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沙漠有一种叫做鳞叶卷柏的植物,它在极端干旱的环境里会进入干枯状态,并卷缩起来,有如一粒握紧的拳头,据说卷缩的方式可尽量减少水分的流失。
干枯的植物体很轻盈,轻到可随风而行。一卷干草就这样随着风到处旅行,寻找落脚地。
ADVERTISEMENT
无论在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停下,若继续没有水,卷柏就继续卷成一团,静静呆着,看似毫无生命迹象。
这种假死的状态也是一种智慧,因为它看起来“不开胃”,没动物想吃它,这样可提高生存的几率。
卷柏的极度干枯不是真正地死去,它只是等待一个重生的机会。在它的风滚人生中,希望总有一天滚到一个有水分的地方,或者在同一地方里待着,等到终于降雨的那一天。
有时候,卷柏甚至要等上好几年才等到水分。一旦碰到水,卷柏就会马上吸取水分,原本干枯的植物体马上被水分激活,卷缩的“四肢”也舒展开来,活成绿油油的样子,仿佛从咸鱼变成一条活鱼。
在沙漠这样的地方,卷柏的绿油油或许不持久,一旦回到干旱的季节,它就回到干枯卷缩的状态,继续等着风把它带到新地方,希望有朝一日再与水相遇,再来一次重生。
在卷柏的这一生中,这种假死又复活的状态可以重复进行多次,为它带来几个别名,比如复活草、还魂草。
我在一集纪录片看到卷柏的故事,片里还提及非洲大草原上的猴面包树,也是人称的“生命之树”。
猴面包树的数身非常巨大,可储存数千公斤的水,让它在严峻的环境里也可存活数千年。即便有人类或其他动物设法从猴面包树凿洞取水,这树也有很强的自愈能力,自我修复“伤口”。
卷柏和“生命之树”,它们的共同点是顽强的生命力。对于卷柏,更多人希望跟它一样,拥有重生的机会,重新活出有生命力的样子。
这些植物已进化出一套生存之道,在恶劣的环境里尽可延长生命,同时设法繁衍后代,确保生生不息。
植物虽然无法开口说话表达,但从它们竭力求存的行为,不难看出它们对于生命的态度。
(作者为本报高级记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跟着一群人挤上一辆双条车,踏上前往仰光的旅程。
双条车上挤满人,还有他们带上车的大包小包的行李,就连转身伸腿的空隙都没有,而车顶更是堆满了货物。
一路上会有人拦截双条车,为了乘搭这一程车,在没有多余的空隙下,他们只能一只脚踩在车沿,半个身体悬挂在外面。如果沿途上车的乘客身材瘦小,司机就会干脆直接让他们爬到车顶去。
路途颠簸,我紧紧抱着胸前的背包,半蹲半坐在狭窄的长板凳上,目光落在对面那一户祖孙三代的缅甸家庭。
一家人衣着朴素,沿途分着饼干充饥,老奶奶不时会递上零食,安抚着乘车不耐烦的小孙子,然后时而低头查看脚边那些大大小小的包裹。从他们一举一动不难看出,这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
几个小时后,我在目的地下车,那一家人再继续他们的路途。夜晚的仰光依旧热闹繁华,当下不禁感慨,我有机会以旅人的视角去体验这片土地上的日常,可对这一家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就连出国的机会都没有。
9年过去,当时的情景与心情依然深埋在心底。
缅甸因神秘而美丽。无论是走在蒲甘、仰光、曼德勒等城市的街头,还是到乌本桥、茵莱湖等著名景点,这片土地总是带有黄褐尘土色调,充满著强烈的沧桑美和一股质朴气息,令人难忘。
一些当地人的物质或许不富裕,但他们大多都是友善待人,朴实真诚,对于陌生脸孔不会过度的热情,但也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然而,长年的社会动荡,让这个拥有丰富资源的缅甸,无法真正发展起来,带来更多的是贫困、冲突、资源流失,可以感受到的是大家只能各自为了生活求生,而近年来更因诈骗园区的猖狂,现在的缅甸已经令人闻之色变。
如今一场强震重创了缅甸,相信无数人可能已经被推向绝境。就像当年双条车上的那一家人,如果他们不幸遭遇了地震的苦难,那他们的命运是否还会有翻身的可能?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祈愿这个美丽的国度能够在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早日重生。
(另:祝愿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泄露爆炸事故伤者早日康复,愿大家都能保持坚强,渡过难关。)
(作者为本报记者)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