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湾Gold Coast公寓后方的空地原是一片草丛,一群退休人士为主的居民化身城市农夫,不辞劳苦的开垦,多年来用心经营,荒地如今已是绿油油的社区菜园。
这块土地在过去约10年来逐步发展成面积约2英亩的菜园,如今划分为3个园区,分别命名为开心园(Happy Garden)、爱心园(Love Garden)和友谊园(Friends Garden),从名字可看出园地对居民的意义。
ADVERTISEMENT

3个园区种着各种肥美的蔬菜水果、美丽的有花植物和珍贵的草药,是菜园也是花园,为城市增添绿意,也宛如城市里的植物宝库。
更重要的是,这里允许一群城市居民退休后继续发挥各自才能,包括以节能环保的理念经营菜园,成为城市农耕的最佳典范。持续的农耕劳动,得以保持身心与社交活跃,也为他们退休后的生活赋予新意义。
开心 爱心 友谊 3园区各具特色
访问这一天,记者没预约即走入菜园,农夫热情不已,还打电话把其他农夫也唤来。

在场者是3个园区的农夫,有开心园的黄清溪(72岁)、沈培春(67岁)、温喜芥(72岁)、谭少发(60岁)和黄芳正(72岁)、爱心园的袁福明(48岁)和友谊园的马念(71岁)。除了袁福明,其他都是退休人士。
他们谈起因菜园结缘的故事,兴致勃勃带记者参观3个园区,欣赏他们的心血。
“杂草”是珍贵草药
可见3个园区各有特色,经营最久的开心园最有规模,种植的蔬菜和瓜果类最多,包括番薯叶、毛瓜、守宫木、茄子、苋菜、穿心莲、木瓜、洛神花等等。这里有一间小凉亭让人坐着歇息聊天,还有电供可煮食。

爱心园种的蔬菜不多,以水果如香蕉为主。但园区前有不同的休闲设施,包括秋千,是一个惬意的休闲空间。
友谊园是名符其实的药草园,由马念打理。马念估计这里约有数十种药草,他随手指向一种植物,外行人以为那是一般杂草,其实那是珍贵的野生药草。
3个园区各有经营方式,农夫们互不干涉,但保持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做法,互助共存。
退休后闲着 黄清溪先来开垦
最先来开垦的人是黄清溪,大伙儿形容他是菜园的“创办人”。
黄清溪是Gold Coast公寓的居民,从小贩工作退休后待在家中无所事事,发现公寓后方的那一块空地,2014年开始从一个小小的范围开始锄地种菜。

空地旁是著名的皇后湾海岸线跑步道,附近的居民长期前来运动。黄清溪俯身劳作的身影,加上菜园渐渐长出各种茂密的蔬菜,吸引路过者的目光。
沈培春跑步经过“受召唤”加入
沈培春居住在双溪里蒙,他是最早受到绿意菜园“召唤”的其中一人。2016年某天,他在皇后湾跑步经过黄清溪的菜园,主动趋前询问后加入农耕行列。
黄芳正负责美化
黄芳正则是2019年加入,负责菜园的美化工作,包括搭建情人桥、许愿井及七星拱月等。

就这样,居住在附近地区,比如皇后湾、双溪赖和双溪里蒙的其他居民通过口传、耳闻或目睹的方式,一个一个慕名而来,以不同的角色堆砌出菜园今日的面貌。
行管期偷偷种菜解闷
菜园开发初期,固定前来农耕的居民才几人。反而是2020年初暴发冠病疫情,政府实施行动管制令期间,带动菜园的发展。
黄清溪说,行管令待在家“坐牢”那段期间,他实在顶不顺,于是独自一人偷偷来到菜园继续种菜。

当时也有军警发现他,但看他独自一人来种菜,未有阻止。其他居民发现这一个可外出的“通行证”,一并来种菜。
渐渐的,更多居民在行管令期间来到菜园,以农耕之名呼吸自由与新鲜的空气,打发苦闷时光。
扩大菜园建立感情
行管令引来更多农耕者,菜园范围不自觉扩大。黄清溪经营的开心园是第一个开发的园区,扩充后出现了爱心园和友谊园,由不同的居民打理。

行管令结束后回归正常生活时,前来农耕的人也少了。即便有人来了也走了,但一些居民已与其他农夫和菜园建立起感情,始终没离开。
一些人比如温喜芥,即使已搬到北海居住,也会定时回来与老朋友聊天。
装太阳能电板 自动化浇水省力
这一片园地可谓“卧虎藏龙”,各怀技能的农夫为菜园出一分力,尤其在节省资源这一块。
在此之前,农夫发现园地旁的沟渠流着干净的水源,那是公寓泳池排出的净水,农夫则以传统的手动方式从水沟取水浇菜。

沈培春是退休工程师,他擅长为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农夫以劳力浇水时,他想出自动化方案。
园地在冠病时期扩充后需要更多资源,他想到装置太阳能系统的方案,并把这个想法告诉另一名居民,对方表示愿意赞助一半经费。

加上其他居民出钱出力,大伙儿群策群力,最后只花了1500令吉,为开心园完成装置太阳能电板并开始输电。
如今太阳能电板每日采集电源储藏在电池里,只要扭动电源开关便启动输水系统,可自动浇水,也把水源输送至园地各个角落的水桶收藏,让农夫省下走去沟渠取水的脚力。

后来,爱心园也学习这个做法,花了逾2000令吉装置太阳能电板,电源主要供应给电灯。
一次性花费的投资是正确的,农夫们笑说,这也是为何,菜园多年来有水浇菜也有灯光照明时,他们无需缴付任何水电费。
珍贵草药要保密怕被偷 马念回归大自然身体健康
友谊园的珍贵药草在城市里属于罕见。因此,马念特别交代记者说:“不要把植物的名字写出来,不然很多人来偷!”
记者答应他不列出药草名字,听他逐一解释各种植物的功能。

马念自学药草多年,他知道各种植物的药效,处理药草的方式则包括烹煮、清洗后生吃或泡茶等。
他说,许多人前来向他讨药草,他的原则是“必须向对方解释清楚,教会对方怎样使用”,才把草药送给对方。还有人把药草搭种在他的菜园,他免费替对方种植,待植物长大后交给对方。

马念是他的昵称,也是大伙儿叫他的名字,他的真名是巴峇尔,Summerton公寓的居民。
马念每日早上8时踏脚车来到菜园一直劳作至中午,傍晚再来逗留约2小时,一天下来把约6小时花在菜园。
但他自豪说,回归大自然和持续的劳作,是他多年来保持健康体魄,无需看医生的秘诀。
要蔬菜 先问一问 周日市集可乐捐买菜
开放的菜园没围上篱笆,随时有人经过走进内看看,有人不问自取是无法避免的事。
不过,这群农夫对于“不问自取”这回事看得很开。马念和沈培春都说:“这里那么多菜,我们也吃不完,要拿就拿吧”。

这不代表他们鼓励“不问自取”,反之,他们希望民众保持文明的做法,若要蔬菜,至少先问一问,不要直接采摘拿走。
开心园的做法是,允许民众直接走入菜园以乐捐方式买菜。其次,该园的农夫每周定时收成农作物并举办市集。
所以,民众若想吃新鲜的蔬菜,不妨在在每周日早上7时至10时之间,到开心园举办的“周日市集”乐捐买菜。乐捐所得的收入将成为开心园的营运资金。
农夫珍惜种菜时光 接受地主随时收回发展
沈培春不讳言地说,菜园地段属于槟州发展机构,居民此前是擅自在该地段上农耕。
他说,在申请之后,该机构最近终于发出批准信,允许居民使用该地,每年付费10令吉即可。换言之,居民不再是非法在该地耕种。

他估计,该地段约有4英亩,目前约2英亩范围已被开发为菜园。
但这块土地毕竟落在寸土如金的城市地区,未来迎来发展也不足为奇。沈培春说,农夫们也知道,发展的列车迟早开到,届时他们会欣然接受这个现实。

他说:“他们要收回(土地)的话,就收回去吧。”
所以,这群农夫十分珍惜这一段可继续种菜的时光,也欢迎有兴趣的人士,可直接来到菜园,拿起锄头,加入城市农耕行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昔加末县的利民达华小一校和二校,设有“耕读园”让学生们体验种菜的乐趣,也从中学习爱护环境。因著各造的支持,“耕读园”得以茁壮成长,而董事杨昌炎数年来更是每天义务到校协助打理菜园,与学生共同穿梭在绿意之间。
杨昌炎向《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表示,二校之前的菜园因缺乏规划而有欠理想。2022年时,校长陈慧玲基于他拥有耕种经验而请当时身为二校家协主席的他予以协助。他思及菜园范围不大,就把工作接了下来。



接下照料菜园的工作后,他经常到校去,尤其是校工休息时或学校假期时没人为菜园浇水,他都会应校方要求前往浇水。尽管用心照料,奈何菜园却总是在雨天时因课室屋顶的落水而受损,唯此问题较后获得董事部自费1万2000令吉设水槽后获得解决。
当年7月,他们向新任董事部要求扩建与重建菜园,随后在董事长夫人拿汀斯里林彩婷的赞助下,董事部重新规划菜园,并命名为“耕读园”。

“设‘耕读园’的初期是最辛苦的,我们需要填泥土,要用鸡公车将泥土一车一车地推到菜园里。当时的天气很热,非常的辛苦。”
他说,填泥后发现泥土里参杂了玻璃碎,需要耗功夫把玻璃碎清理出来。当时,身为派报人的他每天上午4时许派报,7时许回家打理自家菜园,9时许到校工作至10时许离开,傍晚五六点又再到校,犹幸当时获得一些人的协助,耗时两个月完成填泥的工作。

完成填泥的工作后,他开始教导学生耕种,需教导学生挖泥、怎样使用锄头、说明农作物的习性、蔬菜的栽种距离、如何施肥等。当学生上手后,他的工作也变得较为轻松。
“学生们没看过蚯蚓,挖泥时看到蚯蚓可兴奋了。不过,我也发现到有的学生因没使用过锄头而感觉害怕,而学生们割稻时,我也挺担心的,深怕学生不小心弄伤。”

询及“耕读园”种过什么农作物时,他如数家珍地提到了番薯叶、长豆、苦瓜、帝皇苗、冬瓜、默菜、茄子、生菜、大菜、咖哩叶、葱、辣椒、九层塔、薯仔菜、羊角豆、包菜、班兰叶、玉蜀黍、水稻、旱稻、空心菜、彩信、黄瓜等近30种的蔬菜,有的还种有几种不同的品种。
杨昌炎表示,他会先在家中尝试栽种不同的蔬菜后,才教导学生栽种,而教师们会在一旁照料。

他笑言自己也需要像个教师般在家中备课,包括准备各种不同的蔬菜种子,好让学生能够有所了解。当该校董事长拿督斯里李家发提及学生没见过谷时,他也特别向居本峇鲁新村曾种稻的长者讨教,然后到菜园尝试耕种。
“我在种菜过程中,若有任何不明白,我也一样向菜农们讨教,获得了答案也跟教师们和校长们分享。”

除了事先备课之外,他也会亲手写上每一种蔬菜的三语名称。他说,不懂的马来文或英文名称,就请女儿协助上网查找。除此之外,他也学会了用手机拍摄学生耕种时的短片,笑指自己学多会了许多东西。
“协助打理‘耕读园’,我真的很开心。耕读园的成功,有赖大家的努力。”
“耕读园”获得拿督辜金强赞助有机肥料,学校每半年使用100包有机肥料,新育农有限公司也参与赞助。

杨昌炎不仅到校义务协助打理“耕读园”,其儿子也经常跟著他到园地里帮忙。他说,儿子杨家祥是二校的校友,常会跟著他到“耕读园”工作。
“有时候我不得空,儿子就单独一个人到来,但大部分时候是父子一同到来。”
陈慧玲表示,耕种主要由五六年级的学生负责,而低年级的学生负责拔草。初期时,二校的菜园就在沟渠旁,大家经常会提醒学生注意别跌倒,之后铺上了铁盖则较为安心。
“杨昌炎对‘耕读园’非常用心,若他忙碌没能到校,会拨电向我查询菜园是否已浇水、是否已采取蔬果。如果菜园的水管坏了,他也会非常牵挂,有时也自行购买更换,非常用心。董事部也特别送礼表扬他。”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