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新年期間,說說年味。
許多人反映除夕夜周圍的煙花鞭炮沒有往年的持久和燦爛,或者說比往年節制,足見這個新年市道有點低迷。
ADVERTISEMENT
一般來說,農曆新年是由大掃除、辦年貨、添新裝、聽新年歌放鞭炮、吃團圓飯、與家人相聚拜年這些版圖拼湊而成,年味是濃是淡,除了消費市場的營銷反應,更多時候是個人心境觸感。
於我而言,趕集辦年貨的心情是歡愉的,新年氛圍也最濃厚,直至來到大掃除和操辦年夜飯這個階段的體力活,非常考驗人的耐性,不同的家庭有不一樣的情景畫面,以及可控和不可控的狀況。
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上餐館吃團圓飯,或是訂年菜回來加熱吃,“遠離庖廚戰場”,落個輕鬆。也有婆婆媽媽們認為年夜飯必須在家吃才符合團圓的核心意義,所以堅持自己煮。
在家吃還是出外吃,似乎已經成為許多家庭的年前抗戰議題。
友人來自傳統家庭,每年除夕都是上演同樣的戲碼,早上洗菜、切菜、熬湯、煮炒、祭祖,折騰一天,就為了一個小時的年夜飯。然後,兼守大年初一不能掃地的禁忌,吃完飯洗完碗碟還得掃地抹地搞衛生,所以除夕她一般蓬頭垢面、食不知味、腰痠背痛、大年初一整個人像洩了氣的氣球,賴在床上不願起床。
老友曾威脅媽媽明年若還是在家吃團圓飯,她就出國去避年圖清靜。印象中,這種話她好像講了幾次,但她老媽氣定神閒,紋風不動,孫悟空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其實老友是不捨母親太勞累,像個陀螺轉個不停,可換個念想,應當惜福擁有一手好煮藝的母親還有體力下廚、願意下廚,既然無法說服她外食,老友兩姐妹只能任她差譴打打下手。
我其實能理解,作為一名家庭主婦,她希望用菜餚傳遞愛的能量,讓在外打拼的孩子,能夠在萬家燈火處嚐到家的味道。
而我的家人們,在母親離世之後始終維持著在家吃團圓飯的習慣,女兒媳婦自覺的定購年菜 和餐食、孫兒們在飯桌上嘮嗑瑣碎家常中常談及“阿嬤”以前怎樣怎樣,想念她煮的咖哩雞甚麼甚麼的,這種愛的傳承讓我感覺她還在我們身邊,未曾離開。
每個人所站的位置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切換角色,從領紅包、放鞭炮的小孩,變成派紅包,準備年夜飯的大人。職場生涯磨滅不少人的生活熱情,包括體能,所以年味隨著一個人的心態推移,可能更濃,可能轉淡,但無論以甚麼形式吃年夜飯,團圓的文化意義不會遺失。
在家吃熱鬧自在、出外吃省心省事,傳統和摩登都挺好。再不破除舊思維,相信越來越多人會得新年焦慮症,很怕過年。
(作者為本報高級記者)
#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