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特色专栏

发布: 5:30pm 28/04/2025

宗教

和谐

庙宇

避风港

专栏

宗教

和谐

庙宇

避风港

专栏

欧宗义 | 庙宇也能是避风港

最近看到布特拉高原气爆事件的新闻,内心百感交集。虽然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但令人感动的是,当地的清真寺和兴都庙竟然成了临时避难所,敞开大门欢迎灾民避难。没有歧视、没有繁文缛节,只有满满的人情味。就连苏丹都公开表扬,说这是马来西亚团结精神的最佳体现。

这些场景让我联想到宗教的另一种角色。宗教不只是用来抚慰人心、指引信仰的,它其实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力量。尤其在面对灾难时,宗教场所如果愿意出一份力,确实可以成为政府之外,最可靠的后盾之一。

ADVERTISEMENT

我们不必羡慕外州,槟城也有不少值得骄傲的例子。比如2017年槟城发生大水灾时,大山脚的斗母宫就毫不犹豫地大开方便之门,接待灾民,还组织义工队为灾民送餐送物资,让当时苦于无助的居民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其实,槟城是一个宗教活力惊人的地方。根据非正式统计,全州大大小小的宗教膜拜场所已超过3000所,这个数字比我们的便利店还多!从街角的小神坛,到百年古庙、清真寺、教堂和兴都庙,可说是遍布全城。与其让这些空间一年只在特定节庆热闹一下,不如赋予它们更多意义,尤其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让它们成为真正的“社区守护者”。

那么,宗教场所可以怎么参与?首先,最基本的是“避难所”的角色。许多宗教建筑本身空间宽敞,配备水电、厕所甚至厨房设施,只要稍作整理,就能成为临时收容中心,协助政府安顿受灾居民。想像一下,如果某个社区突然停电、淹水、火灾,只要附近的或教堂愿意打开大门,就能立即成为安全

其次,宗教团体往往拥有热心的义工网络,这也是极大的资产。在灾难发生时,这些义工可以成为第一线的援助者,无论是协助搬运物资、准备膳食,甚至提供心理辅导,都比一般人更有经验与耐心。

当然,这一切需要有计划地推动,而不是临时才手忙脚乱。槟城机构作为槟州政府非伊斯兰事务的官联机构,我们非常乐意与各宗教团体合作,逐步在每个地区鉴定出几个具备条件的宗教场所,让它们在平时就做好“社区中心”的准备。包括储备乾粮、简单急救器材、紧急应变方案等。也可以安排定期的演练和培训,让信徒与志工都知道灾难发生时,该怎么行动。

此外,这些“社区中心”也不必只在灾难时发挥功能。平时也可以举办健康检查、社区课程、亲子活动等,让膜拜场所真正融入社区生活,与居民建立更深的信任与连结。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模式会不会增加宗教场所的负担?其实不然。许多国家早已实施类似概念,如日本许多寺庙在地震或风灾时自动转为避难中心,美国也有教会与当地政府签约,成为灾难时的应急场所。有些国家甚至会提供小额补助,协助宗教团体改善设施,以符合避难用途。

这样的转变,不仅让宗教场所更具实用性,也赋予它们全新的社会价值。从单纯的膜拜场,变成了社区的安心力量,这样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且让我们一起努力,从信仰之地走向互助之所,让宗教在抚慰心灵之馀,也成为灾难中最坚强的依靠。

|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