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0年1月1日成立以來,北海綠悠苑環保協會一直走在環保運動的前沿,不僅屢獲殊榮,更是威省首個環保示範社區,至今該社區仍保持著60%至70%的居民參與率,堪稱州內名副其實的模範環保社區。
ADVERTISEMENT
儘管經過了漫長的15年,該環保資源回收中心始終堅持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派出羅裡在社區沿戶收集資源回收物,幾乎風雨無阻。
林志強:居民深刻理解實踐
綠悠苑環保協會主席林志強指出,經過多年的教育與宣導,該社區的居民已經深刻理解並踐行環保理念,形成了良好的環保習慣。
“如今這裡的居民,幾乎已成為資源分類的能手,他們不僅分類意識強烈,在自覺進行垃圾分類之餘,還積極參與社區的各項環保活動。”


居民自動分類垃圾
北海綠悠苑位於峇眼拉浪花園(Taman Bagan Lalang),擁有超過400戶家庭,至今仍有約60%至70%的居民依然堅持參與垃圾分類,充分體現了社區對環保理念的堅定承諾。
“目前許多居民已經自動將分類好的回收物送到綠悠苑環保中心,因此我們實際上可以暫停沿戶回收服務。然而,我們仍將繼續這項活動,主要是為了提醒大家保持持之以恆的環保習慣。”
林志強指出,由於居民的分類意識很高,沿戶回收工作變得更輕鬆,收集速度也大大加快,整個過程只需在社區內繞一圈即可。
“綠悠宛的居民都非常清楚如何分類,他們很珍惜和愛護環保中心,不會亂拋垃圾和回收物品,偶而看到有人亂拋垃圾,居民也會主動提醒,大家齊心維護社區的整潔。”
林志強坦言,這也是讓他和理事深受感動之處,也是他們持續努力推動環保工作的動力來源。
回收盈餘捐慈善
他說,目前該中心回收的物品有90%達到回收標準,與成立初期相比,提升了50%。紙類是回收量最多的,其次是電子產品。
“這些回收物品都能找到合適的去處,包括送給需要的人或賣給回收商,回收所得盈利不僅支付環保中心的開銷,也撥款一部分用於慈善活動,每年可捐出數千令吉,雖數額不大,但仍能發揮一定的社會價值。”
北海綠悠宛環保協會前主席陳寶強說,每次進行資源回收時,他們總能與當地居民保持聯繫,這樣的互動使得彼此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深厚。
“透過這些活動,我們不僅能認識更多社區中的居民,還能互相鼓勵、共同學習,為推動社區的環保意識和凝聚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



社區環保要堅持到底!
北海綠悠宛環保協會由陳寶強、林志強、總務王水金、理事梅秀麗及鍾振興等人發心創立,儘管環保工作充滿挑戰,他們仍堅守在社區環保的最前線。
林志強坦言,要在社區推動環保真的很不容易,必須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若是沒有堅持到底的決心,很難克服種種挑戰,也會輕易放棄。
他強調,做環保必須持之以恆,否則辛苦建立起來的回收站很容易就會變成“垃圾堆”,最終也可能使環保中心的努力付諸東流,甚至可能進入冬眠或關閉。
“威省有不少環保中心就是無法堅持下去而進入冬眠,一些社區的回收站雖然還在,但因為沒有妥善整理,已經形同垃圾站。”


保持回收中心美觀整潔
林志強指出,目前北海有不少社區資源回收中心都是綠悠宛環保協會協助設立和推動,包括峇眼惹瑪、幸福園、麥曼珍及珍卡花園等,這些回收站至今仍在運作。
“我經常會告訴其他社區居民,做環保一定要堅持不懈,也要儘可能美化環保中心,讓它成為社區的一道風景線,不僅增添整體環境的和諧感,也會激起居民的愛護與自豪感。”
他說,一些人以為只要在固定位置設置回收桶就足夠,但其實他們忽視了,若缺乏社區宣導與教育,且居民缺乏公德心,回收物品就可能隨意丟棄;只有資源回收中心保持美觀與整潔,才能達到真正的回收效果。


依興趣參與不強迫
北海綠悠宛環保中心也是威省面積的環保設施之一,不僅設有資源回收站,也設有蓋籃球場、活動中心(禮堂)及種植區。
林志強指出,該協會多年來積累的經驗,使得環保中心的運作實現了系統化,理事和義工不再像初期那樣需要投入過多的時間與精力。
“目前理事會只有十多人,我們不會強迫會員必須做這個做那個,只希望大家能夠根據自身的能力和興趣參與,並共同推動環保事業。”
他說,目前該中心已擺脫過去需要經常接到官方節目的情況,因此理事和義工能夠更有效分配時間參與環保工作,也減少了大家不必要的負擔。
朝系統化工作目標邁進
為了讓環保中心能夠更加高效、穩定的運行,也做到參與者更輕鬆的貢獻力量,綠悠宛環保協會綠悠計劃將該中心打造成一個集回收、教育與實踐於一體的綜合環保中心。
林志強指出,雖然該中心運行已久,但管理體系仍有待完善,因此理事們決定將所有工作系統化,讓參觀者能夠更清楚瞭解各項環保流程,提高運作效率,最終有效解決社區的環保問題。
他說,這也是該環保中心未來的目標和發展方向。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