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
发布: 9:32pm 20/06/2024

星洲日报95周年报庆

星洲日报95周年报庆

共度風雨 不老有你(上篇)老臣子 老報販 老讀者

校友愛戴母校,這屬常見,而退休職員離開公司後,能始終如一地擁護曾經服務的公司,這一定是彼此共度幾許風雨,同甘共苦,而鑄造了情義相挺的情誼。

配合本報95週年報慶,星洲日報《大北馬》社區報約訪了星洲日報的老臣子、報販、讀者……

ADVERTISEMENT

上篇/21日見報(大北馬)95週年報慶//他們與星洲日報的淵源
劉聯成從星洲日報崗位退下至今已14年,他對報社依舊愛戴,《星洲日報》更是他每天的精神食糧。(陳雲清攝)
從忠誠同事到忠實讀者
劉聯成 一輩子星洲人

其中一個便是曾在本報擔任記者、採訪主任、區經理以及總經理職的劉聯成(70歲)。他對星洲日報的擁戴與肯定,沒有因為歲月的洗禮而減退。

訪問那天,他還帶著當天的《星洲日報》前來,說本身是訂戶,這份報紙是他每天的精神食糧,從當年的忠誠職員延伸為今日的忠實讀者。

劉聯成於1977年加入星洲日報,在檳城辦事處任職記者,一步一腳印,升為北馬區的副採訪主任、採訪主任、區經理,2006年擢升為星洲日報公共聯繫部總經理,任職至2010年退休,前後服務了33年。

和許多老臣子一樣,劉聯成亦經歷了1987年的“茅草行動”,本報被迫停刊近半年的艱難歲月。憑藉對《星洲日報》終會復刊的信心,劉聯成熬過領著半薪甚至少過半薪的日子,繼續與本報攜手同行。

他追溯道,歷經這段黑暗日子,反而加大了星洲日報上上下下的拼勁,記者也努力為報館招報份,以追回停刊時期所流失的報份,甚至超越之。

上篇/21日見報(大北馬)95週年報慶//他們與星洲日報的淵源
星洲日報當年晉入電腦化,全體編採部人員都必須掌握大易輸入法,劉聯成(後右一)率領梹城辦事處職員全神貫注學習。(劉聯成提供)
親切口號奠定北馬地位

出任檳吉玻區經理初期,劉聯成深諳星洲日報在北馬區的影響力仍不及當地的兩家地方報,北馬人甚至普遍認為《星洲日報》是“吉隆坡的報紙”。有鑑於此,他當年為地方版推出了“親如近鄰”的口號,印製在地方版版頭,接著還與同集團報館合作擴大分類廣告篇幅,加強影響力,進一步奠定星洲日報在北馬區的地位。

升至總社出任公共聯繫部總經理時,他對內對外皆採取策略。對外,他先是安排到布城拜訪各政府部門,加深官員對星洲日報的認識;對內,他籌辦全國通訊員大會,讓報社進一步瞭解各地通訊員所面對的問題。

另外,在星洲日報總社,有個敘述星洲日報大小事蹟與文物的歷史軒,這也是劉聯成時任總經理(公共聯繫)時,從零開始打造而留給報社的珍貴資產,方便公司為到訪報館的高官外國使節或貴賓訪客,介紹星洲日報的一道歷史走廊。

採訪普吉空難仍歷歷在目

回想起當年還在前線採訪的時光,讓劉聯成印象深刻的是在1987年,被館方特派到泰國普吉島,採訪一起泰航空難事故。乘上搜救隊伍船隻出海到安達曼海,目睹撈屍過程,至今仍歷歷在目。

館方資助在職進修

當年還在報館服務時,館方支持職員在職進修,而劉聯成當時在同事鼓勵下報讀管理文憑學位(Diploma in Management),學費更是由報館全面資助。

這讓劉聯成覺得星洲日報是有人情味的報社,也因此勤勤懇懇地為報館服務,致力思策將報館推向最高峰。

走過95年的風雨路,劉聯成說,星洲日報今日的成就並非僥倖,必然有一定的因素,包括了團隊的凝聚力、報館致力推動文學、維護文化的努力、啟迪民智的辦報功能、言論的公正與實事求是的風格等。

他為星洲日報獻上祝福,在面對大環境的挑戰下,憑藉星洲團隊的凝聚力,繼續砥礪前行。

上篇/21日見報(大北馬)95週年報慶//他們與星洲日報的淵源
周新才喜歡在採訪現場拍照留念,圖為他採訪國家元首到訪升旗山時攝下的照片。(周新才提供)
勤跑30年 說故事高手
“才哥”周新才 文筆生動

檳城許多老店牆上還貼著《星洲日報》的剪報,走近一看,剪報文章上的署名記者很可能是周新才。

周新才的筆總能把故事寫成一篇值得收藏的報道,他生動有趣的筆鋒已是《星洲日報》讀者所熟悉的。

報界同業稱他為“才哥”,視他為有孜孜不倦學習精神、不停挖掘新聞的記者。這篇文章接下來將以“才哥”來稱呼這位老前輩。

才哥在1982年2月以20歲之齡加入報界當記者,曾在《光華日報》、前《星檳日報》、《光明日報》和《南洋商報》工作,在各報館的崗位不同,曾擔任通訊員、廣告員、特約記者或採訪記者。

擅以不同角度寫故事

他在1992年加入星洲日報當採訪記者,轉眼待了30年,是他服務最久的報館。經歷5家報館後,他發現星洲日報給予他最大的發揮空間,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最能暢所欲言。

他回顧,加入星洲日報的90年代是新聞業競爭激烈時期,星洲日報為了成為中文第一大報而進行改革,成為第一份推出彩色地方版的報紙,命名為《彩色檳榔嶼》的地方版因此誕生。

彩色地方版開創了圖文並茂的報道方式,為新聞業帶來很大的衝擊。在此之前,記者只能“我手寫你口”,不可在新聞裡下判斷或加入個人意見。圖文並茂的方式下,當時星洲日報的記者必須設法圖文並茂的呈獻內容。

因此,才哥在不違背新聞道德的情況下,以不同的角度撰寫故事。久而久之,他培養出到處闖蕩挖新聞的習慣,交到更多朋友,鍛煉出更敏銳的新聞嗅覺。

熱衷採訪退而不休

那些年,許多在星洲日報長期刊登的系列文章或專欄都出自才哥的手,包括《師父出馬》、《另類農業》、《夕陽行業》、《錙銖必較》、《喵喵之語》、《有故事的人》等等,少說也有數百篇。

其中,當時每日刊登的《夕陽行業》系列連續寫了大約200篇,是才哥最滿意的作品,他認為沒有記者可創下這種記錄。

才哥在2022年達到60歲退休年齡時卸下采訪記者的身分。

無論如何,現年62歲的才哥仍熱衷採訪,至今仍是《星洲日報》特約記者,讀者仍可在《星洲日報》讀到他的文章。對於星洲日報今年踏入95週年報慶,他也送上一句:“希望星洲永遠長存。”

上篇/21日見報(大北馬)95週年報慶//他們與星洲日報的淵源
吳新美每天閱讀《星洲日報》。(黃惠玲攝)
跑新聞半世紀
79歲吳新美 碩果僅存

我今年79歲了,在報界服務了49年,仍是星洲日報駐古邦巴素縣的通訊員,也是唯一仍在這一區新聞線上服務的通訊員,可說是碩果僅存。

我本來是理髮師,也是《星洲日報》的讀者。我從1975年才開始兼職,轉行成為通訊員。

《星洲日報》的言論版是我每天的精神食糧。我每天早上都必須要看完至少兩大版的言論版後,自己一整天才會感覺到精神飽滿,獲益良多。

我祝福星洲日報:未來可以經歷更多的95週年,茁壯成長,保持作為華文報先驅的地位。

上篇/21日見報(大北馬)95週年報慶//他們與星洲日報的淵源
從事派報服務約43年的洪建興,今年5月31日派完最後一天報紙後榮休。(李發聯攝)
風雨無阻派報43年
洪建興退休 讀者不習慣

洪建興(74歲)在巴里文打派報約43年,每天清晨5時30分就騎著摩托車,準時抵代理處,套了報,便開始一天的派報服務。洪建興40多年來很少請假,只有3年前遇上冠病疫情,因行管令無法派報約2周。其他日子則是風雨不改,在早上把精神糧食送到讀者手中。

派報是苦差,一天都不能病,身為報販,他每天得把精神糧食送到讀者手中,他認為是一種使命。盡責的他與讀者們建立深厚的關係。

由於年事漸高,他選擇於今年5月31日,派完最後一天的報紙,宣佈榮休了。隨著他退休,許多讀者深感不習慣。

他是《星洲日報》的忠實讀者。愛好寫作的他常投稿至報刊,被刊載了十餘篇。他也曾在多年前參與美祿公司的語競賽,贏下了一輛國產轎車。

他感謝星洲日報設立的大專教育基金,其小兒子獲得了全額獎學金,修完私立大學的電腦學位。

上篇/21日見報(大北馬)95週年報慶//他們與星洲日報的淵源
周吉祥是《星洲日報》的長期訂戶。
訂閱了30多年
周吉祥 對星洲愛不釋手

我是《星洲日報》的長期訂戶,訂閱了30多年。

星洲日報的辦報風格以民為本,伸張正義。現在和以前不同之處,是排版格式更大方舒適、精簡易懂。

同時也增加很多言路、時事版位,這些專欄深入分析和討論許多社會重要課題,讓我掌握最明確的信息與中肯的專業意見。

《星洲日報》的副刊也讓我愛不釋手,讓我瞭解世界各地的文明時事、文化進展,開拓了我的視野與思維。

彩色版的分色也很精妙,攝影記者所取的角度非常專業,這些彩色照片在構圖上給了我作畫時的靈感與啟發。

我祝福星洲日報,一紙風行,銷量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上篇/21日見報(大北馬)95週年報慶//他們與星洲日報的淵源
冰谷:星洲副刊精彩,文章質量極優。
84歲不離不棄
作家冰谷 星洲伴童年

我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閱讀《星洲日報》。記得是在年終考試完畢,師生都輕鬆到無所事事,於是有同學要求老師講故事。老師一時間想不出故事,就把辦公室的《星洲日報》拿到教室找題材。

我注意到《星雲》副刋上出現兩個框格,有《星洲漫步》,另一個是《成語典故》。

我出生於1940年,今年84歲了,除去我漂泊沙巴5年半,所羅門群島6年,其他日子我都以《星洲日報》為伴。

我選擇《星洲日報》,是因為它報道詳實,新聞快捷,在多媒體爭強的今天,我依然堅持對它的熱愛和支持,另一個原因是它的副刊精彩,刊出的文章質量極優。

我希望《星洲日報》與世長存,和日月互映光輝!

上篇/21日見報(大北馬)95週年報慶//他們與星洲日報的淵源
呂亞發祝賀星洲日報:“生日快樂。”(劉必強攝)
派報生涯故事多
78歲呂亞發 不言休

還沒派報前,我在工廠工作。18年前剛好有個派報的工作,我便接來做。12年前我從工廠退休後,成為“正職”的派報員。

派報的這些年裡經歷了太多,被賊追、被搶劫、被狗追等,但都過去了。我也從最高每天派百多份的《星洲日報》到現在的五十幾份,現在還有能力走動,能派就繼續派。

當年還有五六個“同事”,現在居林市區的華裔派報人,就剩我一人了。我祝星洲日報95週年,生日快樂,我們一起守護。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