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发布: 8:47pm 10/07/2024

荒地

绿量

退休人

城市田园

荒地

绿量

退休人

城市田园

绿量 | 退休人改造铁桥河岸 荒地撒播城市田园梦

报道、摄影/曾雪爱

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有着一座横跨双溪槟榔河两岸的行人与脚车共用的铁桥,桥底下当年原是一片杂草丛生、蛇鼠出没的荒芜草地,令人却步。

多名志同道合的士,在响应当地双溪槟榔州议员林秀琴发起号召下,将一片华丽转身,变成社区里绿意盎然的城市菜园,令人眼前一亮。

ADVERTISEMENT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曾经令人却步的铁桥下,如今已是传出欢笑声的菜园。
马松兴无私分享种植知识

这座漂亮的菜园,是于2021年冠病疫情时期诞生。当时王丽云也走出家门,与友好加入城市农夫行列当志工,义务协助开发菜园,一步一脚印撒播令人称羡的田园梦。

王丽云告诉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说,志工原在菜园外的小空地栽种蔬果,配合林秀琴的发起号召,并在她向槟州水利灌溉局申请后,菜园范围也拓展至人来车往的铁桥下。

她也说,林秀琴的舅舅马松兴,是打造这片风光的灵魂人物。拥有丰富务农知识的他,是菜园目前主要的打理人。

她说,马松兴对种菜很有心得,为人热心,很愿意无私分享种植知识给菜园里有意学习的志工,让许多人原本对栽种蔬果一窍不通,现在也能略懂一二。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一地的枯叶不是垃圾,而是刻意铺盖在蔬果幼苗上,以保持泥土湿润作用。
枯叶覆盖泥土保湿

采访的那个早上,大家七嘴八舌分享每样蔬果名字与食用功效,也有人在旁讨论土地的翻种大计。菜园范围虽不大,但每寸土地似乎都获得善用。

不过,无意间发现眼前一大块土地,竟布满枯萎落叶,好奇心驱使下向王丽云问个究竟。

原来这些枯叶并不是垃圾,而是刻意铺盖在蔬果幼苗上,作为保持泥土湿润作用。

她进一步解释,浇水后的土地,若碰上大热天,水分就会很快蒸发,导致种在泥土的幼苗缺乏水分。

解释后,她笑称自己其实原本对种菜一窍不通,是自从到菜园里帮忙后,从马松兴身上获取这些知识。

问及目前菜园里有多少种蔬果类时,大家一时之间也答不上来,努力从脑袋里寻找答案。

“这里最多木瓜树、甘蔗、香蕉、水蓊、菠萝蜜,蔬菜则有苋菜、菜心、小辣椒、咖喱叶、番薯叶、茄子及柠檬等。另外也还有凤仙花和洛神花。”一行人落力分享他们在菜园里细心照料的“成员”。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马松兴是菜园的主要打理人,浇水是其日常工作。
蔬果便宜卖 送慈善组织

王丽云说,其实菜园里的蔬果种类众多,多得不计其数,所栽种的蔬果都是生命力强、容易管理与收成,而且都是无农药种植。

那这些新鲜蔬果收成后,将会如何处理?她说,志工们将会以便宜价格卖给有兴趣购买的人士,之后再把收到的钱用在购买肥料上。

她也说,志工也把新鲜蔬果送到慈善机构,让社会上各个群体都能享用。

“有时我们摘下木瓜后,当场切块分着吃,也分享给当地居民。”

范围不大的菜园,除了靠几名幕后功臣来维持,散发出的正面“”,也吸引了公园里的晨运客加入,义务帮忙。

吸引隆游客成志工

原来大部分志工是住在日落洞区内的居民,大家早上先在公园里运动健身,之后就各自自动自发到菜园里帮忙干活。

慢慢的,一些志工也带着朋友到菜园里,大家谈笑风生之余,也汗流浃背感受农耕的辛劳与喜悦。

“看着蔬果成熟收成时,大家也收获了友谊。”王丽云说。

她也分享到,菜园里有来自吉隆坡志工,他们当时到槟城游玩观光,经过卡巴星大道时,发现了这片菜园天地!自此之后,他们就成为菜园里的志工,来槟时必会前来帮忙,顺便与其他志工联络感情。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志工们在菜园里开心聚首。马松兴(站者右一)、叶宝蕊(站者中)、王丽云(蹲者左一)。
王丽云:再种向日葵美化菜园

菜园志工现有固定班底约12人,谁有空谁就过来帮忙,一些志工白天晨运后到菜园里帮忙,甚至在傍晚时分也前来一趟,非常有心。

王丽云也回忆菜园诞生初期并未围上篱笆,她也领头在菜园前栽种一整排向日葵,无奈向日葵虽亮眼吸睛,但生命周期却不长,再加上曾发生偷菜事件,目前菜园也已被围起来,园内也有看门犬守卫着。

不过,她也计划再次栽种向日葵来美化菜园,为菜园增添不一样的气息与色彩。

地盘扩大养鸡鸭

目前,志工的菜园“地盘“有所拓展,于去年由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开幕的双溪槟榔槟城2030中心范围内,也设有社区菜园和饲养鸡鸭等,乡野田园气息非常浓厚。

林秀琴助理叶宝蕊也带领着大家参观这片社区菜园,并分享说该中心于去年开幕时,菜园也已启用,当时还获曹观友及多名嘉宾参观,非常热闹。

她开心说,菜园内也养鹅、鹌鹑、山鸡与火鸡,除了蔬果已多次收成,母鸡也多次下蛋,也曾收获鹅蛋,大唱丰收。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志工们早上晨运后,就自动自发到菜园里干活。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王丽云(右一起)、李美练、陈玉莲、吴薇薇、郭美宝,一起分享小辣椒长成后的喜悦。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民众打包购买菜园里的新鲜蔬菜。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新鲜蔬菜收成后,让民众购买外,也会送到慈善机构做慈善。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志工们希望民众不要偷窃蔬果,让这些蔬果活下去。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双溪槟榔槟城2030中心范围内的社区菜园。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社区菜园内饲养鸡鸭,乡野田园气息非常浓厚。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昂首挺胸的公鸡,不时发出响亮的鸡啼声。
(大北马/绿量)双溪槟榔邻里公园Taman Areca尾端的菜园
蔬菜出售后,将购买肥料施肥。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3:05am 27/03/2025
绿量 | 从30人团队变唯一义工 林耀泰坚守回收中心

大山脚南美园巴刹后方,几乎每天可以看到一个长者,坐在资源回收中心前处理各种回收物品,表面上像个“拾荒老人”,谁又料到他已经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己经超过20年,更没有从变卖回收物品中收取分文。

从资源回收累积经验学会废料分类

今年76岁的林耀泰既是南美园第二及第三期资源回收中心的负责人,也是现存唯一的义工。2003年,当时的威省市政局正在推动环保醒觉,鼓励各个社区设立资源回收中心,住在南美园的林耀泰恰好是睦邻计划的理事,就与二三十名居民在睦邻计划会所后联手设立资源回收中心。

南美园第二及第三期资源回收中心设在一座大约500平方尺的建筑物里。

可惜的是,威省市政局没有提供妥善的培训课程,大家都不懂废料分类的重要性,最初数次变卖回收物品的报酬都不理想,后来大家开始懂得废料分类,但工作程序繁复,无法投入时间的成员一个个离开,最后剩下林耀泰一个人把资源回收中心撑了起来,没想到一做就是22年。

“起初,我们不知道废料需要分类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我们首次把宝特瓶送去给回收商,对方一称是2公斤,但我们没有倒掉瓶子里的水,回收商以此为由直接扣掉1公斤,再加上其他物品,我们第一次的报酬只有20多令吉。”

这辆锈迹斑斑的脚踏车由朋友相赠,也是林耀泰每天往返住家和资源回收中心的交通工具。

尽管后来有做好宝特瓶的分类,但回收商总有不同的理由克扣报酬,譬如铁、镍和铝混在一起,回收商只按低价的铁计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验后,林耀泰和团队成员才渐渐懂得废料分类。

把废料分类需要花费时间和精神,已经退休的林耀泰每天会定时到资源回收中心,团队其他成员就不定时现身,但是,不到几个月就只剩下林耀泰单独处理分类工作。

没有清洗乾净的一次性餐具,林耀泰必须花费时间清洗才能变卖。
自嘲“劳碌命”坐不住

资源回收中心设在一座大约400平方呎的建筑物里,中心前方一片小空地盖上勉强可以挡雨遮日的铁皮,对面就是上午时段异常热闹的南美园巴刹。

资源回收中心原本使用睦邻计划会所后方的空地,日子一久,废料越堆越多,处理过程会留下各种杂物,睦邻计划理事会颇有怨言,林耀泰后来向州议员、土地局和威省市政局申请后,终于在会所后的操场边建成现在的中心。

每个废料都有可回收的值钱物品,一个手提包就有铁、镍、铝等数种金属。
原本可以享受安逸晚年的林耀泰自嘲是“劳碌命”,就选择在遮日挡雨的铁皮下处理废料。

林耀泰的住家离开中心不到半公里,每天早上10时前会骑着脚踏车抵达中心,拉开闸门后就投入工作,中午1时会外出用餐,但南美园巴刹周围的食肆中午后几乎休业,他多数会先打包盒饭。

“我不喜欢去咖啡店找人喝茶聊天,虽然最近几个月每天几乎要留到晚上10时,甚至是11时,但我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晚上回家冲澡后也会刷刷手机看看一天的股票交易走势才就寝。”

林耀泰每天坐这张矮凳上,默默地处理各种可回收物品。

林耀泰退休后有儿女定时给的生活费,足以让他过上安逸的日子,他坦言自己也希望与其他长者般安享晚年,含饴弄孙,但他自嘲是“劳碌命”,不能好好地坐在家中,就选择把时间花在处理回收物品上。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记者联系林耀泰约好访问时间后,隔天一见面记者就递上名片自我介绍,林耀泰拿过卡片仔细看了一下,说道:“你当记者很多年了。”原来,林耀泰是《星洲日报》的长期读者,他几乎记得每个曾在专栏写文章或报道新闻的记者姓名。

旧衣物回收价低没人要

22年前,林耀泰是设立资源回收中心的主要号召人之一,团队散伙后,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处理好剩下的回收物品,总不能当作垃圾白白扔掉。

“后来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与一个朋友曾遭遇重大事故,就向观音菩萨许愿保祐渡过难关,我们逃过劫数后,留在中心当义工也算是还愿给神明。”

一户家人在老人家过世后,立刻把仍然完好的拐杖送到资源回收中心,让林耀泰觉得很可惜。

附近商家和居民习惯性把各种废料送到资源回收中心,东西越堆越多,林耀泰投入的时间就越来越长。现在,中心的空间内各种回收物品堆积如山,一半以上竟是堆积了很久且卖不出的旧衣物。

“近年,衣物的回收价越来越低,主要是受到线上购物平台低价抛售衣物的影响。以前,回收商每公斤花60仙收购,只要能捡到近几件完美的牛仔裤,挂上架子可以卖二三十令吉;现在,每公斤20仙也没人愿意收购。”

中心内的空间各种废料堆积如山,超过一半是囤积多时的旧衣物。

无论如何,林耀泰不忘初衷,会继续做到自己无法行动为止。

指垃圾分类教育没做好

林耀泰只希望把废料送到中心的民众,可以预先把回收物品分类。

每天有无数民众前往资源回收中心放下可循环的废料,少数会向林耀泰表示谢意。

他于受访时有很多人上门放下可回收物品,只有少数会向林耀泰道谢。

“偶尔有不讲理的人,拎着袋子进入中心后,直接把废料倒在地面,当我要求他们装在袋子时,他们反而说‘我们亲自送来给你就要感恩了’。”

少数民众直接把回收物品倒在中心前,林耀泰必须先处理这些废料,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废料。

他相信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义工,每个月从变卖回收物品得到的报酬,都悉数捐给南美园福德正神暨哪督公作为基金,而且,很多时候会超过1000令吉。

他不奢求民众做好废料分类,但一些废料如一次性餐具应该洗干净了才送到回收中心。况且,推动强制垃圾源头分类的槟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连基本的垃圾分类教育都没做好,就要求人民执行。

集成电路板里有不同材质的金属,林耀泰笑说自己不会提取黄金,否则早就发达了。

“通过社交媒体的宣传和教育视频仍不足够,没有多少人愿意用心去看的,最好的方法是到各个社区召集居民做面对面教育,或者沿家挨户派发传单。”

值钱回收品屡遭偷窃

资源回收中心的物品过去常受到宵小觊觎,已分类包装的值钱回收物品是鼠辈下手的目标,而且是林耀泰当晚包装完毕后,隔天早上回到中心时,回收物品早就不知所终。

威省市政厅会亲自需要特别处理的可回收物品,如玻璃、灯管、灯池等,但没有定时派人前往收集。

因为小偷猖狂,林耀泰曾报警不下10次,后期还安装了电眼,他把电眼的画面交给警方时,查案官每次都以画面不清晰、无法辨识车牌、看不清小偷样貌等理由,导致每次的报案都没有结果。

“幸好有志愿巡逻队的协助,今年春节前捉到一名开罗里来偷窃的惯犯,志愿巡逻队队员没有逮捕他,只是告诉对方资源回收中心的收入是捐给神庙后,对方才没有继续上门偷窃。”

p313a01.jpg

p313a02.jpg

p313a03.jpg

p313a04.jpg

p313a05.jpg

p313a06.jpg

p313a07.jpg

p313a08.jpg

p313a09.jpg

p313a10.jpg

p313a11.jpg

p313a12.jpg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