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周末,无意中在脸书上发现一则帖文,写着:“讨厌一个人,其实没必要撕破脸”,就因这句简单有力的句子,让我决定继续看下去。
我把阅后感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帖文作者写道:“第一,不喜欢,没关系,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各有各的性格,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我虽然没有按照你喜欢的方式生活,那唯有请你远离我,不要用你的思想来指责我、绑架我,甚至嘲笑我的不足。因为我这一辈子,不是为你而活的。”
ADVERTISEMENT
第二句则直接进入重点,作者指:“不做无谓的争吵。对于讨厌你的人,最好的行动就是别直接翻脸,而是要懂得云淡风轻,无视对方。因为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经历放在喜欢的人或事物上,一切都会变得更灿烂辉煌起来,真正的强大,是从懂得沉默开始。”
第三则是不动声色地远离。三四十岁还真的不必与人纠缠不清,要学习如何结束一段关系,不是争吵和崩溃,而是悄悄不出声地远离。作者还特别强调:“讲太多道理,都抵不过一句随便你。或是,说再多解释,都抵不过一句随它去。”
当我读到作者以上的几段文时,还真心觉得人生无常,每分每秒都在流逝,我们不应该活在人家的嘴巴里,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改变才是真道理。
接着,作者写道:“第四,是‘三不’,就是不客气、不讨好和不在乎。别在不喜欢自己的人那里伤感,然后又在喜欢自己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
作者提醒大家,别让那些不喜欢你的人,消磨了自己的一生,最好的做法无非是以上所说的“三不”。虽说简单,但要实践的话,还得看个人想法。
再来,第五就是“层次不同,不必强融。”
看到这句,突然想起网络文字,“不要跟你层次不一样的人争论,因为他听不明白你所说的道理。”
虽然文章内还有许多道理,我也清楚时下的年轻人不一定喜欢这种心灵鸡汤,但有些道理并不全然是鸡汤,而是现实社会的真面目。
前阵子因为活动,在忍无可忍情况下破口大骂了一个伙伴。一顿责备之后,对方哑口无声,我的手脚也随之感到冰冷。这代表骂人也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在七大习惯的教学上是没有达到“双赢模式”的习惯法则。
换言之,责备他人,不会即刻为事件带来任何好处或改善,只会影响两人的关系。尽管自己生气责骂,也没有办法改变整个情况。
结论就是,自己可以静悄悄地让自己变得优秀,而身边出现的人也会是来自优秀的一批。我们自然会远离与自己不匹配的人,这就是正能量可以让我们走向更好圈子的影响力。
格局可以让一个人成长,历经上次事件,我学习到如何冷静去克服问题,毕竟,破口大骂根本没办法让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社团服务多年,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华团文化,真的只是吃吃喝喝吗?”
确实,我们常见到华团举办各式各样的宴会、庆典,特别是有人赞助桌席时,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寒暄、敬酒,场面热闹非凡。但当一次又一次的宴会变成例行公事,甚至成为某些人参与华团的唯一动力时,我们不禁要问:“华团的价值,仅限于此吗?”
有时候,社团之间为了“应酬”而互相买桌,结果抵消之下,完全没有实际收益。更甚者,宴会上台致词的贵宾仍是千篇一律的老调重弹,缺乏新意和实质内容,导致这些活动逐渐变成例行公事,失去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述前阵子广东暨汀州会馆团拜上,该会会长说,会馆若要传承下去,不能只靠“吃吃喝喝”的活动。自他上任后一直强调改革,会馆不能够一味只是举办春祭和秋祭文化活动,也不能只靠老人家参与。
他强调,会馆总有一天会“不见”的,就如广汀会馆以前有19个属会,后来失去了花县会馆,如今只有18个,所以若会馆懂得与时并进,举办更多元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就不会青黄不接。
要让华团摆脱一成不变的模式,关键在于创新活动内容、提升组织价值,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几项建议。
例如,应减少形式化的宴会,增加更具实际效益的活动。即使需要举办宴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或社会领袖,共同进行深度研讨与对话,让参与者真正有所收获。
宴会也可以有多方向去设计,比如让慈善与公益结合,将宴会改为募款餐会、义卖晚宴等形式,让社团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展现华团对社会的贡献。
当然,改革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更不能单靠会长一人去推动,而是需要整个团队前进及互相扶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至于要避免青黄不接,可以成立青年团。而既然要成立,就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与发挥空间。如果处处设限、畏首畏尾,那倒不如不成立。
此外,无论所参与的组织是百年家庙还是其他单位,我们可以顺应时代变迁,融合新时代青年的思维,举办更具现代感的活动,如中秋或冬至文化嘉年华、专题讲座、跨行业交流等,让年轻人感受到社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
同时,也可以推出导师制度,让资深前辈与年轻一代结对交流,传承经验、分享资源,而不是仅仅在饭桌上认识、喝酒应酬。
一名社团领袖曾与我分享,华社要实现更大进步,必须加强跨界合作,打破华团内部的“内循环”。所谓“内循环”,指的是许多华团活动往往仅局限于华社内部,缺乏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企业界甚至国际社群建立联系,导致影响力受限,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例行公事化”,例如周年庆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主题缺乏创新。若要推动改革,不必拘泥于每年举办周年庆,而是可以改为三年或五年一次,以减少资源消耗。
此外,华团可以联合不同籍贯的团体,共同推动文化活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应局限自己在一个小圈子,而应主动走出去,借力打力地创造更多共享平台及资源的机会。
传统华团往往局限于自身圈子,然而,要提升影响力,华团应主动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及企业界合作,推动多元交流,提升华团的社会价值。
因此,华团的核心价值不应仅停留在“吃吃喝喝”,而是要成为凝聚华社、团结华人、支持华校,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
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及让前辈们接受与支持,这种积极求变的行为肯定可以为华团打破传统框架,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迎来更具活力的未来。
当然,说到最后,华团的领导者有没有这种勇气去放手一搏呢?
(作者为星洲媒体北马业务经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