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8日讯)耗资近200万令吉的畓田仔排水沟提升工程原定今年5月完工,但因在更换渠道过程中必须慬慎,以避免影响古迹建筑物结构,目前工程进度仅有45%。
光大州议员郑来兴今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项工程的施工地点是畓田仔与林萃龙医生路的交界,并衔接至万安台(Pesara Claimant)一带。
ADVERTISEMENT
他指出,此工程是为了减少水灾及提高当地的排水效率,亦重铺更舒适及安全的人行道。

他说,该工程从去年9月2日展开,原本预计今年5月1日完工,但为了安全起见,所以放慢工程进度。
“由于一些渠道的墙壁已崩塌,若施工力度太大,恐怕会影响邻近建筑物的结构,尤其当地都是古迹建筑物。”
他说,渠道下方也有包括槟州水供机构、电讯公司及英达丽水等公用设施,因此工程会分阶段地进行,将影响减至最低。

洪明泉:动工前曾安排
汇报会出席率不理想
槟岛市议员洪明泉指出,在进行相关提升工程前,当局曾安排一次汇报会,要求当地商家和场所负责人参与,但出席率不理想。
他呼吁,在排水沟提升工程期间,商家业者和场所负责人若发现任何问题,可以联络工程组负责单位。
他说,早前在施工期间,造成槟州水供机构(PBA)的水管破裂,工程小组已修好。

耗195万 提升4项目
洪明泉说,有关工程目前正进行4项提升项目,包括:
(1)更换1.5公尺的渠道到2.1公尺。
(2)更换汕头街、张弼士路和万安台的预制渠道(precast drain)。
(3)用瓷砖重铺人行道。
(4)安装新的路缘石(road kerb)、泄水口及相关工程。
他说,此工程的195万4000令吉,由联邦政府的大马道路档案系统(MARRIS)所拨款。
他呼吁当地商家和场所负责人给予合作,毕竟有关提升工程是为了乔治市的安逸。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槟城29日讯)公冢或义山不再只是追思故人之地,也可以是公众休闲的场所。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峇都眼东福建公冢,经提升和规划后,成为槟城第一座结合遗产走道和脚车道的公冢——“峇都眼东纪念与遗产公园”。
峇都眼东福建公冢创立于1886年,许多曾为地方经济和各领域发展作出贡献的闻人,都长眠于此,让它承载着地方发展的历史记忆。
槟城联合福建公冢今日在峇都眼东福建公冢百年适成亭举办“峇都眼东纪念与遗产公园”第1期推介礼。

谢清渊:盼各族更了解槟历史与文化
槟城联合福建公冢主席拿督谢清渊说,这座公冢总面积约230英亩,其中约7英亩的范围被打造为纪念与遗产公园。槟城联合福建公冢已耗费逾400万令吉,建设峇都眼东公冢的基础设施,包括提升沟渠与道路工程。
他说,纪念与遗产公园的首阶段工程涵盖遗产走道及脚车道。第2阶段将在今年底完成,届时将有步行道及跑步道,并为公众及儿童提供地面活动设施。

“我们的目的是协助年轻一代,不仅仅是华裔,也希望各族人士能够更好地了解槟城的历史与文化。公园也将为公众提供一个运动和主办活动的场所。”
他希望年轻一代能更好地理解即将迅速消失的马来西亚历史和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他希望这座纪念与遗产公园将为我国人民提供深入了解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机会。此外,也有助于槟城旅游业发展。

寻求市厅州政府支持美化
谢清渊说,福建公冢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维持和美化这座公园,因此他寻求槟岛市政厅、州政府的支持及建议,以便遗产公园能永续运营。他承诺董事会将竭尽所能与槟岛市政厅、州政府合作,确保这些设施维护在最佳状态。
另外,他也希望葬于此地的闻人的后裔,可以协助维护先人的坟墓。
纪念及遗产公园第1期标记了长眠于此的13位历史人物,其中包括林萃龙、林苍祐、王德文、林克全、林成辉、温文旦、庄来福、林清德、徐时忠、苏孙趋、苏紫听、柯孟河的坟墓所在之地;另外,早期提倡火葬的抗疫专家伍连德医生,也被安奉于福建公冢的骨灰塔。

林秀琴:先贤贡献是重要印记
槟州非伊斯兰宗教委员会主席林秀琴说,纪念与遗产公园的成立是槟城历史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她说,在福建公冢,长眠着许多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的先贤,他们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是华人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槟城文化的重要印记。
她代表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致词时说:“墓园是文化的延续,墓碑上的字迹,记录时间的痕迹,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有了福建公冢,后人才能追寻华社先贤的足迹,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贡献。”
她说,在世界许多历史名城,墓园既是追思之地,也是文化地标。欧洲许多著名墓园和纪念地,成了吸引游客的文化地标。
她相信随着都眼东纪念与遗产公园的建设,可打造为槟城历史文化地标,让游客了解槟城文化底蕴,感受槟城社会和谐的氛围。

出席推介礼的嘉宾尚有槟城联合福建公冢信理员拿督王德钦、拿督斯里黄得轩、拿督苏珣贵、拿督谢思文、升旗山国会议员斯丽娜、植物园州议员李文兴、槟岛市长拿督拉占德兰及秘书蒋志鸿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