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校友会有什么概念吗?
学生毕业离校后,参与由毕业生组织而成的单位,就是校友会。校友会的成立宗旨,不难想象,就是为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促进校友关心母校发展,以及支持在校学生的成长。
ADVERTISEMENT
前阵子问了一些前辈,有关校友会的职责。前辈说,校友会虽说是作为母校的左右臂膀,扶持母校发展,实则也通过组织聚会、活动让校友保持联系,包括共享资源,让校友获得在职场上的成长。
说到联系,就更应该由校友会去创建机会,让校友之间可互相联系及建立合作关系。
当然,当母校发起活动,作为校友一分子,务必力挺到底,无论是通过捐款、筹款活动或其他方式来协助母校建设和发展,这一切都是必然的责任。
有个学长曾告诉我,说冠病疫情后,有其中一届的校友特别向同届同学筹募一笔资金,然后交给母校,让校长善用这笔资金协助母校清寒子弟,并让他们在升学之际,也不必过度担心生活开销负担。
若校友在职场上有杰出表现,也可以为母校学弟妹提供奖学金、助学金或其他经济支援,或通过职场分享、实习机会与就业指导,协助校友进入职场。
当然,作为校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母校,特别是华人社会,相当重视饮水思源的情怀,因此,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社团的表现,将间接影响母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声誉。
学校董事会、校友会及家教协会是教育平台金三角,必须巩固之余,也应互相尊重各自所肩负的责任,如此学校才能有效地发展。
如果校友会过度干涉学校事务或以自我利益为导向,这无疑将对学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反观,校友会适度参与,对学校发展通常是有积极作用的。
若校友会内部与学校管理层之间产生权力斗争,包括干涉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这多少将影响学校决策的效率和稳定性,甚至限制学校的自主和灵活性,阻碍了发展方向。
最可怕的,就是过度商业化,校友会的某些活动可能过于商业化,偏离教育和学术的核心价值,以致间接影响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声誉。
整体而言,校友会的核心使命是建立和维系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纽带,促进各方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强调,三四十岁的阶段,加入校友会是必然,但要清楚校友会与外头社团组织功效截然不同,不是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平台,而是回馈母校,体现饮水思源的精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社团服务多年,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华团文化,真的只是吃吃喝喝吗?”
确实,我们常见到华团举办各式各样的宴会、庆典,特别是有人赞助桌席时,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寒暄、敬酒,场面热闹非凡。但当一次又一次的宴会变成例行公事,甚至成为某些人参与华团的唯一动力时,我们不禁要问:“华团的价值,仅限于此吗?”
有时候,社团之间为了“应酬”而互相买桌,结果抵消之下,完全没有实际收益。更甚者,宴会上台致词的贵宾仍是千篇一律的老调重弹,缺乏新意和实质内容,导致这些活动逐渐变成例行公事,失去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述前阵子广东暨汀州会馆团拜上,该会会长说,会馆若要传承下去,不能只靠“吃吃喝喝”的活动。自他上任后一直强调改革,会馆不能够一味只是举办春祭和秋祭文化活动,也不能只靠老人家参与。
他强调,会馆总有一天会“不见”的,就如广汀会馆以前有19个属会,后来失去了花县会馆,如今只有18个,所以若会馆懂得与时并进,举办更多元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就不会青黄不接。
要让华团摆脱一成不变的模式,关键在于创新活动内容、提升组织价值,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几项建议。
例如,应减少形式化的宴会,增加更具实际效益的活动。即使需要举办宴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或社会领袖,共同进行深度研讨与对话,让参与者真正有所收获。
宴会也可以有多方向去设计,比如让慈善与公益结合,将宴会改为募款餐会、义卖晚宴等形式,让社团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展现华团对社会的贡献。
当然,改革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更不能单靠会长一人去推动,而是需要整个团队前进及互相扶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至于要避免青黄不接,可以成立青年团。而既然要成立,就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与发挥空间。如果处处设限、畏首畏尾,那倒不如不成立。
此外,无论所参与的组织是百年家庙还是其他单位,我们可以顺应时代变迁,融合新时代青年的思维,举办更具现代感的活动,如中秋或冬至文化嘉年华、专题讲座、跨行业交流等,让年轻人感受到社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
同时,也可以推出导师制度,让资深前辈与年轻一代结对交流,传承经验、分享资源,而不是仅仅在饭桌上认识、喝酒应酬。
一名社团领袖曾与我分享,华社要实现更大进步,必须加强跨界合作,打破华团内部的“内循环”。所谓“内循环”,指的是许多华团活动往往仅局限于华社内部,缺乏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企业界甚至国际社群建立联系,导致影响力受限,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例行公事化”,例如周年庆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主题缺乏创新。若要推动改革,不必拘泥于每年举办周年庆,而是可以改为三年或五年一次,以减少资源消耗。
此外,华团可以联合不同籍贯的团体,共同推动文化活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应局限自己在一个小圈子,而应主动走出去,借力打力地创造更多共享平台及资源的机会。
传统华团往往局限于自身圈子,然而,要提升影响力,华团应主动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及企业界合作,推动多元交流,提升华团的社会价值。
因此,华团的核心价值不应仅停留在“吃吃喝喝”,而是要成为凝聚华社、团结华人、支持华校,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
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及让前辈们接受与支持,这种积极求变的行为肯定可以为华团打破传统框架,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迎来更具活力的未来。
当然,说到最后,华团的领导者有没有这种勇气去放手一搏呢?
(作者为星洲媒体北马业务经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