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槟城10日讯)来自槟城的华裔单身男子林明德(63岁)疑因病痛缠身想不开,在车内吸废气自杀,其遗体于今午被民众发现。
有民众于今午12时许在登嘉楼路新来来饮食中心后方的露天停车场,发现一名男子在司机座位上看似不省人事后报警,才揭发这起事件。
ADVERTISEMENT
死者林明德生前与家人居住在该停车场对面的住宅区。其家属得知此事后马上前来查看情况,也协助把死者遗体从汽车移出。
死者家属吴春杰 (30岁)在现场受访时说,死者是他的舅公,曾在工地担任督工,大约两年前因脊椎骨问题导致行动不便,需要依赖拐杖行走,因此退休。
他今早7时许返家时发现舅公已出门,于是问起婆婆关于舅公的去向,但婆婆也不清楚。当时,他以为舅公只是外出用餐或看医生,未多加理会。没想到家人在中午收到通知,得知舅公自杀的消息。
他说,舅公原定在下周一到槟城中央医院复诊以进行脊椎骨X光扫描,等候院方排期动手术。同时,舅公在过去数日显得沈默寡言,没有跟他们家人说话,行为有点可疑,没想到舅公会想不开。
警方接获投报后派员到场调查,证实死者死因无可疑,排除此案涉及刑事成分,将列猝死案处理。死者遗体已被送往槟城中央医院太平间待进行解剖。


请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任何人若有解不开的心结,请联络心灵扶助协会(Befrienders)03-7627 2929(24小时热线)/ http://www.befrienders.org.my;
马来西亚博爱辅导中心
Agape Counselling Center Malaysia
辅导热线: 03-7785 5955 / 7781 0800
http://www.agape.org.my;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
Life Line Association Malaysia
辅导热线:03-42657995
www.lifeline.org.my。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我们希望教会孩子分辨的,不只是“不对/不能做”清单中罗列的行为,也包括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与价值意涵。
霸凌、性骚扰、乃至自杀一直是隐藏在校园中的危机。发生时,我们可以成为事件的旁观者。但是,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家长,我们一样可以拥有更积极的作为。即使这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都应该视为一次机会教育,让孩子从中学习。
这不仅限于上述提及的事件,假新闻、社区议题、能力与成绩收获的公平性,乃至充满争议的选举与族群关系,样样都可以是机会教育的好教材。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机会教育并不需要去追踪各种网络似是而非的贴文与流言蜚语,也能够很好地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成长。
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只要我们能够链接到网络云端,就能直接或间接收到人工智能技术送出的内容与结果。尽管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对于如何更好地分辩核实这些内容与结果,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几乎都做不到,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
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有图有真相”的世界,图像深伪(deep fake)技术冲撞着我们既有的道德伦理界限。从一本正经的AI新闻主播,到移花接木乃至无中生有的深伪技术,人生智能生成的图像毫无止尽地轰炸着我们的感官视觉。我们须要教会孩子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必须主动地判断信息内容的真伪。
近期风靡利用这一技术,将照片转换成日本吉卜力动画风格的照片。在使用这类AI技术生成某个内容时,我们有可能忽略了它会产生的后果,以及这些后果对他人的影响。生成吉卜力动画风格的照片或许是对大师宫崎峻致敬,但也可能是侵犯版权。移花接木不仅侵犯了隐私,也严重贬损他人的人格。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个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以及其背后的蕴含,正是我们能够教会孩子的一种能力素养。
长期以来,性骚扰一直是校园与职场中被讨论的问题。迟至2022年,马来西亚才正式拥有了《反性骚扰法令》,在体制与处理机制方面仍有许多改进与提升的空间。但在教育环节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远远不足。孩子透过网络接收到的不正确与不良信息内容,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他们在课堂获取的正确知识,也远超出老师提供的心理辅导。
我们希望教会孩子分辨的,不只是“不对/不能做”清单中罗列的行为,也包括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与价值意涵。我们对待他人的言语与行为方式,反映了我们自身的一种态度。对自己、对他人的人格与身体的尊重,应该是教育的核心。
在这方面,家长借由与孩子的互动,帮助孩子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也给予孩子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能够发挥一样好的教育效果。
许多研究指出,校园暴力与霸凌事件背后的起因,正是由于缺乏同理心的缘故。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一种站在对方的处境立场中思考与感同身受的能力。同理心不仅仅展现在与同侪之间的互动关系中,也展现在与其他人,包括与家庭成员、长辈亲友、乃至陌生人的接触中。引导孩子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同理心的思考,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莫切认为这类事件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没有发生在孩子的校园内,而就当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人天生就会处理与面对任何的困境,说出自己的遭遇。
每一次的机会教育,都是帮助孩子演练如何面对困境。这也不是说,和孩子讨论过类似的话题之后,孩子就会习得且一辈子拥有这样的能力。若不时时演练,这种觉察的能力也会丧失敏锐度。每一次的机会教育,都是一个让孩子成长的素材,让孩子时时觉察任何潜伏的危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