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時候,教育部長法麗娜推出“捐資建校”的倡議,所謂開放空間讓機構、基金會、非政府組織、企業公司或發展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併為大馬教育奉獻,尤其是為教育機構的實體發展做出貢獻。
在大馬華教發展史上,“捐資建校”並不是什麼陌生名詞,甚至可以說已是一種日常。華校不少的遷校、建校、擴建計劃,幾乎都需要很多單位的“捐資”,畢竟要從政府方面取得撥款,幾率有多大、撥款有多少,你懂我懂。
ADVERTISEMENT
只是,這番“捐資建校”倡議是由代表政府的教育部長提出來,讓華教界擔心多過安心,一旦成為政策,建校經費難不成都不關政府事了?
在“捐資建校”倡議有待進一步理清,同時要確保政府萬萬不能卸下這責任之際,華社當下依舊還得繼續為華校的建校與發展,馬不停蹄地勸捐、募款,而且還可引述教長的一番話,鼓勵大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為大馬教育奉獻。
怎知,最近社交媒體及伊青團掀起啤酒公司贊助學校慈善活動的課題,教育部瞬即從椅子上跳起來,祭出通令,提醒學校務必遵守舉辦活動和募款的指南,禁止從賭博活動、菸酒、毒品之類的收益中收受捐款,以免影響學生在智力、精神、情緒和身心方面的發展。
教育部有如此效率,及時關注媒體上所熱論的議題是值得鼓勵的,但我們更希望教育部能走入民間,瞭解實況,並與各方談論可以改進的模式,為教育發展找到雙贏方案。
話說回來,曾經參與啤酒公司為學校籌款的義演活動者,就會清楚活動形式是以歌手義演方式進行,有些場次僅是演唱會形式,有些則附加宴席,整個活動就如一場音樂饗宴,正面且積極。
歌手們在臺上以歌寄意,感謝善長仁翁們對於華教的支持與力挺,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如此的場景,我實在想不通,會是如何影響學生的智力、精神、情緒和身心方面的發展?
再者,啤酒公司主要是承擔或贊助活動開銷,捐款則來自普羅大眾,從商企到小販的慷慨解囊、從家庭主婦私房錢到學生的儲蓄,這些捐款代表著對於教育的真心與希望,惟教育部準備展開調查、嚴正看待。
官家要判一場籌款活動“死刑”之前,應先自問是否對有關活動有足夠的瞭解?何況贊助單位是合法註冊的商企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更是政府對這些公司的呼籲。
教育部最終會採取什麼行動,我們也只能拭目以待,而溝通絕對是最好的方案,不隨政客起舞,要有自身的判斷,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考量。
想到教育部這次如此重視某些人的聲音,關心學生的智力、精神、情緒和身心的發展,我不禁回想早前雙語教學計劃(DLP)的風波。
在這計劃下,教育部強制中學至少須開設一班用馬來語教導數理,但一些國民型中學的家長和學生,意願是希望能以英語學數理,奈何,教育部依舊堅持立場。
在這課題上,倒希望教育部能真正做到重視學生的智力、精神、情緒和身心發展的需求為出發點,而非選擇性的重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