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大年18日訊)雙溪大年華團聯合會主席楊金福說,州政府最近以提升爪夷文地位為由,建議廣告招牌須附爪夷文,雖說只是建議,但已困擾華社,讓人百思不解。
他昨晚在關丹仙人海鮮酒家出席媒體之夜晚宴致詞時,這麼說。
ADVERTISEMENT

“吉打州政府期望2025年旅遊年帶來經濟效應,華團希望彆強制執行爪夷文政策,應該聽取民意,避免產生異議。”
他指出,華團多年來致力促進華社團結和發展契機,推動文化事業,和媒體有良性互動往來,也建立起密切關係。華團各項活動在媒體協助宣傳下,廣為人知,讓大眾對華團有進一步瞭解。他感謝媒體和華團保持良好關係。
4月27公祭二戰總墳
另外,楊金福指出,該會將於4月27日(星期日)上午10時主辦“公祭日治二戰總墳”活動,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活動今已進入第4年,出席人數一年比一年多,這是好現象,說明更多華裔尤其是年輕人銘記這段殘酷的歷史,並繼續傳遞下去。”
他呼籲更多年輕人響應,也籲請華團屬下45個會員組織派員致祭。根據往年出席記錄,會員組織的出席人數不盡理想,希望今年會有改變。
新民獨中籌建新宿舍
執行顧問李冠霖指出,華團是新民獨中主要贊助商,在楊金福領導下,援助款項數額也增加,不過獨中興建宿舍的經費仍缺100多萬令吉,希望華團領導及屬下會員援助,讓工程順利進行。
也是獨中董事長的他指出,興建新宿舍的經費高達1000萬令吉,目前籌獲約863萬令吉,希望華社關注與支持。他感謝華社與贊助商對獨中一路來的支持。
出席者有大年華團聯合會顧問楊漢汀、鄭金順、副主席黃順豐、李水然和張木𣚦等。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每逢這個季節,全國各地的社團紛紛進入改選期,召開大會向會員呈交“成績報告冊”,讓所有人檢視過去一年的表現。
這不僅是組織制度上的規定,更是領導層接受問責、展現透明度的重要時刻。然而,現實中,許多社團的改選卻往往流於形式,甚至淪為“照舊”模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義。
在華團華社,許多人對社團職位抱有極大的熱情,甚至到了被稱為“Gila Title”(職位狂熱症)的程度。
這種現象尤其明顯在華團、商會、宗親會、校友會等組織。許多領導者即使任期已屆滿,或因章程規定必須卸任,仍然不願意放手。
他們有些選擇繞過規則,擔任“顧問”或“名譽會長”,有些則另起爐灶,成立新的組織,繼續維持自己“會長”或“主席”的身份。
這股歪風不僅影響了組織的健康發展,也削弱了華社的凝聚力。
許多長期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將職位視為個人身分的象徵。他們習慣擁有話語權,享受被人敬仰的感覺,因此一旦卸任,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害怕失去影響力。
這種心理狀態,讓他們傾向於繼續掌權,即便組織章程明確限制任期,他們仍會想方設法延續自己的領導地位。
而除了心理因素,現實中的利益考量也是促使他們不願交棒的原因之一。儘管華團大多屬於非營利性質,但它們往往掌握著資源、人脈,甚至能帶來商業機會或政治資本。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些隱形利益才是真正的牽絆。
有人曾問:“你為什麼參與這些組織?是不是因為有‘空頭’?” 這種疑問反映出社團內長期存在的現實問題。
許多華社組織缺乏健康的權力交接文化,領導層常年由同一批人掌控,年輕一代難以晉升,導致組織缺乏新血。
當晉升空間受限時,一些原本在位的領導人乾脆另創新會,自封主席,以確保自己仍能在社交場合保持地位。
與此同時,社團的章程與制度往往存在漏洞,即使規定主席任期限制,也未必有真正的監督機制來執行。
許多領導人在卸任後,仍以“顧問”或“永久名譽會長”的身份繼續掌控組織運作,甚至影響選舉結果,讓自己信任的人接棒,以間接掌權。
一個組織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團隊合作與集體利益,而非個人光環。然而,在某些領導人的長期掌控下,組織往往變成個人舞臺,缺乏團隊決策文化。
在這情況下,一旦換領導,新接班人若無法獲得同等資源或人脈,組織便有可能迅速衰落。於是,一些人以“維持組織穩定”為由,選擇繼續連任,甚至另立門戶,確保自己仍在領導地位。
除了組織內部的問題,華社的社會文化因素也助長了“Gila Title”現象。許多人仍然習慣用頭銜來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認為擁有多個“會長”或“主席”的頭銜會更受尊重。
這種價值觀促使一些人不斷追逐職位,即使該頭銜本身已無實質影響力,仍然覺得“多一個頭銜,多一分榮耀”。
這種對職位的執念,使得許多社團變成了“頭銜製造工廠”,不斷衍生出類似的組織,造成資源浪費,甚至導致社團之間的內鬥。
要改善這個現象,首先需要加強社團章程的執行力,確保領導人能夠真正交棒,而不是以各種方式繼續掌權。
此外,選舉機制應更加透明,避免“內定人選”主導組織運作,確保真正有能力、願意付出的人可以擔任領導職務。
同時,社團也應積極培養年輕人,設立青年團,提供實習與培訓機會,讓年輕人有足夠的晉升空間,而不是等到領導層老化才來匆忙尋找接班人。
更重要的是,整個華社需要改變對職位的迷思,不應再以“頭銜”為衡量個人貢獻的唯一標準,而應更加註重實際行動與影響力。
如果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只能依靠職位來維持,那隻能說明這個職位本身已經失去真正的意義。只有當整個社團文化迴歸初心,以集體利益為先,摒棄個人主義,才能讓組織真正發揮它的價值,促進華社的團結與發展。
記得有一次,參加某組織的會員大會,主持會議的主席宣佈:“今年是改選年,為了方便大家,就‘照舊’吧!”
人在現場的我頓時傻眼,這樣的做法,真的是改選嗎?
無論一個團體的規模有多大、地位有多高,總有一天,所有的領導者都必須卸下職位。真正的貢獻,不在於頭銜,而在於卸任後,組織是否依然穩健發展,以及能讓新一代繼續發光發熱。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