用以下句式阐述: ㈠ 以作为……。 ㈡ 以作……之用。 ❷ 举例与说明 ·以资对照 = 以作为对照。 以资纪念 = 以作为纪念。 以资辨别 = 以作为辨别之用。 以资研究 = 以作为研究之用。 五、表扬与感谢,何以资鼓励? ❶ 颁发表扬状/ 感谢状,其文本写上 “特颁此状,以资鼓励”。 原委剖析 ㈠ 原意:欲表扬/要感谢。 ㈡ 表述:给予鼓励。 —— 词不达意(原意表述风马牛不相及)。 ❷表扬状旨在表彰,文末可写: 特颁此状,以彰表率。 懿行可嘉,值得表扬。 ❸ 感谢状意在谢恩,文末可写: 特以此状,敬申谢忱。 感荷德惠,戢恩校史。 六、结语 ❶ 颁奖状,给得奖者资鼓励。 ❷要感谢,欲表扬,以 “资鼓励” 表述是欠合宜。 相关文章: 【中文对对说】惠赠 ≠ 送人物品的敬 【中文对对说】何时露(lù)来何时露(lòu)? 【中文对对说】人生绝不容易,我决不放弃 ——“决不”“绝不”怎么用? 【中文对对说】颁发?颁赠?颁予意义是关键 【中文对对说】“颁发”与“颁赠”是对嘉宾不敬的用词 【中文对对说】你必须与“不知所踪”绝交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004年我踏入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这璀璨星空中,潘碧华老师便是其中耀眼的星辰。她,以一头修长乌黑的直发,散发着文青的气息,仿佛就是“爱读书女子”的化身。不同于马来西亚华语腔调,更接近中国普通话的柔和韵律,她说起话来宛如一首轻柔的旋律,带着北大才女的光芒。深入了解后,方知她不仅醉心于阅读,热衷于写作与书籍分享,亦有强烈的商业触觉,早在淘宝热潮前在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运营书籍交流的活动。 当时潘老师早已是马华文学界知名作家,曾担纲《星星》与《学海》的主编,是中小学生熟知的“四眼姐姐”。她创办的“扬眉女子”网站成为了00年代文学创作的沃土,鼓励学生挥洒创意、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唐诗宋词课上,潘老师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邃与马华文学的独特视角巧妙融合,她的教学如同一幅幅精妙的山水画,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代文人墨客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触摸到了大马文人对古代诗词的独到理解与感受。 潘老师是那种心直口快的人,她的言语就像她的思想一样,直来直去,不加修饰。在课堂或办活动之时,你总能听到她直言不讳的批评,她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掩盖问题的本质,也不会用委婉的话语去减轻批评的力度。(20年前,现在火力稍减,比较委婉与收放自如)她的直率,有时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指你的不足,让你无处遁形。然而,她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看似唇枪舌剑要你命,其实不忍看你病。 对于那些尚未了解她的学子来说,她或许是一位严厉的批评者,一位总是挑出瑕疵、不厌其烦地提出改进意见的导师。她的声音或可能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告诫我们不要在不擅长的领域徒劳无功,不要太贪心什么都想触及,不要在力不从心时还盲目坚持。她看似严厉,实则经验丰富,眼界深远,不忍看到学生挣扎或白费功夫。但你若肯坚持,能勇于挑战,在你需要帮助时,她总会第一个伸出援手;在你迷茫时,热心坚定为你指明方向。 回顾研究生时期,我们多次参与她筹办的活动,从中学习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有实践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处事更为圆满。这些磨炼,如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我们成长的轨迹。 潘老师也是我博士后导师,我已熟知在她心中涌动着对学生深沉而真挚的关爱,这份情感源自她内心最深处,她把学生当成子女。无论她口中怎么表达,实际行动的潜台词永远是鼓励学生们在可以提升的地方下功夫,追求更高的境界。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高级讲师,无论身分如何转变,潘老师对我们依旧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一视同仁。她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后辈。成为同事,与她并肩承担后,更能看到她的无私奉献,为中文教育、华人创作事业、传承中华文化、维护种族和谐等方面竭尽所能。 潘老师荣获2024年度沈慕羽教师奖是对她在教育界、文艺界、学术界所做出贡献的最好肯定。她的成就,实至名归,她的付出,铭记在每一位曾受她教诲的学生心中。 潘老师,您的教诲宛同春风,温暖了我们的青春岁月;您的关怀仿佛细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您的激励犹如宝剑,指引我们前行,亦让我们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您辛劳了,学生永远感激您!
3月前
为了促进SPM华文报考率的成长,以及提升各校华文学会干部的领导能力,由关爱华文运动委员会举办、雪隆华校董联会主催的“第二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于9月14日至16日在Nilai英迪国际大学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雪兰莪、吉隆坡、森美兰、马六甲、彭亨、霹雳及砂拉越57所中学的200名学员,在丰富的活动与创新的学习模式下,学员们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3天2夜。 此次研习营以“同学们,Tik华文吧!2.0”为主题,为各中学的华文学会干部们提供了为期3天的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员们不仅在学习中收获了乐趣,还通过互动和团队活动,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和理解。 筹委会主席孙汉强:华文教育的先锋力量 筹委会主席孙汉强表示,华文教育的推广不仅仅是一项责任,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他强调,此次研习营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互动与实践中加深对华文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策划技巧。孙汉强希望,学员们能带着对华文教育的热情,回到各自的学校和社区,成为推动华文教育的先锋力量。 孙汉强还指出,本次研习营继续沿用了去年的主题《同学们,Tik华文吧!》,旨在结合现代潮流与文化传承,通过多元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掌握华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他鼓励学员们把握这次机会,在未来为华文教育做出贡献。 安焕然教授:语言是民族的灵魂 文史研究学者安焕然教授的分享,引发了学员们对“为什么要爱华文”的深刻思考。他引用了马来谚语“Bahasa jiwa bangsa”(语言是民族的灵魂),说明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他指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和身分认同的核心。通过学习华文,学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增强对民族身分的认同感。 安教授还强调,学习华文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责任,更是为未来职场发展铺路的重要技能。他指出,在全球化时代,掌握华文将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中,华文的竞争力不可忽视。 他还通过实例讲述了华文如何在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他鼓励学员们通过此次研习营,加深对华文的理解,并将学习华文作为一项终生的任务。 甄子云老师:华文的美与实践 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主席甄子云老师在讲座中,带领学员们穿越华文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史,回顾了从五福书院到现代华文教育的历程。他通过详细的讲解,使学员们认识到华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他特别强调了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在华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些艺术不仅丰富了学员的文化底蕴,还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方式。 甄老师还通过实际的例子,展示了华文在职场和跨文化交流中的实用性。他提到,掌握华文的外籍员工在华人企业中的升职率更高,这说明华文的竞争力已经超越了文化本身,成为职场中的重要工具。 林汶珊校长:华文是塑造人生的关键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林汶珊校长在与学员的分享中,叙述了她对华文学习的坚持。她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成长历程,指出华文不仅是她的语言工具,更是她成功的基石。她强调,华文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无可置疑,并通过自身的经历证明,只要保持对华文的热爱,成功必将水到渠成。 林汶珊特别提到,许多非华裔友族同胞和外国朋友都积极学习华文,而一些华裔学生却因为害怕难考A而放弃学习。这无疑是错失了宝贵的机会。她鼓励学员们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她引用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激励学员们面对挑战时要坚持不懈,勇敢追求卓越。 林校长的分享还强调了教育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她提到,华文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更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希望学员们能够了解到,学习华文不仅是为了考试成绩,更是为了在全球化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 苏进川主播:华文发音精妙多变 电视台新闻主播苏进川借由自己的专业,分享了在说华语时如何准确发音,以及语音在表达时的重要性。他强调,发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如果发音不准确,可能会影响听者的理解。 苏进川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正确的发音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他让学员们亲身体验当配音员的乐趣,学员们通过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到华文发音的微妙之处,以及如何通过语气、音调等变化来传递情感。 苏进川的分享深受学员们的喜爱,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个环节,增强了他们对华文语言艺术的热爱。 邓文龙与林瞬铼:组织运营的力量 主办方特别邀请2位青运口才圈认证星级讲师邓文龙与林瞬铼,分享他们在中学华文学会的经历,以及展示如何通过学会活动提升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邓文龙回忆道,华文学会的活动帮助他在组织策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为他后来的职场生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强调,华文学会的每一场活动都是一堂无形的管理课,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林瞬铼则分享了他在辩论组的成长经历,强调辩论组不仅提升了他的表达能力,还帮助他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如何处理不同意见。他鼓励学员们抓住每一个机会,通过学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位分享者都指出,华文学会活动不仅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平台,还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经验。 团康工作坊:团队精神的培养 为了增强学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研习营特别安排了团康工作坊,由马来西亚团康协会的嘉宾们带领。学员们通过各种互动游戏,学习了如何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和合作。马来西亚体验教育认证引导师马国俊指出,团康活动的核心是通过团队合作和愉快的互动,增强学员们的凝聚力和领导力。精彩的团康活动也能对华文学会的活动增色不少。 在活动中,学员们通过游戏站点的挑战,不仅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还增进了彼此的理解。每个小组都通过讨论和调整策略,逐步达成了更好的目标,展现了强大的团队精神。 王国刚与叶欣媚:坚持为青少年编辑好内容 星洲日报为此营会赞助了200本《学海》季刊,让在场每位学员都人手一本。同时,星洲日报文教部大专组主编王国刚及中学组主编叶欣媚,亦为学员们带来了分享。 王国刚点出媒体在现今的生态演变,即使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所改变,媒体的角色依旧举足轻重。他抛出黄明志在愚人节举办告别式、以及去年台湾MeToo课题的例子,让学员们去思辨如何才是正确的新闻处理方式。 也是《学海》季刊主编的叶欣媚,向学员们叙述学刊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教育意义,以及在编辑《学海》时如何用生动的内容,以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可折叠及撕开的封底明星卡片海报,让学员们惊呼不已。 闭幕典礼与马来西亚日的庆祝 闭幕典礼恰逢马来西亚日,学员们通过书写祝福和高唱《Saya Anak Malaysia》,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与团结。活动现场充满了温馨的气氛,展示了年轻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团结精神。 此次研习营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的盛会。学员们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友情与团队精神,活动为他们未来的华文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為自己贏一次 930公里 徒步朝聖的救贖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读报纸的无用之用,我们培养独立思考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