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溪大年27日讯)有人说“现如今的孩子缺乏创造力”,但韦雨佐、彭宏越、洪熙宪的经历和故事,一定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回应。因为他们做到了如何把一开始的“胡思乱想”转变成创造力。
ADVERTISEMENT
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却凭着一己之力打破常规并坚定地付诸行动,发明出在生活中兼具实用和趣味性的工具,当中一些作品还斩获了国内的重磅科技奖项,受到了评审和医学专家的青睐。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参观垃圾处理厂获启发
“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参观州内一家垃圾处理厂,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被分拣、处理,心中满是震撼。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即很多垃圾是没有被正确分类,或者整个分类过程耗时耗力,进而导致资源浪费。”
“回来后,我们一直思考着,如何才能让垃圾分类变得更简单有趣,让大家都能够参与其中,特别让孩子们养成分类的好习惯?”
双溪大年新民独立中学初三的韦雨佐、彭宏越、洪熙宪决定对分类垃圾桶进行大改造后,便将方案带到了学校里,与老师张玮纶讨论。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让老师大感意外,于是,一场名为“智能分类垃圾桶”的探究就此开启。
比如玻璃,废弃玻璃瓶可以再回收重制成新的玻璃制品、建筑材料或变身为艺术品,但该垃圾处理厂并未那么做,以致他们觉得很浪费。
“智能分类垃圾桶”仅充当辅具
他们介绍,“智能分类垃圾桶”的原理是先扫描并记录常见的可回收垃圾,例如宝特瓶、铝箔包、纸类、玻璃等,让电脑通过数据学习自动识别。当使用者需要分类垃圾时,只需在垃圾桶前扫描一下,系统便能自动识别,并打开对应的垃圾桶盖,方便大家更准确地分类。训练和使用的次数越多,识别准确性越高。
该作品使用到的6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处理器、显示屏和控制面板、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块、分类机械装置、垃圾识别算法,以及用户界面(UI)。
“我们用了逾200令吉,耗时3个月才将整个模型制作出来。我们都是收集家中那些可用的部件进行拆解、重组,再二次利用。”
“宗旨是促进环境保护,提高分类准确性、提高垃圾分类效率,以及提高儿童环保常识。这是偏向教育类的发明,我们的目的是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如果未来能够将这个模型给做出来,甚至批量生产也是好事,但我们也担心一个问题,即人们过于依赖‘自动化’,以致到了其他没有类似垃圾桶的地方后,因无法识别分类垃圾而随便乱丢。”
“反之,如果它只是个学习辅具,让孩子们从小开始接触学习,以后即便没有智能垃圾桶,也会自觉的将垃圾分类再丢进垃圾桶里。”
“环保人人有责,我们希望通过这款儿童垃圾分类辅具,让他们轻松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环保小卫士,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玮纶:欣慰作品完成度高获奖
“若要给自己的作品打分,我们会打9.9分,至于那0.1欠缺的部分即未能将真正的成品做出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
“此次发明给我们的最大收获是从查找资料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学会正确分类垃圾,并也在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将垃圾分类再丢进垃圾桶里。偶尔见其他同学乱丢垃圾,也会忍不住想斥责。”
张玮纶:作品完成度高
老师张玮纶说,开始时的作品简单粗糙,没想到最终作品的完成度那么高,亦获得陈嘉庚陈六使青少年发明奖特优奖,即第4名。
“为期3天的Make-a-thon(创客马拉松)中,他们前两天是在玩耍(探索)中度过,感觉一事无成,幸好最后一天能把东西发想和赶制出来,这点让我颇感欣慰。”
陈志强:乐意助作品落实到现实
校长陈志强表示,学生能够把一件想做的事付诸行动,并且持之以恒地持续完善自己的作品。虽然作品可能尚不完美,但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给满分。
“校方非常乐意协助学生,将那些富有创意、完成度高且具备实用价值的作品进一步完善,甚至推动落实到现实中。”


OxiGuard时刻监测血氧含量
高三生孙伟哲,联合李芊柔与曾奕洁,也缔造了一项突破性的发明——OxiGuard,该作品还荣获“SDYIC青少年发明比赛”全国三强奖项,获得主办方提供的2万令吉发明基金。
孙伟哲说:“OxiGuard的研发初衷始于疫情,只要将之佩戴在手腕上,便能够通过传感器技术与智能算法,准确监测到佩戴者,尤其家中老人的氧气饱和度与心率。”
“它能够时刻关注佩戴者的生命体征,并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提供实时数据和警报。无论佩戴者身在何处,OxiGuard都能成为他们最可靠的守护者。”
“疫情期间,许多新闻报道指家中老人因血氧突然下降晕倒。体内氧气浓度慢慢降低是肉眼所无法识别的,所以需要有个特殊仪器时刻监测。我们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了OxiGuard。”
“血氧正常水平为95到100%之间,读数低于95%被认为是低血氧,存在生命危险。届时,OxiGuard便会发出警报,提醒佩戴者的家属。我们也通过IOT(物联网)将数据传送到伺服器,任何一名用户,只要登陆伺服器,便能够看到相关数据。”
询及OxiGuard与市面上看到的血氧仪有何不同时,孙伟哲坦言像华为等大公司推出的智能表等,已替代了OxiGuard有的功能,但在那个时候(即2022年)的血氧仪是没办法与手机链接,达到远程监测效果的。
“由于要长时间佩戴,因此我们在材质选择方面也特别小心并能确保对人体无害,避免引起用户不适。”

全国赛入3强 量产20台
孙伟哲说,这是他第二次参加比赛,并获得金奖。当时全国700多个学校参赛,他们顺利挤进全国15强,最后再进入全国3强。
“导师、评审和医学专家在比赛面试时,给了我们不少的建议。进入全国3强后也被要求量产20台,总开销逾1万7000令吉,由主办方赞助。”
“从第一阶段到最终版本,我们耗时了1年多完成。”
“它的缺点是生命周期太短,无法与大企业的高科技产品相比,但我们的初衷、灵感是一样的,只是技术与经济能力上始终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比赛开始到最后的量产,最大的收获是能够在评审专家面前演示,介绍产品的功能和优势,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此外,我们不止是停留在想象,整个付出的过程中,都很有成就感。”
孙伟哲坦言接下来想做的事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调教“驯化AI”。
陈志强:凭有限力量改善环境
看到这,你们是否会觉得这所学校的学生们“很敢想”?确实,但他们的大胆畅想和源源不断的创意,绝大部分相信源自于校方和老师们的“放手”。
从老师们的言谈中,不难发现,他们更希望让学生通过尽情分享、交流,在科学探索和实践中,培育有科学素养、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多方面人才。
校长陈志强说,当初开发跨领域课程便是希望让学生有机会去接触他们想,但平常难以接触的舞台。
“我们的师资皆来自不同领域,因此才促成了这美好的邂逅。刚好学生喜欢,老师有兴趣教,就这样碰撞在一起了。学生愿意聆听老师的意见并提升修改,也是难能可贵。”
“虽然学生所设计的产品与专业产品仍有差距,但我们看到,他们凭着有限的力量,努力为需要的人们设计可以改善环境或健康问题的产品,这样的用心和设计思维,非常值得肯定与支持。”
黄吉威:尊重学生想法各抒己见
老师黄吉威说,他当年在聆听了学生们的想法后,有尝试给其他的建议,但学生坚持要做,之后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技术上的支持,包括教他们如何写程式。他的原则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对自己要实施的工程才能有更明确的方向。
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学生们探究的素材,校方为这群“爱玩的”学生们提供发挥创意的空间,满足他们个人爱好,让他们努力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尤为重要,并且乐此不疲。而他们所展现出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也预示着他们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与无限的未来潜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