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发布: 11:02am 26/05/2024

阅报计划

阅读

吉华

阅报计划

阅读

吉华

阅读习惯须从小培养 吉华号召推动阅报计划

报道、摄影:黄惠玲
(大北马)经理巡访。吉华校友会+吉华6校。
星洲日报一行人与吉华校友会和吉华6校代表进行交流会。

(亚罗士打26日讯)报纸,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唯有引导华小生养成好习惯,才能形成未来的读者群。

校友会和吉华6校董家协成员与星洲日报北马团队进行交流后,一致认同华团、华教、华文报是大马华人社会的命脉,缺了任一单元都足以让大马华社崩堤溃散。

ADVERTISEMENT

为此,吉华S校副董事长拿督孙鑀嫤更以身作则,承诺以商家身份赞助一年1000令吉,希望可起抛砖引玉之效,支持星洲日报推动学生

她也希望更多的商家履行企业责任,响应和赞助这项计划,率先在吉华6校推动和执行阅报计划,以行动培养吉华小学生的阅报兴趣。

这场交流会日前(23日)安排在吉华校友会会议厅举行,出席者有吉华校友会顾问郑江湖、吉华校友会主席陈思喜、副主席陈君侠、总务黄慧旋、吉华华中署理董事长兼吉华H校建校委员会主席王庆中、吉华华中董事会总务兼吉华H校董事长黄吉和、吉华二校副董事长郭松桉、吉华K校家协主席陈俊杰、副董事长陈家毅、董事总务李联康、吉华H校家协主席骆锦祥、家协副主席李孙寿、吉华S校副董事长拿督孙鑀嫤、家协财政李晓颜、吉华独中董事会经济组副主任徐华俊、家教联谊会主席陈嘉慧。

星洲日报北马高级区经理洪葆芩是配合95周年庆,率领团队走访各区华教人士,吉北区随团人员包括星洲日报吉玻主任张莲芝、星洲日报吉打州采访主任陈绍安、星洲日报亚罗士打高级记者黄惠玲、星洲日报亚罗士打记者黄腾辉。

(大北马)经理巡访。吉华校友会+吉华6校。
洪葆芩(前排左五起)移交星洲日报95周年报庆请柬给予陈思喜。前排左起是黄腾辉、陈绍安、黄惠玲及张莲芝;前排右起是陈君侠、黄慧旋、徐华俊、黄吉和、孙鑀嫤、王庆中及郑江湖。

吉华H校迁校计划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建委会和董事会希望有机会与星洲日报合作,让新校舍兴建工程可早日落成。

王庆中报告新校舍进展时说,该校目前只待土地局批准校地使用权之后,即可展开建校工程。

他说,由于建筑材料一直上涨,但申请迟迟未批,因此新校舍的费用一直攀升,今日估计都已升至1500万令吉左右。

黄吉和则希望有机会与星洲日报合作,并吁各方拔刀相助,让该校迁校计划可早日落成。

吉华H校、吉华K校,以及吉华S校皆面对师资不足的问题,三校董家教理事促请教育局关注,并尽快填补教师的空缺。

其中,吉华K校教师短缺的情况最严重。吉华K校家教协会主席陈俊杰说,虽然家协已聘用5名临教,但该校目前仍缺乏7名教师,包括一名副校长。

至于吉华H校和吉华K校,也各有4名教师空缺待补。

另外,陈俊杰也说,该校今年没有扩建计划,但必须要承担校舍维修费,还要负担约860名学生的水电费和其他开销。

他说,由于天气炎热,因此有建议校舍安装冷气配备,但需要耗费数万令吉的建设。校内有一部用了15年的电梯,基于安全问题,也需要保修。

“我们是政府资助学校,每个月获政府5000令吉的水电费,但仍不够应付。”

(大北马)经理巡访。吉华校友会+吉华6校。
洪葆芩(右)希望未来能与吉华校友会及吉华6校持续合作,左是陈思喜。

吉华S校副董事长拿督孙鑀嫤说,她是S校的校友,母校的每个角落都是昔日求学的回忆。

她说,该校是吉华3校中,唯一不必爬楼梯的华小,且也是目前唯一全校全面采用空调设备的华小。

她说,该校百年的校舍正在进行修建工程,且也将立起牌楼,筹款活动仍在进行中。

她也希望该校明年开始,几乎每个班级都可获赠一份星洲日报,让学生养成阅报的习惯。

吉华二校副董事长郭松桉希望董家教理事不分你我,齐心合力为学校做出贡献。

他也希望吉华校友会扮演重要角色,做为一个桥梁将吉华统一成一家人,齐心协力为吉华6校服务。

王庆中说,吉华华中董事部计划建设一栋新教师楼,并向教育局申请将全校学生集中在上午班上课。

他说,该校学生约有1700多人,目前分成上下午班上课,如果新的一栋楼完成建设,即可容纳所有的学生。

“我们吉华新舍是4层楼,可容纳22个班级上课。”

徐华俊说,吉华独中每年学费收入400万令吉,但是开支除了教职员薪金还有水电费等,合计每年需要500多万令吉应付,董事部因此每年必须承担130万令吉赤字。

他说,虽然联邦和州政府有给予拨款,但仍不足以应付。

“吉华独中创校超过86年,经过20年改革从最低谷走到今天,各方面都已走向正面成长和系统化。”

陈思喜说,吉华创校至今113年历史,校友遍布世界各地。

他也希望吉华校友会能与星洲日报合作,结合新闻的力量,相互传递各种关于华文教育的资讯,倾力栽培更多有华教情怀的新生代。

星洲日报北马高级区经理洪葆芩说,星洲日报作为全国最大的华文报章,一直都与华教共进退、共存亡,从不缺席华教筹款活动,包括吉华6校需要时,都会通过主办义演或嘉年华等活动助筹款,所筹获款项早已破百万令吉。

她说,星洲也通过发起“希望阅读计划”,赠书给华小及华中,期许与学校合力带动阅读风气,州内已有不少华小受惠,未来吉华校方如果需要,肯定会有更多华教活动可以走入吉华。

她也希望通过此行,可进一步提升与吉华的密切关系,希望日后有更多、更大的合作空间。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pm 05/04/2025
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我喜欢阅读和写作/鱼翎(甘文丁)

从几年前的一个不起眼的事迹开始说起。

那是正在面试大学科系的时候。因为非常紧张,虽然整个过程说不上记得非常详细,但至少还保留约70%。犹记得那时候的面试官问了我一句:你喜欢文学吗?我自信满满地点头示意。然而接下来的面试问题就足以颠覆刚才的回答:你认为文言文应该保留下来吗?你对现代中国文学有什么想法?显然我是硬着头皮随便乱掰才懵然过关的。

尽管后来的我如愿考上理想的科系,但这个记忆始终在我脑海里无法退去。它会在我偶然感到得意忘形的时候跳出来警示着我,同时又像是提醒一件我至今仍无法认可的事实。

不知从何时起,每当到了自我介绍的环节,除去姓名年龄等重要信息,随之而上的必然少不了这一句:我喜欢阅读和写作,或我的爱好是阅读和写作。

阅读和写作就是密不可分的组合,少了任何一组都称不上完美。就像我的爱好,但凡提起写作,就不得不提起阅读。因此对熟知我的人来说,喜欢写作和阅读不知不觉地化成了我人格的一部分。每当有人提及自己,就会被按上“喜欢阅读”的人设。

而我真的喜欢阅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是那么地绝对,至少在小学毕业之前,对当时几乎阅读完图书馆所有红蜻蜓小说的我来说,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即使上了中学,阅读的课外书籍也愈发减少,但我还是深信自己拥有阅读的好习惯。直至考上中文系之后亦是如此。

但就算骗得过全世界,本性始终不会违背自己。不得不承认,自身仍保存写作的喜好,但在阅读领域上,网络世界的精彩已经远远胜于文字带来的震撼。虽然每个时段依旧为自己购入一定的书籍,但其实只有自己明白,那些堆积在桌子和书架上的书本,从新鲜感结束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接触过它们。哪怕觉得再无聊空闲也罢,我也宁愿重复刷着手机里的短视频,而不肯将它们摊开细读——这就是我目前的情况。

身体不会欺骗自己

若问我这有没在写作方面带来影响?那肯定是有的。即便拥有再多的创意或创作灵感,匮乏的词汇和表达能力还是落后他人不止一点,就连参加过的写作比赛也始终无法为自己留下一个名分。最明显的,莫过于在阅读较深的书籍时仅停留在表层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当然,写作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并非作为炫耀的资产。想提升文笔必然少不了阅读。只是我想表达的远远不止这些。

什么时候才会诚实向他人坦白:其实自己并不喜欢阅读?

什么时候才会承认,其实自己对文学作品并非想像中的热忱?

又或者说,写作与阅读其实可以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就像喜欢听音乐不代表一定要喜欢写歌;喜欢美食不代表一定要喜欢下厨。而阅读和写作也都是基于相同的道理。

其实喜不喜欢这件事,身体不会欺骗自己。在听不懂的文学课上强迫自己努力听得懂的样子,参加读诗会上那个因无法同其他友人那般沉浸于写诗而感到不适的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时候。我想身体早已给了我很多提示。

新的一年,比起向全世界宣示,倒不如先好好地坦诚面对自己:不喜欢阅读也没关系,喜欢看短视频也没有错。爱好不分贵贱。

然后再慢慢地将这句话从自我介绍里退却。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