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浮罗山背市镇的崇德小学是该区现有8所华小当中,最早创立的学府,如今全校有261名学生,属于乡区A型学校。
崇德小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911年的传统式学堂,以客家语教学。开办5年后改名为“崇德学校”,教学媒介语改为华语。
ADVERTISEMENT

位于湖内路(Jalan Relau)的现址是1954年才迁来,前方的旧校舍即当时所建,而后方的3层楼新校舍及大礼堂则是在2011年落成。
沿着敦沙顿山路抵达浮罗市镇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所百年学府,在过去113年来几经搬迁,无论是在玄武庙戏台、大街店屋或是现址,都曾是当地学子识字读书的地方,目前生源仍以浮罗市镇居民为主。

崇德小学是20世纪革命浪潮下产物
崇德小学是20世纪中国革命浪潮下的产物,当时浮罗山背的华裔领袖李春容、张振南、徐德佑和黄绍文等人,响应孙中山革命发起的“启迪民智”号召,在当地成立公益阅书报社,让公众阅报求知。
“启迪民智”的路上自然少不了教育,在公益阅书报社的推动下,以玄天上帝庙戏台为课室,开办“玄武学堂”。戏台充作教室是早期许多学堂共同的经历,位于浮罗山背另一端的双溪槟榔新民华小上世纪也曾以戏台充作教室,无独有偶,供奉的主神也是玄天上帝。

历经数次搬迁 柯新庆献地建校舍
玄武学堂因学生增加,戏台充作的课室不敷使用,于1916年迁至浮罗大街106号,属于公益书报社的店屋,并易名为“崇德学校”,当时学生人数约80人。
随着学生越来越多,董事部和阅书报社发动筹款,购买浮罗大街138号双层店屋,之后又租下邻近的126号店屋当校舍,于1920年前后迁入店屋。当时学生人数约130人。

学校在1941年日据时期停办至1945年复课。由于战后市场萧条,缺少办学经费,当时的董事陈春风、杨升远等人四处奔走,最终获得社会大众月捐资助,而公益阅书报社也捐献2间店屋的租金资助,学校才得以勉强维持行政开销。
1951年,浮罗大街138号的校舍因年久失修被列为危楼,董事部决定找土地建校舍,当时的董事长杨升远说服了从事建筑业的地主柯新庆,为学校献出3.5英亩的土地。

建校委员会在社会的热心帮助下,终于把新校舍建好,并于1954年8月迁入现址的旧校舍上课,由献地人柯新庆开幕。
1960年代初,政府实施以马来文为国文,英文为官方语文,华语为第3语言的教育政策。这导致当时一些家长把子女送往英校就读,崇德小学流失不少学生,还降级为小型小学。

经历风风雨雨,该校在1960年代末进入茁壮成长时期,学生人数增加,学校硬体设备不断提升,学生表现杰出,进而转型为A型小学。
董事潘棋鐽:人口外迁+少子化 学生降至200多人
崇德小学董事潘棋鐽说,学校全盛时期共有400多名学生,大概是在2008年前后。随后数年间随着人口迁移和少子化的趋势而降至200多人。

尽管面对上述挑战,该校多年来仍维持200位左右的学生人数,也是近年来浮罗山背学生人数最多的华小。
“校方三大机构致力拉近与城区学校的鸿沟。大型学校有的设备,这里也十分齐全。我们也重视科学、工艺、工程、数学(STEM)教育,电脑室设备齐全。”


他说,2011年由学校三大机构、社会大众及槟州中元联合会帮忙筹款建成的学校礼堂,如今成为董事部出租养校的收入来源。每天下午4时后,礼堂会充作羽球场租给公众。
“拥有冷气设备的礼堂也出租作为宴会或活动的场地,算是浮罗镇上蛮不错的宴会场地。”

校长陈书钦:学生出席率多达98%
校长陈书钦说,2024年全校开设12班,平均每班22人,共有25位教职员。学校因规模不大,教师可以照顾每名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该校高达98%的出席率,令人鼓舞。
他说,虽然学校位于郊区,也积极引入课外活动与兴趣班,以便学生城市如同城区的学生般,有机会接触各类活动。家教协会还特别设立课外活动奖励金,奖励比赛得奖的学生。

参与营养餐5年 学生BMI超标 少于5人
该校2019年起参与卫生部的营养健康餐计划至今5年,有不错的成果。陈书钦说,校内过胖的学生不多,每年为学生测量的身高体重指数(BMI),超标者少于5人。
他说,学校不卖油炸和含糖饮料,学生向食堂业者订餐,而业者根据卫生部指南及营养师的指导供应营养餐。

“无论是面还是饭菜,都依照25%碳水化合物、25%蛋白质及50%蔬果的比率。每份只要3令吉50仙。”
他说,每名学生都有专属的入层不锈钢保温餐盒,业者会把食物放入餐盒,十分卫生。食堂卫生还被槟岛市政厅评选为A级。除了学生,该校教师也十分喜爱食堂的供餐。
他相信,在学校餐养成的健康饮食习惯,会影响他们在校外的饮食习惯,如此一来,才能有更健康的体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吉辇26日讯)瓜拉古楼育才旅槟师生联谊会顾问拿督斯里许廷忠说,我国华裔人口不断下降,从以前的38%跌至逾20%,再过30年,若华裔人口跌剩至10%,国内的各华小会面对怎样的局面,这些问题华社都要认真看待,并且要未雨绸缪应对挑战。
非华裔生增加是好现象
他指出,就读华小的非华裔生每年在增加,这是好现象,若非华裔生再增至100万或150万名,华小在未来肯定会有所保障。
许廷忠昨晚出席瓜拉古楼育才小学董事部,在峇眼三目新村阿江河海鲜宴请荣休校长刘素花聚餐会受邀致词时,如是说。
他说,以前社会顶尖者多是受英文教育者,随着时代改变,华文教育者也能在世界舞综放光彩,尤其是中国许多科技人才都是华文教育背景出身。
他也说,在我国的公务员体系,教师是好的职业,工作稳定,更是传授教育和知识给新生代,为高尚职业。但目前国内教师以女性居多,造成不平衡现象,因此鼓励更多男性加入教师行业,让华文教育师资增加人力,也平衡男女不均的现象。
他还赞扬刘素花一生奉献教育30多年,从老师升至校长职,敬业乐业,令人起敬。
刘素花:读书改变命运
刘素花致词时说,她在乡村长大,自小了解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努力向上,专心读书。
她说,吉辇县有10所华小,她在其中5所服务,服务期间感谢各华小董家教、校友会、家长、老师的支持。
出席聚餐会包括育才三大机构、全体教职员、退休校长及现任吉辇县华小校长。








ADVERTISEMENT