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退休了!杨来福老师,谢谢您在我的生命中出现!
2004年3月的某一天,中华中学时任学生事务副校长周逢源“静悄悄”地完成使命退下职场,连欢送仪式也没有,那天也由始至终不见人影。
ADVERTISEMENT
同年8月,一名年约四十出头的教师突然现身,中华时任校长刘德坚向全校介绍对方是新上任的学生事务副校长杨来福。当时我们对这位再次回到中华服务的师长并不熟悉,但也发现他上任后立即着手进行改革,推动不少计划。
一听到“学生事务”,大家就明白他肯定会加强学校纪律管理。那时期,中华中学的纪律仍有待提升。此外,从校歌的演唱中便可看出,他亦是中华中学的校友,全校学生也因此对他有某些情感。
我们曾在周会后被他留下来练习校歌,他坚定地说:“唱不好,就继续唱,直到唱好为止。”
有一次,学长突然敲门叫道:“副校长要找邱文才”,因为我的名字是武才,而非“文才”,所以就没多加理会。结果后来杨副校长亲自上来班上看着我问道:“你不是叫文才?”
原来他直译我的英文名,以为是“文才”。不过,说真的,那时候自己也吓破了胆,毕竟,学生事务副校长亲自找上门,莫非是犯了校规?
庆幸那时并非什么大事,只是,我与杨来福老师的缘分正是在那段时间结下的。他堪称我生命中的伯乐,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引路人。若没有他的培养,或许就没有如今在活动中勇敢自信的邱武才。
无论是推动卫生服务团(L.P.K.S.)、毕业刊筹委会,还是策划叙别谢师宴等活动,都是他一步步带领我们实现的。他总是对我们说,会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完成这些任务,正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中四年末,我们这一班成绩平平,学业上并不出众,结果竟然跑去办公室找杨来福老师,表达希望他能在中五教授我们华文的心愿。他毫不犹豫地表示会尽力安排。果然,到了中五,他兑现了承诺,担任我班的华文老师。
一大批同学都希望他教华文,虽然有时因公务繁忙,不能时常到班上授课,但每次他来上课时,总能带领我们穿越中国各个朝代,甚至跳脱课本之外的华文知识。正因为他的传授,让我喜欢上华文。
毕业后,我想筹办一个生活营,便回到母校向杨老师请教。他不仅给予我鼓励,还积极帮我联系董事部申请借用场地、招募营员、筹措资金,不遗余力。他的全力支持与协助,成为我创办“突破自我营友会”这组织的背后最大推手。
踏入职场后,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会回到学校找他倾诉。他总是耐心倾听,并给予忠告和提醒,每次都如醍醐灌顶般,让我重新充满力量,继续前行。无论是家里父母的争吵、经济上的困难、组织内部的纷争,或是工作上的困扰,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听我诉说心底的烦恼。
还记得2018年,我邀请杨老师为我的书写序,他却反过来建议并安排我在学校的教师节上推介我的第一本书《青年武才》。当时我感到十分错愕,从未想过自己能出版书籍,更没想到会在母校、在所有老师和学生面前介绍自己的著作。那时他在序文写道:“能为自己的学生写序文是件高兴的事。学生有成就,是每一位老师的喜事,只因为我们都希望学生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此刻回想,其实他大可以不必理会我这个毕业多年的校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的付出与贡献早已超越我们能够想象的界限。特别是在我父亲离世后,他更是成了我倾诉心事的对象,每次,他都如同父亲般给予我建议与提醒。
不知不觉间,20年悄然过去。从学生事务副校长一步一脚印走到校长的岗位,我始终相信,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学生好、为了学校好。今年,他终于完成个人的使命,光荣退休。我由衷地献上最真挚的祝福,也希望恩师能好好善用自己的时间,去实现自己未竟的心愿,比如继续进修中文,追求他一直以来的热爱。
谢谢老师在我生命中走过,您的陪伴与指引让我的人生增添了无数精彩。因为有您,所以有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社团服务多年,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华团文化,真的只是吃吃喝喝吗?”
确实,我们常见到华团举办各式各样的宴会、庆典,特别是有人赞助桌席时,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寒暄、敬酒,场面热闹非凡。但当一次又一次的宴会变成例行公事,甚至成为某些人参与华团的唯一动力时,我们不禁要问:“华团的价值,仅限于此吗?”
有时候,社团之间为了“应酬”而互相买桌,结果抵消之下,完全没有实际收益。更甚者,宴会上台致词的贵宾仍是千篇一律的老调重弹,缺乏新意和实质内容,导致这些活动逐渐变成例行公事,失去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述前阵子广东暨汀州会馆团拜上,该会会长说,会馆若要传承下去,不能只靠“吃吃喝喝”的活动。自他上任后一直强调改革,会馆不能够一味只是举办春祭和秋祭文化活动,也不能只靠老人家参与。
他强调,会馆总有一天会“不见”的,就如广汀会馆以前有19个属会,后来失去了花县会馆,如今只有18个,所以若会馆懂得与时并进,举办更多元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就不会青黄不接。
要让华团摆脱一成不变的模式,关键在于创新活动内容、提升组织价值,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几项建议。
例如,应减少形式化的宴会,增加更具实际效益的活动。即使需要举办宴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或社会领袖,共同进行深度研讨与对话,让参与者真正有所收获。
宴会也可以有多方向去设计,比如让慈善与公益结合,将宴会改为募款餐会、义卖晚宴等形式,让社团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展现华团对社会的贡献。
当然,改革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更不能单靠会长一人去推动,而是需要整个团队前进及互相扶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至于要避免青黄不接,可以成立青年团。而既然要成立,就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与发挥空间。如果处处设限、畏首畏尾,那倒不如不成立。
此外,无论所参与的组织是百年家庙还是其他单位,我们可以顺应时代变迁,融合新时代青年的思维,举办更具现代感的活动,如中秋或冬至文化嘉年华、专题讲座、跨行业交流等,让年轻人感受到社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
同时,也可以推出导师制度,让资深前辈与年轻一代结对交流,传承经验、分享资源,而不是仅仅在饭桌上认识、喝酒应酬。
一名社团领袖曾与我分享,华社要实现更大进步,必须加强跨界合作,打破华团内部的“内循环”。所谓“内循环”,指的是许多华团活动往往仅局限于华社内部,缺乏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企业界甚至国际社群建立联系,导致影响力受限,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例行公事化”,例如周年庆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主题缺乏创新。若要推动改革,不必拘泥于每年举办周年庆,而是可以改为三年或五年一次,以减少资源消耗。
此外,华团可以联合不同籍贯的团体,共同推动文化活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应局限自己在一个小圈子,而应主动走出去,借力打力地创造更多共享平台及资源的机会。
传统华团往往局限于自身圈子,然而,要提升影响力,华团应主动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及企业界合作,推动多元交流,提升华团的社会价值。
因此,华团的核心价值不应仅停留在“吃吃喝喝”,而是要成为凝聚华社、团结华人、支持华校,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
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及让前辈们接受与支持,这种积极求变的行为肯定可以为华团打破传统框架,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迎来更具活力的未来。
当然,说到最后,华团的领导者有没有这种勇气去放手一搏呢?
(作者为星洲媒体北马业务经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