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
发布: 6:48pm 16/06/2024

凝聚

社群

游神活动

凝聚

社群

游神活动

陈爱梅:不仅驱邪保平安 游神活动凝聚社群

(大北马)主文/陈爱梅“游神祭”课程
“游神祭”课程导师与学员合照。(刘雯诗摄)

(槟城16日讯)文史学者陈爱梅认为,汇聚不同方言群的大马华社,发起游神除不只是在宗教或民俗信仰层面上祈求驱邪避凶,保佑地方平安,也起着的功能。

早期南来华人由各方言群组成,这种籍贯的区分也延伸到宗教或信仰上。她举例,一般上清水祖师的建庙者是福建人,何仙姑、坛公庙则多数是客家人创办,关公则是广东人为主。

ADVERTISEMENT

“也有一些神比较能‘团结’不同籍贯人士,那就是观音。全马最早的庙宇马六甲青云亭和槟城椰脚街广福宫主神都是观音。”

早期南来华人方言群不合,而团结了大家。例如柔佛古庙游神就凝聚了广肇、福建、客家、潮州和海南各籍贯。

陈爱梅也是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教授兼课程主任,昨日联同拉大中华研究院硕士生陈矜伶主讲“游神祭”课程时这么说。这是由城视报与槟城和谐机构联办的2024槟城华人民俗宗教课程与导览系列活动之一。

她说,游神文化不仅增进华人社会凝聚力,亦在广泛流传中创造出在地化的特色,保存和展现传统文化。游神活动对于小地方的凝聚力比起城区更强。她以吉兰丹布赖村水月宫的观音诞游神为例,当地不少到外地发展的人都会返乡参与,因为这是他们对自小奉行的习俗有很深的情感连结。

“又如槟城的华校在拜天公隔天会放假,这对于传承这项文化习俗来说很重要,有必要维持下去。”

游神庆典消除社会恐慌

陈爱梅说,社会动荡时期特别需要宗教。游神庆典能够仪式性地消除社会的恐慌,一些游神的发起更是与疫情有关,其中包括1918年日落洞清龙宫游神和1919年王船游行。当时正是西班牙流感爆发的时期。

她也以槟城西南区新港玄武宫元天上帝巡境大游行,说明游神的发起跟当下社会的关系。该庙宇去年才举行了每逢30年1次的巡境大游行。

第1届巡境游行是在1931年,她推测这跟1929年至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引起的效应有关。根据当时的报道及资料,有不少人被饿死或自杀。

柔甲2游神成功申遗

“当时华工主要从事锡矿及橡胶业,在经济崩盘后,大量华工失业,英殖民政府开始把他们遣返中国,并于1933年开始制定政策限制华工进入马来半岛。政府虽限制男性华工前来,却未限制女性南来。人口性别比例的改变,也提高华人定居马来亚的意愿。”

她说,游神绕境通常从庙宇的祭祀仪式开始,过后由信徒抬着神轿出巡,经常会伴随民俗或传统表演。近年来,备受政府关注与支持,例如柔佛古庙游神和马六甲勇全殿的王船游行,都相继成功申遗,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和地方标志。

(大北马)主文/陈爱梅“游神祭”课程
槟城和谐机构社区关系主任李加运(左起)颁发纪念品给陈爱美与陈矜伶。(刘雯诗摄)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