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馬新聞

發佈: 1:56pm 14/02/2025

農業

鍾靈獨中

創客妙想

Plantbot

鋤禾日

種植機器人

農業

鍾靈獨中

創客妙想

Plantbot

鋤禾日

種植機器人

創客妙想 | 鋤禾日當午Plantbot解農苦 鍾靈獨中3學生展現非凡創造力

報道、攝影/劉黃來
部分照片/校方提供

當午,科技解農苦,檳城電子創意學會的陳繹全、陳昱軒(已轉學)和黃柔薰,因同情農民的辛苦勞作,萌生了用科技幫助的想法。

他們通過構思、設計、組裝及加工,成功製造出一款自動——。這款機器人能挖土、播種、澆水和覆土,具備遙控及全自動功能,未來還將配備AI攝像頭以提升精準度。

ADVERTISEMENT

Plantbot為鍾靈獨中在校外奪下不少獎項。左起翁超瑀、黃柔薰、吳維城、陳繹全和江如松。

陳繹全和陳昱軒16歲,黃柔薰年僅14歲,卻憑著對農業的關懷和對科技的熱情,展現出非凡的創造力。

陳繹全:減輕農民負擔

陳繹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Plantbot靈感源自於學校施工時工人們頂著烈日種植花草的辛苦場景。

他想到農民長期面對的艱苦勞動和現代年輕人對農業的冷漠態度,導致農業缺乏勞動力。雖然移工填補了部分空缺,但長遠來看,這並非可持續的解決方案。糧食供應問題可能因此惡化,甚至引發饑荒。

陳繹全和黃柔薰解釋如何操作Plantbot。

於是,他與團隊成員陳昱軒和黃柔薰開始研發Plantbot,希望減輕農民的負擔,併為解決糧食問題盡一份力。

最初的Plantbot只是一個小型模型車,團隊逐步為其添加功能,歷經一年半時間和800多令吉成本,終於研發成功。

零件靠3D打印與採購完成

研發過程中,他們遇到最大的技術難題是ESP32模塊串行通信端口不足,無法同時處理與Arduino Mega及GPS模塊的通信問題。

最終,他們通過優化代碼庫解決了這一瓶頸,同時對硬件和軟件的集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Plantbot的雛形。(校方提供)

Plantbot搭載6個直流電機、3個伺服電機、12個傳感器模塊及2個微控制器,並集成了物聯網(IoT)功能,能夠實時監測GPS定位及農田溫溼度信息,即使在沒有WiFi的環境下也能工作。

黃柔薰說,Plantbot的零件主要通過3D打印和採購完成。

實地測試優化功能

Plantbot的大電池支持約3小時連續作業,可種植約360棵植物。

團隊正測試Plantbot的運作。(校方提供)

團隊在自家後院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種植實驗,測試辣椒種子的生長效果,得出植物間隔25釐米是最佳配置的結論。這些實驗成果證明了Plantbot的實用性。

未來,團隊計劃為Plantbot提升防水性能,使其能夠在各種天氣條件下正常運行。同時,他們希望加入“自動回家”(RTH)功能,讓Plantbot完成任務後能自行返回基地充電。

此外,配備AI攝像頭也是他們的目標之一,以提高種植精準度,為農民提供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評審的評語幫助團隊發現作品的不足,從而不斷改進。(校方提供)

儘管Plantbot目前還未達到申請專利的階段,他們計劃進行更多實地測試,確保設備的穩定性和實用性,並進一步優化功能。

國內外比賽獲佳績

Plantbot的創意和功能在國內外比賽中為鍾靈獨中贏得5金1銀的佳績。

這項比賽包括國內的2024年Vitrox T4G挑戰賽(冠軍)、2024年STEM創新展(冠軍)、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全國中學科技創新比賽(銀獎)、青年創新挑戰賽(州級金獎;全國第6名);國際的2024年世界青年STEM創新發明比賽(金獎)及2024年世界可持續發展目標挑戰賽(金獎)。

學生需要通過考試完成不同課程或技能的內容,當通關後就會被獎勵一枚徽章。

陳繹全說,每次比賽都幫助團隊發現作品的不足,從而不斷改進。他們仔細分析評審的反饋,提升作品質量,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成長。

吳維城:通過課程考試提升能力

鍾靈獨中校長吳維城說,學校於2014年開始推廣STEM教育,併成立電子創意學會(Creative Electronic Club)。

吳維城:學會從一間小課室起步,逐步發展為擁有完整設備的“創客空間”。

他指出,這學會由家長、顧問團和校方共同推動,家長群中的科技專業人士為學生提供資源和指導,形成了一個完善的創客生態。

他說,學會從一間小課室起步,逐步發展為擁有完整設備的“創客空間”,接待了許多國內外學校的訪問,展現了鍾靈獨中在科技教育上的獨特成果。

陳繹全(左二起)、黃柔薰和陳昱軒製造的Plantbot為鍾靈獨中奪獎無數。(校方提供)

“學會通過階段性課程及考試機制,確保學生能夠系統化地提升能力。其作品屢獲獎項,包括設計防洪警報器和統一時間的電子時鐘等,這些作品不僅解決了校內問題,也體現了科技為社會服務的理念。”

江如松:需具備思考實踐能力

教練江如松說,學會旨在培養解決問題的創客(Maker),而非發明家。

江如松:學會旨在培養解決問題的創客(Maker),而非發明家。

他強調,學生需要具備思考與實踐能力,才能從“操作員”成長為工程師或領導者。家長和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通過學會的項目,學生學會利用工程學技巧解決實際問題,例如設計機器人供應互聯網、檢測河流堵塞狀況等。”

他認為,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模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科技能力,還能為社會帶來實質性改變。

翁超瑀:推出組合考試獎勵徽章方式

電子創意學會顧問老師翁超瑀說,學會以鼓勵性質,推出組合考試獎勵徽章方式,讓學生“升Level”。

翁超瑀:加入學會的學生都擁有對科學的熱忱。

他說,每個學生需要通過考試完成不同課程或技能的內容,當通關後就會被獎勵一枚徽章。

“這樣方式可以讓學生更積極地想要達成所有任務,以收集所有的徽章。”

他也說,顧問老師在學會中的角色,除了負責帶隊外出比賽,也充當學生、教練和校方的“橋樑”,學生或教練需要什麼,他就轉達給校方。

他認為,加入學會的學生都擁有對科學的熱忱,因作品不是一天就可做完,而是一直做研究,直到成功為止。

鍾靈獨中通過Plantbot項目展現了科技教育的潛力和創意學會的成果。

陳繹全、黃柔薰和陳昱軒的努力不僅體現了年輕一代對農業和科技的關懷,也為農業現代化和社會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啟示。

通過科技創新,這些學生正在為一個更美好、更高效的未來鋪路。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