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山腳21日訊)資源回收再循環慈善中心,把收集到的各種小零件分門別類,擺放在架子上讓社區居民免費領取使用,這些零件有螺絲、彈簧、門把和瓶蓋等,該中心要向社區貫徹的思維是,不要糟蹋資源及無端端把這些資源送到浮羅布隆垃圾場。


ADVERTISEMENT
莊慶鴻:剛好用到不必買
已打理該中心23年的南美園第4期睦鄰計劃顧問莊慶鴻(70歲)受訪時說,很多時候,人們把不要了的東西送到回收中心,不過,裡頭的很多小零件,都是人們日常需要用到的東西。為此,他就萌生把這些小零件分門別類,放在中心內讓居民免費拿去用,這是貫徹居民響應環保意識的方法之一。
他說,這些小零件雖然大多數都能在商店找到,但也有一些是很難找到的,如果剛好要用到,又可以在中心內找到,相信那個要使用到的人,就會明瞭不浪費資源的重要性。
莊慶鴻說,該中心歡迎民眾響應資源回收再使用,只要民眾在中心內找到要用到的回收資源,該中心都歡迎民眾拿去使用。
“2004至2006年期間,人們的環保意識仍低,當時我們踩著三輪車沿戶去做回收。如果有人要找一些物品的零件或舊物,都歡迎來這裡尋找。”
他說,一些被人丟棄的電子或電器產品,他會試著修理,讓舊物重新運作,避免浪費。







環保覺醒回收物減少
莊慶鴻說,回收中心如今每個月收到的回收量已大幅銳減,不過,這卻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事,中心內的回收物少了,並不是人們減少了資源回收,而是如今大多數人和家庭都在做著資源回收的環保工作,大家都在做,因此送到回收中心的回收物也減少了。
他說,打從2001年,該中心就在社區推動資源回收,最初擁有十多名義工協助打理,每個月的回收量高達四、五噸,變賣回收物捐出的慈善金有數千令吉。如今只有他和數名理事偶爾協助打理,回收物每月也只有一兩噸及變賣後獲得數百令吉。
迄今捐出逾10萬慈善金
“早在2000年至2014年期間,每月變賣回收品可捐出約5000令吉給慈善單位,如今只介於數百令吉至1000令吉,有時也只捐出一兩百令吉。”
他說,該中心是100%將所得收益捐慈善,一分錢都沒進口袋。
該中心於2001年在時任武吉丁雅州議員吳秀麗鼓勵下成立,是州內第2間成立的資源回收中心。
“自2001年,中心把資源回收獲得的款項,悉數捐給病黎、南美園義務消拯隊及貧困家庭等,受惠者來自各族,過去20多年來已捐出逾10萬令吉慈善金。”
他說,該中心也曾連續3年獲選為全檳資源回收中心的冠軍。
檳州是時候嚴厲執法!
莊慶鴻說,檳州已推動環保運動20多年,是時候嚴厲執法了,不能再苦口婆心的只是教育。
他認為,地方政府是時候落實更有系統化的垃圾回收法,如效仿日本,規定每日只收取特定類別的回收品,如星期一回收紙品、星期二回收塑料品,如果要丟棄大件物品,就必須向市政廳購買特製貼紙,作為支付處理物件的費用。
他建議市政廳先在小社區推行此先鋒計劃,再逐步擴展至其他大社區,朝綠化社區的環保之路繼續挺進。
他打趣說,看到環保中心之路越走越少人,回收物越來越少,是不是感覺好像人們越來越不愛搞環保?
“實際上是社區的資源回收管道增加了,民眾的環保意識也提高了。”
樂見環保意識提高
他說,如今社區裡不時都有資源回收的羅裡到家家戶戶收取回收物,響應的人也很多,大家都意識到環保和資源回收的重要性,因此該中心的回收量大幅銳減,也是他和理事樂見其成的事。
莊慶鴻說,檳州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環保州屬,至今州內的環保意識仍不斷提升,一年做得比一年好。
他說,過去檳州落實無塑料袋日,冠病疫情前落實垃圾源頭分類教育,檳州循環率全國居冠,隨著檳州政府今年7月1日起重新落實垃圾源頭分類執法,家家戶戶都必須在家裡進行資源回收。
“這些回收物雖然沒有送來給我們,但是至少也沒有被送往浮羅布隆垃圾場丟棄。”
執法與教育需持之以恆
莊慶鴻說,在環保方面,檳州已達到執法比教育更有效的階段,州政府落實垃圾源頭分類執法,民眾的環保意識一定會變得更好,不過,這有賴於州政府的執法是否能持之以恆。
“民眾別無選擇,必須進行垃圾分類,不然後果就是會被罰款,中國能做到‘垃圾不落地’,每家餐廳都處理廚餘,靠的就是嚴厲執法。”
“檳州垃圾源頭分類可循序漸進,第一步先落實,第二步再進一步約束人們處理垃圾的行為,最終達致零垃圾。”
他說,有一點必須糾正的是,一些民眾以為他們繳付門牌稅就有“權力”丟垃圾,實際上繳門牌稅並不是丟垃圾的“準證”,身為人類,就要為地球著想,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不亂丟垃圾。
“民眾今後也要互相監督,誰亂丟垃圾,就用手機攝錄起來,提交給威省市政廳採取行動並獲取100令吉懸賞獎金。”
莊慶鴻說,檳州的環保意識仍需提升,比如超市已完全不提供免費塑料袋,然而巴剎卻還是沒什麼受到限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槟城10日讯)鲜奶盒可以回收吗?打包食物用的塑料盒呢?塑料袋呢?……到底可以投进回收箱吗?
城市庞大的垃圾量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若是被随意丢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垃圾分类及回收是环保举措之一,经过多年的提倡,这些意识也逐渐纳入市民的生活中。
只不过,塑料如今被广泛运用在包装、餐饮等,对现代生活各方面几乎是“无孔不入”。多年前令人朗朗上口的再循环宣导歌“棕色放玻璃,蓝色放纸张、橙色放塑胶、铝和钢管”已经解答不了市民在回收方面的疑问:哪些塑料可回收,那些只能丢?
“何必那么烦?一并丢进垃圾桶,麻烦不就消失了吗?”
来自槟华独中的赖宣憶、赵籽巸和陈薇莹认为,就这么放弃分类实在是太可惜了。她们希望借助科技的方便,让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变得更容易。
其实,回收并不难,只是有点烦。之所以会感到麻烦,是因为回收分类的知识不足。她们研发“Mother Hero手机软件”的发想就是基于此应运而生。

环保即是地球英雄
手机软体取名“Mother Hero”是因为她们认为环保即是地球的英雄,守护大家居住的环境。它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可显示资源回收的资料,也能帮助大家辨识废料。使用者只要打开有关软件摄下物件,就可获知这件东西是可回收与否。
这件作品构想从日常生活入手,观察细腻,切身了解一般人在分类及回收垃圾时面对的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它获得专业评审的肯定,揽获2023年世界青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发明与创新比赛团体赛银奖,以及2023年Tech 4 Good Challenge发明挑战赛“环境与可持续性项目”季军。
塑料底部可获取类别
赵籽巸(高一,商美科)和赖宣憶(高一,理科)接受《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讲解“Mother Hero”的操作,分享在研发及参赛过程的所思所想。

在众多废料当中,塑料的种类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判断哪一类可回收。所以,了解塑料是什么类型显得很重要。赵籽巸解释,塑料根据其化学成分归为7类,人们一般可以从塑料的底部获取有关的讯息。例如:塑料容器底部通常会印制三角形,而三角形内会标示“5”或“6”的数字,这就是塑料的分类。
她们在手机软件置入7类塑料的说明,即:“一号”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二号”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料) 、“三号”PVC(聚氯乙烯)、“四号”LDPE(低密度聚乙烯)、“五号”PP(聚丙烯)、“六号”PS(聚苯乙烯) 及“七号”其他塑料。
“使用者可以点进去,看看自己手上的塑料是属于哪一类,也获取塑料分类的资讯。”
如果手上的塑料没标记塑料类别,可在软件点选拍照功能摄下准物件,由软体分析再告知可否回收。若可回收,下一步会告诉你如何回收并且导出回收中心的名单。只要在名单内点击有关回收站点,会再导向该站点在谷歌上的更多资讯。
赖宣忆补充,这款软件的“显示附近回收站”名单是由她们输入,往后若要进阶发展,或可置入GPS导航功能,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此作品是她们首次为了参赛而研发,因为缺乏经验,所以感觉有点难度。但经过2个月的摸索,她们都收获不浅,除了奖项,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习得的重要观念。

赖宣憶:把困难变容易
赖宣憶说,比赛时会获得评审的赞许,也会得到批评或值得深思的建议。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反馈让她意识到“设计和发明得深入了解人性”的重要观念。
“能不能让回收变得再方便一点?”有位评审告诉她,软件成功或好用的关键是掌握大部分人的心态和需求,包括人的惰性。所以,如何把一件麻烦和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就是发明的目标之一。
赖宣憶认为回收是个简单的举动,很多时候不是人们不想做,只是因为不懂如何分辨,觉得麻烦,结果乱丢。这问题就是“Mother Hero”的出发点。虽然作品已完成,但她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深思,包括:人们不回收的原因是什么?
她逐渐了解到这些问题会受到人的心态、周边的环境和政府的角色很大的影响,而这正是投入发明需要时刻思考的事情。
赵籽巸:发掘越来越多乐趣
赵籽巸说,她们耗时约2个月完成设计和编码等工作,但另一层考验是要出赛对外展示作品时才要展开。
“比赛的展出环节充满挑战,需要随机应变。评审是众多的观展人之一,我们不知道真正的评审是谁,唯有真正熟悉作品,才能回答所有关于作品的问题。”
第一次参赛让她感到新鲜,后来她在研发第2个作品时发现了更喜欢后者。她正在从各方面的尝试中,发掘越来越多的乐趣。
何和中:科研走多元路线
槟华独中的科技研究会是于2019年由数理学会(主)与多媒体资讯学会(副)合并成立,创客室也在同年启用。短短数年间,该校在科技竞赛中取得亮眼成绩,自2021年以来,学校斩获约115个全国和国际级别的奖项。

科技研究会顾问老师何和中说,该会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比赛及工作坊,提供学生更多与外界接触、学习的机会,旨在让会员接触不同领域的科技产品与软件,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活动涵盖3D作品设计、Arduino程式开发、3D打印机与镭射雕刻机的应用、网页与手机软件开发、Python程式语言、Lego Robotics等。
他说,在一些资源比较丰厚的大型学校,科技研究方面分得比较专,例如网页设计和机械人分属不同学会。槟华独中的科技研究会走的路线比较多元,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领域,从中探索可能性。
“多方面接触也有好处,学生可从中发现兴趣。我们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外比赛和工作坊,如果对某个专题有兴趣,就引导她们深入发展。”
引发非理科生选读STEM
科研会的成员包括理科生、商美科、文商科、商科等,其中也有非理科生因为该学会的活动和比赛经验,引发了在科研方面深究的兴趣,升上大学时选择了STEM领域的本科。
“有位文商科生因为参与科技研究会,毕业后修读了电子专业方面的本科;还有1位原本没有升学方向的学生,去年毕业后选择修读电脑软件的本科,因为她连续3年参加软件设计比赛,引发她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他认为科技研究会和学校能做的只是给学生提供平台和资源,从旁引导,学生能走多远,靠的终究是自己有多少热忱和愿意投入多少。
该学会规定了执委必须一年带两次活动,让她们传授同学从校外工作坊习得的新知识和技能,也希望借此培养她们自发探索和互相学习的热忱。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