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4日讯)回收废食油有价,崔耀才路乡管会秘书许义明在2个月内收集了太太在家里煎炸爆炒后留下的废食油,在卖了18.95公斤的废食油而收到整整57令吉的现金时,令他难以置信平时随手收集的废食油原来这么“好赚”。
他说,他们家购买食用油时每公斤才2令吉50仙,如今食油都已经使用后还能以每公斤3令吉卖出,实在太划算了。
ADVERTISEMENT
许义明:平时爱煎鱼炸鸡
许义明与岳母2个家庭共12名家庭成员,也是华裔穆斯林的他说,他们的饮食习惯是喜欢煎鱼或炸鸡后拿来煮咖哩,因此会比其他家庭消耗更多的食油。

槟岛市政厅、彭加兰哥打州议员王宇航及国油贸易公司合作,周六下午在七条路巴刹推介“从油锅到飞机”(From Fryer to Flyer)回收废弃食油计划,最主要是开放让该巴刹88档熟食小贩将平时营业时留下的废食油转卖给国油公司,当然也欢迎一般市民响应这项既环保又赚钱的举措。

槟岛市长拿督拉占德兰说,平时市民及小贩习惯将废食油倒入沟渠系统,不仅造成了沟渠阻塞、形成难闻臭味,更重要的是,废油随意排放进入沟渠系统会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
他指出,市场上一般食用油的价格通常在每公斤6至7令吉之间,而国油公司此次以每公斤3令吉回收废食油,这对市民及小贩而言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优惠价。

他呼吁市民响应这项政策,将废食油交到回收站,让废油得到正确处理,同时帮助减少城市沟渠系统等基础设施的负担。
学校一周收400kg废食油
国油贸易公司液化石油气销售部主管哈米苏尼占则说,该公司是去年开始在槟城推介回收废食油计划。
“起初的反应确实不大好,但慢慢地人们开始接受,甚至有一所淡米尔学校在学生家长的积极响应下,在一周内收集到400公斤废食油,这也为学校缔造了额外的收入。”
王宇航:提炼为飞机燃料
彭加兰哥打州议员王宇航大派定心丸,指国油公司在收集废食油后,并不是将其重新用作食用油,而是将这些废油提炼为飞机燃料。

他说,之前确实曾听闻一些市民担心这些废食油是否会再转化为食用油,这可能在外国会发生,但在槟城,通过国油公司回收的废食油则保证是用来提炼为航空工业领域的再生油或简称的飞机燃料。
他说,市民可将平日收集的废食油倒入任何一个容器,再在指定的时间拿到回收点来卖就行。

“现阶段在七条路巴刹,每2周会来收集一次,市政厅较后会发布更多消息。”
小贩纷到七条路巴刹“换钱”
小贩对回收废食油计划赞不绝口,纷纷拿着一桶桶的废食油到七条路巴刹回收站来“换钱”。

庄小玲:赚钱也为环保献力
其中,经济饭小贩庄小玲在一个月内收集了20.6公斤的废食油,获得61令吉80仙。
她说,以往也会将档口的废食油积累起来,以便再转卖。但有时,尽管她收集了大量废食油,回收商却未能按时上门进行回收。在这种情况下,她往往不得不将废食油倒掉。
她接下来都会把废食油卖给国油公司,除了金钱上的收益,也开心能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黄玉珍:固定回收价格更好
另一名售卖西式早餐的小贩黄玉珍表示,之前会有人来回收废食油,但价钱起起落落,而接下来会有固定的公司来回收,价格会更好。
她今日将所收集的4.95公斤废食油卖给国油公司,获得15令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自2020年1月1日成立以来,北海绿悠苑环保协会一直走在环保运动的前沿,不仅屡获殊荣,更是威省首个环保示范社区,至今该社区仍保持着60%至70%的居民参与率,堪称州内名副其实的模范环保社区。
尽管经过了漫长的15年,该环保资源回收中心始终坚持每个月第一个星期日,派出罗里在社区沿户收集资源回收物,几乎风雨无阻。
林志强:居民深刻理解实践
绿悠苑环保协会主席林志强指出,经过多年的教育与宣导,该社区的居民已经深刻理解并践行环保理念,形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如今这里的居民,几乎已成为资源分类的能手,他们不仅分类意识强烈,在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之余,还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环保活动。”


居民自动分类垃圾
北海绿悠苑位于峇眼拉浪花园(Taman Bagan Lalang),拥有超过400户家庭,至今仍有约60%至70%的居民依然坚持参与垃圾分类,充分体现了社区对环保理念的坚定承诺。
“目前许多居民已经自动将分类好的回收物送到绿悠苑环保中心,因此我们实际上可以暂停沿户回收服务。然而,我们仍将继续这项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醒大家保持持之以恒的环保习惯。”
林志强指出,由于居民的分类意识很高,沿户回收工作变得更轻松,收集速度也大大加快,整个过程只需在社区内绕一圈即可。
“绿悠宛的居民都非常清楚如何分类,他们很珍惜和爱护环保中心,不会乱抛垃圾和回收物品,偶而看到有人乱抛垃圾,居民也会主动提醒,大家齐心维护社区的整洁。”
林志强坦言,这也是让他和理事深受感动之处,也是他们持续努力推动环保工作的动力来源。
回收盈余捐慈善
他说,目前该中心回收的物品有90%达到回收标准,与成立初期相比,提升了50%。纸类是回收量最多的,其次是电子产品。
“这些回收物品都能找到合适的去处,包括送给需要的人或卖给回收商,回收所得盈利不仅支付环保中心的开销,也拨款一部分用于慈善活动,每年可捐出数千令吉,虽数额不大,但仍能发挥一定的社会价值。”
北海绿悠宛环保协会前主席陈宝强说,每次进行资源回收时,他们总能与当地居民保持联系,这样的互动使得彼此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透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能认识更多社区中的居民,还能互相鼓励、共同学习,为推动社区的环保意识和凝聚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



社区环保要坚持到底!
北海绿悠宛环保协会由陈宝强、林志强、总务王水金、理事梅秀丽及锺振兴等人发心创立,尽管环保工作充满挑战,他们仍坚守在社区环保的最前线。
林志强坦言,要在社区推动环保真的很不容易,必须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若是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很难克服种种挑战,也会轻易放弃。
他强调,做环保必须持之以恒,否则辛苦建立起来的回收站很容易就会变成“垃圾堆”,最终也可能使环保中心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可能进入冬眠或关闭。
“威省有不少环保中心就是无法坚持下去而进入冬眠,一些社区的回收站虽然还在,但因为没有妥善整理,已经形同垃圾站。”


保持回收中心美观整洁
林志强指出,目前北海有不少社区资源回收中心都是绿悠宛环保协会协助设立和推动,包括峇眼惹玛、幸福园、麦曼珍及珍卡花园等,这些回收站至今仍在运作。
“我经常会告诉其他社区居民,做环保一定要坚持不懈,也要尽可能美化环保中心,让它成为社区的一道风景线,不仅增添整体环境的和谐感,也会激起居民的爱护与自豪感。”
他说,一些人以为只要在固定位置设置回收桶就足够,但其实他们忽视了,若缺乏社区宣导与教育,且居民缺乏公德心,回收物品就可能随意丢弃;只有资源回收中心保持美观与整洁,才能达到真正的回收效果。


依兴趣参与不强迫
北海绿悠宛环保中心也是威省面积的环保设施之一,不仅设有资源回收站,也设有盖篮球场、活动中心(礼堂)及种植区。
林志强指出,该协会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使得环保中心的运作实现了系统化,理事和义工不再像初期那样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目前理事会只有十多人,我们不会强迫会员必须做这个做那个,只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参与,并共同推动环保事业。”
他说,目前该中心已摆脱过去需要经常接到官方节目的情况,因此理事和义工能够更有效分配时间参与环保工作,也减少了大家不必要的负担。
朝系统化工作目标迈进
为了让环保中心能够更加高效、稳定的运行,也做到参与者更轻松的贡献力量,绿悠宛环保协会绿悠计划将该中心打造成一个集回收、教育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环保中心。
林志强指出,虽然该中心运行已久,但管理体系仍有待完善,因此理事们决定将所有工作系统化,让参观者能够更清楚了解各项环保流程,提高运作效率,最终有效解决社区的环保问题。
他说,这也是该环保中心未来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