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精選系列

發佈: 8:05pm 15/01/2025 514点阅

零垃圾

塑料產品

綠量

OWL

零垃圾

塑料產品

綠量

OWL

绿量 | 无塑料产品和包装 OWL杂货店提倡零垃圾

報道、攝影/劉振儀

你有没有计算过,出门购物一趟,将把多少个带回家?当中有多少个塑料产品,比如水瓶、袋子、食物容器、餐具、各种包装等,只用过一次就随手扔掉成为垃圾?

现代生产和消费已很难避免使用塑料。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全球范围,人们每分钟购买100万个塑料瓶,每年用掉的塑料袋多达5万亿个。总体而言,人们生产全部的塑料中,有一半都只是一次性用途,即使用一次后扔掉。

ADVERTISEMENT

OWL零垃圾杂货店门口竖立着告示牌,好说明店家拒绝所有一次性使用塑料产品的理念。

眼看塑料污染的问题严重,位于槟岛丹绒武雅水池路的杂货店(OWL Zero Waste Grocer),始终秉持着“零垃圾”的永续发展理念,以“无塑料产品和包装”而为人所知。

从货物运送分配、包装、上架到出售的过程,这家商店尽量把塑料产品的使用减少至零。所以,商店架子上的各种干粮食品、蔬菜、鸡蛋、日用品如洗发水、卫生棉、梳子、袋子等,也谢绝一切塑料包装。

OWL杂货店的其中一个好处是,你可以购买真正需要的份量,即便只是100克的饼干或零食都可,无需购买大批量现成包装的物品。

顾客必须自行携带容器前来,如空玻璃瓶、罐子或任何可重复使用的塑料容器走入商店,再把购买的杂货带回家,全程没有一次性使用的塑料产品。

凯蒂:完全不用塑料产品

OWL杂货店的经营者是64岁的凯蒂桑切斯(Cathie Sanchez),她来自澳洲墨尔本,通过我的第二家园计划在槟城定居已12年。

凯蒂受访时拿出她时刻放在车上或随身携带的“法宝”,都是可重复使用的容器、袋子和杯具等,方便随时使用。

她受访时说,经营这一家零垃圾商店的用意很简单,她希望为顾客提供多一个选择:在这里,你可以完全不使用塑料产品。

自带容器购物可减少浪费

走入OWL杂货店,顾客熟悉地把自行携带的容器放在秤重器上,再向店员下单购买所需的食品。比如说,顾客只需要200克的咖啡豆,店员即秤出200克的咖啡豆并磨成粉,装入容器让顾客带走。

凯蒂认为,自行携带容器购物的方式,最大的好处也在于不造成浪费。

店员秤重后把咖啡豆磨成粉,倒入洗净后重复使用的优格塑料杯内,让顾客带走。

她说,现今货物的包装方式都是大批量的,比如说,顾客只需要100克的白米,但一般零售商店现成包装的白米都1公斤、5公斤或以上。

“顾客把大批量包装的物品买回家,但我们实际不需要那么多,最后只有少量被用到,其余的货物收到过期后丢弃,造成浪费。”

OWL杂货店没有现成塑料包装的货物,而是把干货收放在大玻璃罐,待顾客下单后,依照重量秤给顾客。

她说,OWL杂货店没有现成塑料包装的货物,顾客可以购买真正需要的分量,即便100克或200克的小分量或只买一件物品都可。

备干净容器让顾客使用

若顾客忘记自行携带容器前来购物也不必担心,因为OWL杂货店里有许多可重复使用的容器。

商店后方的储存室的架子上,放着许多已清洗干净的容器,让该些需要的顾客使用。

OWL杂货店储藏室的架子上有许多洗净的容器,顾客若忘了携带容器前来购物,可免费使用这些容器。

凯蒂说,许多社区顾客理解到OWL杂货店的理念后,也会主动把清洗后的容器带来,放在该店的架子上,希望这些容器获得重复使用。这种做法也加强了该店与社区成员的关系。

她坦言,即便顾客带着塑料袋前来购物,她也不会批评或谴责,只是希望顾客可以重复使用塑料袋,而不是一次性使用后丢弃。

OWL杂货店经营数年以来,吸引许多秉持着“零垃圾”理念的志同道合者。

“但是,若有人带着一次性使用的塑料产品前来丢在店里的垃圾桶,我就会直接要求对方自行带走。”

生活贯彻“零塑料”理念

除了以“尽可减少使用塑料产品”的理念经营生意,凯蒂在生活中也贯彻这种做法,尤其坚决拒绝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品。

现成大包装的白米太多吃不完?在OWL杂货店,若你只需要300克白米,也可以照样秤重带走。

比如说,她会选择天然产品,如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如棉衣),若好好照顾,一件衣服都可穿上十多年。

她出外购物时总有一些“法宝”在身,都是可重复使用的袋子、杯具、食物容器等,以便把杂货或食物装着带回家,而拒绝店家提供的塑料袋。在无可避免拿到塑料产品时,她就会设法重复使用。

现代顾客习惯了直接买一支洗发水带回家,但在OWL杂货店,顾客必须自行携带容器到商店(或使用店里的空瓶),把这些液体倒入瓶子带回家。你愿意这样做吗?

她认为,这样的方式可让她每日减少使用塑料产品达80%。

受母亲影响爱护环境

凯蒂的理念来自于母亲的影响。基于母亲是一位环境爱护者,凯蒂从小对环境有着爱护之情。大约20岁时,她觉得世界严重失衡,环境受到破坏,便有意识地选择减少使用塑料品,尤其坚决拒绝一次性塑料产品。

她问:“我总不能一边想活得健康,却在另一边毒害地球吧?”如今世界各角落都充斥塑料产品,令她感慨人类身陷于塑料海洋中。

布制卫生棉属于可重复使用的产品,成为女性的另外一项选择。

“无论我们去到哪里都看到塑料品,只是出门一趟购物就带回满满的塑料产品。我们已活在塑料海洋里,而塑料产品慢慢地毒害着我们的环境,影响我们的健康。”

顾客一半是洋人

在槟城乃至马来西亚,零售商店提供塑料袋已是常态,使用塑料袋已是顾客理所当然的做法,提倡零垃圾的商店很难找到。

凯蒂在槟岛丹绒武雅居住期间,曾带着可重复使用的袋子和瓶子,远到吉隆坡的零垃圾商店购物,装着清洁用品、白米、面条等回来。

OWL杂货店也出售许多有机产品,包括有机面条和意粉。

发现到丹绒道光有一家零垃圾商店后,凯蒂渐渐成为该商店的熟客。但后来,该店业者选择结束营业,她觉得可惜,即决定接手经营商店,并搬迁至丹绒武雅,以OWL零垃圾杂货店之名继续经营,至今约三四年。

“比起我刚接手时期,这间商店的营业额已增长约3倍,可见零垃圾商店的理念有许多志同道合者。”

现代送礼产品注重花俏的包装,OWL杂货店则提倡简约,让顾客购买没有任何塑料包装的物件,作为圣诞节礼物。

她说,前来光顾的人有50%是洋人,另50%则是本地的中产群体。也有顾客远从威省来到丹绒武雅,一次过购买一个月的杂货。

重复使用才能减少垃圾

既然可以再循环,就可以不断购买?

凯蒂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人们不能一味想着“可以回收”而不断地购买。就如一些人以为旧衣服可以回收,就不断买新衣。

OWL杂货店的交换旧衣服角落。

她反问:“实际上,被回收的旧衣服真的拿去再循环了吗?不是的,这些旧衣服只是运到更落后的国家丢弃而已。”

对她来说,不断地再使用才能减少制造垃圾的方案。同时,不断地使用同一物件,才能让人与物件产生情感连接,而学会珍惜。

如今,OWL杂货店也在楼上的单位开设交换旧衣服角落,以积分方式让民众换取旧衣。

对一些人来说,塑料产品和包装确实为人类带来方便,但凯蒂忍不住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贪图便利而制造更多塑料垃圾。

她说:“你以为的方便,正在杀死你。”

OWL零垃圾杂货店
地址:12A,Lebuh Lembah Permai 4,11200 Tanjung Bungah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六(上午10时至傍晚6时)
联络号码:016-708 8846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6:25pm 07/05/2025 159点阅
绿量 | 顺手带走不制造垃圾 年轻志工倡导文明清明

(槟城7日讯) 每逢清明节,无数人都会前往义山扫墓祭祖,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然而,人们在缅怀先人的当儿,也伴随着大量垃圾的出现,无论是在坟墓还是骨灰塔四周,必能看到塑料瓶罐、塑料袋、食物供品,纸扎品焚烧后留下的灰烬,甚至连使用过的婴儿纸尿片也有,垃圾量之庞大让义山管理组织,每年单是在清明节期间,就必须自掏腰包为每座义山耗费数万令吉,收拾和处理民众扫墓祭祖后留下的垃圾。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尊敬祖先有很多方法,文明清明即在祭祖后还给祖先原来乾净的环境,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义山管理组织与政府多个单位,多年来积极宣导文明清明运动,令垃圾问题有所改善,但至今仍然无法达到100%效果。

为此,今年在政府的号召下,一群充满热忱的年轻人加入志工行列,在人人提着香烛纸钱、食物供品到山上扫墓祭祖时,他们却手持着夹子和垃圾袋,顶着烈日穿梭在山上小径收拾别人留下的垃圾。他们决定以行为宣导和教育民众,用汗水唤醒民众一起环保、爱护环境等一系列文明清明运动的重要性。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志工们与公冢负责人,一起提倡文明清明运动。

在槟州政府文明清明运动下,约20名年轻人成为志工,他们分别通过槟州青年发展机构、槟城和谐机构、青年委员会(JBPP)号召下,加入相关行列,并于今年4月清明节期间到峇都眼东福建公冢、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白云山公冢、大山脚福德正神墓园,收拾和清理垃圾等进行一系列宣导工作。

翁靖锶:增加垃圾桶数量可改善问题

槟州青年发展机构高级通讯官翁靖锶,是今年槟州政府推动文明清明运动下,号召年轻人加入志工行列的招集人。她本身也是志工之一。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翁靖锶说,顺手带走垃圾,是照顾环境清洁的方式之一。

她在接受《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时说,她通过槟青年发展机构召集了6人成为志工,4人为华裔,另外两人分别是巫裔友族和沙巴人,年龄介于19至44岁。

她指出,义山范围非常大,志工们难以全面清理散落在山上各处的垃圾。不过,他们的行动却悄悄影响了其他民众,成功令一些人把扫墓祭祖后的垃圾丢进垃圾桶内,妥善处理垃圾而不是随意乱丢。

她说,一些垃圾看得出是随手乱丢,但一些垃圾确实已被妥善打包,不过却被丢到山下的树下、停车场等地方,这相信是与垃圾桶数量不够,或置放地点偏远所致。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垃圾桶数量不够,或置放地点偏远,都可能是导致民众乱丢垃圾。

她认为,未来只要增加垃圾桶数量,包括置放垃圾分类桶等,这个问题必会有所改善。

顺手带走瓶罐杯子食物

翁靖锶认为,其实每个人只要有一个“顺手动作”,就能在清明拜祭先人时,也能照顾环境的清洁。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其实每个人只要有一个“顺手动作”,就能在清明拜祭先人时,也能照顾环境的清洁。

她举例说,比如用作香炉的瓶瓶罐罐或杯子,在完成拜祭仪式后,其实就可顺手带走,而不是把它留在坟墓,可能导致积水后滋生蚊虫,衍生骨头热症的隐忧。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塑料容器积水后将会滋生蚊虫,衍生骨头热症的隐忧。

她也说,民众也可以使用饭格盛装食物供品上山祭祀先人,之后再将之收拾好带下山,让供品怎样带来就怎样带走,不制造垃圾也不留垃圾。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民众拜祭后所留下的祭品,将随着时间而形成破坏环境的垃圾。

她指出,她了解一些人在扫墓后,特地在坟墓留下一些食物如糕点等,然而这些食物在日晒雨淋下最终发霉变坏,也引来野狗乌鸦等。

除了上山拾垃圾,志工们也持着标语“文明扫墓”标语,呼吁民众拜祭后把祭品带走、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到指定焚烧处进行焚烧活动等,以让清明达致文明、环保和安全这三个理想目标。

“一些人一开始会吓了一跳,以为我们在干嘛,我们唯有向他们解释,让他们了解其实清明节可以用环保的方式扫墓祭祖,爱护祖先的长眠地,也是尊敬祖先的方式。”

英旦:饭格盛食物祭拜值得鼓励

首次踏入华人墓园的大学生英旦(19岁)观察发现,一些民众使用饭格盛装食物到山上祭拜祖先,她认为这是一个环保且对环境友善的举动,值得鼓励。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英旦希望公冢内可增设垃圾桶,方便民众丢垃圾。

她说,在她捡垃圾时,墓园内散落着很多塑料瓶罐,而山上坟墓周围也缺少垃圾桶,导致垃圾四处可见,影响环境整洁。

她建议,或许可以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iodegradable Plastic)瓶罐来取代传统塑料瓶罐,同时也增加垃圾桶数量,以改善整体环境的卫生状况,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她还分享说,穆斯林到墓园扫墓时,主要是打扫清理亲人的墓地和四周环境,保持整洁。

了解华人清明文化

英旦是砂拉越大学医学系的学生,当她得知槟州青年机构正招募志工到华人墓园拾垃圾时,她便立刻报名参加,趁着假期当志工。

“如果不是这个活动,我可能没有机会踏入华人墓园,去了解华人的清明文化,并和当地人交流。”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英旦出现在华人墓园时,感受到被人注视的眼光。

她说,当她在华人墓园时,确实感受被人注视的眼光,大家或许是好奇她为何会出现在这个地方,但有人在了解她的来意后,给予称赞和肯定。

她也说,她的家人都支持她参加这项活动,只是提醒她务必要留意华人扫墓时的禁忌,避免冒犯。

翁靖锶在旁说道,英旦在拾垃圾时,如果发现一些不确定能否拾起丢掉的垃圾,例如有颜色的压墓纸等,她都会先开口询问,以示尊重。

李汉晟:可结合奖励机制分类垃圾

教育硕士研究生李汉晟认为,推行“文明清明”运动应与时俱进,例如在公冢或墓园内设置可累积积分并享有消费优惠的回收机器,这相信有助于鼓励民众进行垃圾分类,并推动资源回收与再循环,从而减少垃圾量。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李汉晟建议在公冢或墓园内设置回收机器,鼓励民众分类垃圾并进行资源回收与再循环,以减少垃圾量。

他指出,清明节期间,除了部分食物厨余,多数垃圾其实都是可回收,其中以塑料瓶罐最为常见。

他说,若能结合奖励机制,可能将会吸引民众把可回收垃圾正确分类与回收,而非直接丢入一般垃圾桶中。

“当然,增设垃圾桶同样重要,它能方便民众妥善处理垃圾,避免随手乱丢。”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虽然一些垃圾已被妥善打包,不过却被丢在坟墓一旁。

不过,他强调,民众是否具备“从源头分类垃圾”的知识是关键所在,若缺乏相关知识,再完善的设施也难以真正落实分类,最终所有垃圾仍可能一并丢入垃圾桶中,甚至乱扔。

加强教育与宣导最有效

李汉晟认为,建立奖惩制度也有助于推动文明清明的风气,例如公冢或义山的管理单位可设立罚款措施,以达到一定的阻吓效果。

然而,在所有推行方式中,他认为“教育”是成本最低且最具长期效益的方法,持续性的宣传与教育,能逐步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

“除了透过媒体宣导,学校也能加强相关教育,提醒并指导学生和家长如何实践文明扫墓。”

他举例说,例如公冢内若出现积水,可能成滋生蚊虫,进而引发骨痛热症等公共卫生问题;又例如塑料瓶罐若不妥善回收,便会成为难以分解的长期垃圾,对环境造成持久影响。

“学校可借此教育学生如何识别环境问题,并采取适当行动。”

(大北马/绿量)年轻人清明节当志工拾垃圾
李汉晟在拾垃圾时发现,多数垃圾其实都可回收,其中以塑料瓶罐最为常见。

他建议在骨灰塔或公冢内播放宣导影片,帮助民众更易理解环保理念,从而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与行为习惯。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