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精选系列

发布: 4:43pm 02/07/2025

大山脚

慈善

银禧纪念

绿量

绿色行动

圣安纳圣殿资源回收中心

大山脚

慈善

银禧纪念

绿量

绿色行动

圣安纳圣殿资源回收中心

绿量 | 绿色行动转为慈善力量 圣安纳圣殿“化废为爱”25载

报道/摄影:林昇春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北马)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化废为爱”走过25载
沈志强(中)到访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时与林人俊(左三)等人合照。

2日讯)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大山脚(St. Anne Recycling Collection Centre)迎来创立25周年

从2000年至2024年,该中心累计回收各类资源近60万公斤,换得28万188令吉,全部投入圣殿各项社会公益与福利计划,不曾用作任何宗教堂务支出,真正将“”转化为“力量”。

ADVERTISEMENT

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化废为爱”走过25载
访问当天,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的义工欢愉合照,大家努力化废为爱。

该中心主席是退休教师林人俊(82岁),他接受《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时坦言,早在2000年设立资源回收中心之前,圣安纳圣殿已着手进行回收活动,但当时尚未有正式运作机制与记录系统。

“25年来,这份环保与慈善结合的事业,不仅是对地球日精神的实践,更体现了信仰团体对守护我们共同家园的长期承诺。”

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化废为爱”走过25载
82岁的林人俊仍积极推动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的工作。
林人俊:为下一代建设更绿色未来

林人俊表示,资源回收不仅仅是分类垃圾、换取金钱,更是一种有意识的生活选择——减少环境破坏、为子孙后代留下更洁净的世界。

“每一张纸、每一片塑料、每一块金属的回收,都是在为下一代建设更绿色的未来。”

他感慨,虽然“3R”理念——回收(Recycle)、再使用(Reuse)、减少使用(Reduce)广为人知,但真正愿意躬身实践、投入资源回收工作的,却寥寥无几。

“唯有实际参与,才是承诺的体现。资源回收必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所能塑造的,不只是环境,更是人心。”

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化废为爱”走过25载
现有的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是于2014年获州政府拨款4万令吉建造。
回收旧报纸占据最多

在过去25年中,中心累计回收近60万公斤的物品,其中旧报纸占据最大比例,高达18万4770公斤(31%)。其他回收物还包括:

书本与纸张:16万973公斤(27%)

纸皮:8万7298公斤(15%)

旧衣服:8万6758公斤(15%)

塑料:4万7322公斤(8%)

铁罐:2万5113公斤(4%)

铝制品:4657公斤(1%)

林人俊希望,年轻一代能以实际行动投入资源回收行列。目前,该中心的核心义工团队多数为60岁以上的长者,最年长者甚至超过80岁。

“不是年轻人不关心环保,而是难以抽空长期参与。我们的团队全部是义务性质,出钱出力,只为了打造更美好的环境与社会。”

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化废为爱”走过25载
义工为人们送来的回收物进行分类。
资源回收是内在疗愈行为

他指出,资源回收不仅有助环保,更是一种内在的疗愈行为。

“当你知道自己正在为地球出一分力,那种满足感与充实,是言语难以表达的。”

他呼吁,尤其是退休人士,应积极走出家门,参与资源回收。“不要整天在家当‘沙发马铃薯’(无所事事),走出来动动手、流流汗,也为社会留下更美好的印记。”

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化废为爱”走过25载
通过环保运动展现对环境的慈悲心,环保从家里开始,你学会了吗?
回收所得助弱势群体 

林人俊披露,该中心在25年内通过“垃圾变黄金”,所筹得的近29万令吉,皆投入圣殿相关的慈善机构与项目,包括洗肾中心、孤儿院、安老院及协助贫困家庭等。

“我们分文未用在堂务营运开销。这一笔笔来自回收品的善款,已真正转化为守护弱势群体的力量。”

在今年的25周年庆典中,人力资源部长兼大山脚国会议员沈志强亲临现场,并宣布拨款5万令吉,支持圣殿持续推动环保与社区关怀工作。

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化废为爱”走过25载
回收中心内堆满人们送来,有待进行分类的回收物,若人们先分类了再送来,就可大量减轻义工的工作。

林人俊引述沈志强在致词时的话:“圣安纳圣殿不仅是一座讲信仰的教堂,更是大山脚最温柔、最坚定的绿色慈善典范。”

沈志强也呼吁大山脚居民,以行动支持圣安纳的绿色使命。

“把你以为无用的空瓶、纸盒送到这里,它们都将变成善款、变成希望。让我们一起将环保与慈善同行,让大山脚更温暖、更有力量。”

“圣安纳圣殿正是以实际行动,把‘丢弃文化’转化为‘循环文化’,实践‘化废为爱’的理念,让绿色的力量延伸到每个需要被照顾的人身上。”

林人俊透露,他曾是沈志强在大山脚英文中学(High School)就读时的英文老师,如今见到学生成才当了部长,让他倍感欣慰。

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化废为爱”走过25载
2004年建造使用的半砖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

现年86岁的前主席多纳特,如今仍每周参与回收作业。他回忆,当年是一则有关学校资源回收的报导启发了他,才加入这条“绿色之路”。

他也呼吁社会大众,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应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叉、勺、盘子等。“这些产品对环境的伤害深远,应彻底减少甚至杜绝使用。”

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化废为爱”走过25载
这堆回收电器中,不乏仍可使用的电器,因此想好好才买才丢也很重要。
让环保成为一种习惯

25年的点滴耕耘,从一纸一瓶开始;60万公斤的重量,是社区与信仰携手的见证。圣安纳圣殿资源回收中心,走出了“信仰不只在祈祷中,也在行动里”的脚步声,也在槟州甚至全国,立下环保与慈善交融的典范。

让环保成为一种习惯,让慈善变成一种文化。未来的路,仍在延伸,但已有无数温柔坚定的身影,在默默铺垫。

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化废为爱”走过25载
目前的圣安纳资源回收中心建筑物;左为多纳特,右为林人俊。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