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羅士打有一群年輕人組成職業舞團,打著推廣“大馬華族舞蹈”的理念,走入校園傳授本土華族文化舞蹈,以此提升他們身為大馬華人的身分認同感。
他們以“純粹舞團”(Ximply Dance)為名,發起人秉持“繼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的原則,在華族文化舞蹈中融入其他民族的舞姿,或納入本土華人生活內容為舞蹈主題,舉例:為吉華(K)校A隊編寫的《哥峇頌》,以水牛作為舞蹈元素,展現吉打人民的刻苦耐勞,最終在全國華族舞蹈賽中獲得冠軍。
ADVERTISEMENT
這個舞團也曾大膽採用乩童和華人祭拜元素創作《祭.乩》,借舞蹈藝術讓大家認識本土華人信仰文化,也突顯舞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面。這支舞蹈在全國舞蹈公開組摘下冠軍。
舞團發起人於2014年從臺灣畢業後,返鄉回到母校吉華獨中當舞蹈老師,積極栽培新一代的職業舞蹈員。他用了10年時間才有了今天的職業舞團,更在8月成功創作人生中首部以象嶼山為主題的《遇見.嶼》長篇舞蹈作品,並在吉打州文化局禮堂表演。我第一次欣賞富有視覺美感、本土華人氣息的舞蹈表演,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我是媒體從業者,也來自音樂藝術領域。這名年僅33歲舞蹈老師所展現的堅持和熱忱讓我敬佩,因為要在藝術領域立足並不容易,況且又以吉打州作為發展起點,必須找到正確管道吸引各領域人士欣賞其舞蹈作品。
這名舞蹈老師在推廣本土華族舞蹈的過程中,所帶出訊息確實值得大家深思。我們身為華人,已在大馬這片土地落地生根,國家獨立後與其他民族一起生活已久,潛移默化形成的大馬華人文化有其特獨性,足以顯示我們不會忘記中華文化根本,即便國籍身分已是大馬人(Malaysian),而非“中國人”(Chinese)。
當我與他聊起為何選擇回到米都發展,他表示,亞羅士打是他的家鄉,這座城市造就今天的他,而且他回到母校和其他學校栽培未來的接班者,實踐“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精神,回饋家鄉和母校。
最後,我向這名33歲的職業舞蹈師致敬,希望他繼續推廣本土華族舞蹈,不要忘記發揚文化舞蹈的初衷!
![close](/public/images/galleryclose.png)
![zoom](/public/images/galleryzoom2.png)
![image](/public/images/foursquare.png)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百格视频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