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5日讯)丹绒区前国会议员黄伟益指出,根据他过往参与义演活动的经验所知,啤酒商赞助的华教义演是没有直接捐钱给学校,校方得到的义款全都是来自民间的热心人士一块一块地筹出来,所以,教育部根本没有理由禁止或干涉。
“我2005年在吉兰丹中华独中担任联课活动主任,刚好碰到《南洋商报》十大歌星华教义演为丹中筹款。身为丹中联课活动主任,我当然必须参与工委会会议,还有整个筹备的过程,当然也让我了解其实整个华教义演,啤酒公司是没有捐出任何一分钱给校方的。”
ADVERTISEMENT
他说,除了整个表演团队及舞台灯光及音响的费用由啤酒公司独自承担之外,其他的款项包括地点都是由校方筹措,而且是靠校方卖宴会一桌又一桌的票筹得。
“所以说,即使教育部禁止啤酒公司捐钱给华校,也不成问题。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啤酒公司根本就没有把钱捐给校方。”
黄伟益昨日在脸书上这么说。他认为,那些写在模拟支票的款额,其实都是华社衮衮诸公自己捐出来的血汗钱,根本就由不得教育部来禁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很多年前出席采访一所独中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大家开始各自谈话,由于必需注明照片上的人物姓名,于是就上前请问一名长辈的姓名, 不料,对方却一脸没好气。
这名长辈很不客气地回答:“我是谁你都不懂啊,你不认识我吗?”
尽管对方因为不被认识心里有些不高兴,但最终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姓名。
百闻不如一见,当他报上大名后,心想原来某某某就是他,这个华教人士的名字我知道,只不过在当时他是二线人物,尽管年少不是独中生,但也知此人物。
上星期从报章阅读了一则关于国中学习华文困境的报道,当中有一点是说华社在睡觉,我想,这个说法应该会让华社不高兴,也有人觉得国中是政府学校,关华社什么事?
我是一名华小生,从小学至大学,完完全全是在国家教育政策下培育长大的孩子。尽管念的是国中,但一直没有放弃华文 ,坚定地完成了学习路程。
那年中四,完全没有上华文课,因为没有华文老师。中五时,马来校长安排了一名教初中的华文老师过来教我们。尽管华文课是安排在放学后留校学习,这使我们错过了校车,下课后还得走一段路另外花费去搭巴士,但我们都坚持了下来。
大学同学当中,有不少在华小及国中当老师,这些当年报考华文的国中生,挑起了传承华教事业。
但是,年代不一样了,中五报考华文的人数在下降,这要怪谁?怪政府?怪华社?怪老师?怪家长?怪自己?时代不一样,人们的思维也不一样,大家都不喜欢“被道德绑架”。
我想,我们最可悲的不是缺关注和资源,而是缺了一颗心,在缺乏母语的孕育下,最后忘了自己是谁。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