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玲4日訊)吉打州董聯會主席莊俊隆說,吉州有26所華小的友族生過半,麻坑新中學校近5年全校是巫裔生,打活公民學校連續3年全校是友族生。
他強調,未來華小會無可避免走向“多元化”,但只要校方把友族生教好,其教學模式必然能成為全國華小的參照,尤其那些“靠友族生來撐”的華小。
ADVERTISEMENT
“若友族願意進華校,學習我們的文化,那將來他們或會成為我們的護航者;優秀的友族生甚至能為華校宣傳。”
莊俊隆今午在吉董聯會與打活公民華小董事交流會上,發表談話。

吉州“超微小”比率高
他說,吉打有89所華小,目前只有雙溪大年新光學校的學生人數超過千人。另有約52所華小少於150名學生,43所華小少於100名學生,皆屬微小。少於30名學生的超微小則有14所。
“全國只有112所超微小,吉打佔14所,比率相當高。”
“根據我們統計,相比10年前,州內華小生人數下跌了約5000人,即從2萬3000人降至1萬8000人。”
麻坑新中近5年全校友族生
“麻坑新中學校近5年全校是巫裔生,打活公民學校連續3年全校是友族生,今年才迎來一名華裔生。這兩所學校在近5年裡,學生人數卻一直上漲。”
他說,有華裔擔憂,全校或多數友族生的華校會不會變質?但因華裔生育率減少,加上許多搬遷到大城市,若是地區沒有發展,只能依靠友族生撐校。沙巴全州華小,友族生佔皆70%。

有教無類 捍衛華小特質
莊俊隆呼籲吉州華小,接受來自任何族群和宗教的學生,但必須確保華小不變質,以及繼續捍衛華小特徵。
“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也是華小的底線。所謂華小特徵,即以華文作為主要教學和考試媒介語,除了馬來文和英文兩個語文科。也要以華文作為行政用語、傳承中華文化為主。”
“絕對不能因為友族家長對於中華文化的不解,動搖我們的教學方針。比如不能因為全場都是友族,改變我們立場原則以馬來語致詞,反之應華語致詞為先,再以馬來語翻譯。”

堅守民族大局 不能破例
莊俊隆強調,在“雙語教學計劃”課題上,華小絕對不能以學校概況,特別是那些“靠友族生來撐”的華小,“破例”接納,反之必須兼考慮整個民族,以及政府落實該計劃的真正目的,去考量是否接納這事。
“辦華校要有宏觀,望華小能以大局為重。”

徐位正:心酸華社狹隘言論
打活公民學校董事長徐位正說,在該校全校剩友族生的時候,許多華裔不解並聲稱,既然都沒有華裔生,為何要花那麼多錢來發展學校,甚至有人稱,學校裝修得那麼漂亮,最後還是給巫裔就讀。
他說,類似的話語不止聽了令人心酸,更認為這與極端政客發表的談話無異。
“學校畢竟還是學習、辦教育的地方。顯然,這些人是教育的失敗。”

友族家長幫忙宣傳
他說,該校這些年的努力得到許多家長的認同,友族家長甚至遊說親朋戚友、鄰居將孩子送到公民就讀。
為此,該校學生人數也從2019年的28人,攀升到今年的40人,明年估計會有45名學生,包括3名是華裔生。從2022年開始,公民學校不再是清一色巫裔生。
與會者吉董聯會副主席潘光耀與張楗汶,學校董事會總務林炳城、副董事長兼家協主席楊仁和、理事饒啟滿、查賬林欽銘與校長林俊漍。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师资短缺并非无药可解的“绝症”,只要各方能以学生的利益为重,跳出旧框架,发掘更多的可能性,终会找到适合的“药方”。
谈到华校,就绕不开师资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华校甚久,不但影响华校的有效运作,更拖累了华校的发展;若情况进一步恶化 ,甚至可能削弱华校的特质。这实非华社所乐见。
对于这个沉疴宿疾,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留台联总)提出一个解决方案。该会会长彭庆和透露,留台联总准备以台湾师范大学(台师大)作为突破口,向教育部申请,推动台师大毕业生进入大马教育体系任教,以系统化的方式解决困扰大马逾30年的华文师资荒。这会不会是师资困境的曙光?
如前所言,师资短缺是一个严重问题,华社须对其有清楚认知。教育的主体固然是学生,但教师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若华校不受学生、家长青睐,入读人数下降,将直接冲击华校的发展;而师资不足则势必拉低中文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兴趣和表现。
别以为师资不足,只关乎教学品质,可以靠课外补习班弥补。今年2月,董总主席陈友信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醒华社,华裔教师不足的严重性。他指出,有一所华中的家教协会,如今开会都使用马来文,因为大多数老师都是马来人。陈友信形容,师资短缺问题不解决,才是让华文教育被连根拔起的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
无论是从华教的前景,或学生的利益而言,我们都须尽速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学生上课求知,极需良师指导,若因师资问题而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无异于扼杀他们的潜能。
多年以来,校方都靠临教来填补空缺,但这终究只是对制度漏洞的“缝缝补补”,非长远之计,毕竟临教供应存在变数。
教育部历届华裔副教长都曾试图缓和问题,不过至今仍未能系统性地提供足够师资,为短缺问题画上句号。无可否认,近年来的一些措施,有助于纾解师资短缺的困境,例如2025年教师学士课程(PISMP)招生,华小组的名额高达1678个,创下近10年新高;然而,要一劳永逸解决问题,需要新思路与新方案。
留台联总的建议,有可取之处,一来可为留台生开拓更宽广的就业途径,二来则可满足华校对师资之需求。可谓一举两得,缔造双赢。
据彭庆和指出,台师大校方已表态将积极配合,而他也在上个月向副教长黄家和献议允许受过师资培训的留台生,成为政府学校教师的一员,而非仅局限于担任独中教师。若能成事,将可开拓华校师资来源,扩大“供应”管道,为师资短缺困局找到突破点。
此项建议能否获教育部接纳,仍是未知数,但它值得当局进一步研议。其中需讨论的问题与细节包括:通过什么方式认可留台生的中文系文凭、进入政府教育体系的评估标准与条件等等。
当然,这项建议也需要打破政治的限制,允许持台湾大学文凭者到政府学校工作。
一言以蔽之,师资短缺并非无药可解的“绝症”,只要各方能以学生的利益为重,跳出旧框架,发掘更多的可能性,终会找到适合的“药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