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妙想 |打造智学堂 智声通 17岁用科技点亮未来



报道/摄影:陈嘉盈
(部分照片由校方提供)
ADVERTISEMENT
(双溪大年12日讯)“智学堂AI Tutor”打破教育资源的桎梏,为万千学子打造专属学习伙伴;“智声通”则化身无声世界的“安全卫士”,用震动与光影为听障群体筑起生命防线。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两段充满温度与力量的科创故事,见证这群来自双溪大年新民华中的17岁少年,如何用科技点亮未来。

将教育痛点转化为创新点
在教育资源紧缺、我国师生比例1:12的数据背后,有近500万学生难以在课堂中获得充分的关注。平均年龄仅17岁的一群少年,用代码与创意搭建起“智学堂AI Tutor”,让每个学生都有专属导师。
在HackInsan黑客松的24小时极限挑战中,双溪大年新民华中学生许凯杰、黄企俊、李康瑀、王君乐与许蕙馨,5名中学生组成的团队,将教育痛点转化为创新点。
他们团队中有前端和后端程式员,亲自搭建网页界面、设定模型提示词(prompt engineering),并对输出进行持续优化,确保AI能真正符合教学大纲与学生需求。
AI Tutor 的核心引擎是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例如 Google Gemini 或 OpenAI 模型。他们使用 Google AI Studio 来获取API密钥,并将其植入他们自建的网站后端。
不同于传统查答案工具,智学堂AI Tutor构建的是“引导式学习”。当学生输入数学难题,系统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反问或提示,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以授人以渔的教学逻辑,让知识内化过程真实发生。

国际赛事崭露头角
在用户体验设计上,该团队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细致洞察,即支持明暗模式自由切换的界面,如同为眼睛配备的智能滤镜、双向语音交互功能,让视障学生也能平等获取知识、活泼的虚拟角色化身学习伙伴,在解题成功时触发庆祝动画,更将成就感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
初版诞生后,这5人团队也并未止步。他们继续购置服务器搭建专属网站,反复优化前端界面,在一次次迭代中完成从原型到蜕变。
他们的这份执着,也让智学堂AI Tutor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并在IPITEX Bangkok 2025摘得金奖与韩国特别奖。
智学堂AI Tutor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通过24小时在线服务,它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语音交互功能为特殊群体打开学习之门、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智能定制,实现“千人千面”的教育理想。

黄企俊因父接触听障者
至于“智声通”便携式警报系统,如同为听障群体量身定制的“安全卫士”,让无声世界重获感知危险的能力。
这项发明,源自这名看似寻常的中学生——黄企俊。
父亲偶然谈起工作中结识的听障员工,他们凭借顽强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但在安全防护上却始终存在隐患。门铃响起时的茫然、火警拉响时的无措,这些因听觉缺失导致的安全盲区,深深触动了黄企俊的心。他意识到,科技或许是能成为打破这道屏障的钥匙。
毕竟市场上现有的听障辅助设备并没有警示功能。
从那时起,黄企俊便开始了漫长的研发之路。初中3年,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Arduino编程、电路设计,在老师谢淑清的指导下,完成了初代PWD警报系统。
这个基于家庭场景的装置,通过震动马达和LCD屏幕,将门铃、火警等声音信号转化为视觉和触觉提示,成为听障人士家中的“安全哨兵”。
听障者可凭触觉判危险
随着技术积累与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黄企俊后来推出了“智声通”便携式升级版本。这个手掌大小的设备内置智能麦克风,如同24小时值守的“听觉守卫”,能实时识别玻璃破碎、门铃、车辆鸣笛、狗吠声、火灾警报等,高达200余种环境声音。
每个危险信号都对应独特的震动节奏,比如急促连续的震动代表火警,间隔规律的震动提示门铃响起,全让使用者自行调整,最终是赋予他们仅凭触觉就能快速判断危险的能力。
通过ESP8266模块,“智声通”实现了跨设备的智能联动。当警报触发时,震动提示不仅在设备本体响起,还会同步推送至手机、智能手表,让家人第一时间知晓情况。这种“多端协同预警”模式,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壁垒。

盼产品定价200内
黄企俊的“智声通”屡获殊荣,包括2025年曼谷IPITEX金奖、2024年ISIC-WOU金奖,然而,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身影。
面对电路调试的反复失败、算法优化的瓶颈,他始终坚信每一次错误都是通向正确的路标。
这些经历不仅让黄企俊掌握了物联网、3D打印等前沿技术,更培养了他的工程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在与全球参赛者的交流中,他也深刻体会到: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炫技,而是能切实解决社会痛点的温暖力量。
他计划将设备小型化、轻量化,开发适配不同场景的智能配件,让“智声通”真正成为听障人士形影不离的安全伙伴。
他还希望建立开放平台,让更多开发者参与优化算法,不断扩展声音识别种类。
他说,“智声通”在落地层面还需要一些细化的技术支持,比如在噪声中精准识别各种警示声音。他并希望将产品的定价设定在最高200令吉以内,他并推算,如果该系统能够卖至全世界的10%人口,至少获利8亿令吉,显示其具备商业前景暨价值。

校长: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校长李丽清说,在科技重塑世界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新民华中以教育者的身份,为学生构建起一套“实践培育-平台赋能-文化浸润”的创新生态体系,不仅让学生的奇思妙想落地生根,更以STEM教育为基石,为他们铺设通向未来的成长轨道。
走进新民华中,设备齐全的创新空间(Makerspace)里,3D打印机的蓝光与编程屏幕的荧光交织闪烁,电子元件的精密组装声与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这里不仅是工具的集合地,更是创意的孵化场。学生们得以将脑海中的构想转化为实体模型,在反复测试与改良中触摸科技的温度。
李丽清说,学校将竞赛与工作坊打造成创新的“练兵场”。从“创意发明比赛”的灵感碰撞,到“STEM创客营”的深度实践,再到“机器人挑战赛”的激烈角逐,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淬炼思维,在成果展示中磨砺表达。
她说,专业教师团队的全程护航,从技术到项目管理的细致指导,也让学生的创新之路少了试错的迷茫,多了突破的底气。
她表示,学校积极对接国际舞台,推荐学生携作品登上马来西亚青少年发明展(MYIE)、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INTEL ISEF)等赛事,让他们的创新成果接受全球检验。专利申请辅导与校企合作机制,则将他们的创新思维延伸至商业实践,帮助学生理解,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整个链接。
“在人才培养维度,学校跳出知识传授的传统框架,着重锻造问题解决、跨界协作等21世纪关键能力。”
她说,新民华中更将创新教育推向新高度:以STEM教育融合艺术与人文,激发学生的跨界创造力;紧扣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引导学生用科技手段破解生活难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