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各行各业都不难看到由女性担纲的企业,全能教育机构(The Wonders Education)创办人马嫣苓(37岁)就是其中之一。她不畏惧在仍是以男性主导的商业环境中寻求突围,反之以女性教育企业家的定位自居,放眼在教学路上走得更广、长远。
10年前,马嫣苓创办了全能教育机构,在威南新邦安拔一座商业大楼开设补习中心教书,当地许多学生都曾到过那里补习。
ADVERTISEMENT
父母的爱开拓更美好人生
这名不甘平凡的女性企业家,认为原生家庭的家境不是阻挡她成功的绊脚石,而是为她开拓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母亲的佛教教义和温柔,为我的人格思想奠下了美化的基础;我的父亲学历不高,不谙华语但为我们自学华语,坚持让我们讲标准的华语。”
“他也不会英语,却用捡来的英语课本和卡带,教会了我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她说,父亲用心良苦,教她用独自大声朗读的方式,成功改善她早年口吃的问题,让她今日能够站上舞台,不惧目光对她的投射,甚至也在讲演赛中夺奖。

她认为父母亲一点都不平凡,身为让他们骄傲的女儿,秉承着她对他们的爱与责任,造就了今天小小的她,是爱推动了她去迈向更美好的人生。
回顾过去,无论是为了撑起家里的半边天而辍学,还是为了那一份骨气和不甘,她都没有后悔自己当初做的决定。

她帮助妹妹完成学业,而自己则在今年8月在马来西亚开放大学完成了教育系硕士学位。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没有所谓的先后排序,只要是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跑到自己想要的终点。”
加入青商会打开格局
马嫣苓加入了槟州中华总商会青商团后,她认为商会的氛围带给了她全新的想法。


以前,她的梦想只是开设一家小店教书补习,因为她认为一旦生意规模变大之后,可能就无法以学生为中心,但自从加入青商团之后,她的想法却不一样了。
她认为,其实她可以通过补习班这个平台,将本身对教育的一套想法转化为现实,让大家知道教育并非局限在课本,反而是可以有好玩的一面。
这也是为什么她不仅以教育工作者自居,也把自己摆在教育企业家的定位上。

教育工作者与企业家双重身分的结合,反而更能令一个人有所作为,因为受惠的群体也将不局限于部分地方的学生而已。
槟中总青商团成功改变她的想法,也让她开拓视野,发现外面的世界。
鼓励女企业家入会
“这是很重要的,我非常鼓励女性企业家加入青商团,从中去看到外面的世界。”

她也说,青商团能够让她接触不同领域的人士,互相交流获益匪浅,也能从中找到相同频率的朋友。
2019年,她由槟州中华总商会青商团团长李烔良引荐加入青商团,并获得后者提拔她成为第二任女青组组长。

隶属槟中总青商团的国际讲演会于2020年创办,她是该会的创会会长,现为槟中总青商团国际讲演会小组顾问。
给学生情绪价值 翻转人生
马嫣苓拥有教学的天赋,丰富的工作和创业经验,让她在2014年她创办全能教育机构,10年来已累积约千名上门补习的学生。

她也在中心内亲自教授马来文和历史科目,至大马教育文凭的阶段。
小时候不愉快的经历并没有打倒她,反而是令她更懂得关怀他人,为他们提供情绪价值。

她会适当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必要时为他们提供情绪价值,也曾经改变一个小男生的成绩,翻转他的人生。
“有一个小男生,刚来补习班的时候,独自坐在班上的角落,眼神闪烁,不敢正眼看人,安静又不自信。”

看在马嫣苓的眼里,知道这个小男生必然不会得到其他人的关注。
赞美鼓励改变学生
某天,这个小男生做对一件事,她就马上给予称赞,听到赞美的小男生,立刻抬起头看了她一眼,之后又马上闪避她的眼神。

“后来,我发现他出现改变,会花心思在功课上,上课时改坐在班上的最前排,专心听课。”这些举动令她感动不已。
她说,小男生的成绩也出现很大的变化,大马教育文凭还拿下8个A。
“我只是他生命中的过客,但我相信我给过他的鼓励带给了他正面的影响,不过,不需要你记得或感激我,因为我只要你成功。”

赋予情感价值 更懂消费者
马嫣苓认为女性创业的优势在于女性的细腻以及共情能力,更懂得消费群体的情绪与期待,在打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上的情感价值,更胜男性一筹。但是她强调,宽容不等于妥协。妥协并不能达到共赢,可是共情可以。
随着两性权益逐渐追平,她认为,未来下一代将可逐渐摆脱父权社会,女性可以从狭缝中挤出头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对她来说,女性自身可以先做好准备,迎接机会的到来,她会继续在青商团执委会内成为其中一个担任要职的女性成员,并且相信未来女性无论在商业或各领域内,都会备受尊重和发光发热。
一个让你拓展人脉,开阔视野的平台,你,还在等什么?
只要你介于18至45岁,喜欢群体生活,挑战新事物,乐于和不同领域的人相互切磋学习,这里就像是百科全书、小红书、脸书,上千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会员与你同在!
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再创辉煌,再造世纪,共同迈向更高峰!
槟中总青商团,欢迎你!若要获取更多详情,请联系我们(04-250 4050)或电邮至pccc@pccc.org.my询问加入详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第一次尝试制作zine,也称为独立志。对于排版也喜欢排出不同奇怪样式的编辑而言,一开始是带着开心和期待的,因为能接触不同的东西。但坦白而言,因为第一次,所以太多的细节都还没摸透,都需要向设计师和印刷厂来来回回地讨教,索取一些建议,那瞬间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废物编辑”(笑)。虽然最后作者改变想法,更想以书本的规格形式制作而不采用zine的方式,但也在过程中收获很多。
每一次制书的焦头烂额,其实都可以是一种新的体验和学习,能知道更多未知的领域。例如需要用100gsm的纸质,图文书上的图在背面那页时,才不会显得特别“透”。原来不同的纸有不同的名字。封面会有一种纸,内页也有另一种纸;彩色印刷的时候,需要填写excel档给印刷厂。有次因为书眉直排,印刷厂说没有裁切或“出血”(编按:出血是指印刷品预计会被裁切掉的边缘空间),没办法印刷之类的,那时候看不明白信息,于是拨电和印刷厂沟通,后来才明白对方的意思,也就顺利解决了。
有些坚持是必要的
之前去过香港独立书店艺鹄和其他书店,免费取阅了一两份类似zine的刊物。虽然这样,但因为很多东西都需要亲自动手,才能明白过程的艰难与细节,对zine的制作依然感到疑惑。但那时候和设计师、印刷厂沟通下来,逐渐把该定下的事情都定下了,也落下了心头的大石。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在Wisma Central有一家专卖zine的独立书店——TOKOSUE Indie Book Store,于是想说不如也去看看好了,说不定能看到一些不同类型的zine。那是第一次走进Wisma Central,但发现那里好像没有手扶梯和电梯(也可能有,只是我没有找到),就是沿着好几层的楼梯,来到level 2,看到了那家书店,TOKOSUE。店内除了售卖zine,还有一些书籍(也有少数中文书籍,但英文书籍偏多)、手作品、笔记本、Sketchbook等,好像也有一些创作者寄卖的作品,zine的类型和尺寸也各式各样,是满有趣的一家书店。
原以为编辑只是在办公室润稿、校对,偶尔客串一下,和作者打交道而已。但原来不只是“这样而已”。那时候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进印刷厂参观,第一次看到厚厚一叠的纸,经历装订的过程。看到纸张在印刷机器上来来回回地印刷,每个瞬间都让我觉得满新奇的,原来编辑还可以去看看自己编辑的书正在做好的过程。就如一开始拿到proof(书样)的时候,其实不知从何下手,但后来proof上面出现了很多的修改痕迹,那些痕迹也可以证明编辑有在认真看待和校对(不是)。
第一次和设计师沟通,也是带着未知的状态。编辑除了与设计师沟通,还会与印刷、作者等沟通。偶尔好几次的沟通下来,都会觉得少许的疲惫,因为那可能是一些自己未知的领域,对方也可能不大听得懂自己的表达,那时候便会想:不如我直接放弃沟通,以他们的想法实行就好。但后来发现有些坚持是必要的,虽然你不知道坚持的利与弊,但你知道你在为了什么而坚持。
这让我回忆起和设计师讨论的一个小小过程,可能认为视觉效果是最能呈现和传达,同时也是最省时的一种方式。因为在这什么都讲速度的时代,人们好像都没有时间停下来,去认真地看或是感受。后来发现,有时候只有视觉效果而没有文字解释,还是会显得空白,不是设计空白,而是没办法让人从中了解。
书依然是有趣和珍贵的物品。几页纸也能是一本书,前提是内容和创作者的初衷是往对的方向出发的。书可以是正经的,具有厚实的内容、文学性的靠近,也可以是小巧可爱、有趣好玩的,不同的书可以带不同的读者去到不同的地方。而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私心、偏爱的书本类型,只要选适合自己的书本,那便不至于会打破“秩序”。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