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发布: 8:05pm 09/10/2024

ESG

双威嘉年华广场

绿量

低碳购物

ESG

双威嘉年华广场

绿量

低碳购物

绿量 | 双威嘉年华广场贯彻ESG 引领绿色低碳购物体验

报道/黄梓清
图/双威嘉年华广场提供

购物中心作为人们生活的聚集地,植入环保理念,不仅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自身做好环保的同时,也进一步灌输消费者环保理念,让消费者在日常购物消费体验中,感受到自身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诗不朗再也作为槟州其中一个著名的商场,随着新翼楼于2022年6月投入运营,已打造出更绿色环保的购物体验,完成绿色转型,通过各项环保措施引导租户和民众,推动消费领域更加环保低碳。

ADVERTISEMENT

双威嘉年华广场坚守 保护环境

该广场广场总经理蔡文友指出,该广场是根据双威集团所设下的方针,即优先考虑整体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在每个阶段都坚守这项承诺,以保护环境。

双威嘉年华广场职员走入乡区,参与植树活动,推动环保。

他说,该广场从建设阶段,到租赁商店给租户,都将环保理念贯彻其中。不仅是新翼楼,目前翻新的旧翼楼,都使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来建造,通过使用对环境友好的替代材料,如可回收原料,以减少材料生产中所产生的碳足迹,并确保了最终产品的耐久性。

“所有新入驻或搬到新翼楼的商店,皆采用环保油漆和100%的LED灯,当然,除了这些实体建筑上的环保,该广场也通过各项措施,以灌输及推动环保理念。”

每个月首个星期日,双威嘉年华广场都会配合威省市政厅在托达路举行无车日活动。(档案照)

他说,该广场新翼是区域内首获绿色标志超金评级的商场之一,通过节能(包括空调、电灯和减少外部热量)、减少用水量、利用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和绿色建筑材料等等,让广场荣获绿色建筑认证。

他说,各项环保措施,也成功让本广场在第7届马来西亚购物中心协会(PPK)颁奖礼上,在“最佳可持续性发展实践类别”中获得金奖,这也有赖于租户和民众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的成果。

蔡文友:回收厨余做得最好

蔡文友说,双威嘉年华广场严格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多废料的产生,并对废料进行循环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丢进垃圾填埋场。

双威嘉年华广场自费聘请员工收集厨余。

他说,从2022年7月开始至今,该广场皆会向饮食业租客推广回收厨余,据今年8月份的最新数据,该广场共在一个月内回收21公吨的厨余。

他说,该广场提供厨余回收桶给每一个租户,不仅自费聘请员工负责处理这些厨余,还付费安排交通载送到负责公司,将厨余转化为有用资源。

每个餐馆及食物摊位租户,都响应回收厨余。

“广场内共102家餐馆和食物摊位,纷纷响应回收厨余的措施,在这方面,本广场也是槟州做得最好的商场。”

少送40%垃圾到填埋场

通过垃圾源头分类措施,双威嘉年华广场已成功减少40%的垃圾到垃圾填埋场,通过正确方式处理废物,也有助于延长垃圾填埋场的寿命。

蔡文友说,该广场在今年8月份,共收集到52公吨(包括21公吨厨余)的回收物,并聘请员工进行垃圾分类,即纸皮、塑料及铁制物品等,再让负责公司进行回收。

双威嘉年华广场参与饮料盒回收计划,每个月成功回收逾300公斤的饮料盒。

“对于广场而言,对某些有价值的垃圾进行回收,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符合政府推动的环保政策,因此,每当新的租户入驻时,该广场都会教育他们如何进行分类,好让后续分类工作顺利进行。”

月收300kg饮料盒制建材

回收的饮料纸盒,其实可用作建筑材料,双威嘉年华广场自今年3月,便与威省市政厅、利乐包装公司及大马雀巢公司联合推动饮料盒回收计划(CAREton),平均每个月成功回收逾300公斤的饮料盒。

现任威省市长巴德鲁(右一),于今年3月以市政厅秘书身分,到双威嘉年华广场推动饮料盒回收计划。右二是蔡文友。

蔡文友说,参与该项计划,旨在支持上述机构的宗旨,即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遭受天灾重创房屋的受害者,以及损坏的原住民房屋,协助他们重建家园。

“环保,从长远来看,是商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本广场愿意与地方政府和其他公司携手履行社会企业责任,以回馈社会。”

只要能回收的资源,都会进行分类。

他说,该广场作为饮料盒回收计划,在威省区其中一个回收站点,获得民众正面反应,带动社区民众,提升环保理念、意识和知识。

此外,他说,该广场也与威省市政厅配合,每月首个星期日,在广场后方的诗不朗再也托达路,举行威省市政厅无车日活动,除了可以环保,还可以提升威省市民的活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3:05am 27/03/2025
绿量 | 从30人团队变唯一义工 林耀泰坚守回收中心

大山脚南美园巴刹后方,几乎每天可以看到一个长者,坐在资源回收中心前处理各种回收物品,表面上像个“拾荒老人”,谁又料到他已经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己经超过20年,更没有从变卖回收物品中收取分文。

从资源回收累积经验学会废料分类

今年76岁的林耀泰既是南美园第二及第三期资源回收中心的负责人,也是现存唯一的义工。2003年,当时的威省市政局正在推动环保醒觉,鼓励各个社区设立资源回收中心,住在南美园的林耀泰恰好是睦邻计划的理事,就与二三十名居民在睦邻计划会所后联手设立资源回收中心。

南美园第二及第三期资源回收中心设在一座大约500平方尺的建筑物里。

可惜的是,威省市政局没有提供妥善的培训课程,大家都不懂废料分类的重要性,最初数次变卖回收物品的报酬都不理想,后来大家开始懂得废料分类,但工作程序繁复,无法投入时间的成员一个个离开,最后剩下林耀泰一个人把资源回收中心撑了起来,没想到一做就是22年。

“起初,我们不知道废料需要分类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我们首次把宝特瓶送去给回收商,对方一称是2公斤,但我们没有倒掉瓶子里的水,回收商以此为由直接扣掉1公斤,再加上其他物品,我们第一次的报酬只有20多令吉。”

这辆锈迹斑斑的脚踏车由朋友相赠,也是林耀泰每天往返住家和资源回收中心的交通工具。

尽管后来有做好宝特瓶的分类,但回收商总有不同的理由克扣报酬,譬如铁、镍和铝混在一起,回收商只按低价的铁计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验后,林耀泰和团队成员才渐渐懂得废料分类。

把废料分类需要花费时间和精神,已经退休的林耀泰每天会定时到资源回收中心,团队其他成员就不定时现身,但是,不到几个月就只剩下林耀泰单独处理分类工作。

没有清洗乾净的一次性餐具,林耀泰必须花费时间清洗才能变卖。
自嘲“劳碌命”坐不住

资源回收中心设在一座大约400平方呎的建筑物里,中心前方一片小空地盖上勉强可以挡雨遮日的铁皮,对面就是上午时段异常热闹的南美园巴刹。

资源回收中心原本使用睦邻计划会所后方的空地,日子一久,废料越堆越多,处理过程会留下各种杂物,睦邻计划理事会颇有怨言,林耀泰后来向州议员、土地局和威省市政局申请后,终于在会所后的操场边建成现在的中心。

每个废料都有可回收的值钱物品,一个手提包就有铁、镍、铝等数种金属。
原本可以享受安逸晚年的林耀泰自嘲是“劳碌命”,就选择在遮日挡雨的铁皮下处理废料。

林耀泰的住家离开中心不到半公里,每天早上10时前会骑着脚踏车抵达中心,拉开闸门后就投入工作,中午1时会外出用餐,但南美园巴刹周围的食肆中午后几乎休业,他多数会先打包盒饭。

“我不喜欢去咖啡店找人喝茶聊天,虽然最近几个月每天几乎要留到晚上10时,甚至是11时,但我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晚上回家冲澡后也会刷刷手机看看一天的股票交易走势才就寝。”

林耀泰每天坐这张矮凳上,默默地处理各种可回收物品。

林耀泰退休后有儿女定时给的生活费,足以让他过上安逸的日子,他坦言自己也希望与其他长者般安享晚年,含饴弄孙,但他自嘲是“劳碌命”,不能好好地坐在家中,就选择把时间花在处理回收物品上。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记者联系林耀泰约好访问时间后,隔天一见面记者就递上名片自我介绍,林耀泰拿过卡片仔细看了一下,说道:“你当记者很多年了。”原来,林耀泰是《星洲日报》的长期读者,他几乎记得每个曾在专栏写文章或报道新闻的记者姓名。

旧衣物回收价低没人要

22年前,林耀泰是设立资源回收中心的主要号召人之一,团队散伙后,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处理好剩下的回收物品,总不能当作垃圾白白扔掉。

“后来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与一个朋友曾遭遇重大事故,就向观音菩萨许愿保祐渡过难关,我们逃过劫数后,留在中心当义工也算是还愿给神明。”

一户家人在老人家过世后,立刻把仍然完好的拐杖送到资源回收中心,让林耀泰觉得很可惜。

附近商家和居民习惯性把各种废料送到资源回收中心,东西越堆越多,林耀泰投入的时间就越来越长。现在,中心的空间内各种回收物品堆积如山,一半以上竟是堆积了很久且卖不出的旧衣物。

“近年,衣物的回收价越来越低,主要是受到线上购物平台低价抛售衣物的影响。以前,回收商每公斤花60仙收购,只要能捡到近几件完美的牛仔裤,挂上架子可以卖二三十令吉;现在,每公斤20仙也没人愿意收购。”

中心内的空间各种废料堆积如山,超过一半是囤积多时的旧衣物。

无论如何,林耀泰不忘初衷,会继续做到自己无法行动为止。

指垃圾分类教育没做好

林耀泰只希望把废料送到中心的民众,可以预先把回收物品分类。

每天有无数民众前往资源回收中心放下可循环的废料,少数会向林耀泰表示谢意。

他于受访时有很多人上门放下可回收物品,只有少数会向林耀泰道谢。

“偶尔有不讲理的人,拎着袋子进入中心后,直接把废料倒在地面,当我要求他们装在袋子时,他们反而说‘我们亲自送来给你就要感恩了’。”

少数民众直接把回收物品倒在中心前,林耀泰必须先处理这些废料,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废料。

他相信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义工,每个月从变卖回收物品得到的报酬,都悉数捐给南美园福德正神暨哪督公作为基金,而且,很多时候会超过1000令吉。

他不奢求民众做好废料分类,但一些废料如一次性餐具应该洗干净了才送到回收中心。况且,推动强制垃圾源头分类的槟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连基本的垃圾分类教育都没做好,就要求人民执行。

集成电路板里有不同材质的金属,林耀泰笑说自己不会提取黄金,否则早就发达了。

“通过社交媒体的宣传和教育视频仍不足够,没有多少人愿意用心去看的,最好的方法是到各个社区召集居民做面对面教育,或者沿家挨户派发传单。”

值钱回收品屡遭偷窃

资源回收中心的物品过去常受到宵小觊觎,已分类包装的值钱回收物品是鼠辈下手的目标,而且是林耀泰当晚包装完毕后,隔天早上回到中心时,回收物品早就不知所终。

威省市政厅会亲自需要特别处理的可回收物品,如玻璃、灯管、灯池等,但没有定时派人前往收集。

因为小偷猖狂,林耀泰曾报警不下10次,后期还安装了电眼,他把电眼的画面交给警方时,查案官每次都以画面不清晰、无法辨识车牌、看不清小偷样貌等理由,导致每次的报案都没有结果。

“幸好有志愿巡逻队的协助,今年春节前捉到一名开罗里来偷窃的惯犯,志愿巡逻队队员没有逮捕他,只是告诉对方资源回收中心的收入是捐给神庙后,对方才没有继续上门偷窃。”

p313a01.jpg

p313a02.jpg

p313a03.jpg

p313a04.jpg

p313a05.jpg

p313a06.jpg

p313a07.jpg

p313a08.jpg

p313a09.jpg

p313a10.jpg

p313a11.jpg

p313a12.jpg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