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放学后,我正想去浴室冲凉,恰好发现地上有玩具,捡起来要放在橱柜时,大宝把我叫住了。
她拿着一个红色的气球来到我面前说:“妈,你看,我们刚才轻轻刺了这个气球都没有破呢。”
ADVERTISEMENT
“你干嘛要刺气球?这个气球如果刺破了,我是吹不回的。”当时的我,油垢满面,且烈日下接送孩子回家,早已汗流浃背,热得受不了。
“我们刺了很多次都没有破,很厉害哦。”大宝天真地说。
“你刺破怎么办?你有想过,气球破了,就没得玩吗?”我很不解地回应。
“我是和你说,这气球没有破。不要和你说了。”大宝就抱着气球离开了。
我们就仿佛鸭子听雷,彼此都需要冷静的空间,大宝去客厅了,我也直接进浴室。
冲好凉,烦躁和油垢同时被肥皂冲走了,头脑清醒了。我试图回想和女儿不欢而散的对话。
孩子和我分享,气球虽然被刺了很多次,竟然没破。这是她觉得很神奇的发现,结果,我这个神经大条的妈妈放错重点,反问她干嘛要刺破?此时,大宝依然天真地想和我解释,他们轻轻地刺入而已。但是,做妈妈的得寸进尺,继续以后果来教训孩子。
从小孩的角度,原本只是想和妈妈分享,气球不会轻易被刺破,但是妈妈却没能理解,还要说教,真无趣。
原来是这样。厘清好事情,我坐在客厅的沙发,叫大宝来一起坐。
“刚才我语气不好。对不起。”我和大宝抱歉。
“没关系,妈妈,你看气球真的没有破。而且,我们只是轻轻刺,没有很大力。”
“喔喔,是这样喔,我刚刚那么激动,是因为妈妈不会吹气球。我担心如果气球破了,你们就没的玩气球了。”
“这气球很厚的,你看,气球都好好的。”说毕,大宝就依偎在我的怀抱。我抱着她,一起笑了。
隔天我陪大宝吃午餐谈天,小宝一脸内疚的眼神来找我。他手上拿着一个破了的红气球,有了昨天的经验,这次我异常冷静。
“气球破了,你很难过吗?”
他点点头,“我怕妈妈生气。”
“你怎么弄破的?”我摸着他的头。
“不小心用笔弄破的。”
“没关系。气球破了,就没有得玩了。下次不要刺破了哦。”
他点点头,抱着我。
在教养的路上,我常常以谨慎和后果为前提,而忽略了孩子想表达发现新事物的小快乐。谢谢孩子们的天真,让我放下为母的拘谨,唤回日常生活中的乐趣,同时领悟到尽管东西弄坏了有可惜,但孩子们理解到刺破气球的后果,这就是一堂宝贵的课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把孩子们送去学校后,时间约七点半,我在想着要去咖啡厅看海景用餐,还是回家吃了,准备午餐,才出来采购?
虽然包包里早已装着早餐,但我想了想,还是往家的方向驶去。孩子们的学校离住家很近,开车只需十分钟。
回到家,我把包包里的白色便当盒取出,先去厨房泡一杯甜菜根麦片。加了甜菜根的粉红热饮,色泽迷人,好暖肚。我坐在餐桌上,开始吃早餐。
今天的早餐是大宝最爱的法式吐司,将前天做的麦片吐司,泡在加了牛奶的蛋液,在锅子煎一煎,就有诱人的香味了,连坚持只吃巧克力面包的小宝也买单。
法式吐司外脆内软,即使不沾蜂蜜,也很好吃。早餐吃完后,我坐在灰色的沙发上,看着窗外的蓝天,心头有一丝撇不去的纳闷感。
小宝今年五岁,本来就是调皮活泼的孩子,最近他总是把“干嘛”挂在嘴边,听了几天,我都快受不了。
“干嘛啦你?”
“干嘛要这样?干嘛干嘛!”
无论是善意提醒,还是严肃的对话,他都毫不客气地回应“干嘛”,事后还要吐舌头扮鬼脸。我曾和他认真说,干嘛这两个字很粗鲁,听者不爽,要么就以“为什么”来取代,要么就不说。
当然,我的话没有被他听进去。
几天前,他把纸张散落在桌上,地上,看到家里乱糟糟,我强忍心中的不爽,请他清理。他不屑地回复干嘛啦,继续沉醉在自己的世界,直到睡前还无动于衷。
我加重语气,指示他清理才能进房。他瞪着我说,说“干嘛啦你”。
“别再和我说干嘛!干嘛干嘛!难听到爆!再不收拾,就要罚站!”我几乎咆哮。
他这才乖乖地收拾,事情总算告一段落。
绕在心头的烦躁赶不走,还是动动手做菜,要是再听到那两个字,见机行事好了。
中午,接孩子们回家,一如往常,小宝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干嘛啦”再次登场。
“干嘛你?干嘛干嘛!不要讲话了!”
“你干嘛骂人?你干嘛?你到底要干嘛!”我忍无可忍,以牙还牙,反正好说也没用,以“干嘛”回应他,让他感觉一下,听到这话的感受。
我们就这样,“干嘛”对方数回合,气得脸热乎乎,彼此不让步。
大宝看情势不对劲,她过来轻轻拍我的后背,说:“妈妈,下次弟弟如果说干嘛,你试试看不要理他。让他自己说就好了。等他冷静下来,我写一封信给他,他一定会找你念信,这样你们就会好回了。”
大宝善解人意,总是在我情绪卡关时,说出温暖的话。我用力点点头,衷心感谢她的点子。
果然,当我不给任何反应,小宝的干嘛出场次数,逐渐减少了。平日,载送他们上学的途中,我也绞尽脑汁,以故事包装“干嘛”的道理,小宝也慢慢理解,干嘛很粗俗。当他要说那两个字,我立刻请他说“为什么”。
“干嘛啦干嘛”,也许还会持续多一些日子,但没关系,我有的是耐性和坚持。当他听我重复了数百次的“为什么”,会被母亲的用心良苦感化?我相信,这一天将会到来。
(作者为前旅游顾问)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