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特色專欄

|

雄醫解碼

發佈: 9:53pm 18/04/2025

手術

雄醫解碼

林本雄

心臟有孔

室間隔缺損

手術

雄醫解碼

林本雄

心臟有孔

室間隔缺損

雄醫解碼 | 林本雄 – 寶寶心臟有孔,真的需要手術嗎?

文/林本雄(耳、鼻、喉、頭和頸部專科醫生)

前幾天,一位好友打電話給我,聲音裡滿是焦急與擔憂。他說,他們家的寶寶剛滿月,前往醫院進行例行檢查時,醫生在聽診時發現寶寶心臟有雜音。進一步做了心臟超音波,結果顯示寶寶的心臟中間有一個小孔,診斷是“”。

這個消息對他們來說猶如晴天霹靂。這是他們精心計劃、滿懷期待迎來的第一個孩子,太太已經35歲,懷孕過程也走得不容易。原以為順利生產後,所有緊張和擔心都能暫時放下,沒想到卻突然迎來了這樣一個“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

ADVERTISEMENT

所幸的是,醫生告訴他們,這個缺損很小,寶寶的整體狀況也很好,暫時不需要處理,只需定期追蹤觀察。

其實,這種“”的情況在新生兒裡並不少見,而且大多數都不需要。醫學上最常見的就是“房間隔缺損”(ASD)和“室間隔缺損”(VSD)。簡單來說,就是原本分隔左右心房或心室的“牆”中間,有個小小的孔洞。在胎兒階段,這些孔洞其實是正常存在的結構,幫助血液繞過尚未啟用的肺部循環。然而,寶寶一出生、開始用肺呼吸後,身體便會啟動機制,嘗試將這些孔洞自然閉合。

只是,有些寶寶的“關閉過程”比較慢,孔洞就繼續存在著。但只要缺損不大,並不會對寶寶的心臟功能造成影響,大多數父母也不會察覺異常,通常都是在醫生聽診發現雜音後才進一步檢查得知。

很多父母一聽到“心臟有問題”,立刻腦中浮現“需要開刀”、“會不會一輩子是心臟病人”的恐慌畫面。但事實上,如果缺損很小,寶寶吃奶良好、體重穩步上升、沒有呼吸急促或嘴唇發紫等缺氧現象,醫生通常都會建議“觀察為主”,並不會馬上建議手術。因為根據臨床經驗,有非常多的寶寶在一歲以前,這種小孔都會自己閉合,根本不需要用藥或手術。

醫生會建議家長定期回診,聽診心音,或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追蹤孔洞有沒有縮小、有沒有自然癒合的跡象。只要寶寶發育正常,這樣的觀察方式其實是最安全、也是最不傷身體的處理方式。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孔洞都能隨著時間自然癒合。有些孔洞比較大,或合併其他心臟結構異常,就可能導致血液在心臟內異常流動,讓小小的心臟承受超出負荷的壓力。

如果心臟無法長期代償,就可能進入所謂的“代償失調”狀態。這時,寶寶可能會出現一些警訊,例如嘴唇、手指或腳趾發紫(俗稱“bluebaby”現象)、呼吸急促、吃奶時容易疲累或出汗、體重增長緩慢等等。這些症狀都是身體缺氧的訊號,必須儘快接受更進一步的心臟評估和治療。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會密切觀察心臟功能的變化,可能會轉介到小兒心臟專科進一步判斷是否需要介入治療。在少數案例中,確實會建議在適當時機進行心臟修補手術。但請放心,現在的醫療技術非常成熟,心臟修補多數可以透過微創方式完成,恢復期短,成功率高。絕大多數寶寶術後都能健康成長,與其他孩子沒有任何分別。

很多父母聽醫生說“先觀察”,反而更緊張,擔心是不是醫生在“安慰”他們,或有所隱瞞。其實恰恰相反,醫生之所以選擇觀察,是因為他評估後認為這個孔並不影響寶寶當前的身體狀況,也極有可能會自己癒合。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治療反而得不償失。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面對寶寶“心臟有孔”的情況,請別立刻陷入恐慌。不是所有的孔洞都需要處理,多數情況會隨著時間自然改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細心照顧寶寶,定期追蹤,讓醫生協助你判斷孩子是否在健康的軌道上。

你已經是最棒的守護者。願每一位曾因為這句“心臟有孔”而擔憂流淚的爸媽,都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安心、堅定地陪著孩子慢慢成長。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