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都經歷過孩子在夜晚發燒、哭鬧的過程,尤其是在嬰兒時期,由於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適,他們通常會通過長時間的哭鬧來釋放疼痛和不安。
耳痛在嬰兒中是一種強烈而持續的不適感,導致他們可能會反覆抓耳、拒絕進食,甚至難以入睡。對於父母而言,這種哭鬧不僅難以安撫,還會增加他們的焦慮和擔憂,尤其是在不清楚病因的情況下更為困惑和無助。
ADVERTISEMENT
上週,小兒專科同事把一位11個月大的嬰兒轉診與我共同治療,原因是這位小寶寶一直高燒不退,並且哭鬧不止,已經過檢查身體其他部位未發現異常,因此醫生懷疑可能是患上中耳炎,他觀察了寶寶的耳朵,發現耳道被耳屎堵住,便讓我來進行耳朵的治療。
在清除耳道內的耳屎後,我發現寶寶的耳膜紅腫,並且耳膜後可見膿液,因此確認寶寶確實患上了急性中耳炎。於是我們開始了藥物治療,如抗生素、耳滴、鼻滴等,以讓寶寶退燒和減少發炎的情況。
但是用藥4天后寶寶依然高燒不退,於是我提議讓寶寶進行耳膜置管術,就是在耳膜上放置一根小管,以幫助中耳的正常排液和通氣。媽媽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寶寶辛苦了那麼多天,於是立即同意了手術。手術非常成功,寶寶終於退燒,留院觀察多兩天就出院了。
咽鼓管阻塞是引發急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咽鼓管是連接中耳和鼻咽部(鼻腔後部與咽喉的交界處)的一條小管道,它的主要作用是調節中耳與外界的氣壓平衡,並排出中耳內的分泌物。當咽鼓管正常通暢時,中耳內外氣壓平衡,保持中耳健康。
但在感冒、過敏、鼻竇炎或鼻腔感染時,咽鼓管可能會發生堵塞或腫脹,導致中耳無法正常排出分泌物,也不能平衡中耳與外界的氣壓。這種情況會讓中耳積液,形成適合細菌和病毒繁殖的環境,導致中耳炎。尤其是小孩的咽鼓管較短、角度更平,使得液體更容易積聚,因而更容易發生急性中耳炎。
成人的咽鼓管較長並呈一定角度,所以不容易積液,再加上身體抵抗力較高,所以相對的會比較沒那麼容易患上急性中耳炎。但是吸菸、過度飲酒等生活方式是成年人患上中耳炎的因素之一,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先檢查病人的鼻咽,以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性。
雖然很多人會說中耳炎不是太嚴重的病,但是若是置之不理,病情可能會惡化,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比如聽力下降、耳膜穿孔、面癱、腦膜炎等。所以千萬不要耽誤中耳炎的治療,越早治療,可能只是用藥就能完全康復。
我常囑咐病人一旦有感冒或鼻竇發炎,一定要用藥,若讓情況持續,可能會導致急性中耳炎。
對於嬰幼兒,特別是在6個月以下的寶寶,家長要注意避免平躺餵奶。平躺餵奶會增加細菌流入咽鼓管,因而提高患上中耳炎的風險。採用半坐姿餵奶可以減少這種風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