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8日讯)已经决定好的华小校名临时被撤换;安排好的华小创校地点却易地,多年来为华校课题奔走的资深华教工作者拿督许海明局绅,对眼前混乱局面快看不下去了!
他说,近期发生华小被改校名或易地而建的风波,或存有政党政治操作之嫌,各界应警惕,别再让这种事情重蹈覆辙,此风更不可长。
ADVERTISEMENT
他接受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访问时说,个人并不主张以商业集团或公司为华小命名,毕竟建校与发展的意义截然不同,华小是百年基业,未来发展潜力无限,需要依靠广大社会共同努力与支持。
可在建筑设施冠名感谢捐献
“当然,我们对商企出资建校的义举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为了表彰和感激他们的无私奉献,可以通过在校舍的相关建筑设施上冠名,或设立印有商企名称的石碑或凉亭等方式,铭记他们的贡献。这不仅是对商企善举的致敬,也能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样的,原本已批准在相关地点建校,那就应该依照原定计划以及根据教育需求建起来,除非是真的不合适才更换地点,而不是因为政治因素而被迫易地。”
悬崖勒马 保留原定校名
许海明强调,他并不针对任何商企集团或是政党政治人物,而是从原则角度以及正当性来评论华小被改名或易地建校的风波。
他说,华小建校及迁校本来就面对教育部单元化教育政策的诸多阻扰,如今又发生这种混乱的现象,难免给教育部官员留下不好印象,随时使到华小迁建校难度更是百上加斤。
有鉴于此,他呼吁各造别再这课题上争议了,如果校名更改一事已没有回转的余地,大家就往前看,如果还来得及悬崖勒马,就应该保留原定的校名。
“毕竟,原本以先贤来命名的校名,撤换的举动是对他们功绩的否定,非常不敬,甚至或削弱校名背后深厚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他补充道,现有的华小校名大多是沿用先贤人名、乡会或具有育人含义的校名为主,甚至也有新校舍是由相关发展商出资兴建,但并没有以发展商公司名字来命名。
10+6华小 仅剩9所
根据教总网站资料,2017年10月26日,时任教育部长拿督斯里玛哈兹尔卡力宣布政府批准增建10所新华小,以及搬迁6所微型华小至华裔人口密集区。
上述原先宣布增建的10所新华小分别是坐落在雪兰莪和柔佛各5所华小。在雪兰莪兴建的5所新华小是李莱生华小、征阳华小、敦翁毓麟华小、敦林苍佑华小,以及朱运兴华小。至于批准在柔佛兴建的5所新华小则有郭鹤尧华小、沈慕羽华小、敦李孝式华小、陈嘉庚华小,以及谢华华小。
无论如何,这过程出现了变化,其中柔佛陈嘉庚华小的建校准证,在教育部没有对外宣布的情况下,悄悄地转让给彭亨关丹中菁华小分校,以成为中菁华小二校。
这也意味着,原本宣布增建的10所新华小,只剩下9所。
校名改为企业名惹争议
而教育部近期与金务大有限公司达成共识,由后者全面出资及建设一所国小和一所华小,让“敦翁毓麟华小”已被改名至Gamuda Cove华小的事件浮上台面,再掀争议。
加上日前有报道指出,有3所华小被改名,涉及的除了有敦翁毓麟华小,还有另外2所是敦林苍祐华小和郭鹤尧华小,分别被改名为SJKC ECO WORLD和SJKC Kuek Ho Yoo @ Eco Spring,让此课题掀起更大的争论点。
其中,敦林苍祐华小的建校地点从原本的雪兰莪本查阿南(Puncak Alam)改到槟城大山脚阿尔玛,而新校地至今也还未有定案。
另外,朱运兴华小的建校工程同样是一波三折,最开始的建校地点是在雪邦县的蒲种布特拉柏迈花园,之后教育部基于当地没有需要华小的急迫性,因此把朱运兴华小建校地点改在金銮镇,如今更因为进入法庭程序以致建校工程无法进行。
促教部设单位处理华小发展
针对华小迁建校所面对的种种困局,许海明说,教育法令已阐明,华小是我国正规学校,只要教育部长批准建校或迁校计划,教育部就有义务去承担及落实建校或迁校计划,不应“法外立法”,含糊地以“全津”或“半津”的说辞推诿责任。
他说,在教育法令下,只有三类型学校,即政府学校、政府资助学校以及私立学校,而教育部所实行的“全津与半津”学校分类,是法外立法的不合理做法。
他说,本身曾遇到一名教育部官员,对方提及教育部里并没有一个专职处理华小发展的单位;因此,他促请人民代议士向教育部争取设立这个单位,以公平发展华小。
促落实制度化拨款
“这些年来,华社太辛苦了,为华小发展奔波募款,举办筹款晚宴,又鸣锣、又击鼓的。”
“希望朝野国会议员及州议员们,能花点时间研究教育法令,了解华小在教育法令里的地位,并在争取拨款时,确保华小是获得完整全额的拨款。”
他坦言,多年来华校一直面对不公平政策的困扰,而华社长期以来为支持华教不遗余力,付出了无数心血与努力,过程可谓艰辛。而这份坚持与付出也培养了华社对华教的深厚情怀与责任感。
“话说回来,人民代议士及政府官有义务及责任协助华校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落实拨款的制度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