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馬新聞

發佈: 5:09pm 06/03/2025

大山腳

環保

慈濟

慈濟環保教育站

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

大山腳

環保

慈濟

慈濟環保教育站

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

綠量 | 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 垃圾變黃金 黃金變愛心

報道/攝影:林昇春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林森祥:別以為塑料袋是不能回收的物品,實際上它也是能回收。

6日訊)用鼓勵的雙手做,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在這個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汙染日漸嚴重的時代,環保已不僅是口號,而是每個人應該實踐的責任。在大山腳,就有一群人正默默地為環保付出努力,那就是大山腳環保教育站。

ADVERTISEMENT

該環保教育站從一片原本是化糞池的土地開始,經過多年努力,成為當地最全面的資源回收中心之一,不僅回收了大量資源,也成功提高了民眾的環保意識。

這片土地於2012年被買下來時,仍是一片荒蕪,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搭建,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於2017年2月正式開始運作。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運作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萬噸“垃圾”。
荒蕪地變環保教育基地

短短几年時間,這裡從一片荒蕪之地,轉變成一個充滿生機的環保教育基地。如今,學生、工廠員工、社區民眾紛紛來到這裡參觀學習,深入瞭解環保的重要性。一些工廠甚至會安排員工到此當義工,親身體驗資源分類與回收的過程,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

該環保教育站內設有投影機,通過生動的影片與講解,讓訪客瞭解資源回收的價值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此外,這裡還設有小型圖書館,提供環保相關的書籍,讓民眾不僅能學習知識,還可以免費領取書籍回家閱讀,進一步推廣環保理念。

每一個週日上午7時30分至8時30分,該站也有教學平衡健康操,讓民眾鍛鏈身體。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每月售賣的回收物品都由威省市政廳認可。
林森祥:迄今回收96萬公斤資源 

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總站長林森祥(75歲)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環保教育站的運作成果十分顯著。

“根據統計,今年1月份,該站經威省市政廳認可的記錄共回收到24.04噸(2萬4040公斤)資源,而平常月份最少也能回收8噸(8000公斤)。通常,每年1、2月份是回收高峰期,回收量可達平時的3倍以上,即20噸左右。”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志工協助把民眾送來的回收物品分門別類。

記者算一算,該站從2017年運作至今8年,保守估計,該站已回收了960噸(96萬公斤)的資源,相當於減少了960噸垃圾被送往浮羅布隆垃圾土埋場。

這些資源若未能妥善回收,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而透過回收,它們得以重獲新生,轉化為可再利用的材料,甚至變成幫助他人的愛心資源。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光碟是能回收的高品質塑料品,比其他塑料有更高的回收價。
靠志工分類管理回收物

林森祥說,這一切的成果並非單靠個人之力,而是由一群熱心的志工共同努力的結果。目前,環保教育站約有20多名志工,負責協助分類和管理回收物。

“希望民眾送來回收物時,能夠先進行分類,避免將不可回收的垃圾混入其中,減少志工的負擔。”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民眾送來的大量紙皮,變賣後就是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他表示,做環保不是幾個人的事,而是每個人的責任。他強調,我們都是地球的一份子,居住在這個星球上,就有責任去愛護它。

他提到,過去,許多民眾習慣直接將所有回收物丟過來,導致裡面混雜了大量垃圾。但如今,約30%的民眾已開始主動分類,這凸顯了民眾的環保意識已明顯有所提升。雖然仍有部分人未分類回收物和把不能回收的物品參雜在內,但情況已大幅改善。

所得收入捐慈濟基金 

林森祥說,環保教育站回收的物品,不僅能為地球減輕負擔,也能幫助有需要的人。例如,衣服、鞋子等物品,經過整理後會在二手市場售賣給特定群體,或者捐贈給有需要的人,在災難發生時,這些物資也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記者也在訪談中瞭解到,一些被人們認知為不可回收的物品,實際上也是能回收的資源,就如保麗龍和一般使用的塑料袋,這些物品或許是經濟效益的問題,因此被列為不可回收的物品。

 
光碟回收價格高
 

林森祥說,一些特定的回收物品也有較高的價值,例如光碟,因為其材質為高品質塑料,每公斤的回收價可達1令吉50仙,相比一般塑料的回收價只有數十仙。

他說,環保教育站所有回收所得的收入,全數捐作慈濟基金,用於慈善與環保推廣工作,真正實踐了“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的理念。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清淨在源頭,從我做起,環保融入生活,鼓勵家庭參與讓環保更普及和年輕化。
將環保融入日常生活 

他說,慈濟的環保理念不僅停留在資源回收,還強調“清淨在源頭,從我做起”,希望將環保融入日常生活,並鼓勵家庭參與,讓環保變得更普及和更年輕化。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環保教育站內的吊扇,都是經維修後再“續命”的回收物。

他解釋,慈濟志工與一般義工有所不同。“志”代表的是“有心”,志工是主動有心願意付出、有心就會安排時間來參與環保事務;而“義工”則是以“我”為主要考量,“我有時間才來”。

正是這樣的精神,讓許多志工長期堅持,把環保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別以為蚊油罐是屬於不能回收的垃圾,實際上它也是能回收的鐵製品。

林森祥回憶自己23年前首次接觸環保工作時,只是利用閒暇時間參加慈濟的資源回收日活動,沒想到從此與環保結下不解之緣。

他強調,環保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因此,環保教育站內部也落實綠色生活,例如收集雨水沖洗地面和廁所、使用回收後修理的吊扇,讓回收與節能真正融入日常運作。

 
應認真思考“想要”與“需要”

此外,環保教育站還回收到許多醫療器材,如病床、柺杖、輪椅、氧氣機等,經過整理後免費借給有需要的人,只需到環保教育中心登記,即可取走所需的器材,減輕病患家庭的負擔。

林森祥提醒民眾,應該認真思考“想要”與“需要”的區別,避免過度消費和造成資源浪費。他引用證嚴上人的話:“現今地球就像是火宅,人類破壞生態環境,使得地球溫度升高,‘溫室效應’導致冰山融化、海水上升,甚至影響四季氣候,使萬物失去正常生長規律”,這些警訊告訴我們,唯有從現在開始改變,才能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他說,慈濟一直以來倡導“環保生活化”,提倡簡單卻有力的環保行動,例如“生活三寶”環保碗、筷、杯,讓人們在外用餐時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許多慈濟志工更是身體力行,奉行‘環保餐具,一日沒帶,一日不食;環保購物袋,一時沒帶,一物不買’,以實際行動推動環保。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環保教育站收到的回收物品,包括仍未拆封的鞋子,因此想要和需要必須認真思考。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原是廢棄荒蕪的化糞池地段。(林森祥提供)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林森祥介紹維修電器的工作間,送到環保教育站內的電器經維修後又再延續使用壽命。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環保教育站設有小小圖書館。(林森祥提供)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也有病床供有需要的病人借用。(林森祥提供)
(大北馬)慈濟大山腳環保教育站8年來保守估計拯救了960噸“垃圾”
氧氣機,有需要者可到環保教育站借用。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