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檳城3日訊)提到“傳統行業”或是“老行業”,你想到什麼?
一項工藝的出現總是因應社會需求而起,且會隨著時間的累積而發展得更為精細;同樣的,也可能因為社會的變遷而日漸式微。
ADVERTISEMENT
雖然機械生產早已取代手工生產成為主流,仍有工匠在這城市的某個角落,持續以代代相傳的技藝,日復一日從事生產。
“我所認識的工匠一個個老去,身體非病即痛,經濟處境也不太好,有的沒有人接班。他們傳承的寶貴技藝不該就這麼失傳。”
檳城雕塑家劉志明過去20多年,在喬治市訪拜訪超過50位工匠收集資料,跟不下於10位師傅“偷師”,經常賴在他們店裡問東問西,學習匠人手藝。可惜的是,他收集的資料和照片因電腦故障而丟失,一些不復存在或拆掉的老字號及工匠資料再也找不回來。
為了留住這座城的活遺產,他帶領O Scuplture工作室10人團隊,策劃以“匠”為主題的展覽,日前在檳城展出。展覽透過10件作品向工匠致敬,同時喚起人們對工匠處境的關注。
每件雕塑作品以0.8公尺乘以0.5公尺的大小,再現老師傅、老字號所在的店屋,還有他們在裡頭專注工作的模樣。這些作品都有原型,主角分別是製作紙燈籠、手工香、藤製品、紙紮、三輪車、石碑、手工鞋、牌匾、鐵器及宋谷的工匠。
這醞釀已久系列,在製作期間其中一位“主角”——101歲高齡的制藤師傅沈木德離世。隨後,展出前又接到鐵匠緊急入院的消息,令他百感交集,強烈地感受到時間的流逝。
★
劉志明:2003年開啟拜訪工匠旅程 ////
劉志明在2003年開啟拜訪工匠的旅程,始於已故傳統福州紙燈籠師傅李克復。當時他被頭條路一間破敗老屋裡的景象吸引,屋底掛著用硃砂寫下的“小心危樓”的赤紅四字,有個老人在裡頭專注地工作。
李師傅獨守危樓製作大燈籠的景象烙印在腦海。因為受到老工匠的熱忱和堅持感染,劉志明經常到那裡報到,直到李師傅搬遷到五條路豆乾屋仍經常拜訪他。
如今“大吉祥”燈籠所在的店屋已被拆掉,李克復用硃砂寫在紙燈籠上的書法,至今仍高掛在喬治市一些宗祠會館門前。李師傅2014年離世後,這項工藝可說是在喬治市消失了。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他?
工匠處境沒太大改變
“屋子只是軀殼,是工匠為它注入了靈魂。”
他說,工匠在店屋傾注畢生熱忱傳承工藝,這裡既是工作場所,也是他們的家。由於喬治市租金高漲,有些工匠被迫遷走或因此歇業。另外,客源減少、沒接班人等因素,也讓珍貴的工藝面對失傳的危機。
“如果我們再不珍惜,以後一定會後悔!”
他說,老行業老工匠近年逐漸獲得關注,一些組織展開記錄及保育計劃,媒體也不時報導,但工匠的處境和行業的生態似乎沒有太大改變。
“手工藝人在一些國家已被奉為‘國寶’並獲得充足的支持和保護;相比之下,老行業在這裡受到的關注和支援微乎其微,除了非政府組織,有誰在乎呢?”
他所熟識的工匠大多已年邁,出入醫院是常見的事,還有一些還面對經濟困難。
“手工香師傅李明泉以及繼承人兒子李振寶分別在2020及2023年逝世,現在由李振寶的遺孀碧婉接手,她的生意很差,手工香事業現在只靠她一人獨撐。”
他說,檳城僅存的製造三輪車工匠朱友春也已經年邁,最近面對健康問題,他在不久的將來會退休,此後,再也沒有人制作三輪車了。
老行業面臨生存挑戰
破敗的建築、病老的身體、夕陽行業,盡是衰敗意象的集合。這究竟是不是老行業真實處境的反映?
許多老行業因社會經濟與生活形態的改變,面臨生存的挑戰,也在考驗中尋找出路,例如轉向手工藝品化、開設工作坊,有的則開啟線上平臺銷售產品,適應時勢變化。例如觀音亭附近的手工香、香港鞋店、祥興隆制藤店都有開設工作坊,教授大眾傳統工藝。
劉志明“偷師”的日子不僅學習傳統工藝,也學到工匠對工藝認真講究的精神,化為他創作的養分。2015年,他在一項交換計劃下,於鐵匠鋪德萬春向第3代傳人張華源學習打鐵。那時他創作出數十件作品,後來邀請張華源觀看成品展出。
“師傅完全不敢相信那些雕塑是在他的店鋪,用他的設備創造出來的東西!”
這也是不失為雕塑家另類的“傳承”方式。他希望大家以各自的方式支持老行業,別讓它失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马六甲23日讯)配合扶轮和平建设月,马六甲扶轮社今日联同数个单位向海峡殖民地义勇军第四营(又称:马六甲义勇军)的英雄们致敬,感谢他们在逆境中毫不畏惧,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颜泳和:反思牺牲承诺和平
马六甲扶轮社社长拿督颜泳和指出,和平从不是偶然的,它是通过牺牲与承诺一砖一句地建立起来的。
“今天是意义非凡的一天,不仅是扶轮和平建设月,我们还迎来了国际扶轮120周年华诞,即一个致力于服务、友谊与全球理解的伟大运动。此外,今天也是世界理解与和平日,提醒我们必须携手共进,架起沟通的桥梁,而非筑起隔离的高墙。”
他在会上致词时指出,众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勇气,反思牺牲,并重申对和平的承诺,并向海峡殖民地义勇军第四营的英雄们致敬。
颜泳和表示,在历史最黑暗的时期,有关战士挺身而出,捍卫的不仅是马六甲,更是自由、尊严与团结的理想。
他说,有关义勇军不是职业军人,而是普通公民,包括教师、农民、商人和父亲,但他们选择勇敢无畏地捍卫自己的家园。他们的牺牲深深镌刻在这座历史名城的士地上,提醒大家和平从不是免费的——它是靠韧性、勇气和无私奉献换来的。

“然而,我们今天的聚会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要点燃希望之光。第四营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警觉、共情和行动。他们的牺牲奠定了我们今天所珍惜的马来西亚:一个建立在多元和谐基础上的国冢。”
扶轮社肩负使命延续精神
颜泳和指出,该历史也促使大家思考,在当今时代,该如何延续他们的精神?

”作为扶轮社成员,我们肩负着这一使命。扶轮和平建设月要求我们弥合分歧、疗愈创伤、播撒理解的种子。我们不以武力,而是通过教育、对话和服务来履行这项使命。无论是支持和平使者奖学金、促进社区对话,还是推动基层项目,我们都在用行动延续他们的精神。“
他说,超我服务(Service Above Self)是扶轮社的核心信仰,该座右铭也提醒大家,和平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责任。因此该社通过投身公益,践行着第四营义勇军所展现的无私精神。
颜泳和也鼓励大家迈出一步——无论大小,为身边的和平努力,并促进社区对话,支持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年轻一代,让大家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变革推动者。
出席者尚包括甲州副行政议员兼怡力区州议员林朝雁及国际扶轮 3310地区总监叶立基等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