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脚南美园巴刹后方,几乎每天可以看到一个长者,坐在资源回收中心前处理各种回收物品,表面上像个“拾荒老人”,谁又料到他已经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己经超过20年,更没有从变卖回收物品中收取分文。
从资源回收累积经验学会废料分类
今年76岁的林耀泰既是南美园第二及第三期资源回收中心的负责人,也是现存唯一的义工。2003年,当时的威省市政局正在推动环保醒觉,鼓励各个社区设立资源回收中心,住在南美园的林耀泰恰好是睦邻计划的理事,就与二三十名居民在睦邻计划会所后联手设立资源回收中心。
ADVERTISEMENT

可惜的是,威省市政局没有提供妥善的培训课程,大家都不懂废料分类的重要性,最初数次变卖回收物品的报酬都不理想,后来大家开始懂得废料分类,但工作程序繁复,无法投入时间的成员一个个离开,最后剩下林耀泰一个人把资源回收中心撑了起来,没想到一做就是22年。
“起初,我们不知道废料需要分类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我们首次把宝特瓶送去给回收商,对方一称是2公斤,但我们没有倒掉瓶子里的水,回收商以此为由直接扣掉1公斤,再加上其他物品,我们第一次的报酬只有20多令吉。”

尽管后来有做好宝特瓶的分类,但回收商总有不同的理由克扣报酬,譬如铁、镍和铝混在一起,回收商只按低价的铁计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验后,林耀泰和团队成员才渐渐懂得废料分类。
把废料分类需要花费时间和精神,已经退休的林耀泰每天会定时到资源回收中心,团队其他成员就不定时现身,但是,不到几个月就只剩下林耀泰单独处理分类工作。

自嘲“劳碌命”坐不住
资源回收中心设在一座大约400平方呎的建筑物里,中心前方一片小空地盖上勉强可以挡雨遮日的铁皮,对面就是上午时段异常热闹的南美园巴刹。
资源回收中心原本使用睦邻计划会所后方的空地,日子一久,废料越堆越多,处理过程会留下各种杂物,睦邻计划理事会颇有怨言,林耀泰后来向州议员、土地局和威省市政局申请后,终于在会所后的操场边建成现在的中心。


林耀泰的住家离开中心不到半公里,每天早上10时前会骑着脚踏车抵达中心,拉开闸门后就投入工作,中午1时会外出用餐,但南美园巴刹周围的食肆中午后几乎休业,他多数会先打包盒饭。
“我不喜欢去咖啡店找人喝茶聊天,虽然最近几个月每天几乎要留到晚上10时,甚至是11时,但我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晚上回家冲澡后也会刷刷手机看看一天的股票交易走势才就寝。”

林耀泰退休后有儿女定时给的生活费,足以让他过上安逸的日子,他坦言自己也希望与其他长者般安享晚年,含饴弄孙,但他自嘲是“劳碌命”,不能好好地坐在家中,就选择把时间花在处理回收物品上。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记者联系林耀泰约好访问时间后,隔天一见面记者就递上名片自我介绍,林耀泰拿过卡片仔细看了一下,说道:“你当记者很多年了。”原来,林耀泰是《星洲日报》的长期读者,他几乎记得每个曾在专栏写文章或报道新闻的记者姓名。
旧衣物回收价低没人要
22年前,林耀泰是设立资源回收中心的主要号召人之一,团队散伙后,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处理好剩下的回收物品,总不能当作垃圾白白扔掉。
“后来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与一个朋友曾遭遇重大事故,就向观音菩萨许愿保祐渡过难关,我们逃过劫数后,留在中心当义工也算是还愿给神明。”

附近商家和居民习惯性把各种废料送到资源回收中心,东西越堆越多,林耀泰投入的时间就越来越长。现在,中心的空间内各种回收物品堆积如山,一半以上竟是堆积了很久且卖不出的旧衣物。
“近年,衣物的回收价越来越低,主要是受到线上购物平台低价抛售衣物的影响。以前,回收商每公斤花60仙收购,只要能捡到近几件完美的牛仔裤,挂上架子可以卖二三十令吉;现在,每公斤20仙也没人愿意收购。”

无论如何,林耀泰不忘初衷,会继续做到自己无法行动为止。
指垃圾分类教育没做好
林耀泰只希望把废料送到中心的民众,可以预先把回收物品分类。

他于受访时有很多人上门放下可回收物品,只有少数会向林耀泰道谢。
“偶尔有不讲理的人,拎着袋子进入中心后,直接把废料倒在地面,当我要求他们装在袋子时,他们反而说‘我们亲自送来给你就要感恩了’。”

他相信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义工,每个月从变卖回收物品得到的报酬,都悉数捐给南美园福德正神暨哪督公作为基金,而且,很多时候会超过1000令吉。
他不奢求民众做好废料分类,但一些废料如一次性餐具应该洗干净了才送到回收中心。况且,推动强制垃圾源头分类的槟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连基本的垃圾分类教育都没做好,就要求人民执行。

“通过社交媒体的宣传和教育视频仍不足够,没有多少人愿意用心去看的,最好的方法是到各个社区召集居民做面对面教育,或者沿家挨户派发传单。”
值钱回收品屡遭偷窃
资源回收中心的物品过去常受到宵小觊觎,已分类包装的值钱回收物品是鼠辈下手的目标,而且是林耀泰当晚包装完毕后,隔天早上回到中心时,回收物品早就不知所终。

因为小偷猖狂,林耀泰曾报警不下10次,后期还安装了电眼,他把电眼的画面交给警方时,查案官每次都以画面不清晰、无法辨识车牌、看不清小偷样貌等理由,导致每次的报案都没有结果。
“幸好有志愿巡逻队的协助,今年春节前捉到一名开罗里来偷窃的惯犯,志愿巡逻队队员没有逮捕他,只是告诉对方资源回收中心的收入是捐给神庙后,对方才没有继续上门偷窃。”
p313a01.jpg
p313a02.jpg
p313a03.jpg
p313a04.jpg
p313a05.jpg
p313a06.jpg
p313a07.jpg
p313a08.jpg
p313a09.jpg
p313a10.jpg
p313a11.jpg
p313a12.jpg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2月杪揭晓的槟州绿色学校奖中,槟城协和小学荣誉摘下全槟小学组总冠军,成为环保教育领域的佼佼者。这一殊荣不仅表彰了学校在推动绿色校园、培养环保意识方面的卓越成绩,更展现了协和小学在践行生态文明教育上的坚定决心。
膺绿色学校奖全槟总冠
在协和小学,环保教育已融入到日常的每一项活动中,学生们从小就被鼓励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学校的环保活动不仅仅是口号,更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的理念。
比如,每逢周会,学校都会同唱环保歌曲,激励全体师生时刻牢记环保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形式,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环保知识,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学校还设立了环保小兵的奖励机制,让学生凭借在环保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获得这一象征荣耀的标志。这个小小的绿色领带与徽章不仅是对学生环保努力的认可,也激励着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到环保行动中。
罗明渊:生态文明理念变成生活习惯
协和小学在2019年获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绿色世界公众使学研究中心及马来西亚环环相扣生态文明传播中心颁发的“生态文明小学”国际认证,成为全国第一所获得此殊荣的小学。

在持续推广绿色生态文明的努力下,协和小学在2022及2024年再次获得认证。
协和小学校长罗明渊在接受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访问时,分享了他对生态文明的独到见解,并展望了学校如何通过教育与实践,为孩子们铺设通往绿色未来的道路。
他说,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更是生活教育和行动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学校教育孩子从日常生活和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变成生活习惯。”
(黄雨云摄)
董家协支持造就成功
罗明渊在谈到协和小学获得绿色学校奖时,深情地表示了对董事会、家协、校友会以及全体教职员工的感激。
他认为,协和小学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学校本身,而是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合作,尤其是学校三大机构的鼎力支持。
“董事会、家协及校友会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社会人脉,也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推广,让社会各界了解学校在环保领域的努力和成果。”
他进一步阐述了协和小学的环保理念不仅是为了获得荣誉,更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例如,在学校的绿化工作中,尽管砍树本与绿色学校的理念有所冲突,但罗明渊强调,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砍掉3棵危树是必要的措施。
“树木中有洞,存在安全隐患,而董事会快速反应,投入资金,砍掉树木并重新栽种了3棵新树。这一行动不仅展现了学校对学生安全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环保组织的赞赏,因为他们看到协和小学始终秉持‘讲到做到’的原则。”
拟开发APP推进环保运动
在环保教育方面,协和小学正在朝着数字化绿色发展的方向前进。
罗明渊说,学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推进环保运动,目前计划开发一款绿色环保APP,利用游戏化的元素激励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同时记录他们的绿色行为。
他强调,学校的方向是将数字科技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忽视对环境的爱护与保护。

“我们要培养出既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又不忘环保责任的学生。”
协和小学一直注重让学生在环保方面主动参与并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学校的环保小兵制度,鼓励学生成为环保的践行者,甚至在遇到学业上的挑战时,环保小兵会感到失去这一身分的担忧,并因此更加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修正和责任感的培养正是协和小学环保教育的核心。

与国内外学校分享资源经验
作为一所高表现学校,协和小学在生态文明和环保教育方面不仅做出了积极努力,还致力于与国内外学校分享资源与经验。
他指出,学校的环保活动不仅局限于校园内部,更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一理念。
他举例,校园内启动的鱼菜共生系统,教育学生如何通过养鱼还可以水耕种菜,减少使用化学废料。
有关系统是通过水池养鱼,再将含有氨的鱼儿排泄物及废水放入细菌内化解成有机废料,用来为水耕菜施肥,达到无废水排放,也节约用水的生态环保。

另一方面,该校也设立了生态智能厕所、太阳能设备、储存雨水等设备,以达到省水省电的举措。

李庭慧:环保积分系统鼓励回收
槟城协和小学环保学会在顾问老师李庭慧及许子然的带领下,积极推动全校环保文化,通过一系列创新的环保活动和奖励机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领导能力。
该校的环保教育不仅限于校园内,还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形成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环保氛围。
李庭慧说,协和小学推出环保积分系统,鼓励学生通过回收旧衣物、塑料瓶等物品累积积分。每周五,家长可以将回收品带到学校后门,由老师进行统计和记录。

她指出,积分最高的学生将获得“十大杰出环保小战士”称号,并在数字角落展示成绩。这一系统不仅是学校环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槟州绿色奖的得分环节之一。

筹备推广“零塑料”运动
她表示,学校注重学生在校内外的环保行为,家长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许多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将回收品送到学校,甚至有家长拍摄视频记录整个过程。
其中,一名学生因其庞大的旧衣物回收量而令人印象深刻。该学生不仅将旧衣物整理得井井有条,还多次将回收品送到学校,展现了极高的环保热情。
她说,学校还提倡二手衣再利用,将回收的衣物挂在校园内,供学生、老师及校工免费领取。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浪费,还进一步推广了环保理念。此外,学校正在筹备“零塑料”运动,鼓励学生减少使用塑料制品,进一步推动环保行动。

“环保小兵”计划带动全校参与
协和小学的环保教育不仅限于环保学会成员,还通过“环保小兵”计划扩展到全校。每班有两名学生被选为环保小兵,他们佩戴领带和徽章,负责带领同学们进行环保活动。
这一角色类似于学长或班长,赋予学生在班级中的领导地位,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许子然强调,学校的环保教育采用“全校参与”模式,旨在将环保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学生们不仅在校园内积极实践环保,还将环保意识带回家中,影响家长的行为。例如,家长会主动为孩子准备饭盒,避免使用塑料瓶,进一步推动了环保理念的普及。
他也说,协和小学将环保教育与“爱心学校”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学生不仅关注环保,还关心校园内的动植物。例如,有学生发现金鱼生病后,主动提出隔离并治疗;还有学生注意到校园内的鸟窝和鸟类,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园。学校还饲养了两只孔雀“如意”和“吉祥”,作为学生学习生态保护的教材。


学生自主思考解决方案
“通过环保活动,学生们不仅提升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说,学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依赖老师的指导。例如,有学生设计了“奖励系统”,激励组员积极参与环保工作。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停靠在槟城瑞典咸码头的“塑料史诗号”(Plastic Odyssey)邮轮,激发他们对全球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

他表示,环保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行为、性格和领导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们通过参与环保活动,逐渐从文静变得自信,甚至主动询问老师下一次任务的时间。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仅体现在校园内,还影响了他们的家庭生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